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船舶与钢铁行业深化合作 共筑产业链融合发展新格局

所属地区:信息补充中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5日
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船舶与钢铁行业通过战略合作探索创新融合发展模式,成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实践。2021年9月,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联合召开船舶用钢供需座谈会,以产需衔接为抓手开展招商引资,吸引200余家产业链企业参与,签署多项战略协议,为构建跨行业协同发展生态圈树立了标杆。此次活动标志着两大行业从传统供需关系向技术、资本、服务全方位合作升级。
一、行业协同发展背景与战略意义
全球产业链重构与国内"双循环"发展格局形成倒逼机制,船舶工业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代表,其所需的高强度、耐腐蚀特种钢材长期依赖钢铁行业支撑。统计显示,船舶制造用钢占钢铁行业特种钢材产量的15%以上,但存在标准不统一、供需匹配效率低等问题。两大协会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明确提出建立"技术研发共同体",通过联合攻关船用钢材的轻量化、绿色化技术,提升国产高端船板国际竞争力。江苏省常熟市作为会议举办地,其船舶配套产业集聚优势为跨行业合作提供了试验场。
二、创新融合发展的三大实施路径
1.建立长期采购协议机制。沪东中华造船等6家骨干船企与宝武钢铁等企业签订3年期船板供应协议,锁定采购量超200万吨,通过"定量不定价"模式平衡市场波动风险。
2.构建质量分级评价体系。参照《船舶及海洋工程用结构钢国家标准》,制定包含尺寸精度、焊接性能等12项指标的评级标准,推动产品质量溢价机制落地。
3.金融工具创新应用。引入期货套期保值方案,开发"钢材价格指数保险"产品,上海期货交易所专题讲解螺纹钢期货对冲策略,帮助上下游企业规避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风险。
三、关键技术领域的联合突破
会议披露的《船用钢材技术发展路线图》显示,双方将重点攻关极地船舶用低温钢、LNG船用殷瓦钢等"卡脖子"材料。鞍钢集团展示的国产化VLCC油轮用宽厚板已通过九国船级社认证,热机械控制工艺(TMCP)使钢材强度提升20%。中国船舶集团提出建立"钢材应用大数据平台",通过共享钢材加工损耗率、服役性能等数据,反向优化钢铁企业生产工艺。这种"研发-制造-反馈"闭环模式被工信部列为产业链协同创新典型案例。
四、构建可持续发展产业生态
1.绿色低碳转型方面,试点应用氢冶金技术生产的低碳船板,吨钢碳排放较传统工艺降低40%;
2.循环经济领域,建立船舶拆解废钢回收认证体系,确保再生材料满足新造船标准;
3.人才培养维度,依托江苏科技大学等高校开设"船舶-钢铁复合型人才"定向班,年培养跨学科工程师200名。与会代表特别强调,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两大行业需共同开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模型。
五、政策支持与未来展望
国资委相关负责人在会上透露,将把船舶钢铁协同发展纳入"十四五"重点产业规划,支持组建跨行业创新联盟。后续工作重点包括:建立船用钢"免检直供"绿色通道,在环渤海、长三角布局5个联合仓储中心,开发船板表面缺陷AI检测系统等。分析认为,这种深度融合模式将延伸至邮轮用装饰板材、海工装备用超高强钢等细分领域,为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范式参考。

优惠政策

更多政策

产业园区

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招商中心
400-162-2002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免费获取园区招商政策汇编

立即获取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2-2002
  • 招商引资政策
  • 工业用地招商
  • 租购厂房仓库
  • 其他相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