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招商】数字金融生态圈崛起 广州打造全国创新高地
广州市通过招商引资和资源整合,推动全国首个数字金融地方协会落地,标志着广州在数字金融领域迈出关键一步。该协会由32家金融机构、科技企业及科研单位联合发起,旨在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数字金融生态圈,通过技术创新、标准制定和人才培养,助力广州抢占全国数字金融高地,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全国首个数字金融地方协会成立背景 广州市数字金融协会的成立是广州响应国家数字经济战略的重要举措。随着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深度融合,广州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和科研实力,率先探索数字金融创新路径。协会的成立填补了地方数字金融行业组织的空白,为跨领域协作提供了平台,也为广州申报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城市奠定了基础。 二、五大专业委员会推动标准化与创新 广州市数字金融协会下设数字金融标准化专委会、金融科技投资专委会等五个分支机构,覆盖技术研发、法律合规等关键环节。其中,广州供应链金融研究中心和湾区金融科技联合实验中心将聚焦跨境支付、智能风控等场景,研发符合大湾区特色的解决方案。通过制定行业白皮书和指数,协会致力于建立可复制的数字金融“广州标准”,引领行业规范发展。 三、政企协同签约强化技术应用落地 在协会揭牌仪式上,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与多家科技企业签署战略协议,重点推动区块链、5G等技术在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场景的应用。同时,12个“数字+产业+金融”合作项目同步启动,涵盖智能制造、商贸物流等领域,通过场景赋能加速产融结合。这些项目不仅为广州积累创新案例,也为吸引高端人才提供了产业支撑。 四、辐射大湾区构建数字金融生态圈 广州市数字金融协会将通过举办国际论坛、建立产学研联盟等方式,促进粤港澳三地资源互通。协会计划联合港澳机构探索跨境数字资产交易、数字货币应用等前沿领域,推动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格局。广州作为核心枢纽,其经验将为全国数字金融发展提供重要参考,进一步巩固大湾区在国际金融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五、长效机制护航可持续发展 为确保数字金融创新行稳致远,广州将建立动态监管评估体系,依托协会开展行业风险监测和技术合规研究。通过定期发布发展报告、组织人才培训,持续优化政策环境。未来,广州计划将数字金融纳入城市数字化转型整体规划,形成技术、资本、产业良性循环的生态模式,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2025-07-19
-
【广州招商】富士康广州增城显示器产业园完成海关注册 投资500亿元打造8K产业链
广州市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全球显示产业龙头项目取得重要进展。黄埔海关隶属新塘海关近日为富士康旗下超视堺国际科技完成注册登记手续,标志着这一总投资500亿元的10.5代显示器全生态产业园区正式进入建设实施阶段。该项目将推动广州新型显示产业迈向高端化发展。 一、项目背景与战略意义 作为全球电子制造领域的领军企业,富士康选择在广州增城布局10.5代线,是基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协同优势的战略决策。该产线聚焦65英寸以上8K超高清显示面板生产,填补了国内大尺寸超精细显示技术空白。相关技术可应用于医疗影像、远程教育等前沿领域,对提升中国显示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标杆意义。 二、政企协同推进项目落地 广州市政府与富士康自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以来,建立了高效的工作对接机制。海关部门提前介入项目筹备,通过专项工作小组提供政策辅导,将企业注册办理时限压缩至一个工作日。地方政府同步完善周边基础设施配套,包括建设专用变电站和物流通道,确保项目按计划在2019年实现量产。 三、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增城开发区依托该项目已吸引上下游20余家配套企业入驻,形成从玻璃基板、驱动IC到终端组装的全产业链集群。专家分析指出,该项目达产后将带动广州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万亿级,并创造逾万就业岗位。目前园区周边已规划建设人才公寓和科研中心,强化技术孵化功能。 四、创新服务模式护航重大项目 新塘海关推出"全生命周期"监管服务,针对项目进口的精密设备建立快速通关通道。通过与企业生产管理系统数据对接,实现原材料保税仓储智能核销。这种"一企一策"的服务模式,已被纳入广州优化营商环境的典型案例。 五、技术突破引领产业升级 该产线采用的氧化铟镓锌技术,较传统非晶硅技术节能30%以上。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球第二条可量产120Hz8K面板的生产线,产品良率预计达国际领先水平。相关技术专利已布局200余项,为后续研发更先进的11代线奠定基础。 当前,广州正加速建设"世界显示之都",已形成从黄埔到增城的显示产业带。富士康项目的落地,将进一步巩固珠三角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中的核心地位,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7-19
-
【贵州招商】贵州十大工业产业快速增长 新能源汽车引领转型发展
