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北京招商】上海复工复产:政策 “组合拳” 激活经济脉络
上海复工复产:政策 “组合拳” 激活经济脉络 一、“益企服” 平台:精准服务解企困 2022 年疫情期间,上海市推出企业复工复产服务专窗 ——“益企服”,通过 “线上 + 线下” 协同机制,全力打通供应链堵点。截至 5 月 20 日,平台访问量超 360 万次,验证企业超 9000 家,受理复工意向 3700 余项,促成 270 余家企业达成供需对接,涉及电子元器件、食品加工、物流运输等领域。 典型案例:某汽车零部件企业因供应链中断面临停产,通过平台对接长三角 3 家替代供应商,72 小时内恢复 70% 产能;某餐饮连锁企业通过平台申请到 500 万元低息贷款,用于支付员工工资和食材采购,保住 200 余家门店运营。 二、分阶段复工:从 “重点企业” 到 “全面复产” 上海采取 “白名单 + 分批次” 策略推动复工复产: 第一阶段(4 月):优先保障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汽车制造等重点行业,特斯拉上海工厂通过 “闭环生产” 恢复 90% 产能,每日下线车辆超 2000 辆;中芯国际 12 英寸晶圆厂满负荷运转,保障华为等企业芯片供应。 第二阶段(5 月):扩大至商贸、物流、服务业,复星医药旗下复宏汉霖恢复单抗药物生产线,产能利用率达 85%;上海港集装箱日均吞吐量回升至疫情前 90%,推出 “陆改水”“水水中转” 等替代方案,缓解国际物流压力。 三、政策支持:资金、人才、供应链全方位保障 财政扶持:出台《上海市助企纾困政策汇编》,涵盖减税降费、房租减免、稳岗补贴等 21 条措施,预计全年为企业减负超 3000 亿元。某科技企业通过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政策减免税款 2000 万元,用于 5G 芯片研发。 金融活水:设立 3000 亿元抗疫纾困专项贷款,利率低于市场水平 1 个百分点,截至 5 月底已投放超 1500 亿元。浦发银行推出 “复工快贷”,某小微企业当天申请、当天放款 500 万元,用于采购原材料。 人才服务:实施 “复工人才专项计划”,为返岗员工提供免费核酸检测、通勤班车等服务,累计保障 20 万员工安全返岗。浦东软件园设立 “人才公寓”,为科技企业员工提供低价住宿 3000 间,解决 “住宿难” 问题。 四、区域协同:长三角产业链联动复苏 上海主动对接苏浙皖三省,建立 “产业链保供白名单”,涵盖 2.2 万家企业,通过跨区域协调解决物流堵点 1.2 万个。 案例:汽车产业链复苏 上汽集团联合江苏、浙江供应商,建立 “长三角汽车产业走廊”,打通宁波 — 上海 — 南京零部件运输专线,每日运输零部件超 500 吨,保障荣威、MG 等车型生产。常州某动力电池企业通过白名单优先通行,确保宁德时代上海基地电池供应,带动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能恢复至疫情前 85%。
2022-05-25
-
【2022年贵州招商】贵安新区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全链条向 “数” 要效益
贵安新区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全链条向 “数” 要效益 政策驱动:数字化转型的 “贵安路径” 贵阳贵安深入实施 “万企融合” 行动,2021 年推动 1113 家实体经济企业与大数据融合,融合指数达 52(全省第一)。政策层面: 资金扶持:对数字化改造项目给予最高 500 万元补贴,2021 年带动社会投资超 70 亿元; 平台建设:建成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20 个,覆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 人才保障:与贵大、贵理工联合开设 “大数据 + 制造” 专业,年培养人才超 2000 人。 技术应用:从生产到管理的智能化变革 贵州安芯数控自主研发的工业大数据平台,已在贵安新区 30 余家制造企业应用,实现: 生产效率提升:通过实时数据分析,某汽车零部件企业生产节拍优化 18%,订单交付周期缩短 25%; 能耗精细化管理:某电子厂通过能耗追踪系统,单位产品能耗降低 12%,年节约电费超 300 万元; 设备预测性维护:引入 AI 故障诊断技术,设备停机时间减少 40%,维护成本降低 22%。 生态构建:数字新生态的乘数效应 贵安新区形成 “平台服务商 + 工业企业 + 科研机构” 的协同生态。例如,华为(贵安)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已服务企业 200 余家,推动 50 家企业入选省级 “专精特新” 名单。2022 年,新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 28%,成为新型工业化核心引擎。
