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同左云县激活工业动能 打造县域经济发展强劲引擎
近年来,大同左云县聚焦“六新”突破和“蹚新路”要求,通过强化招商引资、优化产业结构、破解发展瓶颈,推动工业经济和民营企业振兴崛起。2021年,当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规上工业增加值、总产值等指标保持较快增长,增速位居大同市前列。当地干部群众践行新发展理念,着力解决结构性、体制性矛盾,破除资源型经济路径依赖,为高质量转型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深化产业转型,构建多元发展体系。作为传统资源型地区,大同左云县以破解“一煤独大”为目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稳定煤炭产业绿色发展的同时,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延伸煤炭产业链条,发展煤电一体化、煤矸石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项目,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当地推动煤炭企业技术改造,提升清洁生产水平,利用煤炭伴生资源发展新型建材产业,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形成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二、强化招商引资,激发项目建设活力。大同左云县将招商引资作为推动转型的重要抓手,围绕主导产业和新兴领域,精准对接优质项目。通过优化招商政策、搭建招商平台、提升服务效能,吸引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落地。2021年,当地通过举办专题招商活动、加强区域合作等方式,成功引进多个产业项目,涵盖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领域,为产业转型提供了新动能。注重产业链招商,推动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加强项目跟踪服务,确保签约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三、优化营商环境,厚植转型发展沃土。大同左云县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流程,推行“一网通办”“并联审批”等服务模式,提升政务服务效率。落实各项惠企政策,减轻企业税费负担,解决企业融资、用地、用工等难题。建立健全亲清政商关系,常态化开展入企服务,倾听企业诉求,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2021年,当地相关部门通过开展“送政策进企业”活动,推动惠企政策直达快享,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营造尊商、重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环境。 四、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同左云县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素质性矛盾。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推动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严格落实环保要求,推动企业节能减排,发展绿色产业。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区域协调,让转型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群众。通过一系列举措,当地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25-07-02
-
连云港临港产业新项目加速起势 发展能级持续跃升
连云港市聚焦临港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强化招商引资、深化港产联动、优化产业布局,一批支撑性强、带动性大的新项目加速落地,发展动能持续增强。港口货物吞吐量稳步增长,物流网络不断完善,为临港产业集群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港口功能提升筑牢发展基石。2023年,连云港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77亿吨,同比增长9.62%;其中外贸吞吐量13853.66万吨,同比增长4.05%。2024年1月,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830万吨,同比增长5%,刷新单月吞吐纪录。依托港口优势,连云港持续拓展航线网络,通过船港协同机制,助力机械设备、汽车等产品出口,推动“抱团出海”模式落地。同时,与相关企业合作开辟海铁联运新通道,构建起内陆地区经铁路至港口再出海的高效物流路径,进一步扩大港口辐射范围。 二、产业协同发展构建融合生态。连云港立足港口资源禀赋,推动临港产业与港口物流深度融合。通过搭建合作平台,促进装备制造、汽车等产业与港口物流企业联动,形成“生产+运输+出口”一体化产业链。在机械装备领域,依托港口运输优势,实现近千台机械产品批量出口;在汽车产业方面,通过铁路与海运衔接,构建起内陆生产基地至海外市场的直达通道,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升产业竞争力。这种港产联动模式不仅拓展了企业发展空间,也为港口增加了稳定货源。 三、招商引资提质激发项目活力。连云港围绕临港产业发展方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瞄准装备制造、新材料、绿色能源等重点领域,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的产业项目。通过优化招商政策,完善配套设施,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同时,注重招引与港口物流关联紧密的项目,推动产业发展与港口功能提升相互促进,实现“以港促产、以产兴港”的良性循环。目前,多个重点产业项目已进入建设阶段,未来将成为临港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四、政策服务优化厚植发展沃土。连云港市出台系列政策措施,支持临港产业发展,从土地供应、资金扶持、人才引进等方面为项目落地提供保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简化审批流程,提高服务效率,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码头升级改造、航道疏浚等工程,提升港口通航能力和作业效率。同时,推动港口与工业园区、物流园区联动发展,完善集疏运体系,构建“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格局,为临港产业新项目落地投产创造良好条件。
