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招商】河北省军区第五批援鄂物资顺利抵汉 军民同心共筑抗疫防线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河北省军区通过国防动员系统联动协调,高效完成第五批援鄂抗疫物资的筹措与运输工作,充分展现了军民融合的招商引资成果和跨区域协作能力。这批物资的抵达进一步缓解了湖北省抗疫一线的生活物资需求,彰显了全国军民团结抗疫的坚定决心。 一、物资筹措与运输体现高效动员能力 河北省军区依托承德军分区组织13家拥军企业,在一周内迅速完成4吨冷冻牛羊肉、5吨大米及9000套(件)衣物等生活物资的捐赠工作。物资通过冷链物流车和邮政运输车组成车队,历经28小时长途运输,安全抵达湖北省军区。此次行动不仅体现了国防动员系统的快速响应能力,也凸显了军民企业在紧急关头的社会责任感。 二、物资分配精准对接一线需求 物资抵达湖北省军区后,根据抗疫前线实际需求,迅速调配至火神山医院、泰康同济(武汉)医院及驻鄂部队运力支援队。这些物资主要用于保障医护人员和部队官兵的日常生活,确保抗疫一线人员能够以更充沛的精力投入战斗。湖北省军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此类生活物资的补充对稳定前线士气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跨省联动彰显军民深厚情谊 自疫情发生以来,河北省军区已累计向湖北省输送五批援鄂物资,涵盖医疗设备、防护用品及生活必需品等多类物资。此次行动中,河北省军区代表强调,支援湖北是全体军民共同的使命,两地通过物资调配、经验共享等方式深化协作,进一步巩固了全国抗疫“一盘棋”的格局。 四、军民同心为抗疫胜利注入信心 湖北省军区在接收物资时指出,河北省军区的持续支援不仅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物质帮助,更传递了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念。双方一致认为,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军民协同发力,必将加速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此次物资援助也为后续跨区域应急保障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此次行动再次证明,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面前,军民团结、跨省协作是克服困难的重要保障。河北省军区与湖北省军区的紧密配合,为全国抗疫工作贡献了重要力量,也为未来应对类似突发事件积累了宝贵经验。
2025-07-15
-
【天津招商】天津出台民营企业总部引进奖励政策 双轨扶持助力高质量发展
为加快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天津市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吸引优质民营企业总部落地,出台专项奖励政策激发市场活力。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天津市合作交流办公室联合发布指南,明确民营企业总部认定标准及奖励细则,通过资本补助和经济贡献奖励两种方式给予支持,重点引进高科技、服务型、平台类及实体经济领域的龙头企业,强化产业集聚效应。 一、政策背景与支持方向 天津市围绕国家战略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将民营企业总部引进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政策明确支持方向聚焦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和实体经济发展,优先认定综合竞争力强、社会效益显著且经济贡献突出的企业。通过差异化奖励机制,引导优质资源向天津集聚,推动产业链升级。 二、资本补助:按实收资本分级激励 第一种奖励方式依据企业实收资本规模提供一次性补助。对实收资本达到1亿元以上的新设总部,分三档给予资金支持:1亿元至5亿元补助1000万元,5亿元至10亿元补助2000万元,10亿元以上补助3000万元。此举旨在降低企业初期运营成本,增强投资信心,尤其鼓励大型民营企业将核心业务板块落户天津。 三、经济贡献奖励:分阶段兑现扶持 第二种奖励根据企业地方经济贡献实施动态激励。首年经济贡献达0.5亿元以上的总部企业,可获3000万元至6000万元不等的奖励,贡献超2亿元的企业还可申请专项扶持。奖励资金分三年按比例拨付,确保政策持续性与企业长期发展相衔接。这种“阶梯式”设计既体现对即时贡献的认可,也强化了企业扎根天津的稳定性。 四、申报流程与政策联动 天津市设定年度申报截止时间,企业需通过线上平台提交材料,由相关部门联合审核。政策与天津市现有产业、人才、税收优惠形成联动,构建“引进—培育—壮大”的全周期服务体系。例如,总部企业可叠加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端人才落户等配套措施,进一步放大政策综合效应。 五、政策意义与预期成效 此次奖励政策凸显天津市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决心。通过精准扶持,预计将加速京津冀协同发展要素流动,吸引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民营企业设立区域总部或功能型机构。长远看,政策有助于提升天津在高端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的竞争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7-15
-
【内蒙古招商】瑞声科技6亿美元光学项目落户常州综保区 助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升级
