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沧州招商】渤海新区新高地产业示范园44个项目集中开工赋能高质量发展
沧州渤海新区2021年一季度举行新高地产业示范园项目集中开工活动,44个项目同步启动建设,总投资88.73亿元,涵盖高新技术、民生保障、教育医疗、生物能源、机械制造等多个领域。此次集中开工是沧州渤海新区深化招商引资、强化项目支撑的重要举措,为区域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注入新活力。 (一)项目多元布局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本次开工项目聚焦产业升级与民生改善双重目标,形成多领域协同发展格局。在产业发展领域,既有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白羽鸡自动化屠宰加工一体化项目、河北博真卫生用品有限公司卫生用品项目等现代农业与轻工业项目,也有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优耐特140兆瓦渔光互补项目等新能源项目,以及保利瑞合(沧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物提取项目等高新技术产业项目,覆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链条。民生领域重点布局教育医疗项目,通过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区域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助力城乡统筹发展。 (二)招商引资成效凸显发展动能持续增强。近年来,沧州渤海新区将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抓手,不断优化招商环境,创新招商方式,吸引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层次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落地。2021年一季度,沧州渤海新区累计开工项目达111个,总投资236.8亿元,项目数量与投资规模实现同比提升。其中,亿元以上项目占比超七成,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支撑。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将带动相关产业链延伸,还将创造大量就业岗位,促进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质量提升。 (三)要素保障强化筑牢项目建设坚实基础。为确保项目顺利推进,沧州渤海新区建立健全项目服务机制,从土地供应、审批流程、政策扶持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保障。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项目审批程序,推行“一站式”服务,压缩项目落地时间。同时,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交通、能源、通信等硬件设施,为项目建设和投产运营创造良好条件。各相关部门加强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及时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早见效。 此次集中开工活动是沧州渤海新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将进一步激发区域发展活力,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随着这批项目的逐步建成投用,沧州渤海新区的产业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将得到显著提升,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贡献更大力量。
2025-07-07
-
【吕梁招商】吕梁税务:非遗“老手艺”激活税收宣传“新动能”
国家税务总局吕梁市税务局近年来创新税收宣传模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税收政策传播深度融合,通过剪纸、面塑等“老手艺”打造特色税宣品牌,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有效提升税收政策知晓度,为地方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税收环境。 (一)非遗文化搭台,税宣形式焕发新活力。吕梁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乡,拥有中阳剪纸、岚县面塑、临县伞头秧歌、离石弹唱等多项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吕梁市税务局立足地方文化特色,推动“税务+非遗”宣传模式落地。在中阳县,税务干部与剪纸传承人合作,将减税降费、个税改革、便民办税春风行动等政策要点融入剪纸创作,通过镂空雕刻技艺呈现“税惠民生”“依法纳税”等主题作品,这些作品在社区展览、校园宣讲中引发群众广泛关注。岚县面塑传承基地内,税务宣传员走进非遗直播间,与传承人共同以面团为媒介,捏制出“小微企业减税包”“增值税优惠面塑模型”等生动形象,在揉、捏、剪、塑的过程中讲解最新税收优惠政策,直播间在线观看量屡创新高。 (二)传统艺术赋能,政策传播实现新突破。吕梁市税务局注重挖掘非遗艺术的传播优势,让税收政策“听得懂、记得住、传得开”。临县伞头秧歌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税务部门组织文艺骨干改编秧歌唱词,将“六税两费”减免、社保费缓缴等政策编成朗朗上口的唱段,在乡村庙会、文化节等场合表演,演员手持花伞,踏着锣鼓节奏,用方言唱出“减税降费春风暖,小微企业笑开颜”等朴实内容,让政策宣传更具感染力。离石弹唱艺人则将税收故事融入三弦弹唱曲目,创作《税徽闪耀吕梁情》等作品,通过“你问我答”的互动形式,在社区广场、文化礼堂开展巡演,累计吸引数万群众参与。 (三)服务产业发展,税惠红利激发新动能。在创新宣传形式的同时,吕梁市税务局聚焦非遗产业发展需求,将政策宣传与精准服务相结合。税务干部深入中阳剪纸产业园、岚县面塑文创基地等非遗产业园区,开展“一对一”政策辅导,针对非遗企业普遍关注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文化事业建设费减免等政策进行细致解读,帮助企业梳理可享受的税费优惠。针对部分非遗传承人面临的小微企业认定、发票申领等问题,税务部门开通“非遗绿色通道”,提供线上办税指引和线下帮办服务,确保政策红利直达市场主体。通过系列举措,当地非遗产业市场活力持续增强,剪纸、面塑等文创产品销售额稳步提升,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文化动力。
