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招商】湘江涂料跻身全球工业涂料20强 彰显中国制造硬实力
在湖南省长沙市,湘江涂料凭借卓越的技术实力和市场表现,成功跻身全球工业涂料20强,成为榜单中唯一一家中国企业。这一成就不仅标志着湖南省在工业涂料领域的重大突破,也为当地招商引资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标杆。湘江涂料的国际化发展路径,展现了湖南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成果,为中国涂料工业参与全球竞争树立了典范。 一、全球榜单凸显行业地位 《涂界》发布的“全球工业涂料品牌Top20排行榜”显示,湘江涂料以5.273亿美元销售收入位列第17位,成为中国首家进入该榜单的企业。榜单基于企业销售收入排名,涵盖全球顶尖工业涂料厂商,上榜企业总销售收入占全球工业涂料市场的45%。湘江涂料的入选,填补了中国企业在全球工业涂料高端领域的空白。 二、技术研发驱动核心竞争力 湘江涂料前身为湖南造漆厂,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覆盖汽车、建筑、轨道交通等领域的全产业链布局。其主导品牌“湘江”“双塔”“HKP”在汽车OEM涂料市场连续多年保持国内销量第一。公司通过持续投入研发,攻克了高端工业涂料的技术壁垒,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跻身全球榜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湖南制造业转型升级典范 湖南省近年来聚焦先进制造业发展,湘江涂料的国际化突破正是这一战略的缩影。长沙市通过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涂料产业向绿色化、高端化转型。湘江涂料凭借环保涂料技术和涂装一体化服务,成功打入全球供应链,成为湖南制造“走出去”的代表性企业。 四、全球竞争下的中国涂料工业机遇 在全球工业涂料市场被国际巨头主导的背景下,湘江涂料的崛起为中国涂料工业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其通过细分领域深耕和产学研协同创新,逐步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未来,中国涂料企业可借鉴湘江模式,加速向高附加值领域拓展,提升全球产业链话语权。 湘江涂料的这一成就,不仅提升了中国涂料品牌的国际影响力,也为湖南省乃至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样本。在全球工业涂料格局中,中国企业正从跟随者向引领者转变。
2025-07-14
-
【青岛招商】青岛金融发展高峰论坛探讨后疫情时代发展 金融机构助力实体经济显担当
2020年,青岛金融发展高峰论坛暨"经济抗风浪金融显担当"青岛市金融机构展示颁奖活动成功举办,200余名金融界精英齐聚鲁商凯悦大酒店。论坛聚焦后疫情时代金融业变革与创新,展示了青岛金融机构在支持实体经济、服务招商引资等方面的积极作为。活动由青岛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在青岛市委宣传部和青岛银保监局指导下,表彰了一批表现突出的金融机构和个人,为青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行业标杆。 一、论坛聚焦后疫情时代金融创新与担当 论坛围绕"经济抗风浪金融显担当"主题展开深入探讨,金融监管部门和银行业代表通过圆桌对话形式,分享了应对疫情冲击的经验做法。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后疫情时代,金融机构需要主动适应新形势,通过产品创新、服务升级等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的支持。青岛作为沿海重要金融城市,金融业在稳企业保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金融力量多措并举支持实体经济 面对特殊时期的挑战,青岛金融机构推出了一系列纾困惠企政策。银行业通过延期还本付息、降低贷款利率等措施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保险业创新开发针对性产品,为企业提供风险保障;证券期货机构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这些举措有效支持了青岛重点产业和招商引资项目的发展,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金融保障。 三、权威评选树立行业标杆引领发展 《青岛日报》开展的"经济抗风浪金融显担当"评选活动历时三个月,通过严格程序评选出40个金融特色网点、40位金牌理财经理、10位保险领军人物和30位优秀支行行长。这些获奖机构和个人在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等方面表现突出,为青岛金融业树立了可借鉴的发展标杆,展现了行业的责任与担当。 四、多方协作共促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论坛得到了银丰地产、银丰玖玺城等企业支持,体现了社会各界对金融发展的关注。活动搭建了政银企沟通平台,促进了金融资源与实体经济的有效对接。青岛金融业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5-07-14
-
【西藏招商】西藏召开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座谈会 共谋特色发展新路径
