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广州招商】广州多措并举助力服务业复苏 招商引资与产业园区建设成亮点
广州多措并举助力服务业复苏 招商引资与产业园区建设成亮点 为应对疫情对服务业的持续影响,广州市2022年出台《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措施》,通过53项具体政策聚焦招商引资、投资扩容及产业园区建设,着力减轻市场主体负担。该政策体系涵盖财税减免、金融支持、行业专项帮扶三大领域,重点针对餐饮零售、文化旅游等五大行业推出差异化纾困方案,同时强化基础设施投资与特色产业园区培育,为服务业复苏注入新动能。 一、财税金融协同发力缓解企业压力 1. 延续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对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企业分别按10%和15%比例实施进项税抵减 2. 小微企业享受"六税两费"减半征收,涵盖资源税、房产税等主要税种 3. 对经营困难企业实施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建立动态帮扶清单机制 二、重点行业实施精准纾困方案 (一)餐饮零售业提质升级 ? 支持企业拓展线上销售渠道,鼓励中央厨房与社区配送网络建设 ? 加强老字号品牌保护,推动传统商业体数字化改造 (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 打造"珠江夜游+文化体验"等特色文旅线路 ? 开发红色旅游与非遗主题产品,培育文商旅融合示范区 三、产业园区建设强化投资吸引力 1. 在天河区、黄埔区试点建设服务业创新孵化园,提供三年免租期 2. 南沙自贸片区规划建设跨境服务贸易园区,吸引港澳专业服务机构入驻 3. 白云空港经济区完善航空物流配套,打造临空服务业集聚区 四、招商引资与项目落地保障 ? 建立重大服务业项目"绿色通道",实行全流程代办服务 ? 对固定资产投资超5亿元项目给予用地指标倾斜 ? 组建粤港澳大湾区服务业投资联盟,定期举办专题招商会
2022-05-12
-
【2022年合肥招商】合肥市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突破:创新孵化体系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合肥市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突破:创新孵化体系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一、认定成果与发展态势 2021 年,合肥市在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共有星梦园科技企业孵化器、长百科技企业孵化器等 6 家孵化器获科技部认定,超过 “十三五” 期间累计数量总和,占全省新认定数量的六成。这些孵化器聚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形成了 “孵化 + 投资 + 产业” 的特色模式。 二、孵化体系与政策支持 合肥市构建了 “众创空间 - 孵化器 - 加速器” 全链条孵化体系,通过提供物理空间、技术支持、创业培训等服务,助力科技企业成长。例如,星梦园孵化器建立了 “种子基金 + 天使投资 + 风险投资” 的融资体系,累计投资孵化企业超 2000 万元,培育出 3 家科创板上市企业。 为加快孵化器发展,合肥市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若干政策》,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孵化器给予最高 200 万元奖励,对在孵企业的研发投入给予最高 10% 的补贴。2021 年,全市各级财政累计投入孵化器扶持资金超 1 亿元。 三、创新成效与社会价值 孵化器已成为合肥市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2021 年,全市国家级孵化器在孵企业达 1200 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200 余家,带动就业超 2 万人。科技部火炬中心专家指出,合肥的孵化器建设不仅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更探索出一条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
2022-05-12
-
【2022年安徽招商】安徽前 4 个月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 9.34% 长三角用电增速领跑者
安徽前 4 个月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 9.34% 长三角用电增速领跑者 一、用电数据折射经济活跃度 三大产业协同增长 今年 1 至 4 月,安徽省全社会累计用电量达 910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9.34%,增速位列长三角地区第一,彰显经济发展强劲动能。其中,工业用电量 580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8.5%,占全社会用电量的 63.7%,制造业复苏态势明显;服务业用电量 190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12%,反映消费市场持续回暖;居民生活用电量 140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7.2%,城乡居民用电需求稳定。 4 月份单月用电量 201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1.92%,虽受疫情局部影响,仍实现连续多月正增长。