2025-07-02
-
福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奏响数字海洋绿色文旅“四重奏”
福建省立足实体经济根基,以创新为“主旋律”,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招商引资,推动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深度融合,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近年来,一系列产业政策密集出台,工作专班高效组建,示范项目加快落地,新动能不断涌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数字经济引领产业转型。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发源地,福建持续深化“数字福建”建设,福州、厦门等地数字产业园区加速扩容,吸引一批数字经济头部企业落户。相关政策支持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厦门软件园聚焦软件信息、人工智能等领域,形成产业集群;福州依托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平台,促进数字技术成果转化,数字经济规模持续壮大,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之一。 二、海洋经济激活蓝色动能。福建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加快建设海洋强省。特定年份8月,福建出台推进电动船舶产业发展政策,组建工作专班,建设专业研究机构,推动电动船舶这一绿色海洋装备制造业发展。福州、厦门等地的渔业辅助船、豪华游艇电动化改造示范项目先后落地,实现装备制造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的深度融合。同时,厦门港、泉州港等加强港口智能化建设,发展临港工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稳步提升,蓝色经济成为新的增长极。 三、绿色经济构筑生态屏障。福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宁德锂电新能源产业集群持续壮大,成为全球重要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福州、漳州等地推进海上风电项目建设,清洁能源占比不断提高。相关年份,福建出台多项绿色经济支持政策,推动产业绿色转型,电动船舶、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交通装备产业快速发展。同时,福建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推动绿色金融创新,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 四、文旅经济擦亮特色品牌。福建依托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武夷山、福建土楼、泉州宋元海洋贸易遗址等世界遗产地加强保护利用,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厦门鼓浪屿、福州三坊七巷等文旅街区融合历史文化与现代业态,吸引大量游客。相关年份,福建举办系列文旅推广活动,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推动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展示福建形象的重要窗口。
2025-07-02
-
新疆一季度油气产销两旺 产量同比增长64万吨
2023年一季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油气产业呈现产销两旺的良好态势,通过持续优化招商引资环境、推动重点项目建设,油气产量当量同比增长64万吨,销售市场同步实现“开门红”,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一、油气生产实现量效齐增。作为中国重要的油气生产基地,新疆两大油田贡献突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塔里木油田一季度油气产量当量达912万吨,同比增长64万吨,主要得益于重点区块高效开发和技术创新应用,油气勘探开发不断取得新突破。克拉玛依市的新疆油田生产原油360万吨、天然气9.85亿立方米,较上年同期分别增加26.6万吨、1.52亿立方米,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均实现超计划完成,呈现“双超”增长态势,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二、销售市场供需两旺。在产量增长的同时,油气销售市场活力持续释放。中石油新疆销售有限公司紧跟市场消费热点,先后开展“庆新春、迎冬奥”“助力春耕、惠农油我”等专项营销活动,精准对接春耕生产、重点工程建设等用油需求,确保油品供应稳定。统计显示,一季度该公司成品油销售同比增长20.8%,其中零售端纯枪销售同比增长13.5%,燃气销售同比大幅增长106.8%,清洁能源消费需求的快速提升成为销售增长的重要动力。 三、产业发展支撑体系持续完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能源企业在油气勘探开发、炼化加工、管网建设等领域深化投资合作,推动产业链延伸和价值提升。同时,强化生产要素保障,优化运输调度,保障油气产品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高效流通。此外,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强油气田开发环境保护,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为油气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5-07-02
-
