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株洲招商】株洲重大项目集中开竣工助力产业升级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株洲市举行重大项目集中开竣工活动,90个项目总投资276.4亿元,涵盖高端制造、产业园建设等领域,凸显招商引资成果与产业升级动能。此次开竣工项目将进一步优化株洲市产业结构,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一、项目规模与投资结构 株洲市此次集中开竣工项目共90个,总投资规模达276.4亿元。其中,开工项目69个,总投资229.41亿元;竣工项目21个,总投资46.89亿元。项目类型覆盖高端制造业、产业园开发、汽车配套产业等,体现了株洲市在产业链布局上的多元化策略。 二、重点产业项目亮点 1.中南高科产业园:总投资30亿元,以总部基地为核心,建设高端标准化厂房,旨在满足不同规模企业的生产需求,提升产业集聚效应。 2.株洲汇隆三一道依茨发动机配套工程:投资7亿元,建成后将形成年产30万套汽车车身的配套生产能力,强化株洲市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的竞争力。 3.长城自主可控计算机整机产能提升项目:总建筑面积1.9万余平方米,投产后预计年产整机100万台,助力株洲市信息技术产业升级。 三、产业项目建设年成效 株洲市2020年“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持续推进,此次开竣工为年度第3次集中活动。1至5月,株洲市已开工重点项目150个,竣工重点项目31个,完成投资457.1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44.3%,同比提升15.3个百分点。通过抓重点、控节点、疏堵点、破难点,株洲市在重大项目推进上取得显著进展。 四、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撑 株洲市围绕省重大产业项目及5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强化要素保障与服务效能。此次开竣工项目不仅拉动投资增长,更通过产业链延伸提升整体竞争力。例如,高端制造业项目将带动上下游协同发展,而产业园建设则为中小企业提供孵化平台,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五、未来展望与战略意义 株洲市通过重大项目集中开竣工,持续巩固“产业项目建设年”成果,为经济稳增长提供坚实支撑。未来,株洲市将聚焦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推动更多优质项目落地,加速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2025-07-14
-
【哈尔滨招商】哈尔滨13家企业晋升省级技术中心 助力产业创新与招商引资
哈尔滨市通过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与财政厅联合发布2019年度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结果,哈尔滨市13家企业技术中心成功晋升,涵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此次认定不仅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也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一、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背景与意义 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是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其认定标准包括研发投入强度、人才队伍规模、创新成果转化能力等核心指标。黑龙江省通过动态管理机制,对不符合要求的企业技术中心予以撤销,确保资质认定的权威性。哈尔滨市此次新增的1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将进一步增强区域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为招商引资提供技术保障。 二、哈尔滨市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成效 哈尔滨市现有176家企业技术中心,覆盖装备、石化、食品、医药等支柱产业。此次新晋的13家企业中,航天海鹰(哈尔滨)钛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凭借高端材料研发优势入选。这些企业通过技术中心建设,显著提升了产品附加值,部分技术成果已应用于航空航天、精密制造等领域。黑龙江省财政对获评企业给予30万元资金奖励,支持其持续投入研发。 三、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 企业技术中心是哈尔滨市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载体。通过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哈尔滨市在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例如,部分电子信息企业通过技术中心攻关,突破了传感器、工业软件等“卡脖子”难题。这种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模式,有效促进了产学研融合,为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提供了技术配套。 四、动态管理机制优化创新生态 黑龙江省建立企业技术中心退出机制,2019年撤销了12家未达标的市级技术中心资格,包括黑龙江华信家具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此举强化了资质认定的严肃性,倒逼企业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哈尔滨市工信部门通过定期评估、专家评审等程序,确保技术中心建设质量,为全省技术创新体系树立了标杆。 五、未来发展方向与政策支持 哈尔滨市将围绕“十四五”规划重点产业,进一步扩大企业技术中心覆盖面,重点培育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技术中心。黑龙江省工信厅表示,后续将通过税收优惠、项目扶持等政策,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研发平台,为招商引资和产业转型提供持续动力。
