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我国构建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 地方企业投入将显著增加

所属地区:信息补充中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5日
为破解基础研究投入结构不合理难题,我国正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2017年1月出台的相关意见明确,在加强中央财政支持基础上,将增大地方财政、企业及社会力量投入,通过优化投入结构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注入新动能。
一、政策背景与投入结构优化需求
2017年1月,国务院出台相关意见,针对我国基础研究领域重大原始创新成果不足、顶尖人才和团队匮乏、投入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出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系统性举措。此前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6年间,我国基础研究投入规模实现翻倍,中央财政科技投入中基础研究经费占比已达到经合组织发达国家基本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基础研究投入结构存在明显差异:政府投入占比超九成,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投入占比明显偏低,而部分发达国家政府投入占比不足五成,企业投入占比接近两成。这种单一化投入结构制约了基础研究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也影响了投入的可持续性,因此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成为必然选择。
二、地方财政投入的强化路径与区域协同
相关部署明确,未来将通过中央与地方财政联合出资模式,加大对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具体实践中,地方财政将在参与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中发挥更积极作用,与中央财政共同承担研发成本,同时推动科研成果在当地落地转化,形成“投入-转化-效益”的良性循环。例如,北京在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设立基础研究专项基金,重点支持生命科学、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上海张江科学城通过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及重大基础研究任务,促进科研成果与当地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产业融合;广东则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推动省级财政与中央财政联动,支持人工智能、脑科学等基础研究项目,带动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和产业升级。这种地方财政的深度参与,不仅能提升基础研究投入总量,还能通过成果本地化转化,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动力,为招商引资创造更优创新生态。
三、企业投入的激励措施与市场导向作用
为引导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我国将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降低企业参与基础研究的成本。同时,鼓励企业结合自身发展需求,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或研发中心,支持企业牵头承担基础研究项目,推动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的精准对接。例如,深圳的科技企业通过设立基础研究基金会,长期资助高校开展材料科学、计算机基础理论等领域研究;杭州的互联网企业加大对人工智能算法基础理论的投入,与科研机构合作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苏州的制造业企业则聚焦先进制造基础理论研究,通过产学研协同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参与基础研究,既能将市场需求转化为研究方向,提升成果转化效率,也能培养企业自身的核心技术能力,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四、多元化投入体系的长远布局与协同效应
构建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在2030年国家重大项目规划中,基础研究的长期部署被纳入重点,将进一步统筹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的投入力量。同时,慈善捐赠等社会力量投入渠道也将得到拓展,鼓励社会资本通过设立基础研究捐赠基金、慈善信托等方式,支持基础研究领域的自由探索和人才培养。多元化投入体系的形成,将有效优化基础研究投入结构,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原始创新成果涌现。随着地方财政、企业及社会力量投入的持续增大,我国基础研究将更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优惠政策

更多政策

产业园区

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招商中心
400-162-2002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获取园区招商政策资料

立即获取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2-2002
  • 招商引资政策
  • 工业用地招商
  • 租购厂房仓库
  • 其他相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