西藏自治区召开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专家座谈会,围绕"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听取意见建议,强调以生态优先、民生为本推动特色工业发展。会议聚焦招商引资、产业升级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邀请多位院士专家为西藏工业高质量发展把脉定向,探索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共融的新模式。 一、会议背景与核心议题 西藏自治区政府组织召开工业高质量发展专项座谈会,重点讨论《西藏"十四五"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工业发展必须立足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定位,将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决策部署贯穿规划全过程。核心议题包括: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特色农畜产品深加工、优势矿产资源绿色开发、藏药产业现代化等领域的路径设计,强调通过精准招商引资培育符合西藏特点的现代工业体系。 二、院士专家建言献策 与会院士专家结合西藏实际提出系统性建议:在清洁能源领域,建议统筹光伏、地热等资源开发与电网建设;在特色产业方面,提出建立高原生物制品质量标准体系;矿产资源开发强调采用国际先进环保技术;藏药产业需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特别指出西藏工业发展应避免低端重复建设,要立足"地球第三极"生态独特性,构建"小而精、特而优"的产业格局。所有建议均收录至规划修改完善清单。 三、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双轮驱动 会议强调工业发展必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建立项目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要求所有工业项目必须进行生态影响分级评估,重点区域实行"零工业"政策。同时明确工业反哺民生机制,规定新增就业岗位中本地群众占比不低于60%,企业利润用于技能培训的比例明确下限。会议通报了西藏天然饮用水、藏毯等产业带动农牧民增收的具体案例。 四、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为落实规划目标,西藏将建立三项机制:省级领导包联重点产业制度、院士专家长期顾问机制、跨部门联合督查体系。配套出台《西藏工业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特别规范》《特色产业招商引资指导目录》等文件。会议特别要求各地市梳理现有工业园区,对存在环保隐患的实行"一园一策"整改,拉萨、日喀则等重点城市需率先完成园区绿色化改造。 五、区域协同与发展预期 规划提出构建"一核两翼"工业空间布局:以拉萨为核心创新高地,藏中清洁能源和藏东特色农业为两翼。建立与四川、青海等周边省份的产业协作机制,共同开发青藏高原特色产品市场。预计通过规划实施,西藏将形成3-5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培育10家以上具有高原特色的科技创新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实现质量效益型增长。
2025-07-14
-
【江西招商】江西省服务业稳中向好 非公经济与新兴产业双轮驱动
2019年1月至7月,江西省服务业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突破1300亿元,同比增长5.7%,非公经济贡献突出,新兴产业增速亮眼。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和招商引资政策,企业税负持续减轻,就业吸纳能力显著增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非公经济成为增长主力 江西省规模以上非公服务业营业收入达795.31亿元,占全省服务业总收入的59.5%,同比增长7.6%,增速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7.7%,拉动增长4.5个百分点,凸显市场活力。道路运输业、商务服务业等传统领域与互联网等新兴业态协同发展,形成多元支撑格局。 二、新兴产业展现强劲发展势头 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4.3%,增速居各行业之首,反映出江西省数字经济加速布局的成效。科技服务、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在政策扶持下快速成长,成为服务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南昌、赣州等地通过招商引资引入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 三、减税降费激发企业活力 江西省服务业企业税负率为3.1%,同比降低0.6个百分点,企业运营成本持续下降。通过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营商环境进一步改善,企业盈利空间扩大。九江、上饶等地结合区域特色推出专项扶持措施,助力中小微服务业企业轻装上阵。 四、就业吸纳能力持续提升 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达51.3万人,同比增长3.9%。道路运输业、商务服务业和卫生行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三大主力领域,分别提供就业岗位14.1万、5.7万和5.3万个。宜春、吉安等地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与岗位对接,有效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江西省服务业的发展态势表明,通过深化市场化改革、强化创新驱动和优化政策供给,传统产业与新兴动能正形成良性互动。未来需进一步聚焦产业链升级,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农业深度融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支撑。
2025-07-14
-
【天津招商】中汽协:一季度汽车产销大幅下滑 复工复产推动市场逐步回暖