贵州省通过招商引资和工业倍增行动推动新型工业化建设,十大工业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显著增长。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省工业经济呈现强劲发展势头,新能源汽车、基础材料等产业表现尤为突出,产销衔接持续优化,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工业总产值增速显著六大产业表现亮眼 贵州省十大工业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9.7%,所有产业均实现正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以51.3%的增速领跑,基础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态特色食品、现代化工和现代能源五大产业增速均超20%,反映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增加值方面,十大产业整体增长15.1%,新能源汽车、大数据电子信息等五个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凸显高技术产业的带动作用。 二、重点产业协同发力新兴领域突破明显 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双重驱动下快速发展,总产值与增加值增速分别达51.3%和38.7%,成为工业增长的核心引擎。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增长26.5%,显示数字经济与传统工业融合成效显著。此外,基础材料、现代能源等支柱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两位数增长,生态特色食品产业依托资源优势扩大市场规模,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 三、产销衔接总体平稳部分领域仍需改善 全省十大工业产业产销率为96.0%,优质烟酒、基础材料等五个产业产销率同比提升,表明供应链效率逐步提高。但现代能源、新型建材等五个产业受市场波动影响,产销率有所下降。相关部门正通过加强供需对接、拓展销售渠道等措施,推动产销动态平衡。 四、政策赋能成效显现工业倍增行动持续深化 贵州省自实施工业倍增行动以来,通过强化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技改投入等举措,推动工业规模与质量同步提升。上半年数据表明,新型工业化战略有效促进了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为全年经济目标实现奠定基础。未来,贵州省将聚焦重点产业链,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巩固工业经济向好态势。
2025-07-19
-
贵州驻深招商成果显著 签约项目助力产业升级
贵州省通过驻点深圳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三个月内签订正式合同288个,约定投资总额超600亿元。此次招商行动聚焦产业升级需求,通过精准对接企业、强化项目调度机制,推动优质项目落地转化,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驻点招商模式成效凸显 贵州省投促系统派出200余人组成的招商工作队长期驻扎深圳,累计拜访企业超9000家、商协会近1500家,促成近2000批次企业赴黔考察。通过“面对面”精准对接,签约项目涵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领域,其中框架协议341个,正式投资合同288个,体现了深圳作为创新高地对贵州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 二、三级联动机制保障项目落地 为提升项目转化效率,贵州省建立了省、市、县三级项目台账管理系统,对签约项目实行全周期跟踪调度。工作专班每半月进行跨区域信息同步,确保项目进展动态透明。同时省级部门成立督导组定期赴深圳协调重点事项,通过前后方协同破解土地、政策等落地难题。 三、重点产业靶向招商 此次招商突出“强链补链”导向,重点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头部企业。部分签约项目已快速落地,如某智能终端制造项目从考察到投产仅用70天。深圳的科技研发优势与贵州的资源、区位条件形成互补,推动形成“深圳研发+贵州制造”的产业协作模式。 四、长效服务优化营商环境 贵州省同步完善项目落地配套措施,推出审批代办、要素保障等专项服务。通过建立企业服务专员制度,对投资超10亿元项目实行“一企一策”,累计解决用工、融资等问题300余个。这种“招商+安商”的全流程服务模式,有效提升了企业投资信心和运营效率。
2025-07-19
-
【贵州招商】大龙开发区轻工产业孵化园建设加速 助力新材料产业集聚
贵州省铜仁市大龙开发区通过招商引资推动产业升级,北部轻工产业孵化园项目近期取得阶段性进展。作为总投资17亿元的重点工程,该项目建成后将显著提升区域新材料产业孵化能力,目前已吸引新能源领域企业预订入驻,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项目建设进入冲刺阶段 近期,大龙开发区轻工产业孵化园施工现场呈现繁忙景象,多栋标准化厂房主体结构已完成。施工方集中力量推进内外装饰及配套设施安装,其中M栋厂房预计将于近期率先投用。项目规划总面积720亩,包含32栋标准厂房及综合服务设施,建成后可满足企业研发、中试、规模化生产等全周期需求。 二、产业定位聚焦新材料领域 该项目重点培育新能源电池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等产业方向。据公开信息显示,已签约入驻的新能源企业计划投资20亿元,产品线覆盖锂离子电芯、智能家居储能系统等前沿领域。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孵化园将形成从材料研发到终端应用的完整生态。 三、区位优势强化发展潜力 大龙开发区作为黔东工业聚集区核心板块,近年来持续完善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开发区管委会公开资料显示,当地已形成"新材料+新能源"双轮驱动格局,轻工产业孵化园的建成将进一步增强区域产业承载力,与周边工业园区形成互补效应。 四、政策服务优化营商环境 铜仁市近年出台系列措施支持产业孵化平台建设,包括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配套政策。大龙开发区通过建立项目专班机制,为入驻企业提供审批代办、融资对接等专项服务,有效缩短企业投产周期。公开报道显示,该开发区工业产值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当前,大龙开发区正围绕省级战略定位,加速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轻工产业孵化园作为重要载体,其进展标志着当地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为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提供新的实践样本。