2025-07-07
-
【辽宁招商】辽宁省创业创新成果展示交流活动在沈阳启动
2021年,辽宁省创业创新成果展示交流活动在沈阳启动,活动以“展辽宁双创风采,庆建党百年华诞”为主题,通过创业成果展示、项目推介、政策宣传及招商引资对接等环节,搭建创业就业平台,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拓展就业新空间。 (一)活动由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辽宁省总工会、辽宁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沈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主办,旨在集中展示辽宁省近年来在创业创新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为辽宁省创业创新工作的重要品牌活动,本次活动聚焦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突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为创业者、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搭建了高效的交流合作平台。 (二)活动现场设置了多个功能区域,全面呈现创业创新成果与服务内容。创业成果展示区集中展出了来自辽宁省各市的多项创业成果及展品,涵盖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其中包括可在斜面直线行进的行走辅助机器、四轮均可独立转向的电动车等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创新产品,直观展现了辽宁省在先进制造和民生科技领域的创新实力。创业项目推介环节按照“易应用类”和“科技创新类”分类开展,通过项目路演、现场互动等形式,促进优质创业项目与市场资源的精准对接。政策宣传区则集中解读了辽宁省及沈阳市在创业扶持、人才引进、融资服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指引。 (三)为强化创业项目与资本市场的对接,活动专门设置了创业项目投融资路演环节,多个具有市场潜力的创业项目依次进行展示,内容涉及节能环保、数字经济、现代农业等领域。来自创投机构的投融资专家现场对路演项目进行点评指导,并与企业代表就项目商业模式、市场前景、融资需求等进行深入交流,为优质项目提供资本支持和发展建议。此外,创业专家论坛邀请了行业领军人才、创业导师等围绕“创业生态构建”“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等主题开展研讨,分享创业经验,探讨发展路径,为辽宁省创业创新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四)相关领导出席活动并强调,创业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辽宁省将持续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搭建更多交流合作平台,吸引各类创业人才在辽兴业,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为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注入新动能。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辽宁省创业创新的活力与成效,也为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扩大招商引资、推动产业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5-07-07
-
【招商引资】中国首发光伏关键材料实现国产化 助力绿色能源产业升级
近日,国内首台(套)国产化亚洲硅业项目N08810材质冷氢化反应器在兰州举行发运仪式,该装置核心材料由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供货,标志着我国光伏多晶硅行业关键材料成功替代进口。这一突破源于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与招商引资成果,为绿色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破解行业“卡脖子”难题,关键材料国产化取得突破。多晶硅作为光伏电池板核心原料,其生产过程中的冷氢化反应器对材料性能要求严苛,需同时具备耐高温高压、耐磨损及抗强腐蚀特性,长期以来依赖进口。2018年,太钢在市场调研中敏锐捕捉到这一需求,针对N08810镍基合金特厚钢板开展技术攻关,通过材料成分优化、轧制工艺创新及性能测试验证,最终实现该材料国产化量产,填补国内光伏行业关键材料领域空白。 (二)产业链协同创新,构建国产化供给体系。太钢联合多晶硅行业主要企业、设计院及设备制造厂商组建产学研用合作团队,围绕材料性能指标、加工工艺及设备适配性开展联合攻关。依托企业在特钢领域的技术积累,通过反复试验调整冶炼配方,优化轧制温度与压下制度,解决了特厚板焊接性能、组织均匀性等技术难题,成功签订国产首台(套)冷氢化反应器材料订单,并按要求完成交付,形成从材料研发到装备应用的全链条国产化能力。 (三)赋能绿色产业发展,推动“双碳”目标落地。N08810镍基合金特厚钢板国产化后,有效降低了多晶硅生产设备采购成本,提升了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作为光伏产业上游关键环节,多晶硅生产设备材料的自主保障,将进一步推动光伏组件成本下降,加速光伏产业规模化发展。同时,该材料的成功应用为新能源装备领域关键材料国产化提供示范,助力我国在绿色低碳转型中形成技术优势,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材料支撑。 此次国产化突破是我国高端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的缩影,通过企业主导、产学研协同的创新模式,不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为绿色能源产业升级奠定坚实基础。随着更多国产化材料的应用,我国新能源产业链竞争力将持续增强,推动绿色经济迈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
2025-07-07
-
【广东招商】新沙口岸汽车出口增长1.5倍 全球产业复苏助推外贸升级
