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潍坊招商】潍坊创新"1+N"资金保障机制助力重点项目建设提速增效
潍坊市财政局在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中创新推出"1+N"资金保障模式,通过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为城市更新、民生改善等领域重点项目提供多元化融资支持。该模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有效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形成了政府投入与社会资本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一、构建政府主导的"1"元保障体系 潍坊市级财政建立重点项目预算保障机制,优先足额安排市级重点项目资金。在2022年度财政预算中,潍坊市专门设立重点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确保市级重点项目顺利实施。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保障四大片区开发、交通基础设施、民生保障工程等领域的项目建设需求。政府资金的先行投入为项目启动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也增强了社会资本的投资信心。 二、创新"N"元市场化融资渠道 在政府投入基础上,潍坊市积极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一方面加大专项债券争取力度,成功包装申报3个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债券。另一方面创新资产盘活方式,通过处置城区存量路灯设施、公共自行车等城建资产,有效补充项目建设财力。潍坊市还建立政府引导基金联动机制,对符合新旧动能转换要求的重点项目基金给予政策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城市建设。 三、重点支持城市更新主战场建设 "1+N"资金保障模式重点服务城市更新领域,集中支持四大片区开发建设。在交通畅通工程方面,保障了城市主干道改造、轨道交通等项目建设;在民生保障领域,重点支持了教育医疗设施、保障性住房等项目建设;在生态整治方面,为河道治理、公园绿地等工程提供了资金支持。通过分类施策、精准保障,确保资金投入与城市发展重点相匹配。 四、创新PPP模式盘活存量资产 潍坊市积极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模式,推动文化艺术中心、奥体中心等存量项目采用PPP模式运作。通过引入专业运营机构,不仅盘活了现有基础设施资产,还带动了相关领域的新项目投资。这种"盘活存量带动增量"的做法,有效提高了国有资产使用效益,形成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良性循环机制。 五、建立资金监管长效机制 为确保"1+N"资金使用效益,潍坊市建立全过程监管机制。通过完善项目评审制度、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实施动态监控等措施,确保财政资金使用规范高效。同时建立市场化融资项目的风险防控机制,保障各类资金安全运行,实现重点项目建设的可持续推进。 潍坊市"1+N"资金保障模式的创新实践,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形成了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的良好局面。这一模式不仅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了稳定可靠的资金保障,也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随着该模式的深入实施,潍坊市城市功能品质和综合承载力将得到持续提升。
2025-07-14
-
【上海招商】上海关区进出口突破6万亿元 高新技术引领进口增长
上海市作为全国外贸重要枢纽,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推动关区进出口规模再创新高。海关数据显示,上海关区进出口总值达6.41万亿元,同比增长7.3%,其中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占比超三成,凸显产业结构升级趋势。外商投资企业贡献过半贸易额,民营企业活力持续增强,为外贸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整体规模稳中有升 上海关区进出口总值突破6万亿元,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出口与进口均实现正增长,分别达3.71万亿元和2.7万亿元。这一表现得益于上海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叠加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辐射效应,带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跨境供应链协同发展。 二、外贸主体结构优化 外商投资企业仍是主力,进出口额占比54.7%,但民营企业增速达12.8%,比重提升至31.2%。国有企业进出口同步增长8.7%,形成多元主体共促开放格局。分析指出,上海市通过放宽市场准入、落实减税降费等措施,有效激发了民营企业的外贸潜力。 三、进口商品凸显技术导向 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占关区进口总值33.5%,其中集成电路进口增长11%,反映上海市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生产需求旺盛。汽车进口量下降则与本土新能源汽车产业崛起相关,显示进口结构正从传统消费品向核心技术部件转型。 四、区域协作与政策红利叠加 上海关区数据与长三角地区外贸联动特征明显,苏州、宁波等周边城市通过上海口岸中转的货物占比提升。同时,进博会、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平台持续释放政策红利,推动跨境电商、保税维修等新业态快速发展,进一步巩固上海市在国际贸易中的枢纽地位。
2025-07-14
-
【滨海新区招商】天津开发区工业投资强劲增长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助力高质量发展
