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多维发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激活发展新动能
2022年,重庆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进会召开。作为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重庆立足战略定位,以招商引资为重要抓手,统筹推进全球消费资源集聚、开放市场建设等重点任务,着力提升“重庆消费”国际竞争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力量。 一、锚定战略定位,明确发展方向。重庆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目标,致力于打造全球消费资源集聚地、开放共享市场排头兵、高水平开放新门户。通过强化“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功能,提升在全球消费网络中的节点地位,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发挥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带动作用。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重庆将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旨在通过消费升级激发内需潜力,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 二、聚焦重点任务,推动项目落地。重庆统筹推进商圈升级、品牌集聚、场景创新等重点工作,确保任务事项化、项目化、清单化落实。在商圈建设方面,加快解放碑—朝天门、观音桥等核心商圈国际化改造,打造集购物、文旅、商务于一体的标志性消费场景。在品牌引进方面,积极吸引国际知名品牌设立首店、区域总部及功能性机构,丰富高端消费供给,提升消费品质。在消费场景创新上,发展夜间经济、绿色消费、智慧消费,推动文旅商体融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消费新场景。同时,依托中新互联互通项目、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平台,发展跨境电商、保税展示交易等新业态,拓展国际消费空间,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三、强化支撑保障,优化发展环境。重庆加强政策引导,出台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专项支持政策,在财政、金融、土地等方面给予保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招商引资实效,吸引更多跨国企业和高端要素资源落户。完善国际交通物流网络,强化国际航空枢纽、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功能,提升消费便利度和通达性。加强市场监管和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增强“重庆消费”的吸引力和美誉度。全市上下统一思想,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见效,以实干实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市第六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2025-07-02
-
河北出台35条措施促工业经济平稳高质量发展
2023年,河北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力促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35条措施》,自当日起施行。该措施聚焦深化“六稳”“六保”工作,通过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支持企业连续生产、强化招商引资与产需对接等举措,助力工业企业纾困解难,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 一、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河北省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的产业链供应链保障工作机制,由省级部门统筹协调,市县具体落实,聚焦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重大产业链,设立专门协调专班。针对疫情可能引发的原材料供应、物流运输、人员到岗等断点堵点问题,实行“一链一策”“一企一策”精准解决,确保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运转。在重点物资运输方面,优化通行证办理流程,开通工业物资运输“绿色通道”,保障关键零部件、原材料等跨区域运输畅通。同时,加强与煤炭、电力、油气等能源供应企业的沟通协调,建立能源保供日调度机制,优先保障工业企业用能需求,特别是对重点产业链核心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落实能源保供责任清单,确保企业生产用能稳定。 二、支持企业连续稳定生产。河北省完善重污染天气应对分级分区管理和正面清单部门协商及动态调整机制,由生态环境、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联合对正面清单企业实行动态评估,扩大纳入范围。对符合环保要求的重点行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优先纳入清单,在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实施差异化管控措施,避免“一刀切”停产限产。精准实施企业生产调控措施,根据企业所处行业、生产规模、环保绩效等情况,分类制定管控方案,对保障民生、承担重大任务的企业,在符合防疫要求前提下保障其正常生产。同时,指导企业完善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加强员工健康监测和生产车间消杀,确保生产经营和疫情防控两不误。 三、强化产业链招商与产需对接。河北省支持企业围绕重点产业链开展精准招商,聚焦12条省级主导产业链和107条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梳理产业链薄弱环节和关键技术需求,编制招商图谱。组织开展“产业链招商攻坚行动”,通过线上推介、实地考察、专场对接等方式,吸引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落户,补链延链强链。加大产需对接力度,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组织开展产业链上下游对接、重大项目建设供需对接、工业产品推广应用等多场活动,搭建线上线下对接平台,促进企业间供需匹配。鼓励“链主”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带动中小企业融入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2025-07-02
-
武汉机制赋能国字号农创平台 构建中部农业创新高地
2023年,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办公室正式揭牌。作为专职运营机构,该办公室将围绕“五大中心”建设,通过强化招商引资、政策制定和统筹协调,推动形成“国字号”平台建设的“武汉机制”,助力打造中部农业“硅谷”,为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构建统筹协调机制,强化顶层设计引领。武汉国家农创中心建管办立足“国字号”平台定位,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推进机制,统筹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政策保障等资源要素。聚焦“五大中心”建设目标,制定清晰的发展规划和阶段任务,明确各参与主体的职责分工,形成上下联动、多方协作的工作格局。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等方式,及时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确保各项任务有序推进,为平台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二、创新政策保障体系,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建管办坚持政策创新与投入保障并重,研究出台符合农业科技创新规律的支持政策,涵盖人才引进、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等多个方面。优化财政资金使用方式,通过设立产业基金、提供融资担保等市场化手段,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创中心建设。