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外资利用规模领跑全国
今年以来,江苏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外商投资法》实施为契机,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最新数据显示,全省实际利用外资规模保持全国领先地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外资集聚高地,欧盟、日韩等地区投资增速明显,同时对外投资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一、外资利用规模持续扩大 江苏省商务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突破150亿美元,继续位居全国首位。其中,来自德国、英国等欧盟国家的投资增幅显著,部分国家投资额同比实现翻倍增长。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国际龙头企业纷纷加大在苏投资力度,多个超亿美元级项目陆续落地。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明显 在利用外资领域,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表现尤为突出,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幅超过130%。高端软件与信息服务、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同样保持高速增长。现代服务业领域,多个商贸流通和商业服务类项目实际到资均突破5000万美元门槛,显示出服务业开放水平的持续提升。 三、国际合作深度拓展 江苏省与东亚地区的经贸合作日益紧密,来自韩国、日本的投资额同比分别增长60%和25%以上。在德资生命科学项目和日资新材料项目等高质量外资项目带动下,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水平不断提升。同时,全省对外投资中,对东南亚地区投资呈现爆发式增长,特别是在越南等国家的投资额同比增幅显著。 四、双向投资协同发展 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江苏省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上半年全省对外投资总额中,第二产业投资占比超过50%,同比增长逾20%。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对沿线国家投资项目数量和金额均实现大幅增长,其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领域的投资表现尤为活跃。 当前,江苏省正通过完善法治化营商环境、落实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等措施,进一步巩固招商引资优势。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江苏省通过高质量引进外资和高水平对外投资,正在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2025-07-20
-
【江苏招商】江苏外贸稳中提质 机电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双增长
今年以来,江苏省通过优化招商引资政策、拓展多元化国际市场,推动外贸结构持续优化。南京海关最新数据显示,前7个月全省外贸进出口呈现稳中向好态势,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超七成,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增速显著。 一、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一般贸易占比进一步提升,前7个月进出口额同比增长6.3%,占全省外贸总值比重较去年同期提高1.9个百分点。加工贸易与保税物流进出口小幅回落,显示产业链转型升级成效显现。 二、新兴市场开拓成效显著 对欧盟、东盟等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保持增长,其中对东盟进出口增速达13.9%。同期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速高出全省平均水平9.4个百分点,占外贸总值近四分之一。 三、高附加值产品引领出口增长 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全省出口总量65%以上,集成电路、太阳能电池等产品出口增速均超两位数。高新技术产品中,电子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近两成,反映产业创新动能增强。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同步增长,纺织服装、塑料制品等传统优势品类保持竞争力。 四、区域协同发展效应显现 苏州、南京等外贸重点城市发挥带动作用,中欧班列等跨境物流通道保障了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加速,为中小微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新路径。 当前,江苏省正通过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培育外贸新业态等措施,持续巩固外贸回稳向好基础。数据显示,光伏、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品出口成为新增长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红利逐步释放,为全年外贸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2025-07-20
-
【江苏招商】江苏民间投资活力强劲 重大项目引领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江苏省通过优化招商引资政策、完善投融资机制,推动民间资本深度参与重大项目建设。最新数据显示,民间投资对全省投资增长的贡献率已攀升至83%,成为稳增长的关键引擎。在近期召开的专题工作会议上,相关部门强调要以系统化思维统筹项目布局,通过营商环境优化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 一、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 2023年江苏省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双轮驱动"特征:一方面,高端制造业、新能源等领域的重大项目投资额同比增长超15%;另一方面,民间资本在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的参与度同比提升9个百分点。这种变化得益于三方面举措:建立重点项目库动态管理机制,推行"一行业一指引"投资规范,以及试点混合所有制改革吸引社会资本。 二、政策工具箱持续创新 为破解民间投资瓶颈,江苏省在年内推出组合式支持政策。在融资端,设立规模超百亿元的产业引导基金,通过杠杆效应带动社会资本跟投;在审批端,对符合条件的民间投资项目实行"承诺制"办理,平均缩短流程时限40%。此外,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累计协调解决土地、环评等关键问题逾200项。 