在江苏省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签约仪式上,常州综保区成功引入瑞声科技光学摄像头模组项目,总投资达6亿美元。该项目专注于光学模组、传感器及芯片的研发生产,预计投产后年销售额超百亿元,将强化常州国家高新区在智能通讯领域的产业优势,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此次合作标志着全球微型元器件龙头企业在长三角地区的战略布局进一步深化。 一、项目背景与战略意义 瑞声科技作为香港上市企业,是全球微型声学、光学及精密制造领域的重要供应商。选择常州综保区作为新项目基地,主要基于长三角地区成熟的电子信息产业链优势,以及常州国家高新区在土地、政策等方面的综合配套支持。该项目填补了当地高端光学模组制造的空白,与区内现有半导体、显示面板等产业形成协同效应,符合江苏省“十四五”规划中关于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部署。 二、核心技术与产能规划 项目聚焦高精度光学摄像头模组制造,涵盖晶圆级玻璃镜片加工、微型马达驱动等核心技术。公开资料显示,瑞声科技已突破1亿像素超薄潜望式模组量产技术,此次投产线将兼容智能手机、车载影像、医疗设备等多场景应用。常州生产线规划分两期建设,首期产能预计占全球高端光学模组市场份额的15%,二期将引入3D传感和半导体封装测试产线。 三、区域经济带动效应 常州国家高新区数据显示,该项目落地后可直接创造逾2000个技术岗位,并带动上下游超30家配套企业集聚。综保区特有的保税研发政策将降低企业进口原材料成本,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此外,项目与常州本土高校共建的联合实验室,每年可输送500名以上专业人才,助力常州打造长三角光学技术产学研高地。 四、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 行业分析指出,全球智能手机光学模组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瑞声科技此次扩产有助于缓解高端产能紧缺局面。项目采用的工业4.0标准智能工厂模式,将推动国内光学制造向自动化、柔性化转型。常州国家高新区管委会表示,将以该项目为标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链主”企业入驻,加速形成千亿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
2025-07-15
-
【安徽招商】安徽省多部门联动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申报 强化招商引资与创新发展
为加速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安徽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多部门启动政策申报工作,通过招商引资、研发创新、市场推广等举措,全面落实《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和推广应用若干政策》。此次申报涵盖10项条款,由省市两级分工协作,旨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并扩大应用场景。 一、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支持政策申报 安徽省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核心领域,明确4项优先申报条款:研发创新支持重点投向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技术攻关;招大引强政策对引入国际领先企业或总投资超50亿元项目给予倾斜;企业成长条款覆盖“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与产值突破奖励;市场开拓支持则对省外销售占比提升的企业予以补助。申报材料需经市级初审后提交至省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联合复审。 二、公共领域推广与基础设施配套落地 在应用端,安徽省要求合肥市、芜湖市等16个地级市牵头落实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替代,包括公交、环卫车辆更新比例不低于80%。出租车“油改电”换购计划明确对提前淘汰燃油车的经营者给予运营补贴。充电设施建设由安徽省能源局统筹,计划年内新增充电桩2万个,重点完善高速服务区与城区10分钟充电圈。 三、强化监管与长效评估机制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建立动态考核体系,将各地市政策执行情况纳入年度绩效考核,重点评估新能源汽车上牌量、充电设施利用率等指标。市场监管部门同步开展产品质量抽查,对骗取补贴行为实施联合惩戒。政策兑现资金纳入省级财政专项预算,采用“预拨+清算”方式保障资金效率。 四、政策协同形成产业发展合力 此次申报凸显安徽省“横向协同+纵向联动”特色:省级部门负责标准制定与资金监管,地市层面组织企业申报与初核。政策覆盖研发、生产、销售、使用全链条,与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规划形成联动。安徽省财政厅数据显示,前期政策已带动产业链投资超300亿元,江淮、奇瑞等本土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5%以上。 通过多维度政策组合,安徽省正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生态体系。政策申报的启动标志着安徽省在“双碳”目标下,进一步强化新能源汽车产业战略定位,为全国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提供区域性实践样本。
2025-07-15
-
【云南招商】国家级数据中心项目落地曲靖 打造云南数字经济新高地
曲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精准招商引资,与阿里云、数梦工场、银科瑞创等企业达成合作,共建“国家级数据中心”项目。该项目将围绕信息安全、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等领域展开,整合5G、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曲靖市新基建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助力曲靖市成为云南省数字经济高地。 一、项目背景与签约概况 曲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数梦工场西南区、华电银科、阿里云西南总部签署了《国家级数据中心项目战略合作协议》。这一合作标志着曲靖市在数字经济领域迈出重要一步。