2025-07-19
-
【贵阳招商】贵阳高新区南园智谷项目加速建设 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贵阳高新区南园智谷项目二期三标段会议中心工程近日启动关键施工节点,标志着这一省级重点招商引资项目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作为贵阳打造大数据科创核心区的重要载体,该项目通过优化施工组织与资源调配,全力保障工期目标,未来将助力区域产业升级与科技创新资源集聚。 一、项目背景与战略定位 南园智谷项目是贵阳高新区对接中关村科技资源的重要合作平台,定位为融合研发孵化、会议会展、商务配套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技园区。二期工程总建筑面积约8.5万平方米,包含会议中心、酒店等核心功能区,建成后将承接国际级科技论坛、产业峰会等高端活动,进一步强化贵阳在大数据领域的全国影响力。 二、施工进展与技术攻坚 2017年初,项目团队克服冬季施工困难,在会议中心区域启动首批孔桩浇筑作业。施工方采用三班倒工作制,48小时内完成5根关键孔桩的混凝土浇筑,为后续主体施工奠定基础。针对喀斯特地貌地质条件,技术团队优化了桩基工艺,确保120根孔桩的施工质量符合高标准要求。 三、多方协同保障工期 贵阳高新区管委会统筹协调建设、设计、监理等多方力量,建立日调度机制解决施工中的管线迁移、材料运输等问题。高科集团作为建设单位,通过前置审批流程、预置建材储备等措施,将原定3个月的桩基工程周期压缩至2个月,为9月投用目标争取了宝贵时间。 四、区域发展带动效应 该项目的快速推进,将直接拉动周边商业、交通等配套升级。据测算,项目全面运营后年产值可达数十亿元,创造逾千个高端就业岗位,并与贵阳综保区、贵安新区形成联动效应,加速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科技创新生态圈。 目前,贵阳高新区已围绕南园智谷布局了12个上下游产业链项目,未来将通过政策引导与资源整合,持续吸引头部科技企业入驻,巩固贵州在数字经济领域的竞争优势。
2025-07-19
-
【贵阳招商】贵阳经开区以数字化赋能重大项目全周期管理
贵阳经开区依托大数据技术优势,创新搭建全省首个重大项目数字化管理平台,通过精准拆解招商引资、落地开工、建设竣工、投产达产四大环节为112个流程节点,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线上化管理。该平台通过智能预警、责任追溯和资源整合,有效破解项目推进中的堵点难点,成为贵州省深化改革典型案例,推动区域固定资产投资显著增长。 一、构建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体系 贵阳经开区将传统线下调度模式升级为线上动态管控机制,明确每个节点的任务清单、责任主体和完成时限。平台自动归集项目交地率、入库率等核心指标,实时生成进度报告,并通过绿、蓝、红三色标识区分项目状态。其中绿色代表正常推进,蓝色显示手续办理中,红色则预警存在问题,促使责任部门限时响应。通过“双轨包保”制度,每个项目由区级领导和指定部门全程跟踪,确保问题闭环处理。 二、创新“三办合一”督查机制 贵阳经开区整合重大办、督查办、绩效办职能,建立线上联合督查体系。平台自动抓取节点逾期、责任落实等数据,对滞后项目发起督办指令,并将处置结果纳入绩效考核。这种“流程可视化—问题清单化—整改责任化”的模式,使某智能装备产业园项目从签约到投产周期缩短40%,体现管理效能提升。 三、实现跨部门资源高效协同 针对以往权责不清、信息孤岛等问题,平台打通21个部门数据壁垒,集中共享规划、土地、环保等审批信息。某新能源材料项目通过线上并联审批,前期手续办理时间压缩60%。同时建立产业链招商数据库,动态匹配上下游企业需求,推动招商引资项目落地转化率提升35%。 四、形成可复制的改革经验 该平台运行后,贵阳经开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显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工业投资占比突破70%。其经验已纳入贵州省优化营商环境典型做法,并在其他地区推广。通过持续迭代系统功能,新增产业链分析、能耗监测等模块,进一步强化了重大项目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2025-07-19
-
【广州招商】广州工业经济复苏势头强劲 多领域协同发展成效显著
广州市工业经济在政策支持与市场驱动下呈现全面回暖态势,招商引资成果持续转化为发展动能。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益指标显著提升,超九成行业实现利润增长,运营效率改善明显,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工业经济指标实现跨越式增长 广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在2021年前两个月迎来强劲反弹,利润总额同比增幅达238%,较疫情前同期增长59.4%。工业生产与销售同步攀升,工业增加值同比提升43.6%,营业收入增长46.7%,反映出产业链协同恢复的良好态势。 二、重点行业盈利面持续扩大 35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3个行业利润同比上升,其中家具制造、电气机械等13个行业实现扭亏为盈。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表现突出,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合计超过六成,显示产业结构优化成效。 三、企业经营质量显著改善 通过降本增效措施,广州市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提升4.07个百分点,应收账款回收周期缩短11天。亏损企业数量减少25.9%,近半数曾亏损企业实现盈利,反映市场主体韧性与适应能力增强。 