三、区域协同发展格局深化 苏南地区发挥示范效应,苏州、南京等地的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区吸引民间投资占比达65%。苏中苏北则通过"飞地经济"模式,引导沿海企业向内地梯度转移,今年新签约的145个产业转移项目中,民间资本参与率达91%。这种区域联动既缓解了发展不平衡问题,又拓展了投资新空间。 四、全周期服务机制完善 从项目孵化到投产运营,江苏省构建了贯穿企业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在前期阶段,组织专业团队提供可行性分析;在建设阶段,实施"一项目一专员"跟踪服务;在运营阶段,建立后评估机制优化政策供给。据统计,采用该模式的项目平均投产周期压缩至18个月,较传统流程提速30%。 下阶段,江苏省将重点培育智能电网、深海装备等新兴产业集群,同步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计划年内新增市场化运营产业园区20个。通过强化要素保障与风险防控双体系,持续巩固民间投资高位运行态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2025-07-20
-
【江苏招商】江苏银行业创新驱动科技金融 助力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江苏银行业保险业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招商引资和科技强省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江苏银保监局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科技型企业信贷投放,通过政策引导和产品创新,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有效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 一、政策引领科技金融发展新格局 江苏银保监局出台"四保障六提升"行动意见,系统部署金融服务科技创新专项行动。政策聚焦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重点支持无锡创建科技保险创新示范城市和苏州高新区"保险与科技结合"综合创新试点。这些举措推动形成银行、保险、创投协同发力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为科技型企业营造良好融资环境。 二、信贷投放实现量质双提升 截至6月末,江苏省银行机构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突破6000亿元,增速显著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在贷款结构方面,中长期贷款占比持续提高,反映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企业成长性的长期看好。江苏银行等机构创新开展外部投贷联动业务,累计服务客户超1500户,有效满足科技型企业股权与债权相结合的融资需求。 三、特色服务破解初创企业融资难题 建设银行江苏省分行打造"创业者港湾"综合服务平台,集成创业孵化、信贷融资、创投对接等多元化服务。该模式通过物理空间与金融服务相结合,为初创期科技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辖内金融机构普遍建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开发"科技信用贷""知识产权质押贷"等特色产品,降低轻资产科技企业融资门槛。 四、保险机制完善风险分担体系 保险机构积极发挥风险保障功能,人保财险江苏省分公司通过"政银保"模式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增信支持。该业务累计帮助超1000家企业获得银行贷款,形成"政府+银行+保险"三方风险共担机制。科技保险产品体系不断完善,覆盖研发中断、关键设备损失等多个风险环节,为科技创新提供全链条保障。 五、区域协同构建科技金融生态圈 江苏省内形成南京、苏州、无锡等多点发力的科技金融布局。苏州工业园区开展"科技金融创新示范区"建设,南京江北新区试点"投贷联动"改革,区域特色化发展格局逐步显现。金融机构与科技园区、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共同培育科技型企业成长沃土。 江苏银行业通过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持续提升科技金融供给质量。下阶段,随着科技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核心地位进一步凸显,江苏银行业将继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更精准、更高效的金融服务,助力江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2025-07-20
-
江西重点工业产业集群实现首季"开门红"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今年以来,江西100个省级重点工业产业集群实现良好开局,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经济运行呈现"开门红"态势。电子信息、有色等主导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新兴产业集群比重持续提升,为全省工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主导产业引领增长态势 电子信息产业15个重点产业集群全部实现正增长,其中10个集群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有色产业8个重点产业集群均保持增长,6个集群增速高于全省水平,铜产业类集群表现尤为突出,增速均超过60%。 二、新兴产业集群占比提升 电子信息、医药(中医药)、航空、装备制造(含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新兴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占省级重点工业产业集群比重达46.34%,较去年同期提高3个百分点。其中,医药(中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迅速,部分中医药产品市场需求旺盛。 三、集群规模持续扩大 省级重点工业产业集群企业数量稳步增加,入驻企业总数突破1.6万家,投产企业数接近1.6万家,较上季度均有明显增长。集群从业人员规模超过170万人,就业岗位持续增加。 四、重大项目支撑作用凸显 全省开发区新开工和投产的重大项目进展顺利,总投资规模超过2000亿元。这些项目建成后预计将新增大量产值,为产业集群后续发展积蓄强劲动能。 五、发展质量持续优化 在保持规模扩张的同时,重点工业产业集群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链协同效应增强,创新驱动特征日益明显。部分集群通过技术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生产效率显著提升。 六、区域协同效应显现 南昌、赣州、九江等重点城市产业集群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周边地区配套产业链不断完善。各地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集群发展模式。 当前,江西正持续推进重点工业产业集群提能升级,通过强化科技创新、优化营商环境、完善产业链条等措施,不断提升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为全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25-07-20
