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济南招商】济南起步区:新旧动能转换的 “济南样本”
济南起步区:新旧动能转换的 “济南样本” 一、规划引领:从 “一纸蓝图” 到 “立体新城” 自 2021 年国务院批复以来,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累计投入资金 1180 亿元,构建 “1+4+16+N” 规划体系,重点打造 “一轴两廊五组团” 空间布局。黄河北生态走廊示范段一期建成,新增湿地 87.5 万平方米,成为济南 “城市绿肺”;智慧交通系统启动建设,规划地铁、快速路等立体交通网络,主城区与起步区通勤时间将缩短至 20 分钟。 二、产业聚焦:“3+1” 方向集聚高端要素 确立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 “3+1” 产业体系,累计签约 116 个高端项目,包括 22 家 500 强企业、21 个央企项目。例如,投资 200 亿元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引入百度 Apollo、滴滴自动驾驶等企业,建设测试跑道和算力中心,目标 2025 年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三、生态优先:绿色基建与低碳发展 坚持 “田园城市” 理念,实施生态修复工程,2022 年新增植树 10 万株,建成分布式光伏项目 10 个,年发电量超 1 亿度。某新能源项目采用 “光伏 + 储能 + 智慧微电网” 模式,实现园区能源自给率超 70%,获评国家级绿色园区试点。 四、改革突破:管理体制与政策创新 实行 “极简审批”,企业设立、项目审批等事项实现 “全域通办”,某智能制造项目从立项到开工仅用 60 天。推出 “人才金政 30 条”,对顶尖团队最高给予 1 亿元资助,2022 年引进院士团队 3 个、海外高层次人才 50 名,建成人才公寓 2000 套。
2022-05-24
-
【2022年南昌招商】南昌二季度集中开工:885 亿项目绘就发展蓝图
南昌二季度集中开工:885 亿项目绘就发展蓝图 一、项目结构:产业与民生并重 2022 年二季度,南昌市 128 个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 885.93 亿元,涵盖工业(43 个)、服务业(25 个)、公共服务(37 个)等领域。其中,工业项目占比 33.6%,包括投资 50 亿元的智能传感器产业园,建成后年产传感器 10 亿只,配套南昌智能终端产业;公共服务项目包括 10 所学校和 5 所医院建设,预计新增学位 1.2 万个、床位 800 张。 二、产业项目:强链补链与未来布局 聚焦 “4+4+X” 产业体系,工业项目中 70% 属于强链补链型。例如,投资 30 亿元的新能源汽车电机项目,为本地车企提供核心部件,本地配套率从 35% 提升至 50%;投资 20 亿元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引入 3 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攻创新药研发,预计 5 年内培育 3-5 个一类新药。 三、建设保障:要素与进度双管控 实行 “项目进度红黄绿” 三色管理,对滞后项目挂牌督办,2022 年首批开工的 43 个工业项目中,38 个提前完成土地平整。建立 “要素跟着项目走” 机制,为重大项目优先配置用地指标 2000 亩,某半导体项目通过 “标准地 + 弹性年限” 供地,拿地至开工仅用 90 天。 四、城市能级提升:基建与产业协同 15 个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超 100 亿元,包括地铁延长线、智慧交通工程等,建成后将缩短主城区与经开区通勤时间至 30 分钟,预计带动沿线土地开发价值提升 20%。同时,配套建设 5G 基站 2000 个,实现项目集聚区 5G 全覆盖,为智能工厂、智慧园区提供网络支撑。
2022-05-24
-
【2022年南昌招商】南昌经开区重大项目开工:新赛道布局与产业集群升级
南昌经开区重大项目开工:新赛道布局与产业集群升级 一、新基建与新产业:89.35 亿元项目集中启动 2022 年第二季度,南昌经开区 15 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涵盖生物医药、智能芯片、动力电池等领域。其中,欣旺达南昌动力电池三期项目投资 30 亿元,规划产能 10GWh,配套比亚迪、蔚来等车企,达产后年产值超 60 亿元;国信生物医药产业园聚焦抗体药物研发,引入 3 个国家级研发团队,预计 5 年内孵化 10 家创新药企。 二、产业链完善:从单点突破到集群发展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重点补强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智能芯片密胺环保器皿项目引入德国全自动生产线,年产智能回收柜 50 万台,与南昌现有智能终端企业形成 “芯片 — 终端 — 回收” 闭环。一季度,该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0.1%,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比提升至 35%,成为江西电子信息产业核心集聚区。 三、服务保障:疫情下的项目加速度 建立 “项目管家” 制度,疫情期间实行 “云审批”“不见面签约”,某智能装备项目通过线上评审提前 15 天取得施工许可。设立 5 亿元产业扶持基金,对新开工项目给予设备购置 10% 补贴,2022 年已兑现补贴超 8000 万元。同时,开通 “复工专列” 接返工人 2000 余人,确保项目建设进度不受疫情影响。 四、战略定位:强省会的产业支撑 作为南昌 “强省会” 战略的核心载体,经开区目标到 2025 年形成 “2+2” 产业体系(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 + 生物医药、高端装备),产值突破 3000 亿元。本次开工的项目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超 70%,预计新增就业超 1.2 万人,带动区域 GDP 年增长 2 个百分点。