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配套服务,吸引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落户。同时,强化政策落实的跟踪问效,确保各项政策红利精准惠及市场主体,激发农业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 三、集聚优质创新要素,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武汉国家农创中心依托区域科教资源优势,持续集聚高端人才和创新平台。目前已吸引多位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入驻,建成作物育种技术创新与集成、作物遗传改良、农业微生物等一批国家、部级重点实验室,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这些创新平台聚焦农业前沿领域开展攻关,诞生了全球首张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全球第一支试管藕、全国第一个双低油菜等多项国际国内领先成果,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四、深化产学研用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建管办积极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农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模式。通过建立成果转化中心、中试基地等载体,促进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加快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应用。鼓励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联合攻关,提升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同时,运用市场化机制搭建科技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知识产权保护等专业化服务,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五、完善运营管理模式,提升平台服务效能。作为专职运营机构,建管办不断优化内部管理机制,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建立健全项目引进、孵化培育、绩效评估等管理制度,实现对农创中心建设全流程的规范管理。加强与国内外先进农业创新平台的交流合作,学习借鉴成功经验,提升平台建设的国际化水平。通过举办农业科技展会、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吸引更多优质项目和资源向农创中心集聚,推动“武汉机制”成为引领农业科技创新的典范。
2025-07-02
-
重庆:共建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 招商引资激活发展动能
2022年,重庆全面落实《共建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2022年工作要点》,通过强化招商引资、优化产业布局、深化科技创新、推进城乡融合,推动农业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重庆聚焦重点领域,加强区域协同,吸引优质资源要素集聚,为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一、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产业根基。重庆着力建设国家优质粮油保障基地,在潼南、垫江等产粮大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优质水稻、油菜品种,提升粮油生产能力和品质。打造国家重要的生猪生产基地,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完善生猪产业全链条体系,保障区域生猪供应稳定。打造优质高效现代特色产业集群,围绕柑橘、榨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强产业链整合,培育区域公共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建设成渝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在主城都市区发展设施农业、休闲农业,推动农业与旅游、康养等产业融合,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二、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提升创新能力。重庆加快建设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团队,聚焦良种培育、智慧农业、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开展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建设西南特色作物种质资源库和区域性畜禽基因库,系统收集、保存和利用特色作物种质资源与畜禽遗传资源,为农业育种提供基础支撑,夯实农业科技发展基础。 三、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协调共进。重庆建设美丽巴蜀宜居乡村示范带,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打造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乡村环境。共建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区),加强与四川毗邻地区合作,推动园区规划衔接、资源共享、政策协同,提升园区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统筹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深化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等改革,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接续推进周边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支持渝东北、渝东南等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筑牢乡村振兴基础。
2025-07-02
-
嘉兴深入推进农业“双强”行动 全力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近日,嘉兴市农业高质量发展迎来重要举措,《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农业“双强”行动全力打造农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实施意见》正式实行,明确提出通过强化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招商引资,夯实产业基础,力争实现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民人均收入等“五个高出”目标,为区域农业现代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一、锚定发展目标,明确农业高质量发展方向。根据《意见》,嘉兴确立了到2025年实现“五个高出”的核心任务,聚焦农业劳动生产率提升、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农业机械化率提升及农业亩均产出率优化。这些目标的设定,旨在推动农业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形成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的发展新格局,为全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探索路径。 二、实施重点工程,筑牢农业发展基础支撑。嘉兴将优地增粮工程作为重要抓手,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同时,整合提升农业经济开发区、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等乡村产业平台,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高素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此外,强化乡村产业人才支撑,通过政策引导和培训培育,吸引各类人才投身农业领域,为产业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三、坚持双轮驱动,激发农业创新发展活力。