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深圳招商】深圳放宽市场准入:六大领域 24 条措施激活改革动能
深圳放宽市场准入:六大领域 24 条措施激活改革动能 一、政策突破:国家级文件赋能先行示范区 2022 年 1 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发布《关于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涵盖科技、金融、医疗等六大领域 24 条措施,旨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例如,在科技领域,允许数据要素跨境流动,支持建设国际数据交易所;在金融领域,试点非银行支付机构境外展业。 二、科技领域:数据要素与跨境研发突破 深圳将审慎设立数据要素交易场所,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数据集聚流通,2021 年深圳数据交易额超 1000 亿元,华为、腾讯等企业参与制定数据标准 20 项。在跨境研发方面,允许港澳高校科研团队在深圳自由开展合作,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获批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2021 年跨境研发项目超 50 个。 三、医疗与教育:开放与创新并重 医疗领域,允许港澳医师经简单备案执业,2021 年新增港澳医疗机构驻点 12 家,服务患者超 20 万人次;教育领域,支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香港高校联合培养,试点职业教育 “双证书” 制度,2021 年培养跨境人才超 5000 人。 四、区域协同:引领大湾区制度型开放 深圳放宽市场准入措施将形成 “深圳试点 — 湾区协同 — 全国推广” 的机制,例如数据要素交易规则、跨境金融监管等经验将逐步向大湾区其他城市复制,2022 年计划开展跨区域试点项目 10 个,推动大湾区要素流动效率提升 20%。
2022-01-27
-
【2022年上海招商】上海全力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十四五” 规划勾勒发展蓝图
上海全力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十四五” 规划勾勒发展蓝图 一、产业基础雄厚,核心承载地建设启动 上海市经信委发布的《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十四五” 规划》明确,到 2025 年,上海将初步建成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核心承载地,产业规模突破 1 万亿元,制造业产值达 2400 亿元,成为全球创新药研发和高端医疗器械制造的重要枢纽。 目前,上海已形成 “张江研发 + 上海制造” 的产业格局。张江科学城集聚了全国 1/4 的创新药企,在研 1 类新药占全国 15%,复星凯特的 CAR-T 细胞治疗产品、和记黄埔的靶向抗癌药等已实现商业化。临港新片区依托特殊政策,吸引了药明康德、康希诺等企业设立生产基地,2021 年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增长 72%。 二、六大重点领域与核心目标 规划聚焦六大产业方向: 高端生物制品:重点发展基因治疗、mRNA 疫苗等前沿领域,支持斯微生物、艾博生物等企业开展临床研究,目标到 2025 年上市 5-8 个创新生物药。 创新化学药及制剂:推动恒瑞医药、上海医药等企业开展原研药研发,重点突破阿尔茨海默病、糖尿病等领域,计划上市 10 个 1 类新药。 现代中药:依托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医药集团,开发中药经典名方制剂,建设 3 个国家级中药研发平台。 高端医疗器械:聚焦手术机器人、高端影像设备,支持联影医疗、微创医疗等企业,目标推出 20 个创新医疗器械产品。 技术服务:发展合同研究、临床试验等 CRO/CDMO 服务,药明康德上海基地年服务项目超 2000 个,成为全球最大研发服务平台之一。 医药流通:建设长三角智慧物流中心,上药集团现代物流中心日处理订单超 10 万单,配送网络覆盖全国 90% 以上医疗机构。 三、空间布局与要素保障 规划提出 “1+5+X” 空间布局:以张江科学城为核心,在徐汇、闵行、浦东、临港、奉贤建设 5 大特色产业园,在金山、松江等区布局若干专业园区。目前,张江生物岛、徐汇枫林生命科学园区等已形成百亿级产业集群,2021 年营收均超 200 亿元。 要素保障方面,上海设立 200 亿元生物医药产业基金,对 1 类新药临床试验最高补贴 2000 万元;实施 “生物医药人才 20 条”,对顶尖团队给予最高 1 亿元科研启动资金;在临港新片区试点 “研发用物品跨境流动便利化”,进口研发材料通关时间缩短 60%。 四、国际合作与未来愿景 上海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与旧金山、伦敦等医药高地建立 “研发飞地”,允许跨国企业在沪开展跨境临床试验。2021 年,辉瑞在张江设立全球研发中心,聚焦肿瘤和免疫领域;诺华与上海医药合作开发的靶向药物,已进入国际多中心 III 期临床。 到 2025 年,上海目标培育 4 家年销售收入超百亿的医药制造企业,新增 25 家上市企业,形成 “研发 — 临床 — 生产 — 销售” 的完整生态。随着规划的深入实施,上海有望成为继波士顿、东京之后的全球生物医药创新策源地。
2022-01-26
-
【2022年上海招商】“中欧班列 — 上海号” 开行超百日 打通双循环新通道