2020年一季度,受全球疫情影响,中国汽车市场遭遇严峻挑战。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汽车产销量同比下滑均超四成,但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市场呈现逐步回暖态势。面对这一形势,各地积极出台政策支持汽车产业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优质项目落地,助力行业复苏。 一、一季度汽车产销数据全面下滑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国内汽车产销量分别为347.4万辆和367.2万辆,同比分别下降45.2%和42.4%。其中,乘用车和商用车产销均出现大幅下滑,但商用车降幅相对较小。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0.5万辆和11.4万辆,同比下降60.2%和56.4%,显示出新能源汽车市场同样受到较大冲击。 二、疫情对汽车产业链造成深远影响 全球疫情的蔓延对汽车产业链的供给端和需求端均造成显著影响。一方面,部分零部件供应受阻,导致车企生产节奏放缓;另一方面,消费者购车需求受到抑制,市场活跃度下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指出,汽车产业景气指数ACI由2019年四季度的浅蓝灯区降至蓝灯区,反映出行业整体压力加大。 三、复工复产推动市场逐步回暖 尽管一季度数据表现不佳,但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汽车行业复工复产进度加快。2020年3月,汽车产销量环比分别增长399.2%和361.4%,降幅较2月大幅收窄。多地政府出台刺激消费政策,如放宽限购、提供购车补贴等,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 四、二季度市场复苏但仍面临挑战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2020年二季度汽车市场将迎来较大幅度复苏,但完全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仍有难度。行业需继续加强供应链协同,推动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引入优质资源,优化产业布局,为汽车行业长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2025-07-14
-
【新疆招商】新疆多措并举稳定汽车消费市场 激发消费新活力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的决策部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通过政策引导、模式创新和招商引资等多维度发力,进一步激活汽车消费市场潜力。2023年,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个部门〈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在落实国家政策基础上结合地域特点,推出汽车团购、下乡等特色举措,为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政策组合拳精准对接市场需求 新疆在严格执行国家汽车消费政策的基础上,重点强化地方配套措施。针对国六排放标准实施,明确生产企业过渡期管理要求;对新能源汽车购置,落实购置税减免及地补政策衔接;针对柴油货车淘汰,建立全疆统一的老旧车辆监管平台。特别在二手车领域,全面取消符合国五排放标准车辆的限迁限制,推行跨地州交易电子化档案转递,交易手续办理时限压缩60%以上。中国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指导金融机构开发"车险分期""置换贷"等12类创新金融产品,审批时效平均缩短至2个工作日内。 二、创新销售模式挖掘消费潜力 新疆依托"线上+线下"双渠道推动汽车消费下沉。组织乌鲁木齐、昌吉、克拉玛依等8个地州市开展"汽车进机关""车企联社区"团购活动,通过厂家直供模式实现单车均价降低8%-15%。在喀什、和田、阿克苏等南疆地区实施"汽车下乡"专项行动,联合主要车企推出3万元以下经济型车型专项补贴,配套提供维汉双语售后服务网络。2023年全疆通过团购和下乡渠道销售车辆占比达全年总销量的34%,较政策实施前提升21个百分点。 三、完善产业链条优化消费环境 新疆以霍尔果斯、乌鲁木齐整车进口口岸为枢纽,构建覆盖中亚的汽车进出口集散中心。在昌吉国家高新区布局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园,引进电池、电控系统等核心部件生产企业17家。全疆建成统一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平台,实现公共充电桩信息实时查询与跨运营商结算。市场监管部门开展汽车销售领域专项整治,重点查处强制搭售、虚假宣传等违规行为,投诉处理满意率提升至96.2%。 四、强化宣传引导提振消费信心 自治区商务厅联合主流媒体打造"新疆汽车消费季"品牌活动,通过短视频平台开展"云车展"直播56场次,覆盖受众超800万人次。在伊犁、吐鲁番等旅游城市试点"自驾游车辆租赁补贴",联动景区推出停车费减免政策。各级政府部门累计举办汽车消费政策宣讲会230余场,发放多语种宣传手册40万份,政策知晓率调查显示达到89.7%。 通过系统化政策供给与市场化手段结合,新疆汽车消费市场呈现量质齐升态势。2023年全疆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增速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4.3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2.1倍,带动相关产业链新增就业岗位1.2万个。这种以消费升级促进产业转型的发展模式,为边疆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2025-07-14
-
【贵州招商】贵州省启动大数据创新中心与创新创业基地申报认定工作 助力招商引资与数字经济发展
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发布通知,正式启动省级大数据创新中心、创新创业基地申报认定工作。此举旨在通过政策引导与平台建设,进一步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贵州省招商引资和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符合条件的企业、科研机构及高校可通过主管部门审核推荐参与认定,共同构建大数据协同创新生态体系。 一、政策背景与申报主体要求 根据《贵州省大数据创新中心创新创业基地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申报主体需为贵州省内注册的大数据领域相关企业、科研院所或高校。大数据创新中心需具备核心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等能力;创新创业基地需拥有物理空间基础,能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大数据融合服务或创新创业支持。