分行业看,高新技术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 15%,其中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用电量增速超 20%,成为用电增长的主要贡献力量。 二、电力供需平稳有序 能源保障体系完善 安徽省能源局数据显示,全省电力装机容量达 1.2 亿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达 35%,煤电清洁化改造完成率 100%。为保障用电需求,省能源局建立 "源网荷储" 协同互动机制,在合肥、芜湖等工业重镇布局分布式光伏项目,一季度新增光伏装机容量 200 万千瓦,相当于年节约标准煤 60 万吨。 电力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安徽省电力交易中心推出 "中长期 + 现货" 交易模式,2022 年一季度市场化交易电量达 300 亿千瓦时,占全省用电量的 33%,平均电价较目录电价下降 2.3 分 / 千瓦时,为企业降低用电成本超 7 亿元。 三、用电增速背后的经济密码 新兴产业与民生改善双轮发力 社会用电量作为经济 "晴雨表",其增长与安徽省产业结构升级密切相关。2021 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 18%,占规上工业比重达 45%,带动高载能行业用电结构优化。同时,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2021 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 58.33%,同比提高 1.17 个百分点,居民生活用电需求持续释放。 安徽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加强能源供需监测预警,加快抽水蓄能、特高压等重大项目建设,计划到 2025 年建成储能项目装机容量 300 万千瓦,进一步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能源保障。
2022-05-12
-
【2022年安徽招商】砀山迈瑞医疗科技产业园开工 打造皖北高端医疗器械产业新地标
砀山迈瑞医疗科技产业园开工 打造皖北高端医疗器械产业新地标 一、298 亩产业园奠基 骨科医疗器械全链条布局 4 月 28 日,砀山迈瑞医疗科技产业园在砀山经济开发区正式开工,项目占地 298 亩,总建筑面积 20 万平方米,总投资超 10 亿元。园区以骨科医疗器械为主攻方向,规划建设现代化精密机械加工厂房、国际会议中心及全生态果园,致力于打造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高端医疗产业集群。 根据规划,现代化精密机械加工厂房将于 2023 年一季度启动生产,主要生产符合人体植入物标准的高规格骨钉、骨板等骨科植入物,采用五轴联动加工中心、激光打标等先进工艺,精度控制在 0.001 毫米以内。所有配套设施及国际会议中心计划于 2024 年底交付,届时将成为国内骨科领域重要的技术交流与产业合作平台。 二、产业协同与技术创新 赋能医疗装备产业升级 砀山迈瑞医疗科技产业园是迈瑞集团在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布局,依托集团在医学影像、体外诊断等领域的技术积累,重点突破骨科植入物领域 "卡脖子" 技术。园区引入德国先进的植入物表面处理技术,通过等离子喷涂工艺提升骨钉与人体组织的相容性,临床愈合周期缩短 30%。 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骨科植入物 500 万件,实现年产值 20 亿元,带动就业超 2000 人。同时,园区将与安徽医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建立产学研合作,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开展生物可降解材料、3D 打印骨科器械等前沿研究,相关成果可快速实现产业化转化。 三、政策扶持与区域发展 助力皖北产业振兴 砀山县作为安徽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该项目的落地是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升级的典型案例。安徽省 "十四五" 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支持皖北地区发展特色医疗产业,对落户砀山等县域的医疗项目给予用地指标倾斜、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砀山县政府配套设立 1 亿元产业引导基金,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及企业研发补贴。 迈瑞医疗科技产业园的建设,将填补皖北高端医疗器械产业空白,形成 "研发在合肥、生产在砀山、销售在全国" 的区域协同模式。据安徽省医药行业协会预测,到 2025 年全省医疗装备产业规模将突破 2000 亿元,其中县域产业集群贡献度将达 30%。
2022-05-12
-
【2022年铜陵招商】铜陵 "亩均论英雄" 改革 2.0 版实施 资源配置更精准产业转型更高效