“中欧班列 — 上海号” 开行超百日 打通双循环新通道 一、跨境物流新枢纽,百天货运超 4 亿元 自 2021 年 9 月 28 日开行以来,“中欧班列 — 上海号” 已运行超百日,截至 2022 年 1 月 17 日,累计发送 15 列、1456 个标准箱,货值超 4.21 亿元人民币,货物涵盖服装、电子产品、光伏产品等品类。班列从上海闵行站始发,经阿拉山口出境,途经波兰,终至德国汉堡,全程约 12 天,比海运节约 20 天,成本仅为空运的 1/3,成为疫情下稳定供应链的重要通道。 作为货源组织方,上海东方丝路多式联运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锦秋表示,海关的 “一站式” 线上服务是班列高效运行的关键。企业可通过单一窗口提前申报,实现 “零跑动” 通关,查验率较传统模式下降 70%。 二、海关创新服务,通关效率显著提升 上海海关推出多项便利化措施: 1. 无纸化通关:企业无需提交纸质单据,通过电子系统上传箱型、编号等信息,海关实时审核,平均通关时间压缩至 4 小时。 2. 属地申报、口岸验放:企业可选择在上海办理转关手续,避免在边境口岸排队,阿拉山口等口岸通关时间缩短 50%。 3. 优先查验通道:对生鲜、精密设备等敏感货物,开辟 “绿色通道”,查验等待时间不超过 2 小时。 这些措施使 “中欧班列 — 上海号” 的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2021 年四季度货值环比增长 45%,吸引了特斯拉、上汽等企业的跨境物流需求。 三、产业链协同与区域辐射 班列的运行带动了长三角产业链的协同发展。苏州某电子企业通过班列运输芯片组件,交货周期从 45 天缩短至 12 天,订单量增长 30%;浙江某光伏企业利用班列出口组件,成本降低 20%,成功进入欧洲新能源市场。 在区域辐射方面,上海与南京、杭州、合肥等城市建立 “班列联盟”,共享货源和运力,2021 年联盟内城市通过上海港发运的中欧班列增长 60%,形成 “长三角 — 中亚 — 欧洲” 的立体物流网络。 四、未来规划:打造 “一带一路” 标杆线路 上海计划 2022 年将 “中欧班列 — 上海号” 开行量提升至 50 列,货值突破 20 亿元,新增武汉、成都等内陆节点城市合作。同时,将探索 “班列 + 跨境电商” 模式,在汉堡设立海外仓,提供 “门到门” 供应链服务,预计降低电商物流成本 15%。 随着 RCEP 和 “一带一路” 倡议的深入实施,“中欧班列 — 上海号” 将成为上海链接欧亚大陆的重要纽带,助力构建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
2022-01-26
-
【2022年上海招商】上海加速集成电路与软件产业升级 政策聚焦人才与创新双驱动
上海加速集成电路与软件产业升级 政策聚焦人才与创新双驱动 一、产业规模跨越式增长,人才集聚效应显著 2021 年,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全年销售收入约 2500 亿元,年均增速超 20%,成为全国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同样表现亮眼,收入连续多年两位数增长,新增 28 家上市公司,从业人员达 58 万人,两项指标均居全国前列。集成电路从业人数突破 20 万人,形成了从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完整产业链,张江科学城、临港新片区等区域成为全球半导体企业布局的重点。 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上海持续优化的产业生态。例如,中芯国际在临港建设的 12 英寸晶圆生产线,聚焦 28nm 成熟制程,预计 2024 年量产,将提升上海芯片产能 30%;华为上海研发中心在操作系统领域的突破,带动了全市软件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二、27 条新政重磅发布,集成电路地位突出 为进一步强化产业优势,上海市印发《关于新时期促进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若干政策》),在延续 “双轮驱动” 的基础上,将集成电路产业置于更突出位置。政策共 27 条,涵盖人才、研发、资金等 6 大核心领域,其中 25 条为具体支持措施。 市发改委副主任裘文进在新闻通气会上强调,“十四五” 时期人才是关键,政策开篇即聚焦人才政策,包括高层次人才引进、人才住房补助等务实举措。例如,对年薪超 50 万元的集成电路人才,给予最高 200 万元购房补贴;对软件企业引进的海外技术专家,提供子女入学、医疗绿色通道等配套服务。 三、创新生态构建与资金支持 《若干政策》提出建立 “研发 — 中试 — 量产” 全链条支持体系:对集成电路企业的流片费用,给予最高 30% 补贴,单个项目最高 1 亿元;对软件企业的首版次软件产品,按销售收入的 15% 给予奖励,最高 500 万元。同时,设立 500 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投向早期创新项目和产业链关键环节。 在研发平台建设方面,上海将新建 3 个国家级集成电路研发中心,聚焦 7nm 以下先进制程、第三代半导体等前沿领域;推动软件企业与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如复旦大学与某软件企业合作的人工智能算法实验室,已取得 12 项国际专利。 四、区域协同与国际合作 上海注重产业的区域协同发展,与江苏、浙江、安徽共建 “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联盟”,实现设备、材料、技术的跨区域共享。2021 年,联盟内企业联合攻关的 14nm 芯片封装技术取得突破,成本较进口降低 40%。 在国际合作方面,上海积极吸引外资参与产业生态。例如,ASML 在张江设立技术服务中心,为国内芯片企业提供光刻机维护升级服务;微软亚洲研究院在沪成立人工智能实验室,聚焦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研发,与本地企业合作项目超 30 个。 五、未来展望:打造全球产业高地 根据《若干政策》目标,到 2025 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将突破 3500 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达 1.5 万亿元,培育 10 家营收超百亿的龙头企业。通过持续的政策创新和生态构建,上海正朝着 “全球集成电路创新策源地” 和 “软件产业生态标杆城市” 的目标迈进,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支撑。