-
【江西招商】江西省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持续优化 民间活力与产业升级双轮驱动
今年以来,江西省通过精准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增速稳健、结构优化的良好态势。民间投资贡献突出,三产比重稳步提升,工业技改与新兴产业投资成为提质关键,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补短板成效显著,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投资增速领跑中部民间资本担当主力 江西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中部地区排名首位。民间投资表现尤为活跃,其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占总投资的比重近七成,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超七成,成为稳投资的核心力量。从行业分布看,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民间投资占比最高,反映出市场信心持续恢复。 二、产业结构动态调整三产占比稳步提高 江西省三次产业投资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投资占比同比提升,其中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增速较快。第二产业投资占比微增,主要得益于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强劲拉动。第一产业投资占比下降,但农业机械化、智慧农业等细分领域投资热度不减,呈现提质增效趋势。 三、工业投资量质齐升新旧动能加速转换 江西省工业投资呈现明显结构性变化: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速均高于工业投资整体水平,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集群效应;另一方面,工业技改投资增速显著,占工业投资比重同比大幅提升,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步伐加快。与此同时,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速低于工业投资平均水平,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现。 四、短板领域精准发力民生基建协同推进 江西省基础设施投资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水上运输、公共设施管理等细分领域增速突出。民生领域投资力度加大,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速,水利和环境管理投资持续加码,既夯实了发展基础,又提升了民生福祉。
2025-07-20
-
【青岛招商】青岛机电产品进出口强劲增长 龙头企业贡献突出
今年以来,青岛市通过优化招商引资政策、强化产业链协同发展,推动机电产品进出口实现显著增长。1-10月,全市机电产品贸易规模达1454亿元,同比增长13.7%,成为拉动外贸增长的核心引擎。高新技术产品表现亮眼,重点企业集群效应凸显,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机电产品出口引领外贸增长 数据显示,青岛市机电产品出口额突破1116.6亿元,增速达18.3%,占全市出口总量的44.9%。这一领域对全市出口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6.3%,直接拉动整体出口增长7.5个百分点。进口方面保持稳定,机电产品进口额337.3亿元,同比增长1%。分析认为,家电制造、船舶工程等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是出口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二、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增速显著 同期,青岛市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422.7亿元,增长13.5%。其中出口额259.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1.4%,反映当地企业在半导体、智能装备等领域的技术突破。进口额163.2亿元,增长3.1%,表明产业链关键环节的补链强链需求持续存在。 三、头部企业集群效应凸显 海信集团、海尔集团等16家重点企业出口规模均超亿美元,合计贡献了全市机电产品出口增量的97.7%,拉动增长率达12.87个百分点。这些企业覆盖家电、海洋工程、电子信息等多个领域,通过技术创新和海外市场拓展,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矩阵。 四、政策协同助力产业升级 青岛市通过搭建跨境贸易服务平台、落实税费优惠政策等措施,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同时,重点培育“新三样”产品出口,推动光伏组件、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新兴领域加速发展。海关数据显示,前10个月青岛口岸通关效率提升15%,进一步优化了外贸环境。 当前,青岛市正围绕机电产品产业链实施精准招商,强化与RCEP成员国的贸易合作。随着高端制造基地建设和数字化转型深化,预计全年机电产品进出口将延续稳健增长态势,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提供重要支撑。
2025-07-20
-
【上海招商】中国外贸稳中向好 前三季度进出口实现稳健增长
今年以来,全国多地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招商引资等举措,推动对外贸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海关统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突破22万亿元,同比增长近一成,呈现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特点。以下从多维度分析当前外贸运行亮点: 一、政策协同效应显现支撑外贸韧性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贸环境,相关部门统筹推进稳外贸政策组合拳。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覆盖所有口岸,出口退税效率平均缩短至数个工作日内。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显著,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提高至三成以上。民营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贡献了超过四成的进出口份额,成为稳定外贸基本盘的重要力量。 二、进口增速显著反映内需市场潜力 前三季度进口增长达两位数,凸显国内消费升级与生产需求扩张。