2022-05-25
-
【2022年贵州招商】贵州水果产业技术服务体系:科技创新驱动全产业链升级
贵州水果产业技术服务体系:科技创新驱动全产业链升级 体系构建:“专班 + 专家 + 战队” 协同模式 贵州省构建现代水果产业技术服务体系,整合政策、技术、人才资源: 省级专班:由农业农村厅牵头,统筹资金分配、项目调度,2022 年投入专项经费 2 亿元; 专家智库:组建 100 人专家团队,涵盖育种、栽培、加工等领域,建立 “科技特派员 + 基地” 服务机制; 基层战队:培训乡土人才超 5000 人,建立 100 个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农户 10 万户。 技术突破与产业成效 品种创新:自主选育 “贵果 1 号” 猕猴桃,维生素 C 含量提升 30%,在遵义、六盘水推广种植 5 万亩; 智慧农业:在威宁苹果基地部署物联网监测系统,病虫害识别准确率达 95%,农药使用量减少 40%; 加工升级:引进 NFC 果汁生产线,鲜果加工率从 15% 提升至 30%,产品附加值提高 2 倍。 产业链整合与市场拓展 通过技术体系支撑,贵州水果产业 2022 年总产值突破 500 亿元: 冷链物流:建成冷库容量超 200 万吨,水果损耗率从 25% 降至 12%; 品牌建设:“贵州猕猴桃”“威宁苹果” 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线上销售额增长 65%; 出口突破: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鲜橙、李子出口东盟国家,2022 年出口额超 1 亿美元。
2022-05-25
-
【2022年贵州招商】贵州新能源汽车消费:政策驱动下的爆发式增长
贵州新能源汽车消费:政策驱动下的爆发式增长 市场态势:销量与注册量双高增长 2022 年一季度,贵州省新能源汽车销售同比增长 227.1%,其中贵阳市新能源车注册登记量达 6078 辆,同比增长 428%,日均注册 103 辆,市场进入快速增长期。政策层面,贵州省印发《支持推广应用甲醇汽车若干政策措施》,明确2022 年底甲醇汽车保有量达 2.05 万辆,2025 年达 5 万辆,并给予购车补贴、通行费减免等支持。 政策组合拳:多维度激发市场活力 财政补贴:对购买甲醇汽车给予每辆 1 万元补贴,2022 年一季度发放补贴超 2000 万元,惠及用户 2000 余户; 基础设施:新建甲醇加注站 15 座,改造现有加油站 20 座,2022 年计划建成加注站 50 座,覆盖全省 80% 县域; 应用场景拓展:在贵阳、遵义试点甲醇出租车替换,2022 年计划更新车辆 500 辆,配套建设出租车专用加注站 5 座。 产业协同:从消费到全产业链布局 生产端:贵州吉利汽车生产基地甲醇汽车产能达 10 万辆 / 年,2022 年一季度销量同比增长 350%; 供应链:引进贵州天裕能源建设甲醇生产基地,年产甲醇 50 万吨,保障燃料供应; 技术创新:支持高校开展甲醇燃料电池研发,贵州大学甲醇催化剂项目获省级科技专项资金 1000 万元。
2022-05-25
-
【2022年沙坪坝区招商】沙坪坝区助企纾困:三维度精准服务解难题
沙坪坝区助企纾困:三维度精准服务解难题 制度创新:全周期服务体系 沙坪坝区推行 “分领域、分行业、分大小” 解困模式,建立三大制度: 一企一专班:由区级领导牵头,为重点企业定制解决方案,2022 年解决某汽车零部件企业供应链中断问题,协调 10 家本地供应商紧急转产; 助企服务员:选派 100 名干部驻企,收集问题 276 个,办结率 98%,典型案例包括帮助某科技企业获得发明专利优先审查; 营商环境观察员:邀请企业家、专家定期评议,2022 年采纳建议 15 条,优化审批流程 8 项。 金融赋能:信用融资 “组合拳” 信易贷推广:注册企业超 2000 家,2022 年放款超 3 亿元,平均利率低于市场 1.2 个百分点; 知识价值贷款:为科技企业提供纯信用贷款,2022 年发放 4.4 亿元,惠及企业 160 家; 首贷扶持:对首次贷款企业给予 0.5% 贴息,2022 年帮助 18 家企业获得首贷 1229 万元。 用工保障:三级联动破解 “用工难” 平台搭建:建立 “政府 + 院校 + 企业” 用工联盟,2022 年举办招聘会 20 场,达成就业意向超 5000 人; 用工蓄水池:在物流园试点灵活用工模式,储备临时用工 2000 人,解决电商大促、生产旺季用工缺口; 技能培训:联合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开展订单式培训,2022 年培养技术工人 1000 名,就业率达 95%。