国家级数据中心的建设将依托曲靖市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打造辐射西南地区的数据存储与计算枢纽。 二、项目规划与核心目标 国家级数据中心项目将聚焦信息安全创新,建设高标准数据中心,并围绕数字经济产业集群进行布局。项目计划整合曲靖市及周边区域的产业、政务、文旅等资源,探索“新基建+产业数字化”融合模式。通过构建智慧园区、智慧政务等应用场景,形成“技术+业态+模式”三位一体的数字经济架构,为曲靖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三、技术支撑与产业赋能 项目将充分利用5G、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提升数据中心的算力与能效水平。同时,通过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优化城市生活服务,推动物流、文旅等配套产业升级。曲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将以此为契机,培育本土数字企业,吸引上下游产业链聚集,形成区域数字经济生态圈。 四、区域影响与发展前景 国家级数据中心的落户将显著提升曲靖市在云南省数字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项目建成后,不仅能为本地企业提供数据服务,还可面向全国输出算力资源。曲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有望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数据节点城市,为“东数西算”工程提供支撑,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结构优化。 五、政策支持与协同推进 曲靖市相关部门已出台配套政策,在土地、能源、人才等方面给予项目保障。未来,曲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将与合作企业深化协同,确保项目高效落地,力争将国家级数据中心打造为云南省数字化转型的标杆案例,为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贡献“曲靖经验”。
2025-07-15
-
【胶州市招商】胶州聚力现代产业体系升级 打造区域商贸集聚新高地
在青岛市加快推进"双招双引"战略背景下,胶州市以招商引资为抓手,通过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商贸产业提质增效。市委常委率商贸产业专班开展专题调研,强调要构建"产城融合、资源共享"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优化营商环境破解企业发展难题,加速形成北方对外开放桥头堡的产业集聚效应。 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路径 胶州市立足青岛"学深圳、赶深圳"发展要求,将产业园区作为转型升级主阵地。青岛万洋众创城项目采用"产业集聚+产城融合"模式,整合装备制造、智能家居等产业链资源。这种模式借鉴了浙江温州民营经济示范区的成功经验,通过标准化厂房建设和产业链配套服务,实现中小企业"拎包入驻"。在物流仓储领域,金源电商平台项目与青岛港多式联运优势联动,形成"仓储+贸易+金融"一体化生态,这与国家发改委提出的现代物流业提质增效指导意见高度契合。 二、商贸重点项目引领集聚升级 三大标杆项目形成差异化布局:港汇天地商业综合体依托胶东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优势,重点发展跨境电商和免税购物;红星美凯龙项目融合航空主题与奥特莱斯业态,填补胶州高端消费市场空白。此类项目符合商务部关于"提升城市商业能级"的工作要求,通过商业载体创新促进消费升级。在项目推进中,当地建立"一个项目、一套专班"服务机制,针对企业反映的用地审批、基建配套等共性问题实施清单化管理,这一做法与山东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中的"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理念相呼应。 三、破解瓶颈激活民营经济活力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五难"问题(用地、建设、融资、招商、服务),胶州市出台专项措施:在土地供给方面,推行"标准地"出让改革,实现"拿地即开工";融资领域设立2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参照青岛市级新旧动能转换基金运作模式。这些举措源自国务院关于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政策精神,通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市场活力。当地还组建由行政审批、税务等部门组成的联合服务团队,建立企业诉求"4小时响应"机制,该模式被纳入青岛市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 四、打造对外开放产业新高地 胶州市充分发挥上合示范区核心区优势,将商贸产业升级与国家战略深度融合。在产业规划中突出"一带一路"元素,吸引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商贸企业设立区域总部。海关数据显示,当地通过建设数字化贸易平台,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连续三年保持40%以上增速。这种"物流+贸易+金融"的创新发展路径,与商务部等17部门关于构建现代供应链体系的指导意见相契合。未来还将探索"市场采购+跨境电商"叠加试点,进一步放大对外开放政策红利。 通过系统化推进产业集聚、精准化实施企业服务、国际化拓展开放空间,胶州市正逐步形成具有示范效应的现代产业体系。这种发展模式不仅强化了青岛北部经济增长极功能,也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2025-07-15
-
【山东招商】鲁商集团与山东工行深化战略合作 共促文旅产业与金融协同发展