2022-05-24
-
【2022年淮北招商】淮北 “双引双增”: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新模式
淮北 “双引双增”: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新模式 一、政策背景:信用村与合作社的融合探索 淮北市针对农村资源分散、融资难等问题,创新实施 “双引双增” 行动(党建引领信用村 + 党支部引领合作社),被列为省级农村改革试点。通过党建赋能,整合信用评级、资源盘活、产业培育等要素,目标实现 “村集体增收、农民增富”。 二、核心举措:三链融合与信用赋能 组织链构建:全市 80% 的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2022 年新增合作社 120 家,覆盖农业主导产业; 信用链创新:建立 “党建 + 信用” 评价体系,2022 年评定信用村 100 个、信用户 5 万户,发放信用贷款超 2 亿元,利率低于市场 1.5 个百分点; 产业链拓展:依托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如段园镇葡萄合作社引入阳光玫瑰品种,亩产收益超 2 万元,带动 1000 户农户入股。 三、典型案例:信用变 “资本” 与资源变 “资产” 濉溪县临涣镇:通过信用评级,村集体获得银行授信 500 万元,用于建设艾草深加工车间,年加工艾草 1 万吨,村集体增收超 100 万元; 杜集区石台镇:党支部领办草莓合作社,引入智能温控系统,草莓上市期提前 30 天,价格提升 30%,带动农民户均增收 5000 元; 烈山区宋疃镇:利用碳汇资源开发林业碳票,首批 3.15 万吨碳票交易收益 50 万元,村集体持股 30%,实现 “空气变现”。 四、成效与展望:乡村治理与产业升级 2022 年一季度,淮北市村集体平均收入达 15 万元(同比 + 2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12%。未来将拓展 “信用 + 电商”“信用 + 文旅” 等场景,目标 2025 年实现村村有强社、户户有股份,打造皖北乡村振兴样板。
2022-05-23
-
【2022年安徽招商】安徽林业碳票:生态价值转化的 “滁州样本”
安徽林业碳票:生态价值转化的 “滁州样本” 一、碳票首发:3.15 万吨碳汇的市场化首秀 2022 年 5 月 18 日,滁州市举行全省首批林业碳票首发仪式,3.15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碳票正式落地。碳票由第三方机构监测核算,经林业和生态环境部门审定,赋予交易、质押等权能。首批碳票涉及 5.2 万亩林地,相当于年固碳 3.15 万吨,按当前碳价计算,市场价值超 150 万元。 二、交易机制:从 “空气” 到 “资产” 的跨越 首单交易:滁能热电与润森林业签署申购协议,以 50 元 / 吨价格完成交易,用于抵消企业碳排放,实现 “林业碳汇 — 工业减排” 闭环; 质押融资:某林业合作社以碳票为质押获得银行贷款 100 万元,用于扩大苗木种植规模,探索 “碳汇资产 — 金融产品” 转化; 抵消权能:政府主导的公共项目可使用碳票抵消碳排放,某新建园区通过购买碳票,实现项目 “零碳开园”。 三、生态效益与乡村振兴 碳汇增量:滁州市计划 2025 年新增林地碳汇 100 万吨,碳票交易规模超 5000 万元,带动 10 万农户参与林业经营; 产业融合:结合碳票开发 “林业 + 旅游”,如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推出 “碳汇认养” 项目,游客可通过植树获得碳积分,兑换旅游权益; 绿色治理:将碳票收益的 20% 用于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2022 年首批收益 50 万元已投入生态管护。 四、制度创新:从试点到体系的构建 安徽将完善碳票管理办法,建立 “监测 — 签发 — 交易 — 监管” 全流程体系: 技术标准:统一碳汇核算方法,引入卫星遥感监测,提升数据 accuracy 至 95% 以上; 市场拓展:对接全国碳市场,2023 年试点将林业碳票纳入绿证交易体系; 区域协同:与浙江、江苏探索碳票互认,建立长三角林业碳汇交易联盟,打通跨区域生态补偿通道。
2022-05-23
-
【2022年北京招商】中国坚持高效发展与公平分配:浙江实践引领共同富裕新路径
中国坚持高效发展与公平分配:浙江实践引领共同富裕新路径 一、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导向 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既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治理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中国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始终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作为核心议题,通过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努力构建 “橄榄型” 社会结构。 二、浙江 “创业富民、创新强省” 的实践探索 浙江省作为全国共同富裕示范区,以 “八八战略” 为总纲,走出一条 “扩中提低” 的特色路径。