2022-01-26
-
【2022年上海招商】上海 2021 年 GDP 突破 4 万亿元 增速背后的挑战与韧性
上海 2021 年 GDP 突破 4 万亿元 增速背后的挑战与韧性 一、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增速背后的双重逻辑 2021 年,上海市 GDP 总量首次突破 4 万亿元大关,达到 4.32 万亿元,同比增长 8.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一成绩既体现了上海经济的强劲复苏,也反映出疫情后产业升级的显著成效。然而,若以两年平均增速计算,上海 GDP 增速为 4.8%,尚未完全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凸显经济复苏的复杂性。 从产业结构看,三大先导产业成为增长主力: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产业产值同比增长 18.3%,对 GDP 增长贡献率超 35%。其中,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全年交付汽车 48.4 万辆,带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产值增长 136%;张江科学城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 2700 亿元,占全市 40% 以上。 二、三重压力下的稳增长实践 2021 年,上海与全国一样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为应对挑战,上海打出政策组合拳:在需求端,举办 “五五购物节” 等促消费活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13.5%;在供给端,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全年工业投资增长 11.3%,中芯国际、华虹集团等重大项目加速落地;在预期管理方面,出台《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 4.0 版》,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 1 个工作日,新增市场主体增长 15%。 外贸领域,上海依托 RCEP 和进博会平台,全年进出口总额达 4.06 万亿元,增长 16.5%。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增长 315%,成为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出口基地;集成电路进口额增长 24%,保障了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三、结构性矛盾与转型机遇 尽管成绩亮眼,上海经济仍面临结构性挑战:传统制造业占比持续下降,2021 年钢铁、化工等行业产值同比下降 3.2%;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较高,调研显示,仅 35% 的中小制造企业完成智能化改造。 与此同时,上海正加速培育新动能。在数字经济领域,全年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达 1800 亿元,海尔卡奥斯上海平台连接企业超 5000 家,平均提升生产效率 20%;在绿色经济领域,碳市场成交额占全国 50% 以上,新能源装机容量占比提升至 28%。 四、未来展望:在转型中寻求新突破 2022 年,上海将聚焦 “四大功能” 强化,计划新增 30 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培育 100 家 “隐形冠军” 企业,建设 50 个数字化转型示范场景。随着浦东引领区、临港新片区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上海有望在制度创新、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等方面形成新优势,为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
2022-01-26
-
【2022年上海招商】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首店经济引领消费升级