在科技创新方面,嘉兴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广应用先进农业装备和技术模式,提升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水平。机制创新上,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科技创新与机制创新的协同发力,不断增强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强化保障措施,确保行动落地见效。嘉兴从组织领导、资金支持、土地保障、考核激励四大方面构建保障体系。在组织领导上,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各项任务落实;资金支持方面,加大财政投入,整合涉农资金,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业项目建设;土地保障上,优化农业用地布局,保障农业产业发展合理用地需求;考核激励方面,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将“双强”行动成效纳入相关考核体系,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见效。 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嘉兴此次推进农业“双强”行动,既是贯彻落实国家和浙江省关于农业高质量发展决策部署的具体实践,也是推动自身农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通过一系列扎实举措,嘉兴正逐步构建起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朝着农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目标稳步迈进。
2025-07-02
-
河东区“四个注重”构建创新生态 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河东区围绕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聚焦梯队培育、平台建设、资本对接、资源引入等关键环节,通过“四个注重”系统施策,优化创新环境,强化招商引资,推动区域科技创新水平迈上新台阶。 一、注重创新梯队培育,夯实企业发展基础。河东区持续调整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企业—雏鹰企业—瞪羚企业—领军企业”梯队培育机制,推动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雏鹰企业—瞪羚企业—领军企业”阶梯式创新企业群体。通过建立分类指导、动态管理的培育体系,为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提供政策扶持、技术服务和资源对接,助力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持续成长,构建起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创新培育链条。 二、注重产学研协同与平台打造,强化创新载体支撑。河东区深化产学研科技合作,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稳定合作关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同时,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2023年支持易创乾、即刻办公众创空间申报市级众创空间,帮助鑫创医疗器械产业园、蓝飞鸽产业园申报市级孵化器,进一步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产业园”全链条孵化体系,为科技企业提供专业化、精细化的创业孵化服务,提升区域创新要素集聚能力。 三、注重资本与项目对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河东区建立与各类基金常态化联系合作机制,积极对接海河基金、津联基金、中科院资本等市级投资机构,推动基金与区域内科技项目、企业无缝对接。通过举办投融资对接会、项目路演等活动,搭建资本与产业的沟通桥梁,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科技企业的投入,缓解企业融资难题,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障。 四、注重科技资源引入,激发区域创新活力。河东区制定专项科技企业招商政策,2023年以来重点服务促进国机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落户,并积极引入振动控制技术研究中心、北京飞机强度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全力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总部。同时,坚持以企引企,与鑫互联等国内100强独角兽企业密切合作,洽谈引进一批科技企业,进一步壮大区域科技产业集群,为科技创新注入新动能。
2025-07-02
-
江宁高新区:构建数字创意生态 打造长三角产业新高地
南京江宁高新区聚焦数字创意产业发展,通过政策引导、招商引资和头部企业集聚,全面推进长三角数字创意产业新高地建设,形成多领域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一、完善政策体系构建产业生态。2023年,南京江宁高新区发布专项扶持政策,从产业集聚、重点领域发展、产学研融合等八个方面构建支持体系。在数字创意产业集聚方面,政策针对电竞、数字传媒、影视动漫等细分领域提供专项支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在产学研用融合领域,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建创新平台,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在重大项目引进方面,设立专项奖励机制,吸引符合产业定位的优质项目落地,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二、强化项目引进壮大产业规模。2023年,南京江宁高新区举办数字创意产业重点项目集中签约活动,总投资79亿元的18个项目成功落户。这些项目覆盖数字商贸、电子竞技、影视动漫、数字教育、创意设计、新媒体运营、网络游戏开发、元宇宙等多个领域,进一步完善了区域数字创意产业生态链。项目落地后,将通过技术研发、内容创作、平台运营等方式,推动产业向高端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提升区域数字经济核心竞争力。 三、集聚头部企业引领产业升级。2023年,南京江宁高新区成功吸引百度等头部企业设立区域总部。百度华东总部携三十个产品项目包落户,重点打造综合研发中心、独代发行中心、联运中心、海外业务中心和新媒体运营中心五大功能板块。头部企业的入驻不仅带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还将通过产业链带动效应,吸引更多配套企业和人才集聚,推动区域数字创意产业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助力南京江宁高新区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025-07-02
-
吉林省双行动方案协同发力 推动工业服务业平稳增长
为进一步发挥工业和服务业在经济发展和稳定就业中的支撑作用,吉林省于此前发布《吉林省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行动方案》和《吉林省进一步促进服务业恢复发展的行动方案》,从政策支持、精准服务、招商引资等多维度入手,推动全省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一、工业经济:多维政策组合拳筑牢发展根基 吉林省出台的工业行动方案聚焦财政税费、金融信贷等八个领域,通过系统性政策设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在财政税费方面,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针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实施缓缴税费措施,减轻企业资金压力。金融信贷领域,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工业企业的信贷投放,推广“信易贷”等融资模式,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保供稳价方面,建立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制度,保障能源、原材料等关键生产要素稳定供应,助力企业稳定生产。精准投资领域,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谋划实施一批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项目,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用地用能方面,优化工业项目用地审批流程,保障重点项目能耗指标,为工业发展提供要素支撑。 