铜陵 "亩均论英雄" 改革 2.0 版实施 资源配置更精准产业转型更高效 一、评价体系升级 覆盖范围与分类管理双突破 铜陵市日前出台《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实施意见(2.0 版)》,进一步深化 "亩均论英雄" 改革。新版政策扩大评价范围,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占地 3 亩以上的规下工业企业全部纳入评价体系,实现工业企业全覆盖。同时,针对新设立企业、重大项目建设期企业等特殊类型,设置不超过三年的过渡期,体现政策灵活性。 评价指标体系更加科学,在原有亩均税收、亩均产值基础上,新增研发投入强度、单位能耗产出等指标,权重占比达 30%,引导企业向绿色化、创新化转型。对电力、燃气等公益性企业实施免评政策,确保改革不影响民生保障领域。 二、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 倒逼企业提质增效 根据评价结果,铜陵市将企业划分为 A(优先发展类)、B(鼓励提升类)、C(监管调控类)、D(倒逼转型类)四类,实施 "正向激励 + 反向倒逼" 机制: A 类企业:优先保障用地、用能、信贷等要素,2022 年给予 A 类企业新增用地指标 80% 倾斜,工业用水价格下浮 10%。 D 类企业:实施用电用能阶梯加价,土地使用税按最高标准征收,2021 年倒逼 32 家 D 类企业完成转型或退出市场,腾出土地 500 余亩。 数据显示,2021 年铜陵市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达 18.5 万元 / 亩,同比增长 22%;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 5.6%,改革成效显著。 三、精准服务与长效机制 优化产业发展生态 铜陵市建立 "一企一策" 服务专班,为 B、C 类企业制定个性化提升方案。2022 年一季度,累计开展政策培训 12 场,惠及企业 300 余家,帮助 28 家企业申报省级技术中心,15 家企业完成智能化改造。 为确保改革持续深化,铜陵市将评价结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权重占比达 5%,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每季度更新企业评价数据。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拓展评价范围至服务业企业,形成全产业覆盖的 "亩均论英雄" 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2-05-12
-
【2022年芜湖招商】芜湖建成国内首座 "量子 + 5G" 智慧开关站 开启电力安全新范式
芜湖建成国内首座 "量子 + 5G" 智慧开关站 开启电力安全新范式 一、技术融合创新 构筑电力通信安全屏障 5 月 9 日,国内首座采用 "量子 + 5G" 技术的配电自动化开关站 —— 同丰里开关站在芜湖正式投运。该项目由安徽移动芜湖分公司与国网芜湖供电公司联合建设,通过量子加密终端、量子云安全服务平台与 5G 通信技术深度融合,在配电主站与开关站之间建立量子加密安全隧道,实现数据传输的 "防窃听、防篡改、防攻击"。 技术层面,开关站配置量子密钥生成与分发系统,密钥更新周期短至 1 分钟,加密强度达到量子级安全标准。同时,利用 5G 网络的大带宽、低时延特性,将开关站故障响应时间从传统模式的 10 秒缩短至 2 秒以内,大幅提升电网可靠性。 二、应用场景拓展 赋能智能电网建设 同丰里开关站的投运是芜湖 "智慧城市" 建设的重要节点,其创新技术已应用于以下场景: 配网自动化:实时监测 10kV 线路运行状态,自动隔离故障区段,减少停电范围超 80%,2022 年一季度累计减少停电时长 2000 小时。 新能源消纳:支持分布式光伏、储能等新能源接入,通过量子加密通信实现源网荷储协同控制,新能源渗透率提升至 30%。 应急保障:在疫情防控期间,为定点医院、隔离点等重要场所提供电力安全保障,确保供电可靠性达 99.999%。 三、产业协同与标准引领 打造量子科技高地 芜湖市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等科研资源,建立 "量子科技产业联盟",吸引上下游企业 30 余家集聚。同丰里开关站的成功实践,为量子通信在电力、金融、政务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可复制的 "芜湖模式"。 安徽省量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 2025 年建成 5 个以上量子科技应用示范项目,培育 10 家年产值超亿元的量子企业。芜湖市作为核心承载区,计划到 2023 年实现量子通信在全市电网全覆盖,形成千亿级量子信息产业集群。
2022-05-12
-
【2022年禹会区招商】禹会区 “涂山模式” 赋能乡村振兴:石榴产业的全链条创新之路
禹会区 “涂山模式” 赋能乡村振兴:石榴产业的全链条创新之路 一、产业升级:从种植基地到品牌经济 禹会区石榴种植面积达 2 万亩,年产各类石榴 1200 万斤。为提升产业附加值,该区注册 “涂山长青” 石榴品牌,通过标准化种植、绿色认证等措施,推动 “涂山石榴” 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同时,延伸产业链条,开发石榴酒、石榴汁、石榴盆景等 20 余种产品,年综合产值超亿元。 二、产学研融合:科技赋能与品种改良 禹会区与安徽科技学院、省农科院园艺所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引进 “突尼斯软籽石榴” 等新品种 10 余个,推广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新技术,使石榴亩产提升 20%,优质果率从 50% 提高至 75%。2021 年,合作开展的 “石榴精深加工技术研究” 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三、营销创新:电商直播与认养经济双轮驱动 在销售模式上,禹会区引入电商直播、社区团购等新业态,与合肥百大集团合作开展 “涂山石榴” 专场直播,单场销量达 3 万斤,销售额突破 50 万元。同时,创新推出 “石榴树认养” 活动,通过微信小程序实现线上认养、线下管护、果实配送全流程服务,截至 2022 年 3 月,累计认养石榴树 2331 棵,带动村集体增收 13.5 万元,户均年增收超 2000 元。
2022-05-12
-
【2022年福建招商】福建省新基建布局:数据中心与 5G 助力 “双碳” 目标