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首店经济引领消费升级 一、消费规模稳居全国首位,多元经济形态迸发活力 2021 年,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交出亮眼答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 1.8 万亿元,同比增长 13.5%,规模居全国主要城市首位;网络购物交易额 1.3 万亿元,增长 12.3%;新增首店 1078 家,同比增长 18.6%,其中全球首店 10 家、亚洲首店 4 家,首店经济能级全国领先。 南京路、淮海路、前滩太古里等商圈成为首店集聚高地。例如,南京路步行街全年引进首店 128 家,包括全球首家 LV 家居概念店、亚洲首家中古爱马仕店,客流量恢复至疫情前 90%;前滩太古里开业首年引入 70 家首店,华东首店占比 30%,成为浦东新兴消费地标。 二、四大经济形态驱动消费创新 上海围绕首发经济、夜间经济、免退税经济、品牌经济四大方向,打造消费新生态: 首发经济:全年举办新品首发活动超 3000 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成为国际品牌首选地,2021 年进博会期间首发新品超 420 件,意向成交额 707.2 亿美元。 夜间经济:推出 “夜上海” 系列活动,新天地、豫园等商圈延长营业时间至 22 点,夜生活综合指数连续三年全国第一,夜间消费占比达 35%。 免退税经济:在浦东机场、南京路设立离境退税商店超 500 家,2021 年退税金额增长 45%,人均退税额度超 8000 元。 品牌经济:培育 “上海品牌” 认证企业超 200 家,晨光文具、回力鞋业等老字号通过数字化转型,线上销售额增长 60% 以上。 三、政策赋能与场景创新 为支持消费创新,上海出台《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提出 30 条具体措施:对全球首店最高补贴 200 万元,对夜间经济集聚区给予租金减免;在临港新片区试点 “跨境电商 + 实体体验” 模式,允许海外商品 “前店后仓” 展示销售。 消费场景持续升级,智慧商圈、数字零售等新业态涌现。例如,淮海路 “5G 智慧商圈” 引入 AR 导航、虚拟试衣等技术,购物转化率提升 25%;盒马 X 会员店推出 “30 分钟极速达”,2021 年销售额增长 150%。 四、未来展望:构建全球消费枢纽 上海计划到 2025 年,建成 10 个世界级商圈、20 条特色商业街区,培育 50 个国际消费新地标。下一步将重点发展绿色消费、银发消费、数字消费等新赛道,如在崇明岛建设生态消费示范区,在浦东试点 “数字人民币 + 跨境消费” 场景。 随着 RCEP 生效和长三角一体化深入,上海将进一步放大消费辐射效应,预计 2025 年长三角消费市场规模占全国 25% 以上,成为全球消费者的 “首选目的地”。
2022-01-26
-
【2022年上海招商】上海集聚高能级平台 构建网络安全产业生态
上海集聚高能级平台 构建网络安全产业生态 一、产业基础雄厚,创新平台加速集聚 上海作为全国网络安全产业高地,已集聚近 300 家企业和专业机构,形成覆盖工业互联网安全、车联网安全、人工智能安全等领域的完整产业链。金融和电信行业是网络安全市场的主要阵地,占全市业务规模的 60% 以上,工商银行数据中心、中国电信上海分公司等机构均建立了国家级安全防护体系。 在创新平台方面,上海拥有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上海)等高能级机构。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上海)自 2020 年开园以来,已吸引 360、启明星辰等 50 余家企业入驻,2021 年园区产值增长 40%,成为长三角网络安全产业核心载体。 二、重点领域突破与应用场景 上海在工业互联网安全领域领先全国,研发的 “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系统” 已应用于宝武集团、上海石化等企业,成功拦截勒索病毒攻击超 10 万次,保障了关键基础设施安全。在车联网领域,上汽集团与安恒信息合作开发的车载安全终端,已搭载于荣威、MG 等品牌车型,实时监测车辆网络攻击,预警准确率达 99%。 人工智能安全方面,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推出的 “深度伪造检测平台”,可识别 90% 以上的深度伪造内容,被应用于金融远程开户、政务身份核验等场景,累计服务用户超 1 亿人次。 三、政策支持与产业协同 上海市出台《上海市网络安全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提出 “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网络安全产业生态” 目标,明确三大任务: 1. 核心技术攻关:对工业控制安全、区块链安全等领域的研发项目,给予最高 500 万元补贴; 2. 场景开放:在智慧城市、智能电网等领域发布 100 个安全技术需求,引导企业参与攻关; 3. 人才培育:建立 “网络安全人才实训基地”,每年培养专业人才超 5000 人,对紧缺人才给予落户加分。 四、未来展望:建设国际网络安全枢纽 上海计划到 2023 年,网络安全产业规模突破 2000 亿元,培育 10 家营收超 20 亿元的龙头企业,建成 5 个国家级安全实验室。未来将重点发展数据安全、量子通信安全等前沿领域,推动成立 “长三角网络安全产业联盟”,实现标准互认、技术共享,助力上海成为全球网络安全规则制定的重要参与者。
2022-01-26
-
【2022年密云区招商】密云区践行 “两山理论” 生态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动能
密云区践行 “两山理论” 生态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动能 作为首都重要水源保护地和生态屏障,北京市密云区始终坚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发展理念,通过生态保护、文旅融合、产业升级等举措,推动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走出一条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 文旅产业成为生态价值转化的重要载体。密云区先后荣获全国 “网民最喜欢的十大乡村旅游目的地”“最美中国・生态旅游目的地城市” 等称号,依托密云水库、古北水镇等生态人文资源,打造 “山水大观・休闲密云” 品牌。古北水镇将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结合,年接待游客超 300 万人次,带动周边 20 个村庄发展民宿产业,村民年人均收入增长 40%。