二、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施策促进全面恢复 服务业行动方案立足行业特点,针对批零住餐、文体旅游等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领域推出专项扶持措施。批零住餐行业方面,鼓励开展“消费券”“购物节”等促销活动,支持餐饮企业拓展线上销售渠道,推动传统商贸企业数字化转型。文体旅游行业方面,落实旅游景区门票减免、旅游企业贷款贴息等政策,打造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特色线路,刺激旅游消费回升。交通运输业方面,优化物流通道布局,降低物流企业通行成本,支持冷链物流、智慧物流发展,提升物流服务效率。房地产业方面,坚持“房住不炒”定位,优化住房供应结构,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三、政策协同:强化落地保障提升发展效能 为确保政策红利直达市场主体,吉林省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和跟踪服务。在发展环境优化方面,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流程,推行“一网通办”,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平台经济发展方面,支持电子商务、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平台企业。金融供给方面,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符合服务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加大对中小微服务企业的信贷支持。招商引资方面,围绕重点产业链开展精准招商,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同时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增强投资吸引力。 四、长远布局: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两个行动方案的实施,旨在通过短期稳增长与长期调结构相结合,推动吉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业领域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培育,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服务业领域以融合发展为路径,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通过工业与服务业协同发展,形成“双轮驱动”的经济增长格局,为吉林省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吉林省通过出台针对性强、覆盖面广的政策措施,着力破解工业和服务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问题,既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又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将进一步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为稳定就业、保障民生奠定坚实基础。
2025-07-02
-
泉州五措并举保障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优化服务助推招商引资
2023年,泉州市工信局出台《关于应对当前疫情做好工业企业生产保障的通知》,围绕防控责任、物资保障、要素供给、政策支持、诉求响应五方面系统部署,通过强化服务效能、优化资源配置及招商引资环境,全力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平稳运行。 一、压紧压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泉州市工信部门指导工业企业严格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督促企业制定针对性防疫方案,健全员工健康监测、厂区环境消杀、物资储备等常态化防控机制。建立网格化督导体系,组织工作组深入重点工业园区、重点企业开展防控措施落实情况排查,对发现的薄弱环节及时督促整改,确保生产经营与疫情防控同步推进。 二、强化防疫物资生产供应保障。泉州市统筹协调防疫物资生产、储备与调配,支持口罩、防护服、消杀用品等重点医疗物资生产企业通过技术改造、产能挖潜等方式扩大供给。建立重点企业防疫物资需求清单,依托市级物资储备库实施动态调配,优先保障规上工业企业、重点产业链企业防疫物资需求。同时,推动防疫物资生产企业与原材料供应商建立稳定合作关系,保障产业链供应链顺畅。 三、加强生产要素协调保障力度。泉州市建立工业企业生产要素保障联动机制,协调电力部门优化工业用电调度,保障企业稳定用电需求;联合交通部门开通重点物资运输“绿色通道”,解决原材料及产品运输受阻问题。针对企业用工短缺情况,搭建线上线下招聘平台,组织“点对点”用工输送,推动校企合作开展定向技能培训,缓解企业用工压力。 四、加大惠企政策落实支持力度。泉州市加快落实已出台的减税降费、稳岗返还、租金减免等惠企政策,简化申报流程,推行“免申即享”“即申即办”等服务模式,确保政策红利快速直达企业。联合金融监管部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推出“抗疫贷”“稳工贷”等专项金融产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提供续贷、展期支持。同时,优化招商引资服务,对重点产业项目实施“一企一策”帮扶,保障项目顺利落地建设。 五、畅通企业诉求快速响应通道。泉州市依托“党政新时空 政企直通车”平台,建立企业诉求“收集—分办—督办—反馈”闭环机制,安排专人实时受理企业在生产经营、政策咨询、要素保障等方面的诉求。对紧急事项、重大问题实行“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处置”,定期召开政企对接会通报办理进展,确保企业反映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得到及时解决,有效畅通产业循环和市场循环。
2025-07-02
-
綦江工业投资一季度增长超两成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引擎
2024年一季度,重庆綦江高新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1.2%,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102%,招商引资成果丰硕,一批引领性项目落地建设,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速崛起,为区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产业集群效应持续显现。以綦江传动40万台汽车变速器、万马汽车等龙头企业为核心,形成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企业技术中心及研发中心协同发展格局,新富汽车、泛锐研究院等项目成功引进并投产,推动智能制造产业规模与质量双提升。西部信息安全谷建设稳步推进,数字经济产业园正式开园,安恒信息西南区域总部、新基建网络靶场等数字产业化项目建成投用,电子信息产业从培育期迈向成长期。锂电池隔膜、纳米功能材料、石墨烯等高技术产品实现量产,铝精深加工与轻量化材料产业集群逐步形成,新材料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二、创新驱动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成为产业发展核心引擎,2023年綦江高新区近九成规上工业总产值由五个组团贡献,科技创新活跃指数连续保持重庆市各区县八强。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加大,技术改造投资高速增长,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新兴产业技术迭代,形成“引进-消化-创新-再升级”的良性循环,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三、投资结构优化释放发展潜力。工业投资中,技术改造投资占比显著提升,重点投向智能化改造、绿色制造、产业链延伸等领域,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招商引资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注重引进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形成“项目带动投资、投资促进产业、产业支撑发展”的良好态势,为綦江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2025-07-02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