福建省新基建布局:数据中心与 5G 助力 “双碳” 目标 一、政策框架:构建绿色新基建体系 福建省深入贯彻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由省发改委、省委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福建省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推动数据中心和 5G 等新型基础设施绿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以数据中心、5G 为重点,打造绿色低碳、智能高效的新基建格局。 二、量化目标:能效提升与规模扩张并重 《方案》提出 “十四五” 期间的具体目标: 规模指标:到 2025 年底,全省数据中心标准机架数达 15 万个,5G 基站数达 12 万个以上,实现设区市城区、县城及重点乡镇 5G 网络全覆盖。 能效指标: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PUE)普遍不超过 1.5,新建大型及超大型数据中心 PUE 不高于 1.3,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显著提升;5G 基站能效提升 20% 以上,单位流量功耗降低 30%。 三、实施路径:分类施策与技术创新 数据中心建设:引导数据中心向福州、厦门等枢纽节点集聚,鼓励利用旧厂房、闲置土地等建设绿色数据中心。例如,福州滨海新城规划建设超大型数据中心集群,采用 “光伏 + 储能 + 数据中心” 模式,实现清洁能源供电。 5G 网络优化:推进 5G 基站共建共享,推广 “智慧灯杆” 等多功能一体化设施,减少重复建设。2022 年计划新建 5G 基站 2 万个,重点向工业园区、农业基地等场景延伸。 技术创新应用:支持企业开展液冷技术、分布式储能等绿色节能技术研发,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最高 500 万元补贴。某通信企业研发的 “基站智能节电系统”,可使单个基站年耗电量降低 15%,已在全省推广应用。 四、产业带动:“一业带百业” 效应显现 新基建的绿色发展,将带动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等产业发展。预计到 2025 年,全省数据中心和 5G 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增加值超 2000 亿元。省发改委负责人表示,新基建不仅是实现 “双碳” 目标的重要抓手,更是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关键举措,将为福建省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2022-05-12
-
【2022年连城县招商】连城:红色圣地的产业转型之路
连城:红色圣地的产业转型之路 一、红色历史底蕴:传承 “红旗不倒” 精神 连城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新泉整训” 奠定了人民军队正规化建设的基础,松毛岭阻击战为中央红军长征赢得宝贵时间,全县有 1 万多名子弟参加革命。这些红色历史成为连城发展的精神动力,近年来,连城县依托红色资源,打造 “红色旅游 + 乡村振兴” 融合发展模式。 二、现代产业集聚区建设:聚焦三大主导产业 连城县以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全力打造高质量现代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文旅康养三大主导产业: 新材料产业: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稀土深加工、新型建材等产业,引进稀土永磁材料生产企业,延长产业链条。 电子信息产业: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园,吸引触控屏、智能终端等企业入驻,2021 年园区产值同比增长 25%。 文旅康养产业:整合冠豸山、石门湖等生态资源,推出 “红色研学 + 生态旅游” 产品,2021 年接待游客超 300 万人次,旅游收入增长 18%。 三、政策扶持与项目带动:激活发展动能 连城县出台《产业发展扶持办法》,对新引进的规上工业企业给予最高 200 万元奖励,对文旅项目给予贷款贴息等支持。2022 年一季度,全县新签约项目 12 个,总投资超 50 亿元,其中新材料产业项目占 6 个。同时,加快推进冠豸山机场扩建、高速公路连接线等基础设施项目,提升区域发展承载力。 四、未来展望:红色基因引领绿色发展 连城县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弘扬红色精神,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计划到 2025 年,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百亿,文旅康养产业成为县域经济支柱,实现从 “红色圣地” 到 “产业新城” 的华丽转身。
2022-05-12
-
【2022年四川招商】四川工业经济:总量跨越与结构升级的五年征程
四川工业经济:总量跨越与结构升级的五年征程 一、经济总量跃升:从万亿级到高质量发展新起点 四川工业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2021 年全口径工业增加值达 15428.2 亿元,是 2016 年的 1.4 倍,占 GDP 比重 28.6%,总量居全国第 8 位,西部仅次于重庆。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从 2016 年的 13819 户增至 15611 户,其中营业收入千亿级企业 4 户(五粮液、四川电网、华西集团、通威股份)、百亿级企业 33 户,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 二、增速与结构特征:新兴产业领跑,传统产业焕新 2017—2021 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7.8%,高于全国 1.6 个百分点,呈现 “前高后稳、韧性增强” 态势。