天津开发区通过精准招商引资和优化产业结构,在第一季度实现工业投资显著增长,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8%,其中工业投资增速达41.8%,电子通讯、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表现尤为突出,展现出强劲发展活力。 一、工业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核心动力 天津开发区工业投资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提升至63%,同比增加14.2个百分点,对全区投资增长贡献率超20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项目加速推进,5000万元以上在建工业项目达104个,总投资规模超1250亿元,覆盖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据天津市统计局公开数据,工业投资增速较上年同期显著提升,反映区域产业升级步伐持续加快。 二、支柱产业投资呈现倍数级增长态势 电子通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三大产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5.3倍、3.9倍和2.9倍,汽车制造业投资增速达36%,四大产业合计占工业投资总量的83.2%。国家发改委官网信息显示,天津开发区围绕重点产业链实施精准招商,吸引了一批技术密集型项目落地,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智能装备生产基地等重大项目密集开工,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三、政策协同优化提升投资活力 天津市工信部门出台的制造业立市政策与开发区产业规划形成联动效应,通过简化审批流程、强化要素保障等措施优化营商环境。国务院国资委官网转载信息指出,天津开发区依托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优势,在跨境投融资、人才引进等方面推出系列改革举措,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投资意愿。 四、高质量发展基础持续夯实 工业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比同比提升8个百分点。财政部官网数据显示,天津开发区获中央预算内资金重点支持,用于产业基础设施升级和创新能力建设。区域工业用地亩均投资强度、税收贡献等指标居全国开发区前列,印证了投资质量与效益同步提升的发展路径。
2025-07-14
-
【湖北招商】湖北精准对接企业需求 优化服务助力企业走出去
湖北省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将招商引资作为推动经济复苏的重要抓手,通过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优化政策服务、强化要素保障等举措,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并拓展国内外市场。相关部门深入重点企业调研,落实惠企政策,解决物流、用工等实际问题,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更优营商环境。 一、强化政策供给精准匹配企业需求 湖北省围绕企业复工复产的痛点难点,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复工复产复市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从财税支持、金融纾困、稳岗就业等方面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例如,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制造业企业实施阶段性社保减免,通过“鄂汇办”政务平台实现惠企政策“一键直达”。武汉东湖高新区推出“光谷纾困十条”,设立专项贷款贴息资金,降低企业跨境贸易成本。 二、专班服务破解企业“走出去”瓶颈 湖北省成立外贸外资企业服务专班,针对盛隆电气、华工科技等外向型企业面临的国际物流受阻、订单履约困难等问题,协调开通“汉欧班列”绿色通道,保障核心零部件进出口运输。宜昌市建立重点企业“一企一策”机制,为安琪集团等企业办理APEC商务旅行卡,便利海外市场拓展。黄石市联合海关推行“提前申报”模式,将出口退税平均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内。 三、搭建平台赋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发挥制度创新优势,推出“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融合试点,支持武汉、襄阳等地企业通过线上展会对接海外客户。湖北省商务厅联合中信保推出“小微外贸企业统保计划”,覆盖全省1300余家出口企业。荆州市组织汽车零部件企业参与RCEP专题培训,指导企业用好原产地累积规则提升产品竞争力。 四、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湖北省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在武汉、孝感等地试点“一业一证”模式,将行业准入审批时限压减70%。省政务服务网整合跨境投资备案等涉外事项,实现全流程在线办理。十堰市建立企业涉外法律服务工作站,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合规审查、风险预警等支持。恩施州依托“万企兴万村”行动,引导特色农产品企业建立国际营销网络。 通过上述举措,湖北省在特殊时期稳住了外贸外资基本盘,企业复工复产率达98%以上,华工科技等龙头企业海外订单实现逆势增长。下一步,湖北省将持续完善企业服务体系,推动更多“湖北制造”融入全球产业链。
2025-07-14
-
【江苏招商】江苏产研院加入XPrize全球抗疫联盟 推动国际科研合作与招商引资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作为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化的重要平台,近期宣布加入XPrize全球抗疫联盟,标志着其在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深度参与。这一合作不仅有助于整合国际创新资源,也为江苏省招商引资提供了新的契机,吸引更多高科技企业与研发机构落户,共同推动抗疫技术产业化。 一、XPrize全球抗疫联盟的背景与使命 XPrize基金会是美国知名的非营利组织,长期致力于通过激励竞赛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其全球抗疫联盟成立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旨在联合全球科研力量,加速开发疫情预测、防控及治疗技术。联盟成员包括顶尖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通过线上协作共享数据与成果。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作为亚洲少数加入该联盟的机构之一,将依托其专业研究所、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及合作高校网络,参与国际协同攻关。 二、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科研优势与角色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以“研发为产业、技术为商品”为宗旨,已构建覆盖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创新体系。加入联盟后,研究院将重点贡献其在快速检测技术、疫苗研发辅助工具及医疗设备小型化方面的成果。例如,其下属生物医药研究所曾开发出高效病毒采样管,相关技术已通过国际认证。此外,研究院联合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搭建了跨学科攻关团队,为联盟提供理论支持。 三、合作模式与预期成果 联盟采取“需求发布—资源匹配—联合开发”的协作机制。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将定期提交技术需求清单,如人工智能疫情预测模型或低成本呼吸机设计,并与海外团队联合攻关。同时,研究院将开放部分实验平台,供联盟成员远程使用。据公开资料显示,此类合作已促成多项专利共享,其中一项关于紫外线消毒机器人的技术正在苏州企业试产。未来,双方计划共同制定抗疫技术标准,推动成果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用。 四、对区域创新生态与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此次合作进一步强化了江苏省与国际创新网络的链接。通过参与联盟会议,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可优先获取前沿技术动向,引导本地企业调整研发方向。例如,无锡市某医疗设备企业已基于联盟提供的需求数据,启动便携式PCR仪研发。此外,联盟的跨国资源池为江苏省招商引资提供了新抓手,目前已有两家外资生命科学企业表达在常州设立研发中心的意向。 五、长期战略与可持续发展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表示,加入联盟是长期国际合作的起点。未来将设立专项基金,支持联盟内中小型科技项目孵化,并推动成立长三角—XPrize联合创新中心。这一举措有望吸引更多国际人才落户江苏,形成“技术引进—本地转化—全球输出”的良性循环,为应对未来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储备核心能力。