大宗商品进口量价齐升,其中原油、天然气等能源产品进口量同比增幅明显。医疗器械、化妆品等消费品进口持续扩大,部分品类增速超过三成。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扩围至数十个,带动优质商品进口渠道多元化发展。 三、贸易伙伴多元化布局成效显现 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速高于整体水平,占比较去年同期提升约两个百分点。与东盟经贸合作深化,农产品、电子元器件等商品贸易额创历史新高。同时,对欧盟、美国等传统市场出口保持稳定,汽车、光伏等优势产品出口表现亮眼。 四、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增长新动能 综合保税区进出口值同比增长超两成,海南自贸港免税购物拉动消费回流效应显著。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扩大至三十余个城市,带动中小微企业集群式出海。数字技术赋能外贸流程再造,通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申报的业务量占比已达九成以上。 当前,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外贸企业开拓新兴市场意愿增强。多地政府正结合本地产业特色,通过搭建海外仓网络、组织线上展会等方式,助力企业抓订单拓市场,为全年外贸提质增效奠定坚实基础。
2025-07-20
-
【上海招商】工业经济稳中向好 企业效益持续改善
今年以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为各地招商引资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最新数据显示,前10个月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超过两成,超九成行业实现盈利改善,成本下降、效率提升、杠杆率降低等积极变化进一步凸显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 一、工业利润延续高位运行 前10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速较前三季度继续加快,其中10月单月增速虽环比小幅回落,但仍处于年内较高水平。分行业观察,41个工业大类中有38个行业利润实现同比增长,其中能源原材料行业贡献显著——煤炭开采业利润同比增幅超6倍,黑色金属冶炼行业增长1.6倍。值得注意的是,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实现扭亏为盈,而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业等高新技术领域也保持近20%的稳定增长。 二、经营质量呈现多维提升 企业效益改善体现在多个关键指标: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同比提高0.55个百分点,达到近年较好水平;每百元收入中的成本与费用同比双降,合计减少0.51元;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与应收账款回收期分别缩短0.6天和1天,显示运营效率持续优化。此外,10月末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表明在利润增长的同时,企业债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三、结构性特征值得关注 在整体向好的背景下,不同行业分化明显。电力热力行业受能源价格波动影响,利润总额同比下降超过两成,这与煤炭行业的高增长形成对比。这种上下游行业利润分配不均的现象,反映出当前工业经济仍面临结构性调整压力。与此同时,电子设备制造等中游行业保持稳健增长,显示出产业链韧性。 四、政策效应持续释放 分析认为,工业企业效益改善得益于多重因素: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带动上游行业盈利,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企业成本,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加大缓解资金压力。随着近期部分原材料价格回落,中下游行业成本压力有望进一步减轻。专家建议,下一步需继续引导资金投向制造业关键领域,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巩固工业经济回升基础。
2025-07-20
-
【上海招商】国有企业利润显著增长 重点行业表现亮眼
今年以来,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和深化招商引资,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向好态势。最新数据显示,前4个月国有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速达两位数,重点行业贡献突出,资产负债结构持续优化,展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高质量发展潜力。 一、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双增长 1—4月,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与利润总额均保持同比上升趋势。其中,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接近10%,利润总额增速更快,达到18%以上,显著高于收入增长水平。分层级看,中央企业利润增速略高于地方国有企业,两者均实现两位数增长。资产规模方面,国有企业总资产同比增长近10%,负债增速低于资产增速,所有者权益占比进一步提升,反映出资本结构的持续改善。 二、重点行业成为利润增长主力 钢铁、石油石化、煤炭等上游行业对整体利润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和国内需求回暖影响,相关行业利润增速普遍高于收入增速。例如,石油石化行业受益于能源结构调整和炼化产能优化,盈利能力显著增强;煤炭企业在保供政策支持下,产销协同效应进一步释放;钢铁行业通过技术升级和绿色转型,实现效益与效率双提升。相比之下,有色金属等行业受价格回调等因素影响,利润空间有所收窄。 三、区域协同发展效应显现 从地方表现看,东部沿海地区国有企业利润增速保持领先,其中广东省、江苏省等地通过产业链整合与创新驱动,培育了一批高附加值产业。中西部地区如陕西省、山西省依托能源资源优势,在煤炭清洁利用和化工延伸领域取得突破。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成效逐步释放,装备制造业利润贡献度提升。 四、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 今年以来,多项稳经济政策持续发力,为国有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一方面,减税降费、专项债支持等举措有效降低了企业成本;另一方面,国际市场能源供需格局变化带动相关行业景气度上升。国有企业通过强化科技创新和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增强了盈利韧性。 综合分析,国有企业在前4个月的经济运行中展现出较强的复苏势头,重点行业转型升级效果显著。未来,随着改革深化和宏观政策协同推进,国有企业有望在稳定经济大盘中发挥更大作用。
2025-07-20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