分行业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年均 17.2%)、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12.8%)等新兴产业增速领先,推动全省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 1.6 万亿元,成为首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升级,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15.8%)依托页岩气开发技术突破,产量五年增长 3 倍,成为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六大支柱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超 70%,其中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产业规模分别达 1.6 万亿、1.2 万亿元,先进材料、能源化工产业增速均超 1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从 2016 年的 10% 提升至 2021 年的 16%,成为工业增长的核心动力。 三、外向度提升:从内陆工业到全球产业链枢纽 四川工业加速融入全球经济,出口交货值从 2016 年的 2211 亿元增至 6201 亿元,五年增长近 3 倍,年均增速 23.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0 个百分点。依托中欧班列(成渝),笔记本电脑、集成电路、汽车零部件等产品出口至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2021 年笔记本电脑产量达 1.6 亿台,占全球近 1/3,成都、绵阳成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外资利用质量显著提升,英特尔、富士康、京东方等世界 500 强企业在川设立研发中心或生产基地,2021 年全省实际使用外资超 100 亿美元,其中工业领域占比超 60%。同时,本土企业积极 “走出去”,长虹集团在东南亚、欧洲设立 12 个制造基地,九洲集团承接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通信项目,2021 年川企境外工业投资超 300 亿元。 四、创新驱动:从要素驱动到科技引领 科技创新成为工业升级的核心引擎,全省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 2016 年的 1.4% 提升至 2.0%,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 15%。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60 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00 家,累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56 项。东方电气集团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台 100 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投运,标志着我国水电装备制造进入世界领先行列;通威股份研发的高效晶硅电池转换效率突破 26%,刷新世界纪录。 智能制造深入推进,建成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32 个,成都飞机工业(集团)通过数字化改造,飞机装配周期缩短 40%;四川长虹构建智能工厂,空调生产线自动化率达 90%,单位产值能耗下降 25%。2021 年全省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达 1500 亿元,同比增长 20%。 五、政策支撑:从顶层设计到精准服务 四川省委、省政府将工业强省作为核心战略,出台《四川省 “十四五”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实施 “贡嘎培优” 计划(培育 100 家百亿级企业)、“技术创新” 行动(建设 100 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等六大工程,每年安排工业发展资金超 50 亿元。针对中小企业,建立 “制惠贷”“园保贷” 等融资工具,2021 年为 1.2 万户企业提供融资超 300 亿元;在用地、用能等方面实施 “要素跟着项目走” 机制,保障宁德时代动力电池、京东方 6 代柔性屏等重大项目落地。 六、未来展望:从工业大省到制造强省 面对 “双碳” 目标和产业变革机遇,四川工业将聚焦三大方向:一是突破 “卡脖子” 技术,在芯片设计、工业软件、航空发动机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二是壮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动力电池、氢能、无人机等未来产业,目标 2025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超 20%;三是深化区域协作,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重庆共建电子信息、汽车产业集群,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到 2025 年,全口径工业增加值有望突破 2 万亿元,为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支撑。
2022-05-12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