2022-05-25
-
【2022年陕西招商】陕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陕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规划目标: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 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发布《“十四五”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到 2025 年: 主体规模:培育省级以上龙头企业 500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2000 家; 服务能力: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覆盖所有行政村,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 85%; 产业融合:创建国家级产业融合示范园 10 个,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 2.8:1。 培育路径:分类指导与政策扶持 龙头企业引领 资金支持:对新认定的国家级龙头企业给予 100 万元奖励,2022 年新增省级龙头企业 30 家; 技术创新:支持龙头企业与高校共建研发中心,陕西粮农集团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攻关小麦良种,亩产提高 15%。 合作社规范化建设 示范创建:开展 “空壳社” 清理,2022 年规范合作社 500 家,培育示范社 100 家; 联合发展:组建合作社联合社 200 个,实现农资统购、产品统销,降低成本 10% 以上。 社会化服务拓展 生产托管:在粮食主产区推广 “全程托管” 模式,2022 年托管面积超 1000 万亩,节约成本超 5 亿元; 数字服务:建设 “陕西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集成农机调度、技术咨询等功能,注册用户超 10 万。
2022-05-25
-
【2022年重庆招商】重庆专精特新企业资本之路:科学城的孵化样本
重庆专精特新企业资本之路:科学城的孵化样本 三级培育体系:全周期服务赋能 西部(重庆)科学城构建 “发现 — 培育 — 上市” 全链条机制: 储备库(50 家):纳入营收 5000 万 - 1 亿元企业,提供财务规范、知识产权布局等基础服务; 市级库(20 家):营收超 1 亿元企业,对接券商开展股份制改造,2022 年完成股改企业 5 家; 重点库(10 家):营收超 3 亿元、符合上市条件企业,由管委会领导包联,解决用地、能耗等难题。 政策创新:破解上市瓶颈 资金支持:设立 10 亿元上市引导基金,对成功上市企业给予最高 1000 万元奖励; 要素保障:为上市企业优先安排用地指标,瑜欣电子上市前获得科学城 200 亩工业用地; 生态构建:联合深交所举办 “科学城上市特训营”,2022 年培训企业高管超 200 人次。 集群效应:上市企业的乘数效应 科学城已形成 “上市 1 家、带动一串、辐射一片” 的效应: 产业链:瑜欣电子上市后,吸引深圳微芯半导体等 3 家供应商落户科学城; 创新链:与重庆大学共建通用动力联合实验室,研发投入增长 40%; 人才链:推出 “上市企业人才公寓”,为核心团队提供购房补贴、子女入学等政策。
2022-05-25
-
【2022年西安招商】秦创原航天产业链对接会:资源整合助推产业升级
秦创原航天产业链对接会:资源整合助推产业升级 对接会亮点:全产业链协同创新 秦创原・西安航天产业链对接会在西咸新区举行,聚焦运载动力、卫星应用等核心领域,吸引链主企业(如航天科技集团六院)、配套企业(如陕西中天火箭)、高校(如西北工业大学)等参会,达成合作意向 30 项,涉及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供应链对接等。 产业现状:资源优势与发展瓶颈 优势禀赋:陕西拥有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等龙头,2021 年航天产业产值超 800 亿元,占全国比重超 15%; 瓶颈问题:配套企业本地化率仅 40%,关键零部件对外依存度高,产业链协同效率待提升。 发展路径:三措并举构建产业生态 技术协同攻关:设立 1 亿元航天产业基金,支持 “卡脖子” 技术攻关,如某企业联合西工大突破卫星姿控发动机关键技术; 供应链整合:建立 “链主企业 + 配套企业” 清单,2022 年推动 50 家配套企业与航天科技集团对接,本地化率提升至 50%; 开放合作: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航天产业资源,引进卫星通信企业 3 家,建立 “研发在西安、制造在湾区” 协作模式。