2025-07-14
-
【老河口市招商】老河口市深化央地合作助推产业升级 重点项目签约开启发展新篇章
老河口市通过举行央地合作项目签约仪式,成功推动一批重大项目落地,为当地招商引资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此次签约涵盖氢能源、文旅、金融等领域,标志着央企与地方合作迈入新阶段,进一步强化了老河口市在区域经济布局中的战略地位。 一、央地合作项目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 老河口市与东风华神汽车有限公司、湖北海亿氢能科技等企业签署合作协议,重点布局氢能源产业链。其中,“加氢与LNG加气站”项目将完善清洁能源基础设施,“氢能源抑尘车和工程车”项目推动新能源装备制造升级。这些项目契合国家“双碳”目标,为老河口市绿色转型提供技术支撑和产业基础。 二、多领域协同发展强化区域经济优势 除新能源领域外,签约项目还涉及特色文旅和金融创新。江山重工集团等央企的参与,将助力老河口市整合工业遗产资源开发文旅项目;中国人民银行襄阳市中心支行、襄阳银保监局合作的“金融工程创新示范区”,旨在优化地方投融资环境。此类合作凸显老河口市作为“汉孝随襄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节点的综合潜力。 三、区位与政策优势奠定合作基础 老河口市地处鄂西北交通枢纽,拥有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优势。襄阳市政府将老河口市列为央地合作重点区域,在土地、税收等方面提供配套支持。此次签约既是对当地产业基础的认可,也是落实湖北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区域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 四、项目落地预期与长效发展机制 相关部门表示,将通过专班服务、定期调度等方式保障项目按期投产。以氢能项目为例,建成后预计形成制氢、储运、应用全产业链条,并联动襄阳新能源汽车产业带。金融合作项目则计划引入央行再贷款等工具,三年内培育不少于20家科技型标杆企业,形成可复制的区域金融改革经验。 此次签约是老河口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举措,通过央企的技术、资金优势与地方资源禀赋结合,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了新路径。未来老河口市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更多央地合作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2025-07-14
-
【福州招商】福州集中开工百个重大项目 招商引资助力高质量发展
福州市举行第二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100个涵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社会民生领域的重点项目正式启动,总投资规模达1100亿元。此次集中开工是福州市深化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成果,其中全球化工巨头投资的MDI产业园项目将有效补齐全产业链条短板。项目布局覆盖鼓楼、台江、仓山等主要城区,凸显福州多领域协同发展的战略布局。 一、重大项目引领产业升级 本次集中开工的产业类项目达55个,总投资798亿元,占整体投资规模的72.5%。作为核心项目的万华化学福建MDI产业园落户福清江阴港城经济区,该项目由全球MDI产能领先的化工企业投资建设,其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将推动福州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同期开工的台江海峡电子商务产业基地三期、马尾双翔科创中心等项目,将强化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 二、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功能 21个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61亿元,重点提升城市承载能力。仓山梁厝周边古厝改造工程通过对历史建筑群的保护性开发,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建设的有机融合。晋安爱摩轮商业广场等配套项目将优化城市商业空间布局,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发展格局。 三、民生工程增进福祉保障 社会民生领域24个项目总投资241亿元,涵盖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鼓楼东街商务中心等项目在提升核心城区品质的同时,配套建设人才公寓等保障性设施。福州市通过重大项目倾斜投入,持续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和城市宜居度。 四、投资结构凸显发展导向 本批项目呈现"二产引领、三产协同"特征,制造业投资占比超70%,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达36个。通过建立"一个项目、一套专班"服务机制,福州市确保重大项目从签约到开工平均周期压缩至120天内。这种高效推进模式得益于前期招商引资过程中建立的标准化流程和精准服务体系。 五、区域协同强化发展动能 项目分布实现福州全域覆盖,福清、闽侯等县域承接重大产业项目,主城区侧重城市更新与服务业提升。这种差异化布局既发挥各县区资源优势,又通过产业链条形成区域协同效应。江阴港城经济区依托MDI产业园项目,加速向千亿级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目标迈进。
2025-07-14
-