临汾曲沃县多维发力构建人才集聚新高地赋能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临汾曲沃县将人才工作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累计投入人才工作经费超1400万元,通过完善政策体系、深化县校合作、优化服务保障等举措,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吸引众多高层次人才前来投资兴业、科研创新,人才集聚效应逐步显现,为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完善政策体系,夯实人才工作制度基础。临汾曲沃县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2022年制定出台《曲沃人才政策二十条》,从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等方面构建全方位支持体系。政策明确对高层次人才给予科研经费、安家补贴、子女教育等多方面支持,同时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确保政策落地见效。通过系统政策供给,为人才集聚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二、深化县校合作,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平台。临汾曲沃县积极推进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机制。通过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科研成果转化中心、专家工作站等平台,促进人才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同时,定期组织企业与高校开展技术交流、项目对接活动,推动科研成果在当地转化应用,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广阔舞台。 三、实施专项行动,拓宽人才引育渠道。临汾曲沃县深入实施“引才兴沃”计划和“沃才回乡”行动,聚焦主导产业和重点领域需求,靶向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和紧缺专业人才。针对在外优秀人才,通过政策宣讲、乡情联络、项目对接等方式,吸引其返乡创业就业,带动技术、资金、资源回流。同时,加强本土人才培养,通过技能培训、项目历练、学术交流等方式,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四、优化服务生态,营造尊才爱才浓厚氛围。临汾曲沃县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理念,在全社会营造敬才、引才、倚才、惠才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人才服务“绿色通道”,为人才提供住房保障、医疗保健、子女入学等“一站式”服务,解决人才后顾之忧。通过举办人才表彰活动、宣传优秀人才事迹等方式,增强人才的荣誉感和归属感,让各类人才在曲沃安心创业、舒心发展。 五、推动产才融合,激活人才发展内生动力。临汾曲沃县立足产业发展实际,围绕现代农业、新型工业、文化旅游等主导产业,精准引进符合产业需求的专业人才。鼓励企业建立人才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支持人才领衔科技攻关项目,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通过产业发展吸引人才,以人才集聚助推产业升级,形成“产才互促、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经过持续努力,临汾曲沃县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人才结构持续优化,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高层次人才选择在曲沃投资兴业、科研创新,为当地转型发展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2025-07-02
-
四川自贸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再添5成员 总数达13个深化开放探索
2023年,四川省印发《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绵阳等5个协同改革先行区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新增绵阳、遂宁、广安、达州、成都经开区为协同改革先行区。至此,四川自贸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总数达13个,此举将进一步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提升招商引资吸引力,为四川深化差异化改革创新、服务国家战略提供重要支撑。 一、扩容背后的战略考量与开放深意。建设自贸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是四川融入国家战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关键举措。作为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四川通过先行区建设,旨在打破区域发展不平衡瓶颈,以点带面激活全域开放动能。此次新增5个先行区,是在首批8个先行区改革探索基础上的深化拓展,既延续了“差异化探索”的核心思路,又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通过赋予先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推动形成各具特色、协同联动的开放格局,为四川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和对外开放影响力注入新动能。 二、新增先行区的差异化定位与发展方向。5个新增先行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明确了各具特色的改革重点。绵阳作为中国科技城,其先行区建设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将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军民融合等领域改革,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对接;遂宁依托绿色经济基础,重点推进生态价值转化、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等改革,打造绿色开放合作样板;广安紧邻重庆,着力深化川渝协同开放,探索跨区域要素流动、产业协作等改革,建设川渝自贸协同发展示范区;达州作为川东北门户城市,聚焦东向开放通道建设,推进区域物流枢纽、对外开放平台等改革,提升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成都经开区则围绕先进制造业,探索产业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优化等改革,助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三、协同联动机制构建与改革创新路径。为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错位发展,四川建立了跨区域协同推进机制。13个先行区将通过改革经验共享、政策协同、资源互通等方式,形成“1+N”改革矩阵。在改革创新上,各先行区将重点围绕投资、贸易、金融等领域,推出一批具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例如,在投资领域简化审批流程,提升市场准入便利度;在贸易领域优化通关服务,发展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在金融领域探索跨境融资、绿色金融等创新模式。