在初次分配领域,浙江实施 “凤凰行动” 计划,推动企业上市融资,截至 2022 年,全省境内外上市公司达 837 家,居全国第二位,带动千万家庭分享经济红利;在再分配层面,建立 “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2022 年省级财政民生支出占比达 74.8%,重点向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倾斜;在三次分配领域,成立全国首个省级慈善联合总会,2022 年全省慈善捐赠总额超 150 亿元,形成 “人人参与慈善” 的社会氛围。 三、所有制结构优化与共同富裕 浙江坚持 “两个毫不动摇”,构建 “地瓜经济” 发展格局。一方面,培育吉利、海康威视等民营龙头企业,2022 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 67%,吸纳就业占全省 80% 以上;另一方面,深化国企改革,浙江国资运营公司通过 “混改” 引入社会资本超 2000 亿元,推动交通、能源等领域民生项目建设。这种 “国进民也进” 的发展模式,既壮大了公有制经济,又激发了民营经济活力。 四、收入分配改革的制度创新 浙江率先开展 “扩中提低” 九大群体激励计划,针对技术工人、科研人员、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制定专项政策。例如,对取得高级技师资格的技术工人,给予最高 50 万元购房补贴;对乡村振兴带头人物,提供最高 300 万元创业贷款。同时,建立 “浙里共富” 数字化平台,实时监测 26 个山区县发展指标,通过产业飞地、山海协作等机制,推动区域均衡发展,2022 年山区 26 县 GDP 增速高于全省平均 1.2 个百分点。
2022-05-23
-
【2022年福建招商】福建 “四大经济”:锚定比较优势 打造发展新引擎
福建 “四大经济”:锚定比较优势 打造发展新引擎 一、战略定位:党代会擘画产业蓝图 福建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将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2022 年,全省围绕四大经济制定专项规划,设立 100 亿元产业基金,目标到 2025 年四大经济总量突破 4 万亿元,占 GDP 比重超 50%。 二、数字经济:从 “数字福建” 到 “数字强省” 产业集群:福州、厦门打造 “芯片设计 — 晶圆制造 — 封装测试” 全链条,2022 年一季度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增长 35%,士兰微 12 英寸芯片生产线投产,产能达 5 万片 / 月; 数字基建:新建 5G 基站 1.2 万个,宁德时代 “灯塔工厂” 实现设备联网率 95%,生产效率提升 30%; 平台经济:培育跨境电商平台 30 个,2022 年一季度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 60%,厦门成为全国跨境电商出口试点城市。 三、海洋经济:向海而兴的万亿产业 海上风电:三峡集团福建海域装机容量突破 4GW,带动明阳智能等企业落户,形成 “研发 — 制造 — 运维” 产业链,2022 年目标产值超 500 亿元; 远洋渔业: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年捕捞量超 50 万吨,冷链物流覆盖率达 100%,产品出口至 RCEP 成员国占比 45%; 海洋生物医药:厦门大学研发的海洋多糖药物进入临床三期,预计 2025 年产业规模突破 200 亿元。 四、绿色经济:生态价值的产业化路径 林业碳汇:三明市试点林业碳票交易,2022 年首批 3.15 万吨碳票成交,收益用于森林管护,带动林农增收超 200 万元; 新能源:宁德时代全球最大动力电池基地产能达 200GWh,配套企业本地化率超 60%,2022 年一季度产值增长 120%; 循环经济:泉州泉港石化园区实现 “废料 — 原料” 循环利用,综合利用率达 92%,单位 GDP 能耗下降 15%。 五、文旅经济:“福” 文化引领全域旅游 产品创新:推出 9 条 “周末趣玩” 精品线路,宁德屏南 “古村 + 文创” 模式带动旅游收入增长 80%,2022 年一季度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 产业融合:武夷山 “茶文化 + 康养” 项目投资 50 亿元,建设茶疗中心、茶主题酒店,预计年接待高端客群 20 万人次; 数字文旅:福建博物院推出 VR 文物展,线上访问量超 1000 万人次,数字文创产品销售额增长 200%。
2022-05-23
-
【2022年河北招商】河北交通投资:首季 140.6 亿 增速 4.1%
河北交通投资:首季 140.6 亿 增速 4.1% 一、投资结构:铁路与公路的双轮增长 2022 年一季度,河北省交通固定资产投资 140.6 亿元(同比 + 4.1%),创历史同期新高。其中,地方铁路投资 49.2 亿元(+79.8%),重点推进津雄高铁联络线、石衡沧港城际铁路;干线路网投资增长 175.9%,新建高速公路 50 公里;农村公路投资增长 203.5%,硬化道路 300 公里,惠及 200 个村庄。 二、重大项目:区域联通与民生改善 津雄高铁联络线:河北段投资 20 亿元,建成后雄安至天津时间缩至 30 分钟,带动沿线物流园区投资超 50 亿元; 石衡沧港城际铁路:投资 15 亿元,建设沧州至衡水段,填补区域铁路空白,预计 2023 年通车后货运量增长 20%; 农村公路 “三通工程”:投资 10 亿元,实现 200 个自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通物流,农产品出山时效提升 40%。 三、政策支撑:资金与机制的双重保障 资金筹措:发行交通专项债 80 亿元,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 20 亿元,社会资本参与比例提升至 30%; 审批提速:推行 “多规合一”,某高速公路项目用地预审周期从 180 天压缩至 90 天; 绿色施工:所有项目应用装配式技术,某桥梁项目现场施工时间缩短 50%,建筑垃圾减少 60%。 四、长远影响:构建 “轨道上的河北” 河北目标 2025 年交通投资超千亿,形成 “雄安辐射、四纵四横” 铁路网,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 1 万公里。此次投资将增强京津冀协同发展动能,预计带动区域 GDP 增长 0.5 个百分点,新增就业超 5 万人。