在山东省招商引资工作持续推进的背景下,省商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鲁商集团)及省国欣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省国欣文旅集团)与中国工商银行山东省分行(简称工行山东省分行)达成全面战略合作。此次合作旨在整合双方资源优势,通过金融赋能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山东省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一、合作背景与主体概况 鲁商集团是山东省属重点国有企业,业务涵盖商业零售、文旅康养、金融投资等领域,从业人员规模达20万,近年来营业收入保持稳定增长,经营业绩获省级考核A级评价。省国欣文旅集团为山东省国资委直接管理的省属一级企业,承担整合全省文旅资源、引领产业发展的战略任务。工行山东省分行作为省内规模最大的国有商业银行,拥有完善的金融服务网络和领先的科技支撑能力。 二、合作内容与战略方向 根据协议,双方将在以下领域深化合作:一是文旅项目投融资,工行山东省分行将为重点文旅项目提供定制化金融解决方案;二是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持鲁商集团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发展;三是数字化转型升级,联合探索“金融+科技+文旅”创新模式;四是乡村振兴领域,结合山东省文旅资源特色开发普惠金融产品。 三、合作意义与行业影响 此次合作标志着山东省国有资本与金融资源的深度融合。一方面,工行山东省分行的资金与专业优势可助力鲁商集团及省国欣文旅集团优化资产结构、扩大产业布局;另一方面,文旅产业的提质升级也将为金融机构拓展服务场景提供新机遇。这种“产融结合”模式对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具有示范意义。 四、未来展望与实施路径 双方表示将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定期评估合作成效。工行山东省分行计划设立专项服务团队,优先保障文旅项目的信贷资源投放;鲁商集团和省国欣文旅集团则承诺优化资金使用效率,重点投向精品旅游、生态康养等战略性项目。分析人士指出,此类合作有望成为山东省“十四五”期间产融协同的典型案例。
2025-07-15
-
【江西招商】江西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 聚力招商引资激发科技新动能
江西省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招商引资集聚创新资源,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全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科技事业向更高水平迈进。江西省科协系统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技创新主战场,为全面建设创新型省份贡献力量。 一、强化科技创新顶层设计 江西省制定出台《江西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明确到2025年建成创新型省份的总体目标。规划提出实施科技创新"六大工程",重点突破电子信息、航空制造、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关键技术。江西省科技厅联合多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的若干措施》,从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方面推出22条具体举措,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二、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体系 江西省加快推进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构建"一核两带多板块"空间布局。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正式投入运行,聚焦稀土、钨等特色资源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南昌大学、江西理工大学等高校牵头建设的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全省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实现新突破。江西省还建成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超过200家,形成覆盖全链条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三、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江西省推行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制度,面向全国发布关键技术需求榜单。实施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建立科技成果评价新机制,突出质量、绩效、贡献导向。江西省还出台《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实施意见》,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激励科研人员潜心研究。 四、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 江西省实施产业链科技创新联合体行动,组建电子信息、有色金属等14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科技入园强企"专项行动,组织高校院所专家服务团深入园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持续增长,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明显提升。江西省还设立科技创新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 五、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 江西省举办世界VR产业大会、中国航空产业大会等高端展会,搭建科技交流合作平台。实施科技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建立"赣籍人才"数据库,吸引高层次人才回乡创业。全省建成科技特派员工作站500余个,推动科技资源下沉基层。江西省科协系统广泛开展科普活动,公民科学素质比例显著提高,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2025-07-15