同时,强化与自贸试验区核心区的联动,推动改革举措从核心区向先行区延伸覆盖,形成“核心区引领、先行区拓展”的改革格局。 四、全域开放格局成型与发展成效展望。随着13个先行区的布局,四川自贸试验区协同改革已实现对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等主要区域的覆盖。首批先行区已在各自领域取得积极进展,如宜宾探索临港经济与开放型经济融合发展,德阳推进装备制造业国际化改革等。新增先行区加入后,将进一步完善四川“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的立体开放格局。未来,这些先行区将通过持续深化改革,在吸引高端产业项目、集聚创新资源、提升开放型经济规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不仅为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也将为全国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2025-07-02
-
江苏省首家发电厂厂内分布式光伏项目在常州并网发电
2023年,国能集团常州发电有限公司分布式光伏项目成功并网发电,该项目是江苏省首家实现并网的发电厂厂内分布式光伏项目。项目总投资3600万元,装机容量9.56兆瓦,充分利用厂内闲置场地建设,采用“厂用电接入,平价上网”模式运营。该项目的落地是常州市强化招商引资、推动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成果,对优化区域能源结构具有示范意义。 一、项目建设立足资源高效利用,创新探索厂内光伏开发模式。国能集团常州发电有限公司在项目规划阶段,全面梳理厂内可利用空间,将仓库屋顶、车辆停放棚、员工活动中心等闲置地面与屋顶资源整合利用,实现土地资源的二次开发。项目采用“厂用电接入,平价上网”运营模式,所发电量优先满足厂区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多余电力接入公共电网,形成“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能源供应格局。作为江苏省内首个在发电厂厂区内建设的分布式光伏项目,其成功实践为同类企业利用厂区闲置资源发展清洁能源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二、项目投运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提升。在环境效益方面,项目全生命周期内年可节约标准煤0.2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0.81万吨,同时降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对改善区域空气质量、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具有积极作用。在经济效益方面,通过自发自用降低企业用电成本,余电上网增加收益来源,形成绿色能源循环经济模式。项目的稳定运行不仅提升了企业自身能源自给率和清洁能源占比,也为常州市构建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贡献了力量。 三、常州市光伏产业发展呈现规模化、集约化推进态势。近年来,常州市将光伏产业作为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抓手,持续优化政策环境,推动光伏项目建设提速增效。2021年,全市新增光伏装机容量16.84万千瓦,累计光伏装机容量达到131.89万千瓦,同比增长14.7%,光伏产业已成为常州新能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整县(区、市)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工作中,金坛区、钟楼区、天宁区、经济开发区成功列入试点名单,目前各试点区域正按照“宜建尽建、规范有序”原则,推进屋顶资源普查、项目备案、建设运营等工作,形成多点开花、全域推进的发展格局。国能集团常州发电有限公司分布式光伏项目的并网,进一步丰富了常州光伏应用场景,为全市乃至江苏省厂矿企业发展分布式光伏提供了实践范例。
2025-07-02
-
内江经开区签下首个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项目 总投资10亿元
2023年2月,内江经开区与日本磁性技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江苏富乐华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视频签约形式,成功引进总投资10亿元的功率半导体陶瓷基板项目。该项目是内江经开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成果,标志着其在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实现突破,将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注入新动能。 一、此次签约是双方长期合作的深化延续。早在2015年,内江经开区就与日本磁性技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安徽富乐德展开合作,先后引入四川富乐德1至3期陶瓷洗净板块业务项目。经过多年发展,前期合作项目已成为内江经开区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次第四期项目的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相较于前三期项目,本次签约的功率半导体陶瓷基板项目投资规模更大,产业层次更高,是双方合作历程中的又一里程碑。 二、项目聚焦的功率半导体陶瓷基板具有重要的产业价值。作为功率半导体模块的核心关键材料,氮化硅陶瓷基板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轨道交通等领域应用广泛。目前,国内高端陶瓷基板市场长期依赖进口,该项目的实施将有效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空白。江苏富乐华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建成后将致力于打造全国一流的陶瓷基板研发、制造企业,推动相关产业链国产化进程。 三、内江经开区在项目引进过程中展现出良好的产业生态优势。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内江经开区近年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聚焦电子信息、先进材料等主导产业,通过完善基础设施、落实惠企政策、强化要素保障等措施,吸引了一批优质项目落地。此次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项目的签约,不仅拓展了园区产业版图,也为后续吸引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创造了有利条件。项目达产后,预计将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助力内江经开区构建更加完善的电子信息产业体系。