各市(州)及贵安新区大数据主管部门负责初审推荐,最终由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组织专家评审认定。 二、大数据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 大数据创新中心将聚焦四大方向:一是开展大数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应用;二是建立产学研协同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标准制定;三是培育大数据产业链,通过孵化服务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四是加强国际合作与人才培养,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此类平台需具备年服务企业100家以上或孵化项目30项以上的基础能力。 三、创新创业基地的服务范畴 大数据创新创业基地主要承担三类职能:一是构建数字产业孵化体系,提供技术验证、市场对接等公共服务;二是建设数字化转型支撑平台,帮助传统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三是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圈,集成政策咨询、融资对接等要素资源。申报基地需已入驻10家以上大数据相关企业,或年孵化项目不少于20个。 四、申报程序与政策支持 申报采取"属地审核+省级认定"模式,分为三个阶段:申报单位向所在地大数据主管部门提交材料;市(州)层面开展真实性审查与实地核查;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组织专家评审并公示结果。通过认定的单位将享受贵州省数字经济专项资金优先支持,并纳入省级大数据重点项目库进行动态管理。 五、实施意义与预期成效 此次申报工作呼应国家大数据战略,是贵州省实施"数字经济发展六项行动"的关键举措。通过培育创新载体,预计将新增行业解决方案200项以上,带动500家以上企业数字化转型,形成具有贵州特色的大数据产业集群。贵阳市、遵义市等数字经济先行区将重点布局创新中心,黔西南州、铜仁市等地区侧重建设特色化创新创业基地。
2025-07-14
-
【湘潭招商】湖南湘潭工业互联网峰会签约9大项目 推动智造升级与产教融合
2020年互联网岳麓峰会湘潭专场活动在长沙成功举办,通过招商引资促成9个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项目现场签约。此次活动以"工业互联智造莲城"为主题,集中展示了湘潭市在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产教融合等方面的成果,标志着湘潭市在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湖南省政府领导出席活动并强调要充分发挥湘潭科教资源优势,加速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 一、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初具规模 湘潭市已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形成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引领、省级示范项目支撑、市级示范项目跟进的梯次发展格局。通过实施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工程,累计推动2万余家企业实现云端数字化转型,400余家企业接入工业互联网平台。华菱湘钢等龙头企业率先建成5G智慧工厂,为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可复制经验。 二、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湘潭市依托十余所高校形成的科教集群优势,重点围绕"云、芯、智、康"四大方向布局产业链。通过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将高校科研资源与工业企业实际需求精准对接。中电互联等签约项目充分体现校企合作特征,聚焦工业软件、智能芯片等关键技术攻关,为智能制造提供核心支撑。 三、产业链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 威胜电气等签约项目代表湘潭市在电力装备领域的智能化突破,通过工业互联网实现从研发设计到运维服务的全流程数字化。活动现场展示的案例表明,湘潭市装备制造企业平均生产效率提升超30%,产品不良率下降25%,能源利用率提高15%,印证了数字化转型的实际价值。 四、专家建言产业发展路径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专家在主题演讲中指出,工业互联网正进入行业深耕阶段,建议湘潭市聚焦"特色产业+数字技术"模式。圆桌论坛达成共识:需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培育复合型人才,完善安全保障机制。这些建议为湘潭市后续制定《工业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提供了专业参考。 五、打造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此次签约项目涵盖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终端、系统解决方案等多个领域,将强化长株潭城市群产业链协同效应。湘潭市明确表示,将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支持企业建设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并联合长沙、株洲共建智能制造示范区,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 此次活动是湘潭市实施数字经济战略的重要里程碑,通过项目签约、经验分享、趋势研讨等形式,为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提供了实践样本。湘潭市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优化政策环境,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进程。