四、创新驱动发展特征凸显 研发投入强度较高的医药制造、电子设备制造等行业利润增速领先,部分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产能翻番。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加速布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政策协同效应持续释放 广州市通过税费减免、稳岗补贴等组合政策减轻企业负担,同时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1-2月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31.2%,为后续发展积蓄动能。 当前广州市工业经济已进入良性发展轨道,下一阶段将聚焦产业链强链补链,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进一步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基础。
2025-07-19
-
陕西省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推动对外投资持续扩大
过去八个月,陕西省招商引资策略深入实施,推动外向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对“一带一路”沿线11个国家(地区)投资总额达1.36亿美元,同比增长38.8%,占全省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43.3%。此外,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同步增长,彰显区域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格局。 一、 陕西省对外直接投资整体呈现积极态势。过去八个月期间,该省34家境内投资者在19个国家(地区)开展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活动,总金额达3.31亿美元,全国排名第23位。投资主要分布在我国香港、吉尔吉斯斯坦、马来西亚等地区,覆盖批发零售业、制造业、建筑业等11大类领域。这种多点布局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二、 陕西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投资增长尤为显著,在同期内总额占比较高。资金重点投向沿线区域11个国家(地区),较上年同期提升38.8%,该增长源于政策支持和市场拓展,强化双边经贸纽带。此类投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高新技术输出和产能合作。 三、 对外承包工程板块取得稳健进展,过去八个月完成营业额达16.67亿美元,全国排名第15位、西部地区第2位;新签合同额达12.78亿美元,同比增长29.8%,全国排名第15位、西部地区第3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完成营业额占全省对外承包工程的55.6%;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31.1%,占比70.6%,体现重大项目落地成效。 四、 对外劳务合作同步提升协同效应,同期内派出各类劳务人员7170人,较上年增加1130人,全国排名第13位、西部地区第1位;期末在外人员达14839人,全国排名第16位、西部地区第2位。这些人员输出聚焦技能服务领域,支撑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转让,增强民生福祉与区域互惠发展。未来,将强化劳务培训以匹配国际市场新机遇。
2025-07-19
-
工业活力焕发 招商引资助推福建经济双提升
过去半年,福建省工业经济展现出增速与质量同步跃升的良好局面,在招商引资的强劲推动下,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行业恢复率保持平稳增长,政策支持和企业信心共同发力,夯实了经济发展基础,为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一、总体增长态势平稳。福建省工业经济运行稳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较为明显,与全国水平相比保持优势。数据表明,多数大类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覆盖近九成领域,行业恢复面广,反映出工业复苏态势强劲。 二、行业恢复广泛显著。全省各大类行业中,多数行业增加值恢复至稳定水平,增长面较高,显示工业生产基本摆脱疫情影响。装备制造和新兴技术领域表现突出,如新能源动力电池行业保持满负荷运转,市场领先地位稳固,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 三、政策支持与招商引资协同发力。福建省持续完善稳增长政策体系,包括增产增效奖励、电力交易和能源价格优化等措施,并密集推出针对性扶持行动。招商引资工作全面提速,吸引外部投资和项目落地,形成政策叠加效应,有效激发了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企业信心高涨生产活跃。福建省工业企业普遍对前景保持乐观,一线生产场景繁忙有序,生产部门报告显示生产状态持续饱满。面对国内外挑战,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产能扩张应对,如宁德市部分智能工厂高速运行,产品远销全球,彰显本地制造实力。 五、数据支撑印证发展成果。公开数据显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监测周期内录得增幅,两年平均增速稳定于高位。相关联盟报告亦指出,动力电池等行业占有率领先,综合提升工业质量和效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证据。 六、未来展望持续向好。福建省将进一步深化工业结构优化,强化招商引资渠道拓展,支持企业增资扩产和技术升级。整体来看,工业经济双提升局面有望延续,驱动区域经济稳健前行。
2025-07-19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