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鸡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 驱动陕西外向型经济跃升发展
作为陕西对外开放的重要节点城市,宝鸡通过强化招商引资、建设高能级开放平台,持续为全省外向型经济注入动力。总投资2.3亿元的宝鸡进出口商品仓储展示中心项目于2022年启动建设,该项目整合采购批零、进口贸易、仓储物流等全产业链资源,将打造“买卖全球”一站式交易中心,助力陕西外贸高质量发展。 一、构建多层级开放载体,夯实外贸发展基石。宝鸡以重大项目为抓手,系统布局对外开放平台体系。2022年启动的进出口商品仓储展示中心项目,采用“采购批零—进口贸易—仓储物流一体化”模式,为进出口企业提供集展示、交易、物流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宝鸡综合保税区自封关运行以来,依托保税加工、保税物流、跨境电商等功能,吸引多家外贸企业入驻,形成外向型产业集聚效应。当地积极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通过优化监管流程、完善服务体系,推动跨境电商进出口业务快速发展,为中小微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搭建便捷通道。 二、深化产业外贸协同,释放制造出口潜力。宝鸡立足装备制造、钛及钛合金、汽车零部件等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产业与外贸深度融合。围绕“宝鸡制造”提质升级,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钛材、机床、石油钻采设备等高端产品进入国际中高端市场。通过组织企业参加国际展会、对接海外采购商,促进特色产品出口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欧美市场,逐步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鼓励企业承接国际订单,发展加工贸易,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国际化延伸。 三、畅通国际物流通道,构建陆海空立体网络。宝鸡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快构建连接国际的物流通道体系。中欧班列“宝鸡号”常态化开行,实现与中亚、欧洲主要城市的货运直达,为外贸企业提供稳定、高效的陆路运输服务。依托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航空枢纽,开通“陆空联运”专线,提升高附加值产品的国际运输效率。推进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完善铁路、公路物流网络,优化仓储配送体系,降低物流成本,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物流保障。 四、优化外向型经济生态,强化政策服务保障。陕西及宝鸡相继出台支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从招商引资、通关便利、金融支持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全覆盖,简化通关手续,压缩通关时间。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降低外贸企业运营成本。设立外贸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参加国际认证、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提供出口信用保险、汇率避险等金融产品,帮助企业防范外贸风险,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环境。
2025-07-02
-
千亿元投融资赋能 泉州绘就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二〇二三年,泉州市人民政府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福建省分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福建省分行将在五年内向泉州市重点领域提供总额不低于1000亿元的意向性投融资支持,此举为泉州市招商引资和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金融动力。 一、战略协同构建发展新格局。作为民营经济大市和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城市,泉州市正深入实施“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战略,此次合作是金融与地方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实践。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福建省分行将泉州市列为重要战略合作地区,通过制定针对性区域授信政策和差异化审批授权,推动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倾斜,助力泉州市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功能,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金融支撑。 二、重点领域精准滴灌实体经济。围绕泉州市产业发展规划,资金支持将聚焦制造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项目,同时加大对“三农”和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双方将深化政银合作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形成“产业+金融”良性互动发展态势。 三、创新实践助力乡村振兴示范。泉州市正积极争创国家级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创新示范区,双方将以此为契机,在农村产权融资、农业产业链金融、普惠金融服务站建设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通过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基础设施和乡村产业项目的支持,推动金融资源更多更公平惠及农村地区,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可持续的金融保障。 四、机制保障确保合作落地见效。为推动协议内容落到实处,双方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定期对接项目需求,优化审批流程,提高资金投放效率。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福建省分行将发挥网络优势和专业能力,加强与泉州市相关部门的协同联动,共同解决合作中的难点问题,确保投融资支持精准高效到位,为泉州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金融力量。
2025-07-02
-
光控财金绿色基金落地陕西 赋能优秀企业培育
2023年,光控财金(陕西)先进制造投资基金通过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私募基金产品备案,标志着全国首个地方直投“一带一路”绿色股权投资基金正式落地。该基金由陕西金控集团联合中国光大集团、陕西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西安陆港集团等共同发起设立,是陕西探索“引资入陕”新模式的重大突破,将通过聚焦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服务“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创新突破,为当地招商引资和优秀企业培育注入新动能。 一、立足国家战略,构建绿色产业发展新引擎。作为全国首个地方直投“一带一路”绿色股权投资基金,该基金的设立紧密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绿色发展战略,依托陕西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核心区位优势,重点投向先进制造、绿色环保等领域。