【西安招商】西安经开区创新企业审批服务 助力招商引资打造高效营商环境
西安经开区通过优化企业审批流程,推出“一网服务”“一窗通办”等创新举措,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5小时以内,显著提升了政务服务效率。这一改革不仅为招商引资提供了有力支撑,还进一步优化了区域营商环境,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 一、企业审批服务迈入“3.5小时”时代 西安经开区在西安市率先推出企业开办标准化服务,通过整合业务流程、推行并联审批,实现了企业登记、公章刻制、税务登记等环节的高效衔接。申请材料一次性提交,审批结果以“企业开办大礼包”形式一次性发放,大幅减少了企业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 二、标准化建设提升服务效能 西安经开区在企业开办专区推行“服务环境标准化、业务环节标准化、申请材料标准化、流程结果标准化”建设,确保审批服务规范透明。通过“前台综合受理、后台集成服务”的智慧工作模式,线上线下并行办理,有效解决了市场准入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发展 西安经开区的审批改革不仅缩短了企业开办时间,还通过简化流程、减少环节,降低了创业门槛。这一举措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准入环境,增强了企业在西安经开区投资兴业的信心,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创新服务模式获企业认可 自西安经开区推出3.5小时企业审批服务以来,多家企业体验到了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企业负责人普遍表示,审批效率的提升为后续经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也体现了西安经开区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决心和成效。 五、持续深化改革提升竞争力 西安经开区将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更多创新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未来,西安经开区计划扩大改革覆盖面,推动更多高频事项实现“一网通办”,为招商引资和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7-14
-
【长沙招商】长沙进出口总值突破千亿大关 机电与高新技术产品成增长主力
2019年1至7月,湖南省长沙市进出口总值达1023.9亿元,同比增长62%,成为中部地区外贸发展的亮点。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及新兴进口品类共同推动外贸结构优化,国际货运航线扩容为开放型经济注入新动能。以下从多维度分析长沙外贸突破千亿的核心动因与产业特征。 一、外贸总量与增速领跑中部地区 长沙进出口总值较同期全省平均增速高出16个百分点,出口与进口分别实现86.9%和23.8%的增幅。这一表现与湖南省“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深度契合,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欧班列等开放平台对贸易便利化的支撑作用持续显现。公开数据显示,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开区等载体通过产业链招商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电子信息、工程机械等领域的出口集群效应。 二、机电与高新技术产品主导出口结构 机电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总值50.9%,高新技术产品占比20.3%,两者增速均超83%。细分领域中,轨道交通装备、智能手机组件等产品通过中欧班列直达海外市场;工程机械龙头企业依托RCEP政策扩大对东盟出口。海关统计表明,长沙集成电路、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较五年前翻番,反映产业升级对出口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三、进口品类多元化凸显消费升级需求 除机电产品占进口总值57.9%外,水海产品、汽车、农产品进口呈现爆发式增长。其中,水海产品进口增幅达449%,主要受益于长沙至东南亚、澳洲货运航线开通;汽车进口增长208.6%,与平行进口车试点政策及消费市场升级相关。农产品进口额增长1倍,包括巴西大豆、欧洲乳制品等,部分通过岳阳城陵矶口岸转运至长沙加工。 四、开放通道建设强化外贸枢纽功能 长沙黄花国际机场新增至孟买、马尼拉等全货运航线,带动航空货运量同比增长35%。同期,湘粤港直通快车实现“跨境一锁”模式,通关时间压缩30%。省级商务部门公开报告指出,口岸功能完善使长沙成为中部地区跨境电商退货中心试点,吸引京东国际、考拉海购等企业设立区域仓。 五、政策协同效应持续释放红利 湖南省出台的稳外贸“金十条”在长沙先行先试,包括出口信保补贴、汇率避险工具推广等措施。税务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长沙企业累计享受出口退税58.3亿元,同比增长21%。此外,长沙纳入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推动“保税研发”“跨境电商B2B出口”等改革试点落地。
2025-07-14
-
【河北招商】突出抓好重点项目建设 以产业升级助推高质量发展