全球汽车产业逐步复苏背景下,广东新沙口岸2021年一季度汽车进出口业务实现显著增长,出口量同比增幅达1.5倍。黄埔海关所属新沙海关通过深化监管改革、优化通关服务等举措,持续提升口岸营商环境,为区域招商引资和汽车产业外贸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汽车进出口业务呈现双增长态势。据统计,2021年一季度,新沙海关监管进口汽车76073辆,出口汽车19287辆,进出口量均实现不同程度增长。其中出口业务表现尤为突出,增幅达1.5倍,反映出中国汽车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以及全球汽车消费市场需求的逐步回暖。进口汽车方面,随着国内汽车消费市场的持续恢复,进口量也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选择。 (二)海关监管服务改革提升通关效能。为支持汽车产业发展,新沙海关推行"7×24小时预约通关"服务,确保车辆通关"不打烊"。同时,积极开展"两段准入"改革试点,将卫生检疫查验指令与车辆检测环节同步进行,有效缩短了整体通关时间。通过实施"附条件提离"等创新措施,车辆通关时长较以往压缩超过10小时,显著提升了通关便利化水平,为汽车快速通关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保税存储模式创新缓解企业压力。新沙海关推动进口汽车综合保税区保税存储项目落地,实现了进口整车从"落地征税"向"保税+仓储"模式的转型。东莞相关物流企业表示,开展保税业务后,企业可将汽车先运至综保区内进行保税仓储,在国内销售前再缴纳进口环节税清关,这一模式有效缓解了企业资金周转压力,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率。目前,相关部门正积极推动更多汽车品牌纳入入区保税范围,进一步扩大政策惠及面。 (四)港区间联动发展增强产业集聚效应。依托综合保税区政策优势,新沙口岸构建了"港、区"联动发展格局,通过整合港口物流与保税仓储资源,形成了汽车进出口完整的产业链服务体系。这种联动模式不仅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还吸引了更多汽车贸易企业、物流企业入驻,促进了汽车产业在区域内的集聚发展,为地方招商引资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助力打造专业化的汽车进出口贸易平台。
2025-07-07
-
【山东招商】山东首个海洋产业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在海阳启动建设
2023年,山东省首个海洋产业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北方蓝色海洋经济科研生产基地在海阳市留格庄镇启动建设。该项目由中国铁建港航局投资建设,是海阳市招商引资的重点工程,将聚焦海洋及临海工程建设需求,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推动海洋工程建造模式升级,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和海洋强省建设注入新动能。 (一)项目落地契合海洋强省战略导向 作为海洋大省,山东省近年来持续推进“海洋强省”建设,海洋经济总量稳居全国前列。随着海洋工程向深水化、大型化发展,传统现场浇筑施工模式面临效率低、成本高、环保压力大等问题,装配式建筑以其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等优势,成为海洋工程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此次北方蓝色海洋经济科研生产基地的启动,正是山东省瞄准海洋工程建造短板、落实新旧动能转换要求的具体实践,将填补省内海洋产业装配式建筑规模化生产的空白,为海洋牧场、海上风电、港口码头等重点工程提供高质量构件支撑。 (二)功能布局聚焦海洋工程全链条服务 该项目总投资规模较大,分三期推进建设,聚焦海洋工程全产业链需求打造综合型生产基地。在功能分区上,基地涵盖生产加工区、管桩及塔筒钢构件存储区、混凝土生产区、钢筋存放加工区、试验材料区和技术研发区等多个模块,可实现从原材料加工、构件预制到成品存储、出运安装的一体化作业。其中,技术研发区将重点开展海洋工程结构轻量化、防腐抗渗等关键技术研究,推动装配式建筑模块与海洋工程需求的精准适配;码头和护岸建设则为大型构件出海提供了便利条件,可满足重力式沉箱、海上风电塔筒等超大型构件的水路运输需求,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三)产业带动效应助力区域经济升级 项目全部投产后,将形成可观的年产能规模,涵盖装配式建筑模块、沉箱预制构件、钢桩及海上风电塔筒结构等多个品类。这一产能不仅能满足山东省内海洋工程建设需求,还可辐射环渤海及长三角地区,推动区域海洋工程产业链整合升级。从产业协同看,基地建设将带动钢铁、水泥、物流运输等上下游产业发展,吸引配套企业集聚,形成以装配式建筑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同时,项目由驻鲁央企中国铁建港航局三公司负责施工,其在港口与航道工程、海洋工程施工领域的技术优势,将保障项目建设质量和生产标准,为后续海洋工程装配式建筑的推广提供示范样本。 作为海阳市招商引资的重要成果,北方蓝色海洋经济科研生产基地的建设,既是当地依托海洋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的关键举措,也是山东省深化央地合作、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随着项目逐步投产,其在技术研发、产能供给、产业带动等方面的作用将持续释放,为海洋强省建设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2025-07-07
-
【山东招商】山东44家企业跻身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 品牌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2021年上半年,山东省市场监管系统围绕品牌强省战略,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深化改革创新等举措,推动企业品牌价值持续提升,44家企业上榜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单,为招商引资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优化营商环境为品牌成长筑牢根基。山东省市场监管系统聚焦企业发展需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品牌企业培育提供沃土。在市场监管执法方面,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相关监管指标保持高位,有力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企业准入退出机制不断完善,“一业一证”改革实现全行业覆盖,大幅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证照分离”改革经验在全国交流推广,企业简易注销改革试点全面推进,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激发,为品牌企业发展营造了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 (二)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品牌创新活力。