通过资本赋能,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助力陕西省培育一批掌握绿色低碳技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质企业,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创新运作模式,汇聚多元资源协同发展合力。基金由陕西金控集团下辖的陕西新时代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担任管理人,整合了陕西金控集团的地方资源优势、中国光大集团的金融综合服务能力、陕西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的政策引导作用以及西安陆港集团的物流枢纽资源。这种多元主体协同的运作模式,能够实现资本、产业、政策等资源的高效整合,为企业提供从资金支持到产业链对接的全方位服务,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和市场拓展。 三、聚焦企业培育,打造“专精特新”发展加速器。基金将投资方向锁定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环节,重点支持“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发展。通过股权投资、战略赋能等方式,帮助企业突破技术瓶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产业链布局。同时,基金将发挥资本纽带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关注陕西优质企业,形成“基金引项目、项目带产业、产业促发展”的良性循环,助力陕西省培育更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推动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5-07-02
-
日照经开区集中签约13个新兴产业项目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4年1月,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1月份项目集中签约活动。此次集中签约的13个项目总投资76.88亿元,涵盖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及生命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领域,通过精准招商引资,将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为日照经开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升产业能级提供强力支撑。 一、聚焦新兴产业赛道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此次签约项目聚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及生命大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和区域发展定位。其中,高端装备制造领域项目将围绕智能装备、精密零部件等细分方向,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生物医药及生命大健康项目聚焦创新药物研发、医疗器械等领域,有望填补区域产业空白;新一代信息技术项目则涉及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等前沿领域,将为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撑。这些项目的落地,将推动日照经开区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助力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二、坚持“项目为王”理念 完善专业招商机制 自2021年以来,日照经开区始终将项目作为推动发展的核心抓手,大力推行专业招商、专业建设、专业运营模式。在招商方向上,聚焦主导产业和新兴赛道,组建专业化招商团队,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开展精准招商;在项目建设上,建立全流程服务机制,从项目洽谈、落地到投产提供全周期保障;在园区运营上,强化要素保障,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园区承载能力。2023年,日照经开区共招引落地项目156个,总投资520.6亿元,形成了“签约一批、在建一批、投产一批”的良性循环,为区域经济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优化营商环境 打造高质量发展平台 日照经开区以打造日照市对外开放新高地、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营商环境样板区为目标,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政务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效能。通过建立“一站式”服务中心,推行“容缺受理”“并联审批”等机制,压缩项目审批时间,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育、医疗、住房等配套服务,为企业发展和人才集聚创造良好环境。此次签约项目的落地,既是对日照经开区产业发展潜力的认可,也是对区域营商环境的肯定,将进一步吸引更多优质项目和资源向园区集聚,推动日照经开区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2025-07-02
-
科技创新百强县榜单揭晓 仙桃位列全国第三十六
赛迪顾问电子信息产业研究中心发布《2021中国科技创新竞争力研究》暨"2021科技创新省(市、区)总榜",仙桃市位列"2021科技创新百强县"第三十六位,在湖北省内居首位。该市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县(市)为牵引,通过整合创新资源、优化招商引资环境,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实现翻番,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创新体系建设实现突破。仙桃市聚焦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创建国家创新型县(市)作为重要抓手,系统整合政策、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通过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规模持续壮大。同时,该市不断优化创新生态,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较高水平,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显著提升。 二、特色产业集群创新成效显著。仙桃市非织造布产业集群凭借技术创新优势,被科技部列入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名单。该产业通过建立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产业集群内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形成"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协同"的创新发展格局,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创新平台支撑能力持续增强。仙桃市大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已建成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等各类省级以上创新平台70家。这些平台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和高端人才培养,为企业创新提供全方位服务。同时,该市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建研发机构和创新联合体,促进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有效提升了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在湖北省内,潜江市、大冶市、汉川市、枣阳市、枝江市也一同入选"2021科技创新百强县",展现出湖北省县域科技创新的良好发展态势。
2025-07-02
-
河南省重金推动企业技术改造 以政策红利激发制造业升级动能