2021 年,全区旅游收入突破 120 亿元,同比增长 25%,文旅产业对 GDP 贡献率达 15%。 在生态保护方面,密云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持续推进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工程,水库水质稳定在 Ⅱ 类标准以上,水资源战略储备功能进一步提升。同时,巩固国家森林城市、“中国天然氧吧” 创建成果,森林覆盖率达 65.06%,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 85%,生态环境质量稳居全市前列。 产业升级聚焦 “科学 + 生态”。密云区主动对接怀柔科学城建设,规划建设怀柔科学城东区,重点发展生命健康、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2021 年,引进中关村密云园科技企业 23 家,其中生物医药企业占比超 30%。同时,推动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型,培育 “密云水库鱼”“燕山板栗” 等地理标志产品,农产品电商销售额同比增长 35%,农业绿色发展指数居全市首位。 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为绿色发展提供支撑。京沈高铁密云站开通后,实现 35 分钟直达北京中心城区,带动高铁商务区规划建设,吸引文旅综合体、健康养老等项目落地,预计年新增就业超 5000 人。此外,密云区推出 “绿色出行” 补贴政策,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同比增长 40%,公共交通分担率提升至 65%,进一步降低碳排放。 未来,密云区将依托怀柔科学城东区 “神来之笔” 引擎作用,打造科技创新和生命健康战略发展带,计划到 2025 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 200 家,文旅产业收入占 GDP 比重提升至 20%,成为首都生态涵养区绿色发展的典范。
2022-01-26
-
【2022年深圳招商】深圳科技创新 “十四五”:5.5% 研发投入打造全球高地
深圳科技创新 “十四五”:5.5% 研发投入打造全球高地 一、规划蓝图:锚定全球科技创新标杆 深圳市发布《科技创新 “十四五” 规划》,明确 “20+8” 技术主攻方向,即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二十大产业集群及八大未来产业。目标到 2025 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 GDP 比重达 5.5%—6%,基础研究经费占比 5.5%—6%,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二、重大平台布局:光明科学城引领突破 光明科学城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布局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等大科学装置,2021 年启动首批项目建设,总投资超 200 亿元。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等平台聚集顶尖团队,2021 年取得科研成果 300 项,其中脑科学领域发表 Nature 论文 5 篇。 三、产业创新生态:企业主导与成果转化 深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2021 年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 90%,华为、大疆等企业主导制定国际标准 30 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 1330 亿元,同比增长 25%,深圳技术交易所促成成果转化项目超 1000 个,其中 80% 落地大湾区。 四、未来产业前瞻:八大未来产业抢先机 重点布局合成生物、量子信息等八大未来产业,建设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2021 年合成生物企业营收增长 40%,华大合成基因等企业突破基因编辑关键技术。计划到 2025 年,未来产业产值超 3000 亿元,形成新增长极。
2022-01-26
-
【2022年顺德区招商】顺德 “科技 + 金融” 双轮驱动:万亿工业强区的创新密码
顺德 “科技 + 金融” 双轮驱动:万亿工业强区的创新密码 一、研发投入领跑全国县域 2021 年,顺德研发经费投入占 GDP 比重达 4.2%,居全国县域首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 2015 年的 513 家增长至 6600 家,6 年增长 12 倍。美的集团研发投入超 100 亿元,建成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主导制定国际标准 10 项。 二、科技金融深度融合 设立 100 亿元科技创新基金,2021 年投资科技项目 80 个,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超 300 亿元。建设银行顺德分行推出 “科技秒贷”,基于企业研发数据授信,2021 年放款超 50 亿元,惠及企业 2000 家。 三、产业升级成效 新能源汽车领域,引进比亚迪半导体、英飞凌等项目,建成大湾区功率半导体产业基地,2021 年产值增长 50%。医疗赛道,联东 U 谷・顺德生命科学园引进企业 30 家,形成从研发到生产的全链条,预计 2025 年产值超 200 亿元。
2022-01-25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