山东省将知识产权工作作为品牌建设的核心支撑,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好品山东”品牌建设深入推进,通过政策引导、标准引领、平台支撑等措施,持续培育高端品牌企业,新增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培育企业,总数稳步增长。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2021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单中,山东省44家企业上榜,数量位居全国第三位,涵盖家电、食品、化工、汽车等多个优势产业,彰显出山东企业在品牌创新和价值提升方面的显著成效。 (三)放心消费创建提升品牌市场认可度。山东省以放心消费全域创建为抓手,推动市场主体强化诚信经营意识,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截至2021年6月底,参与创建并作出公开承诺的市场主体数量实现应创尽创,覆盖零售、餐饮、电商等多个领域。通过建立健全消费维权机制、加强商品质量抽检、推广“线下购物七日无理由退货”等举措,消费环境持续优化,消费者满意度不断提升,为品牌企业赢得了市场口碑,进一步增强了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山东省44家企业上榜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是全省持续推进品牌强省战略的重要成果,也是企业创新能力、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下一步,随着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持续加大,山东品牌将在更高水平上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多动能。
2025-07-07
-
【威海招商】威海市工信局举办技术改造专题培训班 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为强化产业发展支撑,威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聚焦技术改造与招商引资协同推进,近日举办全市技术改造业务专题培训班,通过政策解读、经验分享等形式,提升市区两级工信部门及重点企业技改工作能力,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动力。 (一)立足产业发展需求,构建技改工作新格局。当前,威海市正处于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关键阶段,技术改造作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在扩大有效投资、优化供给结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此次培训班的举办,是威海市贯彻落实山东省关于加快推进工业技改工作部署的具体举措,旨在通过系统培训,强化政企协同,破解企业技改过程中面临的政策理解不深、路径不清等问题,为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后的技术升级提供保障,推动形成“技改赋能、招商提质”的良性循环。 (二)聚焦政策与实践融合,提升技改工作专业化水平。培训班邀请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授课,围绕智能化技改的战略意义、实践路径和未来方向展开深入讲解。授课内容既立足国家“十四五”制造业发展规划要求,又结合山东省推进技改工作的政策体系,从顶层设计层面解析了技改与产业政策、要素保障的衔接机制。同时,针对威海市制造业特点,重点阐述了装备更新、数字赋能、绿色转型等领域的技改模式,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智能化生产线改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等成功经验,为企业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实践路径。培训过程中,与会人员围绕技改项目申报、资金扶持政策等具体问题进行互动交流,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流程和推进重点。 (三)强化成果转化,推动技改工作落地见效。通过培训,威海市工信系统及企业代表对技术改造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确了“生产换线、设备换芯、机器换人”的实施方向。参训企业负责人表示,将结合自身实际,加快推进生产线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威海市工信部门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持续优化技改服务体系,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和项目跟踪服务,建立“一企一策”技改台账,推动更多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转型升级。同时,将技改工作与招商引资紧密结合,在招引项目落地时同步规划技改方案,引导新上项目高起点推进智能化、绿色化建设,助力威海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2025-07-07
-
【郑州招商】郑州全面部署优化营商环境执法检查 护航高质量发展