为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河南省近日出台专项政策,通过强化资金扶持、优化要素保障等举措,大力实施企业技术改造提升行动,重点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改造,同时以技术升级为抓手扩大招商引资,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明确政策导向,聚焦产业升级重点方向。河南省此次发布的实施意见,将技术改造作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抓手,围绕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主导产业,明确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三大主攻方向。政策提出,对符合条件的技术改造示范项目给予资金补助,重点支持企业引进先进工艺设备、建设智能生产线、开发绿色制造技术,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同时,针对行业领军企业的“头雁”项目加大支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带动产业集群升级。 二、强化资金支持,构建多元化激励机制。为确保政策落地见效,河南省建立了多层次的资金支持体系。对设备和软件投资达到一定规模的技术改造示范项目,按实际投资的一定比例给予补助,单个项目补助设置最高限额;对“头雁”企业实施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补助上限进一步提高,以鼓励领军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此外,政策还明确将技术改造投资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通过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参与企业技术改造。 三、优化要素保障,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河南省在加强资金支持的同时,注重强化土地、能源、人才等要素保障。政策提出,对技术改造项目优先保障用地需求,鼓励企业利用现有厂房、土地进行技术升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能耗指标分配上向技术改造项目倾斜,支持企业通过节能改造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同时,加强产学研合作,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技术创新平台,为企业技术改造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四、突出招商引资,以技改升级带动产业集聚。河南省将技术改造与招商引资紧密结合,通过提升本地企业技术水平和配套能力,增强对优质产业项目的吸引力。政策明确,对引进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可享受与示范项目同等的资金补助政策,并在要素保障上给予优先支持。同时,鼓励各地围绕主导产业开展产业链招商,吸引上下游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集群化发展,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此次技术改造提升行动的实施,是河南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激励,将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奠定坚实基础。随着各项政策的落地,预计将带动全省技术改造投资持续增长,推动更多企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助力河南省在中部地区制造业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2025-07-02
-
山西以交通精准服务为引擎 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山西省交通运输厅紧紧围绕精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通过强化交通物流保通保畅、保障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优化运输管理服务等举措,为全省招商引资和企业发展创造良好交通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 一、保障物流链供应链稳定 筑牢经济发展交通基石。山西省交通运输厅将保障交通物流畅通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聚焦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企业运输需求,建立“一企一策”服务机制。针对潞安化工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近年产量持续扩大,2023年前4个月产量较上年同期增加60%,运输需求随之上升的情况,交通运输部门主动对接企业运输计划,优化运输路线,协调解决疫情期间运输受阻问题,确保企业产品按时交付。数据显示,该企业2023年4月份发运量较上年同期增长50%以上,有效保障了企业生产经营连续性。 二、强化超限运输管理 平衡安全与发展关系。为保障公路设施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山西省交通运输厅严格落实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管理规定,在加强路面执法监管的同时,持续优化超限运输许可服务。2023年1-5月,省交通运输审批部门聚焦企业跨区域运输需求,高效办理超限运输许可,其中跨省许可占比超五成,省内许可覆盖各类重点工程和生产企业。通过推行线上申报、并联审批等服务模式,许可办理网办率达99%以上,既提升了审批效率,又从源头上规范了超限运输行为,实现了公路安全保障与企业运输需求的统筹兼顾。 三、深化主动服务意识 优化营商环境助力招商引资。山西省交通运输厅以“靠前服务、主动作为”为导向,将交通服务延伸至企业生产一线,开展上门服务活动。针对招商引资落地企业和重点产业项目,提前介入了解运输规划,提供从路线设计、许可办理到运输协调的全流程服务,帮助企业纾困解难。通过简化审批环节、压缩办理时限、推行告知承诺制等改革举措,持续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为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投资项目落地提供了有力交通支撑,以实际行动践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政治责任。
2025-07-02
-
湖北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1.4万家 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提速
近年来,湖北省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作为科技强省建设的核心抓手,通过政策引导、服务优化与招商引资协同发力,推动创新资源加速集聚。数据显示,特定年份全省高企总数达1456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超14100家,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显著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政策协同构建培育生态。湖北省政府出台优化高企认定服务"十二条"措施,从简化申报流程、加强政策宣讲、落实奖补资金等方面形成制度保障。省高企认定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建立联动机制,科技、财政、税务等部门协同开展政策解读、材料预审和实地核查,将认定周期压缩30%以上。武汉市、宜昌市、襄阳市等重点城市结合产业特色设立专项培育资金,对首次认定企业给予最高20万元奖励,形成"省级统筹+市级配套"的政策支持体系。 二、梯度培育激活企业创新动能。实施高企培育"十百千万"行动,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瞪羚企业-高企的梯度培育库,通过"一对一"辅导、产学研对接等方式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特定年份全省组织高企申报培训超200场,覆盖企业8000余家,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同比实现近90%增长,数量跃居全国第八位。