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区招商】河北区政企侨联动搭建新平台 共促侨资赋能区域发展
河北区人民政府、天津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与三联万侨科技有限公司近日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三方将围绕招商引资、创新创业、人才引进等领域深化合作,以“三联万侨”众创空间为载体,构建侨界资源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新型平台,助力河北区高质量发展。 一、政企侨协同机制创新 根据协议内容,三方将建立常态化工作联动机制,由专职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在2024年第一季度前完成首批项目对接,重点推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科技成果转化。河北区将提供政策支持,包括场地租赁补贴、税收优惠等;侨联组织负责海外资源对接;企业则发挥市场化运营优势,形成“政府引导+侨联搭桥+企业落地”的闭环模式。 二、四大合作方向落地实施 在信息共享方面,三方将按月更新招商引资动态,建立专项数据库,涵盖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河北区重点产业需求。互访活动计划每年开展不少于两次,组织海外侨商考察河北区投资环境。针对新侨群体,平台将提供创业培训、法律咨询等配套服务,首批试点项目预计于2024年下半年启动。 三、众创空间赋能产业升级 “三联万侨”众创空间已规划2000平方米物理载体,定位为侨资项目孵化基地。空间将设立专项基金,优先支持人工智能、跨境电商等领域项目。历史数据显示,河北区近三年通过侨资引进落地项目27个,带动就业超千人。新平台有望进一步扩大规模效应,推动产业链上下游集聚。 四、区域发展获多维助力 合作方将联合举办国际论坛、文化展览等活动,提升河北区国际影响力。在商贸领域,计划搭建跨境贸易服务平台,帮助本土企业对接海外侨商网络。科技板块则聚焦产学研合作,推动高校科研成果通过侨界渠道实现产业化。 此次合作标志着河北区侨务工作进入资源整合新阶段,通过制度化、平台化运作,实现侨智侨力与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度耦合,为天津建设现代化大都市注入新动能。
2025-07-19
-
河北区创新三项机制优化营商环境助力招商引资
河北区通过建立四级联络制度、信息化值守机制和企业问题闭环处理程序,有效提升政企服务效能,为招商引资营造良好环境。今年一季度,该区政企互通服务平台实现企业全覆盖,问题办结率和满意度均达100%,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一、构建四级联动体系打通服务堵点 河北区整合职能部门与街道资源,建立“定期沟通—走访联系—协调互动—直接落实”的四级联络制度。每月固定召开跨部门联席会议,针对企业反映的用地审批、环保评估等高频问题开展专项研讨。例如,某科技企业在扩建厂房时涉及多部门审批,通过街道联络员上报后,区规划、环保等部门联合现场办公,将原需30个工作日的流程压缩至7天完成。 二、双岗值守实现问题动态清零 全区推行信息化平台A/B岗24小时值守模式,确保企业诉求实时响应。去年底,某食品企业通过平台反映原材料运输受阻,值守人员接报后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协调交通部门开辟绿色通道,6小时内解决冷链物流通行问题。该机制运行以来,累计处理夜间和节假日紧急诉求17件,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2小时。 三、闭环管理提升问题处置质效 创新“下单—接单—填单—结单”全流程承办制度,明确各环节责任人和时限要求。某制造业企业提出政策补贴申领困难后,区工信局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资质审核,并联动财政部门实现补贴直达账户。制度实施后,63件企业诉求均实现100%按期办结,重复投诉量同比下降42%。 四、数字赋能强化服务支撑 依托政企互通平台归集市场监管、税务等12类数据,智能推送惠企政策3200余次。今年初上线的“AI预审”功能,已自动识别企业申报材料缺陷56处,帮助87家企业实现“一次申报通过”。平台企业端注册量同比增长215%,成为政企互动的核心渠道。 河北区通过机制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今年新引进重点项目23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9个。下一步将深化“一企一策”精准服务,助力市场主体提质增效。
2025-07-19
-
【天津招商】河北区财政精细化管理赋能城市新动能
河北区以招商引资为核心引擎,深入推进财政资金规范化使用,统筹优化收支结构,强化风险防控,通过精准扶持重点项目和创新型企业,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2023年以来,全区系统性构建现代化财政体系,提升资金效能,保障民生短板补齐与城市品质跃升,为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持续优化财政收入结构。2022年,河北区启动收入多元化改革,整合税收、非税收入及国有资产收益资源,创新培育数字经济、绿色产业等新兴财源,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集聚,确保收入增长可持续。加强支出政策协同研究,2024年形成与民生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升级相匹配的动态保障机制,优先资金投入教育、医疗等短板领域,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二、深化财政管理效能升级。河北区在2023年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建立现代预算管理制度,强化资金全过程监管和账户标准化管理。实施基层财务核算真实性提升行动,2024年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资金流向透明化,杜绝虚假核算隐患。存量资金盘活机制常态化运行,2023年化解存量风险项目,严控新项目增量风险,科学安排结余资金滚动使用。 三、发挥财政杠杆支撑作用。聚焦招商引资提质增效,2024年加大科技创新扶持,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研发投入,推动智能科技企业加速成长。优化土地资源利用,协调开发主体加速出让地块,保障重大项目顺利落地。与楼宇管理部门协同施策,制定闲置楼宇激活政策包,引入高端服务业企业,2023年实现楼宇经济规模化发展。 四、构建财政风险防控体系。2022年起强化内部审计与资金监控双轨并行机制,定期开展资金安全评估,提升运行稳健性。2024年完善问责机制,防范违规操作,确保财政支出依法合规,为经济长效安全运行奠定制度基础。
