国家连发三大规划 两化融合路线明晰

所属地区:信息补充中 发布日期:2025年06月30日
2021年11月下旬,我国集中发布《"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针对制造业低端供给过剩、高端供给不足、创新能力不足等核心挑战,提出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全要素融合的战略路径。规划明确要求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与产业链现代化,强化国内国际双循环互动,为各省市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链韧性提供政策支撑,并推动高质量招商引资工作精准对接智能制造、大数据等新兴领域。
(一)规划背景聚焦制造业转型瓶颈
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低端产能过剩与高端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创新能力尚未完全适应高质量发展需求。以工业机器人产业为例,高端精密减速器、控制器等核心部件自给率仍不足50%,而低端组装环节同质化竞争激烈。钢铁、纺织等行业产能利用率长期徘徊在75%-80%区间,凸显供给侧改革迫切性。三大规划的出台,正为破解传统产业转型困局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通过两化融合加速技术渗透率提升。
(二)核心路径强化全链条技术赋能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确立"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三位一体融合框架,重点部署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智能制造单元普及。在江苏省苏州市,龙头企业搭建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带动800余家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设备联网率达92%,订单交付周期缩短35%。《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着重突破嵌入式系统、工业软件等关键短板,上海市规划到2025年建成20个以上制造业数字化赋能中心,推动核心工业软件自主化率提升至70%。《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则聚焦数据要素市场化,山东省青岛市建成国家级工业大数据中心,实现1500家规上企业数据资源池共享,设备运维成本降低28%。
(三)区域实践构建差异化发展范式
重点省市结合产业禀赋布局融合实践:浙江省宁波市打造"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推动家电、服装等传统集群智能化改造,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三年提升22个百分点;广东省深圳市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础软件研发,本地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年均增长超15%;天津市依托国家超算中心建立工业大数据交易平台,数据流通量年增速达45%。区域试点表明,两化融合有效促进创新资源向高端制造领域集聚,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2021年智能制造领域新增专利占比升至34%,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200亿元。
(四)政策协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规划体系强调政策工具协同创新:财税方面扩大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至100%,金融领域设立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首期募资1472亿元重点投向工业互联网领域。在监管创新上,北京市海淀区试点数据资产评估质押融资,帮助科技企业获得授信23亿元;广州市黄埔区试行"包容期"管理,允许新业态企业容错发展。根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监测,2021年制造业数字化投入强度提升至2.3%,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突破2.1万亿元。
(五)融合成效重构全球竞争格局
通过推动5G、人工智能与生产系统深度融合,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取得突破性进展。工业机器人密度从2020年187台/万人增至246台/万人,工业电商平台交易额突破14万亿元。在湖北省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完成5G全覆盖,带动本地零部件企业智能化改造率提升38个百分点。随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建成12个国家级跨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较2020年提高6个百分点,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中培育出新的核心竞争力。

优惠政策

更多政策

产业园区

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招商中心
400-162-2002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获取园区招商政策资料

立即获取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2-2002
  • 招商引资政策
  • 工业用地招商
  • 租购厂房仓库
  • 其他相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