2025-07-14
-
【浙江招商】浙江海洋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单月新设企业数创历史新高
浙江海洋产业集聚区通过深化企业服务改革、强化产业集聚效应、提升科技企业占比等举措,在单月新设企业数量上实现突破性增长,展现出强劲的招商引资活力与高质量发展态势。 一、企业注册服务效能全面提升 浙江海洋产业集聚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重点推进企业注册登记“零跑动”改革,通过电子化平台实现全流程线上办理。数据显示,单月新设企业全部采用电子化申报,网报率达到100%,其中全流程网办比例超九成,创下历史最佳水平。这一举措大幅降低企业时间成本,为复工复产提供有力支撑。 二、油气产业链集聚优势加速形成 自国务院批复支持浙江自贸区油气全产业链开放发展政策后,集聚区油品企业数量显著增长。单月新增油品企业超200家,环比增长逾两成,区域内油品企业总数占舟山市同类企业的七成以上。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推动油气贸易、仓储、加工等上下游企业快速集聚,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生态。 三、科技型企业成为增长新引擎 通过搭建创新平台、优化人才引进机制,集聚区科技类企业呈现爆发式增长。单月新设科技企业数量占总数近半数,同比增长超四倍,涵盖海洋生物、高端装备、新能源等领域。这类企业的集中落户,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 四、制度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浙江海洋产业集聚区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在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等领域先行先试。通过简化审批流程、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等制度创新,吸引市场主体加速聚集。区域内新设自贸区企业占舟山市总量的八成以上,凸显改革试验田的示范效应,为海洋经济开放发展探索新路径。
2025-07-14
-
【拉萨招商】西藏外贸企业迎政策红利 进口增值税下调助力招商引资
在深化增值税改革的背景下,西藏外贸企业迎来实质性利好。进口增值税税率下调的首个实施月份,拉萨海关为15家企业减征税款超420万元,涵盖航材、药品等重点产业。这一政策有效降低了企业成本,为西藏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招商引资注入新动能。 一、政策落地释放改革红利 根据财政部、税务总局、海关总署联合发布的公告,进口货物增值税税率进行结构性调整:原适用16%税率的商品降至13%,10%税率商品降至9%。西藏主要受益商品包括航空器材、藏药原料、传统手工艺品等,税率均从13%下调至9%。拉萨海关数据显示,政策实施首月,西藏航空有限公司等8家本地企业直接减税169.12万元,异地报关的7家企业同步享受减税258.16万元。 二、重点产业获资金流动性支持 西藏外贸结构以航空装备、藏药制造为主导产业。以西藏峰中实业有限公司为例,其进口的航空零部件成本因税率下调显著降低。藏药龙头企业海默尼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进口的药材原料也享受同等优惠。海关部门指出,税率调整直接缓解了企业现金流压力,部分企业已将节省资金投入研发和生产线升级。 三、政策协同优化营商环境 此次税率调整与西藏招商引资政策形成联动效应。拉萨海关在政策宣讲、通关便利化等方面推出配套措施,确保企业“应享尽享”。公开资料显示,西藏近年持续扩大对外开放,通过税收优惠、物流补贴等组合拳吸引外向型产业落户。此次减税进一步增强了区域竞争力,为特色产品“走出去”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长效机制促外贸高质量发展 分析认为,增值税改革是西藏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举措。税率下调不仅短期内减轻企业负担,长期看更有利于促进贸易平衡、提升产业链韧性。拉萨海关表示,将持续跟踪政策实施效果,结合西藏特色产业需求,推动形成“政策落地-成本降低-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2025-07-14
-
【安徽招商】安徽省聚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安徽省围绕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领域,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扶持和创新驱动等举措,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调研强调要整合优势资源,打造新兴产业集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 安徽省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以合肥、六安等重点城市为引领,加速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前沿领域。通过实施"三重一创"建设,已形成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调研指出要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科技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二、政策体系持续完善助推产业升级 安徽省出台《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若干政策》,从项目落地、资金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构建全方位扶持体系。设立200亿元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实施"科创十条"等专项政策,重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合肥高新区、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推行"标准地"改革,优化项目审批流程,为招商引资提供制度保障。 