2025-07-19
-
【天津招商】河北区多维发力推动产业升级 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河北区以招商引资为抓手,统筹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民生商业提质、绿色产业培育、企业梯队建设及外贸模式创新,通过五大核心举措加速产业升级。2023年以来,该区通过优化空间布局与政策引导,逐步形成高端引领、民生托底、创新驱动的立体化发展体系,为区域经济转型注入新动能。 一、打造意式商务区现代服务业高地 河北区以意式风情街为核心载体,2022年启动高端服务业"产业组团"培育计划,重点引入跨国企业区域总部、商务服务机构和商贸旅游综合体。通过定制化税收优惠与空间载体升级,截至2023年底已吸引23家跨国企业设立北方运营中心,形成法律、会计、咨询等专业服务集群。同步开发"商务+文旅"融合业态,利用历史建筑资源打造沉浸式商业体验项目,带动周边商圈客流量同比增长37%。 二、构建全域覆盖便民商业网络 针对社区商业短板,2023年实施"双6工程",新建光复道等6个社区商业中心,改造增产道等6个老旧市场,引入智慧化管理系统实现商品溯源全覆盖。在望海楼街道试点"早餐地图"数字化平台,整合120家餐饮网点资源,居民满意度达92%。通过租金补贴引导连锁品牌下沉,全区便利店密度提升至每千人2.3个,提前完成"15分钟便民圈"建设目标。 三、建立节能环保产业监测体系 2021年起搭建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平台,覆盖全区85%规上企业,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碳排放实时预警。在京津国际文化科技园设立环保产业孵化器,累计培育14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3家自主研发的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已应用于雄安新区建设。2023年园区单位GDP能耗较基准年下降12.7%,获评国家级绿色示范区。 四、完善民营企业梯度培育机制 实施"鲲鹏计划"分层扶持政策,2022年认定18家领军型企业给予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推动5家企业完成并购重组。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库,配套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2023年新增省级以上认证企业29家。在智能制造领域形成"龙头带配套"产业协同模式,相关产业链本地配套率提升至58%。 五、创新服务贸易发展路径 依托天津自贸区政策优势,2023年建成跨境贸易综合服务平台,集成通关、退税等38项服务功能。引导传统外贸企业拓展检测认证、供应链管理等增值服务,当年服务贸易额占比突破21%。在数字服务领域,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3项区块链应用技术获欧盟市场准入认证。 通过系统化产业布局,河北区已形成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2024年将持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培育数字经济、绿色金融等新兴增长点,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示范样本。
2025-07-19
-
河北省深化项目升级行动助推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
河北省2024年深入推进重大项目升级加力行动,以招商引资为引擎,依托省市重点项目,强化包联机制和要素保障,助力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行动通过系统性活动激发投资活力,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河北省发展改革委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入开展“三重四创五优化”活动,聚焦重点领域项目升级加力。行动旨在优化营商环境,通过省级重点项目为依托,统筹实施升级计划,强调质量、进度与成效协同推进。参考国家发展改革部门官网信息显示,此类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以夯实实体经济基础。 二、河北省明确15位省级领导包联669项省重点项目,通过“三包四帮六保五到位”机制提供精准帮扶。全省累计组织33次集中开工活动,营造比拼氛围,所有计划开工项目均已按时开工。依据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开数据,包联方案提升了行政效率。 三、该省严格遵循“要素跟着项目走”原则,强化土地、环保和资金保障,重点储备“两新一重”、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支撑项目。招商引资在行动中发挥核心作用,吸引多领域产业布局。据官方报道,要素精准匹配加速了项目落地。 四、河北省重大项目升级加力行动成果显著,累计完成投资可观,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参考国家权威机构分析,行动推动了结构优化和就业增长,为稳经济提供了坚实后盾。
2025-07-19
-
【天津招商】津冀协同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与世界级港口群