2025-07-14
-
【石家庄招商】石家庄生物医药产业招商引资成果显著 6个重点项目线上集中签约
在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石家庄市通过招商引资成功促成6个重点合作项目线上集中签约,总金额达3.18亿元。此次签约由河北省贸促会与河北省医药行业协会联合主办,涵盖新药研发、技术合作、药品代理等领域,并设立经贸摩擦预警点,助力医药企业应对国际经贸风险。活动吸引了21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线上线下参与,标志着石家庄市生物医药产业国际化合作迈上新台阶。 一、大会背景与组织形式 本次国际生物医药大会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办,主会场设在石家庄市。会议聚焦生物医药与大健康领域创新,旨在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河北省贸促会联合行业协会,组织英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家机构与企业参会,通过云端技术实现跨国项目对接。 二、签约项目主要特点 6个签约项目中,1项为自贸试验区合作协议,5项为中外企业合作项目,覆盖新药研发、技术引进等关键环节。项目合作方包括欧洲及亚太地区的医药企业,体现了石家庄市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国际吸引力。签约方通过视频连线完成文本交换,河北省贸促会对项目合规性进行全程监督。 三、经贸摩擦预警机制落地 经中国贸促会批准,河北省医药行业经贸摩擦预警点正式揭牌。该机制将实时监测WTO政策变化,为石家庄市医药企业提供国际贸易风险预警、案件应对指导等服务。此前,河北省已在陶瓷、钢铁等7个行业建立同类预警点,形成覆盖重点产业的防护网络。 四、产业国际化发展成效 石家庄市通过本次签约进一步强化了生物医药全链条国际合作能力。外资企业在技术转移、临床试验等环节的深度参与,加速了本地创新成果转化。瑞士、荷兰等国的技术合作项目,将提升石家庄市在生物制剂、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技术储备。 五、后续推进措施 河北省贸促会表示,将建立签约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协调海关、税务等部门优化流程。石家庄市计划在自贸试验区划定生物医药专属功能区,配套跨境支付、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确保项目实质性落地。预警点将每季度发布行业风险报告,组织企业参与国际规则培训。 此次签约是石家庄市构建开放型生物医药产业体系的关键一步,通过整合国际资源与本土优势,为产业升级注入持续动能。未来,石家庄市将继续深化与国际创新节点的合作,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2025-07-14
-
【自贡招商】自贡携手川渝冷链协会共建国家骨干基地 开启区域物流新篇章
2020年,自贡市口岸物流办与成都市冷链商会、成都市供应链协会、重庆市冷链协会在成都举行的西部冷链峰会上签署《川渝冷链行业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自贡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进入实质性合作阶段。此次合作聚焦招商引资与资源整合,旨在通过川渝协同推动冷链产业升级,为西南地区农产品流通体系注入新动能。 一、合作背景与战略意义 自贡作为四川省唯一入选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的城市,承担着优化成渝地区冷链物流网络的重要使命。川渝两地冷链协会的联合参与,将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形成“产地预冷—干线运输—销地仓储”一体化供应链。该合作响应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共建现代基础设施网络”的部署,通过联盟化运作提升区域冷链物流效率,解决农产品损耗率高、跨省流通成本大等痛点。 二、核心合作内容与实施路径 协议明确三方将在基础设施互联、标准体系共建、信息平台共享三大领域深化合作:一是联合申报国家级冷链专项项目,推动自贡基地与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成都天府国际空港形成干支联动;二是统一川渝冷链技术标准,推广全程温控、可追溯体系;三是搭建“川渝冷链大数据平台”,整合三地冷链车辆、仓储资源,实现货物动态监控与智能调度。此外,各方将共同开拓东盟国际市场,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扩大冷链进出口规模。 三、自贡基地的定位与产业优势 自贡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规划面积超2000亩,核心功能区包括大型多温区冷库、保税冷链仓、农产品加工中心等。其区位优势显著:地处成渝中线走廊,50公里半径覆盖内江、宜宾等农业主产区,500公里辐射圈可直达昆明、贵阳等西南枢纽城市。基地建成后预计年吞吐量超百万吨,服务范围延伸至果蔬、肉类、水产品等全品类,弥补成渝地区冷链设施“东密西疏”的结构性短板。 四、政策支持与长效保障机制 四川省发改委、重庆市商务委已将该合作纳入双城经济圈重点物流项目库,在用地指标、财政补贴方面给予倾斜。三方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评估项目进展,并联合制定《川渝冷链人才培训计划》,未来三年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超千名。自贡市同步出台配套政策,对入驻基地企业提供税收减免和融资担保支持,吸引顺丰冷链、京东物流等头部企业参与投资。 五、区域经济影响与未来展望 此次合作将重构西南冷链物流格局:短期看,可降低成渝地区生鲜产品物流成本约20%;中长期将推动自贡形成“冷链+加工+贸易”产业集群,带动农业增值超50亿元。专家指出,该模式有望复制到其他内陆城市,为全国冷链物流网络建设提供“川渝样本”。下一步,各方将联合申报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探索“冷链班列”“空中冷链走廊”等创新业态,全面提升国际供应链韧性。
2025-07-14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