2022-05-25
-
【2022年阜阳招商】阜阳科技局:软硬兼施优化创新生态
阜阳科技局:软硬兼施优化创新生态 一、硬指标:创新主体量质齐升 企业培育:实施 “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2022 年一季度新增高企 45 家,总数达 382 家,同比增长 18%;培育 “专精特新” 企业 56 家,其中某生物制药企业研发的抗癌中间体占全球市场份额 25%。 平台建设:新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8 家,总数达 67 家;阜阳高新区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孵企业 120 家,2022 年毕业企业 15 家,平均营收增长 50%。 二、软环境:精准服务破解企忧 政策直达:开展 “科技政策进万企” 活动,通过线上直播、线下走访解读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惠及企业 2000 余家,累计减免税费超 3 亿元。 难题化解:建立 “企业问题台账”,2022 年解决技术攻关、融资等难题 187 个,如协助某电子企业对接中科院团队,突破芯片封装技术瓶颈,良品率从 75% 提升至 92%。 产学研对接:举办 “阜阳 — 合肥科技成果对接会”,签约项目 32 个,其中安大团队的智能传感器技术转化项目,预计年新增产值 2 亿元。 三、产业赋能:技术创新驱动转型 传统产业升级:在食品加工领域推广 “智能化改造 + 绿色制造”,某粮油企业引入智能生产线,产能提升 30%,能耗降低 20%,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 新兴产业培育:布局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支持某光伏企业研发的钙钛矿电池效率突破 25%,接近全球领先水平,获省科技重大专项资助 5000 万元。
2022-05-24
-
【2022年北京招商】中国服务外包:逆势增长的质量跃升
中国服务外包:逆势增长的质量跃升 一、数据透视:疫情下的韧性彰显 2022 年 1-4 月,我国服务外包合同额 5899 亿元(同比 + 8.8%),执行额 3872 亿元(同比 + 15.3%),其中: 业务流程外包(BPO):执行额 1800 亿元(+16.4%),金融后台、供应链管理等业务增长显著; 知识流程外包(KPO):执行额 1200 亿元(+23.7%),研发设计、生物医药研发等高端业务占比提升至 35%; 信息技术外包(ITO):执行额 872 亿元(+9.5%),云计算、大数据服务需求旺盛。 二、驱动因素:结构升级与政策红利 产业转型:制造业数字化带动 ITO 需求,如某汽车企业外包智能驾驶系统开发,合同额超 5 亿元; 政策支持:21 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实施增值税优惠,北京、上海对 KPO 企业给予最高 300 万元补贴; 全球布局:企业在东盟、中东设交付中心,规避地缘政治风险,2022 年承接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业务占比提升至 28%。 三、区域亮点:示范城市的引领作用 上海:依托自贸区试点 “数据跨境流动”,金融服务外包执行额增长 25%,占全国 30%; 深圳:聚焦 AI、区块链外包,腾讯云承接东南亚电商平台开发项目,合同额超 10 亿元; 成都:生物医药 KPO 业务增长 40%,药明康德成都基地为全球 200 家药企提供研发服务。 四、未来趋势:高质量发展的三大方向 高端化:预计 2025 年 KPO 占比超 40%,研发外包、知识产权服务等成为主力; 数字化:推广 “区块链 + 服务外包”,实现交易流程上链,某金融 BPO 企业应用后,流程效率提升 50%; 绿色化:鼓励低碳外包模式,杭州某 ITO 企业通过云办公减少碳排放 30%,获绿色认证补贴 200 万元。
2022-05-24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