河北省和天津市正携手推进环渤海港口群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强化产业投资,优化资源配置,旨在打造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和世界级港口群,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这一合作聚焦港口功能分工与集群发展,为推动京津冀一体化注入新动力。 一、港口资源整合与集群战略启动。环渤海地区是北方经济重要增长极,港口群建设被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2014年8月,河北省和天津市成立合资公司,标志着津冀港口合作正式落地。此举强化了港口设施共享和业务协同,避免了资源重复建设。 二、港口运营机制持续优化。2015年1月,相关船检部门达成协同机制共识,提升了船舶检验标准统一性。2016年7月,唐山港与天津港联合成立集装箱码头公司,促进了集装箱运输网络化布局。通过内陆无水港资源共享和资质互认,津冀港口群运营效率显著提高。 三、近期进展与重大项目落地。2023年5月,沧州渤海新区、天津港集团和河北港口集团签署合作协议,重点推进黄骅港集装箱业务发展。这体现了以集装箱融合为核心的协同建设一盘棋模式,为港口群功能分工提供支撑。招商引资活动吸引外部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升级,加速了世界级港口愿景实现。 四、数字化与物流体系构建。津冀港口群正建立统一口岸通关模式和物流信息平台,减少审批环节,提升通关效率。合作联盟推动企业联营机制,形成运输一张网格局。招商引资聚焦智慧港口技术应用,确保物流供应链韧性增强。 五、目标与区域经济影响。合作致力于打造布局规划一张图,推动环渤海港口国际化转型。这助力北方成为全球航运枢纽,带动区域产业升级和外贸增长,并增强环渤海整体竞争力。未来,津冀港口群将持续深化协作,吸引更多投资,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战略。
2025-07-19
-
【河北招商】河北企业打造亚洲最大箱梁跨径斜拉桥 林州迎宾大桥主体完工
河北省建筑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与招商引资合作,成功完成亚洲最大混凝土箱梁跨径斜拉桥建设。由中建路桥集团承建的林州迎宾大桥主体工程于近期竣工,其无背索双索面独塔设计及80米单孔跨径创下亚洲纪录,标志着我国桥梁建造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一、技术创新推动基建领域新标杆 林州迎宾大桥采用无背索双索面独塔斜拉桥结构,克服了传统斜拉桥对地质条件的高要求。项目团队研发的混凝土箱梁分段预制拼装工艺,将主跨单孔跨径提升至80米,较同类桥梁标准跨径增加约30%。施工过程中应用的BIM技术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为复杂结构桥梁建设提供可复制经验。 二、区域经济与交通网络协同发展 该桥作为河南省林州市重点交通枢纽,连接城市主干道与跨区域高速公路网。建成后预计缩短周边5个区县物流运输时间40%以上,促进太行山区与中原经济圈资源互通。项目吸纳当地超200家供应商参与建设,带动建材、机械制造等相关产业升级。 三、环保标准引领绿色施工范式 工程团队在建设中严格执行生态保护措施,采用低噪音钢模板、太阳能临时照明系统等30余项环保技术。桥梁桩基施工避开生态敏感期,并创新使用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实现工程废料再利用率达90%,获评省级绿色施工示范项目。 四、质量管控体系树立行业典范 项目建立三级质量监督机制,对箱梁预应力张拉、索塔垂直度等关键工序实行毫米级精度控制。全桥128组斜拉索索力误差控制在设计值的1%以内,混凝土结构强度合格率100%,相关技术指标通过国家级检测机构认证。 五、基建产能输出服务国家战略 中建路桥集团依托该项目积累的技术专利已应用于多个海外工程,其中大跨径箱梁施工工法被纳入行业标准。林州迎宾大桥的建成,为我国参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展现河北省建筑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该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刷新了亚洲混凝土箱梁桥建设纪录,更通过产研结合模式培育出20余项核心技术,未来将在跨峡谷、跨海湾等重大工程中发挥示范效应。
2025-07-19
-
【上海招商】长三角工业互联网标识一体化建设合力提速
沪苏浙皖四省市联合推进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建设,成立专班合力促进标识体系建设,增强区域招商引资吸引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此举将加速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长三角企业提供高效基础设施支持。 一、工业互联网是制造业实现转型的关键路径,标识解析体系作为网络基础设施已取得显著进展。2018年底,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在上海上线运行,实现与国际主要标识体系互联互通,支撑了全国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国家顶级节点由专业机构负责建设运营,运行稳定,有效推动了数字经济发展框架。该体系整合资源配置,促进产业深度融合,服务范围覆盖制造业各领域。 二、标识解析体系在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规模化发展,带动企业接入数量和应用创新大幅提升。上海国家顶级节点接入二级节点持续增加,初步形成长三角覆盖布局,支撑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2018年以来,解析注册量快速增长,日均解析量稳步上升,实现了“有流量、有应用”的建设目标。上海通信管理机构相关负责人介绍,长三角标识解析基础设施正发挥日益重要作用,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产业链效率。 三、协同推进机制正式建立,沪苏浙皖四地通信管理机构联合成立建设专班,合力加快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程。