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邯郸市将招商引资与重点项目建设作为核心抓手,通过强化要素保障、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推动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达效。邯郸市领导带队调研广平县经济运行工作,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协调解决困难,强调要以重点项目为引擎,统筹安全、环保与创新,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聚焦重点项目攻坚,提速建设投产进程 邯郸市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建立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通过专班推进、定期调度等方式破解土地、资金等要素瓶颈。例如,广平县德青源金鸡产业扶贫项目作为省级重点项目,通过整合政策资源,加快冷链物流配套建设,有效缩短了投产周期。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需强化项目前期工作,简化审批流程,邯郸市通过“并联审批”“容缺受理”等举措,推动项目平均开工时间较往年压缩30%以上。 二、强化企业精准扶持,培育优势品牌集群 邯郸市工信部门制定《重点企业技改升级行动计划》,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广平县广兴牧业设备有限公司通过智能化改造,生产效率提升20%以上,产品竞争力显著增强。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指出,地方政府需针对企业需求提供差异化服务,邯郸市对北京二商健力食品公司等龙头企业实施“一企一策”,在资质申报、市场拓展等方面给予定向支持,助力企业抢占行业制高点。 三、深化要素保障机制,破解发展堵点难点 针对广平县提出的邯济铁路物流集散地建设需求,邯郸市发改委联合交通部门编制专项规划,统筹铁路货运与公路运输资源,降低企业物流成本。财政部、工信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做好2023年重点领域财政支持工作的通知》强调,要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设施配套。邯郸市通过设立产业引导基金,为中威新能源等企业解决生产资质问题,加速新能源产业链布局。 四、统筹安全与发展,夯实可持续增长基础 邯郸市严格落实生态环境部《关于加强重点项目环保监管的指导意见》,在项目建设中嵌入环保评估与安全生产标准。广平县在推进高速连接线工程时,同步实施生态修复措施,确保项目绿色施工。应急管理部相关文件要求,各地需强化重点行业领域风险排查,邯郸市通过“双随机”检查与专家指导相结合,实现重点项目安全监管全覆盖。 五、凝聚政企协同合力,激活区域经济潜能 邯郸市以“三深化、三提升”活动为契机,构建“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协同机制,推动重点项目在就业带动、财税增收等方面发挥实效。广平县依托金鸡产业项目,累计带动超千名脱贫群众就业,人均年增收突破1.5万元。国家乡村振兴局指出,产业扶贫项目需与地方经济深度融合,邯郸市通过产业链招商,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项目投产—产业壮大—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邯郸市的实践表明,突出抓好重点项目建设,需以系统思维统筹政策、资源与服务,通过破解瓶颈、强化创新、守牢底线,方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2025-07-14
-
【河东区招商】河东区政银携手深化战略合作 共筑金融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河东区与中国银行天津分行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政企合作迈入新阶段。此次合作以招商引资为重要抓手,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结构调整、金融改革创新等领域展开深度对接,旨在构建互利共赢的金融服务生态体系,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战略合作背景与核心内容 根据天津市"十四五"规划关于建设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的部署,河东区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将金融产业作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协议明确双方将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金融创新、普惠金融服务等六大领域开展合作,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银行将提供不低于300亿元的意向性融资支持,配套专属金融服务方案。 二、政策赋能优化营商环境 河东区严格落实天津市"津八条"惠企政策,叠加推出区域特色"河东九条",建立"双万双服"常态化服务机制。通过设立金融服务中心、开通绿色审批通道等举措,已累计为辖区企业解决融资需求超50亿元。此次合作将进一步整合银行综合金融服务与政府产业政策优势,打造"政银企"协同发展新模式。 三、重点领域协同创新实践 在科技创新领域,双方共建"科技金融实验室",重点培育雏鹰、瞪羚企业;在民生工程方面,合作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智慧社区建设等项目的融资服务;针对中小微企业推出"中银惠贷通"等定制化产品。中国银行已为区内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信创产业园"提供首期15亿元授信支持。 四、金融风险联防联控机制 合作特别强调维护区域金融安全,双方将建立非法集资监测预警平台,完善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河东区金融局联合银行开展"扫楼清街"专项行动,去年排查风险企业136家,有效遏制了金融乱象蔓延趋势,为产业发展营造健康环境。 五、长效发展路径规划 未来三年,双方计划通过定期会商、联合调研等形式深化合作:一是共建金融人才培训基地,二是探索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落地,三是联合举办京津冀金融创新论坛。河东区将持续优化"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服务理念,推动合作协议各项内容落实落细,力争将区域打造成为天津市金融改革创新先行区。
2025-07-14
-