-
【齐齐哈尔招商】齐齐哈尔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激增36.77% 党建引领惠企政策显实效
齐齐哈尔市通过强化招商引资和科技攻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前三季度,齐齐哈尔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754.34亿元,同比增长36.77%。这一成果得益于齐齐哈尔市科技局以党建为引领,将惠企政策精准送达企业,有效激发创新活力。通过实施《齐齐哈尔市科技攻坚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齐齐哈尔市在研发投入、创新主体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进一步优化了产业结构,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党建引领惠企政策精准落地 齐齐哈尔市科技局充分发挥党建领航作用,通过“家门口”服务模式,将政策红利直接输送到企业。前三季度,齐齐哈尔市95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12.77亿元,享受所得税减免3204.83万元;43家企业获得研发投入后补助资金2751万元。政策实效转化为企业获得感,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 二、科技攻坚三年行动成效显著 齐齐哈尔市制定《齐齐哈尔市科技攻坚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围绕五大融合工程系统推进科技创新。研发经费投入及占GDP比重连续四年增长,企业获得省级研发补助资金数额持续快速提升。齐齐哈尔市争取国家及省级项目50项,资金支持9289万元;申报高新技术企业92户,获得省级高企培育奖补资金2184万元。 三、创新载体与成果转化双突破 齐齐哈尔市新建科技企业孵化器5家,新增科技创新平台22个,为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提供有力支撑。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大幅增长312.72%,显示出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的高效衔接。通过优化创新生态,齐齐哈尔市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四、产业结构调整与高质量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聚焦重点领域技术攻关,齐齐哈尔市逐步形成以创新为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科技攻坚行动不仅提升了企业竞争力,也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5-07-15
-
【福建招商】南平市一季度集中开工159个项目助力高质量发展
福建省南平市通过强化招商引资和项目带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季度,南平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全省前列,集中开工159个项目,总投资162.52亿元,涵盖基础设施、产业升级、民生工程等多个领域,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领跑全省 南平市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省第三。这一成绩得益于南平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重点项目推进力度。在建的328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3.64亿元,其中126项省管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1.54亿元,顺昌至邵武高速公路等4个项目已建成或部分建成。 二、集中开竣工活动成效显著 南平市分三批组织项目集中开竣工活动,159个集中开工项目总投资162.52亿元,54个竣工项目总投资132.72亿元。开工项目包括南平港延平新城港区码头及配套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南平青华科技建设项目(一期)、顺昌县体育中心建设项目等;竣工项目涵盖交通、产业、民生等多个领域,进一步夯实了经济发展基础。 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南平市316国道(炉下至成功路段)改扩建工程、福建巨电新能源大容量锂电池项目、邵武永和新型环保制冷剂及含氟聚合物生产项目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武夷山市在全省县(市、区)“五个一批”项目正向激励综合考评中位列前十,体现了南平市在项目谋划和落地方面的突出成效。 四、产业升级与民生改善并重 南平市一季度开工项目中,产业类和民生类项目占比突出。南平元禾水玻璃、光泽县圣农第二祖代种鸡场、政和同心电商创业园等项目开工建设,既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又促进了就业和民生改善。这些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优化南平市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竞争力。 通过一系列重点项目的集中开工和加快推进,南平市展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为全年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5-07-15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