在标识解析体系初步规模基础上,专班将整合区域资源,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深化。多家长三角代表企业计划在专业机构支持下,打造标识数据资源合作体系,挖掘数据价值驱动产业升级,推动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经济融合发展。 四、合作协议签署标志着数据资源一体化战略迈出关键一步,区域标识数据产业生态建设正式启动。根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市将共同探索标识数据在招商引资中的应用,吸引企业投资区域数字化项目。合作协议明确聚焦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通发展路径,通过数据驱动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打造全国领先的区域创新模式。
2025-07-19
-
【江苏招商】沪通铁路刷新世界纪录并接入上海枢纽 长三角交通一体化提速
沪通铁路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重点招商引资项目,近期以两项世界级突破引发关注:其控制性工程沪通长江大桥主塔高度突破303米,未来将达325米,成为全球最高桥塔;同时,该铁路通过关键线路拨接施工成功接入上海枢纽。这一进展标志着沿海铁路大通道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将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沪通长江大桥双破世界纪录 正在建设的沪通长江大桥主航道桥创造了两项世界之最:作为首座主跨超千米的公铁两用斜拉桥,其北主塔当前高度已超越原纪录保持者苏通长江大桥(300.4米),预计最终高度将提升至325米。大桥采用双层设计,上层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下层为四线铁路,距下游苏通大桥约40公里。施工中应用了智能监测、超高强度混凝土等创新技术,确保超高塔柱的稳定性。 二、枢纽接入工程完成关键节点 近期实施的京沪下行线安亭至黄渡段拨接施工历时数小时顺利完成,这是沪通铁路引入上海枢纽的核心环节。施工期间采用II级封锁模式,在有限天窗期内完成了线路切换、信号系统改造等系列作业。该节点的突破使沪通铁路与京沪、沪昆等既有干线实现互联互通,未来将形成南通至上海的直达通道。 三、工程建设整体进展顺利 自2014年启动建设以来,沪通铁路累计完成投资超七成。全线137公里正线线下工程基本完工,铺轨和电气化等后续工程正有序推进。线路设9座车站,包括南通西、张家港、常熟等枢纽站,设计时速200公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太仓段采用双线分设模式,太仓南站将成为连接沪通铁路与沪苏通铁路的重要节点。 四、区域交通格局迎来升级 该铁路建成后将填补苏中、苏北与上海间的快速铁路空白,使南通至上海通行时间缩短至1小时内。作为沿海通道的关键段落,其意义不仅在于突破长江天堑的物理阻隔,更将重构鲁东、苏北与长三角核心区的运输体系。分析指出,项目投运后可分流现有过江通道30%以上的货运压力,显著提升沪苏通勤效率。 当前,建设方正加快推进剩余桥梁合龙和联调联试工作,预计全线开通后将与北沿江高铁、通苏嘉甬铁路等多条干线形成网络效应,进一步强化上海国际枢纽功能,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基础设施支撑。
2025-07-19
-
华池县创新招商机制优化营商环境力促项目落地
华池县以打造“亲商、安商、暖商”营商环境为核心,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招商模式、完善政策体系,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批重点产业项目相继落地,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创新招商机制精准对接项目需求 华池县围绕特色农业、生态工业、清洁能源等主导产业,组建专业化招商团队,分批次赴北京、上海、天津等重点城市开展定向推介。通过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成功引进子午百菌园香菇种植加工、污油泥资源化处理、红南梁奶牛养殖等一批带动性强的项目。同时建立项目联审机制,对投资强度、环保标准等关键指标实行综合评估,确保项目质量。 二、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服务流程 华池县全面推行“一网通办”和“最多跑一次”改革,设立招商引资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清理冗余审批事项23项,推行“承诺制+容缺受理”模式,助力项目快速落地。例如,盘龙药业中药加工生产线项目从签约到投产仅用时5个月,创下当地项目落地速度新纪录。 三、强化政策激励增强投资吸引力 华池县出台《招商引资优惠奖励办法》,对固定资产投资超3000万元的项目按比例给予奖励,对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税收减免支持。同步建立中介机构激励机制,对成功引荐项目的第三方给予资金奖励。当地还设立2亿元产业扶持基金,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文旅融合等领域项目发展。 四、完善要素保障推动项目可持续发展 华池县整合闲置土地、标准化厂房等资源建立项目储备库,优先保障重点招商项目需求。针对香菇种植、湖羊养殖等农业项目,配套建设20万吨玉米饲草仓储中心,解决原材料供应问题。同时与兰州高校合作建立技术转化中心,为污油泥处理等项目提供科研支撑,形成“引进—孵化—升级”的良性循环。 通过系统化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华池县招商引资工作呈现量质齐升态势。未来当地将重点围绕延链补链强链,进一步健全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持续释放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2025-07-19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