2023年,郑州启动优化营商环境执法检查工作,这是贯彻落实河南省委、省人大部署,结合本地实际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此次执法检查旨在通过强化监督利剑作用,推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压实政治责任与法律责任,将政策部署落细落实,为招商引资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作为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将优化营商环境执法检查作为服务区域发展大局的重要举措,深刻认识其对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招商引资的关键作用。执法检查严格对标中央及河南省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聚焦法律法规执行情况,推动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健全责任清单,确保政策红利直达市场主体。通过监督检查,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市场监管、政务服务、要素保障等方面的职责边界,推动形成“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的工作格局。郑州以此次执法检查为契机,将优化营商环境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任务相结合,切实把政治要求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际成效。 (二)聚焦关键环节,提升检查实效。郑州围绕执法检查重点任务,着力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深化自查自纠。要求各区县(市)及相关部门对照《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河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及国家最新政策要求,全面梳理审批流程、监管方式、服务效能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建立问题台账并明确整改时限。二是强化协同联动。将执法检查与“万人助万企”活动相结合,深入企业一线收集诉求,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堵点”“痛点”;与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衔接,重点检查涉企帮扶政策落实情况,助力企业复工复产;与“一网统管”改革融合,推动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提升监管智能化水平。三是开展实地检查。组建专项检查组,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深入园区、企业、政务服务大厅等场所,通过座谈访谈、查阅资料、模拟办事等形式,全面掌握营商环境实际情况,确保检查结果客观真实。在检查过程中,郑州注重将国家最新要求与本地实践相结合,重点关注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行政审批效率、监管执法规范性、政策落实兑现等问题,推动解决一批制约营商环境优化的深层次矛盾。 (三)健全工作机制,确保检查纵深推进。为保障执法检查取得实效,郑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人大常委会牵头的执法检查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检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协调和进度跟踪,建立周调度、月通报工作机制,确保检查任务有序推进。坚持问题导向,建立“发现问题督促整改回头看”闭环机制,对检查中发现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严肃追责问责。注重方法创新,采用大数据分析、第三方评估等方式提升检查科学性,同时畅通企业反馈渠道,通过12345政务服务热线、营商环境投诉平台等收集意见建议。严格纪律作风要求,明确检查人员要轻车简从、客观公正,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确保执法检查不走过场、不搞“花架子”。郑州还将执法检查结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体系,对整改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约谈问责,形成鲜明的实干导向。通过系列举措,郑州以执法检查为契机,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以实际成效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为加快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2025-07-07
-
【眉县招商】眉县营头镇引进15亿元农业项目 构建现代化绿色养殖体系
2023年,陕西省宝鸡市眉县营头镇通过招商引资,与农业科技企业达成合作,签约总投资15亿元的万头散养土猪养殖基地项目,其中一期投资3亿元。该项目聚焦生态养殖与科技赋能,将助力当地农业产业升级,为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支撑。 (一)眉县营头镇位于秦岭北麓,区域内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高,具备发展绿色农业的天然条件。近年来,该镇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的核心要求,将招商引资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服务流程、落实惠企政策等措施,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营商环境。此次签约的养殖项目,是当地在农业产业化领域引进的重点项目,与前期落地的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等项目形成互补,进一步丰富了镇域产业布局。 (二)此次合作的农业科技企业专注于原生态养殖模式创新,采用林下散养方式培育黑土猪,形成自繁、自育、自养一体化产业链。企业在养殖过程中融入智能化管理技术,通过建立环境监测系统、精准饲喂系统和粪污处理系统,实现养殖环节零排放、无污染。同时,企业构建了从生猪防疫、标准化饲养到屠宰加工、冷链物流的全流程封闭式管理体系,确保产品从源头到终端的质量可控,其现代化运营模式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三)该养殖基地选址于眉县营头镇红河谷村,规划用地1000亩,其中核心养殖区域占地500亩,将建设标准化猪舍、饲料加工车间、疫病防控中心及冷链仓储设施。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年出栏土猪规模可达2万头,年产值约1亿元,同时带动当地150余人就业。项目的实施不仅能够提升眉县在高端肉类产品市场的供给能力,还将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参与饲料种植、养殖辅助等产业环节,促进农民增收,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2025-07-07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