三、创新平台建设强化技术支撑能力 安徽省加快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滨湖科学城等创新平台,已建成稳态强磁场、同步辐射等大科学装置。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万家,组建首批10家省级产业创新中心。调研强调要深化产学研合作,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建立创新联合体,在量子科技、空天信息等前沿领域形成突破。 四、营商环境优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安徽省持续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组织专班对接服务重点企业。推行"一网通办"改革,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在合肥、芜湖等市试点"亩均论英雄"改革,建立差别化要素配置机制。调研要求完善金融支持体系,扩大"科技贷""专利贷"等金融产品覆盖面,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五、区域协同发展构建产业生态圈 安徽省推动合肥都市圈与皖江城市带联动发展,打造合六经济走廊等产业协同载体。支持合肥与六安共建智能电动汽车配套基地,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协作体系。调研指出要统筹"国家队"与"地方队"协同发展,既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也扶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构建梯次发展的产业生态。
2025-07-14
-
【浙江招商】浙江“智造”闪耀高交会 前沿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
第21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高交会)在深圳开幕,浙江省16家单位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创新成果亮相,展现了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浙江方案”。本届高交会以开放创新为核心,为浙江省招商引资搭建了国际化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链升级。 一、浙江科技企业展现硬核实力 浙江省参展企业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虹软科技的“视觉开放平台”通过算法开源赋能智能设备开发;华澜微电子发布的国产固态硬盘实现了存储芯片自主可控;温州医科大学的创新药物研发项目填补了代谢性疾病治疗领域空白。这些成果均被列入国家级科技专项,部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二、智能制造集群凸显产业优势 浙江省展区集中呈现了杭州人工智能、宁波新材料、台州制药等特色产业集群。杭州企业带来的工业机器人视觉系统已应用于汽车制造领域,定位精度达0.02毫米;绍兴企业研发的纳米纤维过滤材料可有效拦截PM0.3微粒。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数据显示,浙江省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三、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显著 浙江大学联合企业展出的脑机接口技术已进入临床实验阶段,温州大学研发的海洋防腐材料获国际船级社认证。浙江省科技厅公开信息显示,全省已建成215家省级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合作项目占比超60%,科技成果转化率较往年提升12个百分点。 四、开放合作助推科技国际化 浙江省代表团参与国际技术贸易大会等配套活动,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日本筑波科学城等创新区域达成合作意向。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报告指出,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国比重持续提升,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速居长三角首位。 本届高交会见证了浙江省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创造的转型升级,通过核心技术攻关与全球资源整合,正加速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科技部火炬中心评价认为,浙江省参展项目体现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市场需求的深度融合。
2025-07-14
-
【深圳招商】深圳出台专项政策扶持平行进口汽车产业发展
为促进平行进口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圳市商务局通过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最高每辆3500元的资金支持。该政策旨在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推动平行进口汽车产业集聚发展。 一、政策背景与主要内容 深圳市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政策要求,结合本地平行进口汽车产业发展实际,制定了《深圳市商务局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平行进口汽车扶持计划操作规程》。该政策明确对注册在深圳的企业以平行进口方式进口的汽车给予资金扶持,具体包括三方面支持:一是对平行进口汽车按每辆3500元的标准给予基础扶持;二是对从大铲湾口岸清关并调拨至特殊监管区的车辆给予每辆250元的物流补贴;三是对从大铲湾口岸清关产生的经营服务性费用给予每辆1000元的补贴。 二、政策实施特点 该扶持计划采用事后无偿资助的方式实施,企业需按规定程序申报。政策实施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注重精准扶持,针对平行进口汽车产业链关键环节给予支持;二是强化绩效导向,资金使用需符合产业发展方向;三是突出便利化原则,通过简化流程提高政策落地效率。深圳市商务局将根据年度预算安排,动态调整具体支持比例和额度。 三、政策实施效果预期 此项政策的出台将有效降低平行进口汽车企业经营成本,提升深圳口岸汽车进口竞争力。预计将吸引更多优质平行进口汽车企业在深圳开展业务,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同时,通过支持大铲湾口岸汽车进口,将进一步强化深圳作为全国重要汽车进口枢纽的地位,带动相关物流、金融等配套服务业发展。 四、企业申报注意事项 符合条件的企业需密切关注深圳市商务局发布的年度项目计划或申请指南,按要求准备申报材料。申报企业应确保经营规范,进口车辆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深圳市商务主管部门将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组织项目评审,确保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企业可通过深圳市商务局官方网站等正规渠道获取最新政策信息。
2025-07-14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