2022-05-23
-
【2022年保定招商】保定市着力培育市场主体:“阳光雨露土壤” 行动激发发展活力
保定市着力培育市场主体:“阳光雨露土壤” 行动激发发展活力 一、启动优化 “微环境” 活动,明确年度增长目标 河北省保定市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核心,于某年全面启动优化 “微环境” 活动,统筹推进 10 项助企纾困工作。其中,“阳光雨露土壤” 培育行动聚焦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服务,旨在通过深化 “放管服” 改革、优化审批流程、强化精准帮扶,推动市场主体 “多起来、大起来、活起来”。根据规划,该市力争当年市场主体增长 8.1% 以上,其中企业增长 11% 以上,进一步夯实 “医车电数游” 等主导产业的发展根基,提升产业在质量、标准、创新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二、深化 “放管服” 改革,营造公平市场环境 保定市以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为目标,持续推进 “证照分离” 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破除隐性壁垒,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在企业准入环节,推行 “一窗通办”“证照联办” 模式,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 4 个小时内完成,登记注册效率较以往提升 50% 以上。同时,建立 “双随机、一公开” 监管机制,减少对企业的多头检查与重复执法,让市场主体专注于生产经营与创新发展。 三、实施精准帮扶计划,助力企业成长壮大 针对不同类型市场主体的需求,保定市制定差异化帮扶政策。对小微企业,开展 “及时雨” 纾困解难行动,通过发放稳岗补贴、提供低息贷款、减免税费等措施,缓解资金压力;对专精特新企业,实施 “蝶变赋能” 计划,联动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攻关与产品升级。此外,该市还建立重点企业培育库,为入库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包括人才引进、市场拓展、管理咨询等,助力企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形成 “培育一批、成长一批、壮大一批” 的良性循环。
2022-05-23
-
【2022年河北招商】河北省推进京津冀产业链对接:30 场专项活动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
河北省推进京津冀产业链对接:30 场专项活动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 一、印发专项工作方案,明确产业链对接重点 河北省工信厅于 2022 年印发《京津冀制造业产业链对接工作方案》,围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等 8 大重点产业链,部署 30 场次专项对接活动。该方案以 “强化统筹布局、突出项目落地、深化产业协作” 为核心思路,旨在通过精准对接京津 “高精尖” 产业资源,完善河北省制造业产业链布局,提升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水平,助力构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二、精准对接京津资源,推动重点项目落地 河北省依托石家庄、唐山、保定等重点承接平台,瞄准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机遇,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在活动组织上,突出 “会前推介、会前招商、会前对接” 机制,通过举办产业对接会、项目路演等活动,吸引京津企业投资布局。例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对接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推动保定长城汽车与北京新能源科技企业建立电池研发合作项目;在生物医药领域,依托石家庄国际生物医药园,引进北京中关村生物医药企业落户,形成研发 — 生产 — 销售的产业链闭环。截至 2022 年末,全省累计签约京津冀产业链合作项目 120 个,总投资超 500 亿元。 三、深化区域产业协作,打造协同发展平台 河北省以高标准建设重点承接平台为抓手,引导产业转移向产业链协同方向发展。一方面,加强与京津在产业规划、政策标准、要素流动等方面的对接,建立跨区域产业链协作机制;另一方面,推动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平台建设,形成 “研发在京津、生产在河北” 的产业分工模式。此外,三省(市)共同谋划建设京津冀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示范区,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互联互通,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据共享与协同创新,为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2-05-23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