湖北省技术交易所搭建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全年促成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000亿元,有效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三、产业集群支撑高质量发展。围绕"光芯屏端网"万亿产业集群,湖北省在光电子信息领域新增高企500余家,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高企数量占全省总量的35%。汽车制造与服务产业通过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技术升级,催生高企300余家,推动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5倍。大健康产业聚集高企400余家,在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等领域形成10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依托武汉重冶、襄阳航宇等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400余家配套企业通过高企认定。 四、要素保障优化创新环境。湖北省设立100亿元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重点支持高企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行"科创贷"风险补偿机制,特定年份为2000余家高企提供贷款超300亿元,平均融资成本下降0.5个百分点。建设50个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新增孵化面积1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中高企占比提升至45%。武汉、宜昌、黄石等8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县)联动发展,形成覆盖全省的创新服务网络。 当前,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呈现"量质齐升"的发展态势,高企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3.2%,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8件,较五年前实现翻番。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高企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正推动湖北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5-07-02
-
安顺市五年招商引资引育38家五百强企业
安顺市过去五年持续深化招商引资工作,聚焦重点产业实施精准招商,成功引进38家五百强企业,累计到位资金两千七百多亿元,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作为招商引资项目的典型代表,贵州省紫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落地投产,展现了安顺市招商引资工作的显著成效。 一、精准施策推动招商模式转型。过去五年,安顺市着力转变招商引资方式,从粗放型招商向精准型招商转变,聚焦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围绕产业链开展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工作。通过举办专题招商活动、组团“走出去”对接企业、“引进来”考察洽谈等形式,精准对接企业投资需求,提升招商实效。同时,优化营商环境,完善配套设施,为企业落地提供全流程服务,增强投资吸引力。 二、重点项目引领产业集群发展。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安顺市注重招大引强,成功引进正威国际集团、德康集团等38家五百强企业,涵盖多个产业领域。以贵州省紫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于2018年作为安顺市招商引资项目落地,规划占地面积200亩,总投资4亿元,分三期建设。其中,一期工程于2020年建成,2021年生产线完成安装调试并投入生产,成为当地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这些项目的落地,推动了相关产业集群的形成,完善了区域产业链条。 三、招商引资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过去五年,安顺市通过招商引资累计到位资金两千七百多亿元,不仅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还带动了技术、人才等要素集聚,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企业的入驻和投产,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提升了区域经济活力,为安顺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2025-07-02
-
邵阳:精准施策优化营商环境 护航市场主体稳中有进
近年来,邵阳市以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为目标,通过制定专项实施方案、落实系列惠企举措,持续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助力市场主体克服困难、稳健发展,推动经济实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一、构建政策体系,夯实发展基础。邵阳市立足市场主体发展需求,于2022年初出台《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从财税支持、助企纾困、要素成本、审批服务、公平竞争等多个维度构建系统性政策框架。在税费优惠领域,优化政策适用程序,推行“免申即享”服务模式,确保符合条件的企业无需主动申请即可自动享受政策红利,有效降低企业享受优惠的制度性成本。在融资支持方面,开展“百行进万企”融资对接活动,推广随借随还贷款产品,提升企业融资便利性和灵活性。 二、精准服务发力,提升助企实效。邵阳市各职能部门围绕政策落地见效,细化工作举措,开展针对性服务。金融管理部门梳理整合银行金融产品并汇编成册,建立企业融资需求“派单到行”机制,根据企业类型和需求精准匹配金融服务。针对规模以上企业,通过需求摸排和对接,为多家企业落实拟授信额度;针对外贸企业发展特点,开展专项融资对接行动,根据百余家外贸企业的融资需求,协调金融机构提供相应授信支持,助力外贸企业稳定经营。政务服务领域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提高“一网通办”效率,简化审批流程,压缩办理时限,让企业办事更加便捷高效。 三、优化发展生态,激发市场活力。邵阳市以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为重点,持续破除市场壁垒,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在降低企业要素成本方面,通过落实各项减负政策,从用地、用能、用工等方面为企业降低运营成本,缓解企业经营压力。同时,加强营商环境监测评价,畅通企业诉求反馈渠道,及时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这些举措的落地实施,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增强了企业发展信心,为邵阳市招商引资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一系列精准有效的纾困护航措施,邵阳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场主体数量稳步增长,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实现了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的良好局面,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2025-07-02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