2025-07-02
-
株洲高新区强化主体培育 新增106家“四上”企业激活发展动能
2022年以来,株洲高新区市场主体培育势头良好,前两个月新增“四上”企业106家。作为反映区域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的重要指标,“四上”企业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当地在招商引资与本土培育协同推进中精准发力,通过建立工作专班、完善培育机制、强化政策扶持,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一、构建协同培育体系,筑牢企业成长根基。株洲高新区将“四上”企业培育作为推动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成立专项工作专班,统筹推进培育工作。通过对辖区企业全面摸排,从1000余家潜在“四上”企业中筛选建立200余家重点培育对象的申报预备库,实行动态管理。按照行业分类和属地管理原则,整合12个行业主管部门、7个乡镇(街道)及社区力量,形成“部门联动、分级负责、精准对接”的工作格局,确保培育责任落实到岗到人。 二、实施精准政策扶持,优化企业发展环境。针对预备库企业发展需求,株洲高新区在项目申报、融资贷款、人才扶持等方面给予系统性支持。建立“一企一策”培育档案,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申报指导等全流程服务,帮助企业完善相关手续,符合“四上”企业申报标准。同时,加强与金融机构对接,搭建融资服务平台,为有需求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落实人才引育政策,在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便利,助力企业稳定人才队伍,破解发展瓶颈。 三、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赋能经济结构升级。此次新增的106家“四上”企业涵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及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产业分布均衡,结构持续优化。这些企业的加入,不仅壮大了株洲高新区市场主体规模,更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四上”企业培育成效的逐步显现,株洲高新区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后劲进一步增强,为后续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5-07-02
-
宿州多措并举优化创新生态 驱动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宿州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实施科技创新“151”工程,聚焦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强化招商引资与政策供给,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量质齐升。全年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252家,营业收入196.5亿元,研发费用投入8.7亿元,拥有专利数3695件,多项指标保持较快增长。 一、强化政策保障,构建全要素支持体系。宿州市出台系列政策文件,从资金扶持、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方面构建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政策矩阵。设立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对首次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一次性奖补,对企业研发费用按比例给予补贴,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同时优化政策落实机制,建立“政策找企业”服务模式,通过部门联动梳理政策清单,确保惠企政策精准直达,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稳定保障。 二、注重引导服务,提升企业创新意识。宿州市开展分层分类指导,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组织科技部门、行业专家深入企业开展政策宣讲,举办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培训、研发费用归集指导等专题活动,帮助企业掌握申报流程和标准。利用官方媒体、政务平台等渠道宣传高新技术企业典型案例和创新成果,营造“崇尚创新、勇于突破”的社会氛围,引导更多企业走创新发展道路。 三、完善培育机制,打造梯度成长链条。宿州市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将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纳入培育体系,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梯度培育计划。依托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平台,为入库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融资对接等全周期服务。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帮助企业解决技术瓶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2021年新增入库培育企业数量同比实现显著增长。 四、聚焦产业升级,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宿州市围绕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和创新型企业,完善产业链条。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自主品牌,44家企业营业收入突破亿元。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升产业附加值,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7-02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