【天津招商】天津口岸外贸进出口突破六千亿元 招商引资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天津口岸外贸进出口呈现强劲增长态势,前5个月总值突破六千亿元,同比增长近三成。这一成绩的取得,与天津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密不可分。通过吸引外资、拓展国际市场、培育优势产业,天津口岸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天津口岸外贸进出口的特点与趋势。 一、总体规模与增长态势 天津海关统计数据显示,前5个月天津口岸外贸进出口总值达6232.8亿元,同比增长27.9%。其中,出口2922.8亿元,进口3310亿元,分别增长27.9%和28%。值得注意的是,天津口岸月度进出口已连续5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5月单月进出口总值创历史新高,达1446.2亿元,同比增长48.2%。这一增长态势表明,天津口岸外贸韧性足、潜力大,为区域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 二、主要出口商品拉动作用显著 机电产品、钢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是天津口岸出口的主要品类,分别增长21.2%、45.8%和58.9%。机电产品作为传统优势领域,持续保持稳定增长;钢材出口表现亮眼,反映出国际市场对天津制造业的认可;劳动密集型产品增速最快,凸显了天津市在轻工领域的竞争力。这些商品的出口增长,不仅推动了外贸规模扩大,也为本地企业带来了更多发展机遇。 三、进口商品结构优化升级 汽车、金属矿及矿砂和原油位居进口商品前三位,分别增长47.2%、127.9%和11.2%。其中,汽车进口增速显著,表明天津市消费市场活力增强;金属矿及矿砂进口大幅增长,与国内工业生产需求旺盛密切相关;原油进口保持稳定,保障了能源供应安全。进口结构的优化,体现了天津市产业升级与消费升级的双重趋势。 四、主要贸易伙伴贡献突出 欧盟、东盟和美国是天津口岸前三大贸易伙伴。其中,欧盟进出口增长24.3%,占天津口岸进出口总值的18.5%;东盟增长30.5%,占比12.1%;美国增长37.1%,占比11.5%。与主要经济体的贸易往来持续深化,为天津口岸外贸增长提供了稳定支撑。此外,天津市积极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市场,进一步拓宽了外贸发展空间。 五、政策支持与未来展望 天津市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如优化通关流程、降低物流成本、加强招商引资等,为外贸企业创造了良好发展环境。未来,天津口岸将继续发挥区位优势,深化与全球市场的合作,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同时,天津市将聚焦新兴产业培育,进一步提升外贸竞争力,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2025-07-14
-
【重庆招商】西部科学城打造碳中和数字技术创新高地 助力"双碳"战略实施
在推进"双碳"目标的背景下,西部(重庆)科学城通过招商引资引入重大科技项目,联合多家机构成立低碳智能基金,共建碳中和数字技术创新中心。这一举措将整合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构建全国首个碳中和大数据综合仿真系统,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一、多方共建碳中和科技创新平台 西部(重庆)科学城与光大控股集团、特斯联科技集团等机构合作,在智能新经济峰会期间宣布成立低碳智能基金。该基金重点支持碳中和大数据实验室建设,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联合清华大学开展碳中和大数据研究,与同济大学共建物联网联合实验室。这种"基金+科研+产业"的模式,标志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绿色科技领域的重大布局。 二、构建全国首个大数据仿真系统 创新中心将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碳中和大数据综合仿真系统,该系统可实时监测区域碳排放动态,预测不同场景下的碳减排效果。据公开资料显示,该系统整合了重庆多个工业园区的能耗数据,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建立数学模型,能为政府部门制定减排政策提供量化依据。这种系统性解决方案在国内尚属首创,已被列入重庆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 三、打造智能新经济产业生态圈 峰会期间发布的《智能新经济发展白皮书》指出,西部(重庆)科学城正形成"碳中和+数字经济"的产业集群。创新中心将带动清洁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上下游产业发展,预计形成超百亿规模的绿色产业链。重庆市发改委公开信息显示,该项目与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的环保产业形成互补,共同构建长江上游绿色制造走廊。 四、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目标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创新中心的技术成果将重点应用于高耗能行业。通过部署物联网传感器和AI算法,已实现对发电、钢铁等企业的碳排放精准计量。生态环境部官网显示,这种技术路径符合国家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要求,未来有望向中西部地区推广,助力全国碳市场建设。 五、深化国际科技合作机制 《哈佛商业评论》在峰会专题报道中提到,创新中心将建立国际专家智库,引进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经验。重庆市科技局官网披露,该项目已与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达成技术合作协议,共同开发工业碳足迹追踪系统。这种开放创新模式,体现了西部(重庆)科学城在绿色技术领域的国际化视野。
2025-07-14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