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坪山区招商】坪山区:城市更新破局 绘就未来之城新图景
坪山区:城市更新破局 绘就未来之城新图景 一、战略定位:把握湾区机遇的先手棋 2022 年新春首个工作日,深圳市坪山区召开高质量城市建设大会,明确将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这一决策源于坪山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战略定位 —— 建设 “创新坪山、未来之城”,通过空间重构释放发展动能,预计到 2025 年,城市更新项目将释放产业空间超 500 万平方米。 二、政策驱动:构建高效推进机制 坪山出台《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 年)》,建立 “区领导挂帅 + 专班推进 + 社区协同” 机制。例如,燕子湖片区更新项目由区长牵头,整合规划、住建、产业等部门资源,实现从拆迁到产业导入的全周期管理。2021 年,全区完成土地整备入库面积超 100 公顷,其中产业用地占比达 60%,为深圳技术大学、新能源产业园等项目提供空间保障。 三、产城融合:塑造现代化产业载体 坪山聚焦 “智能制造 + 生物医药” 产业方向,推动更新项目与产业规划深度融合。碧岭街道沙湖社区更新项目规划建设 100 万平方米产业园区,重点引进半导体、智能终端企业,目前已签约企业 20 家,包括某头部芯片设计公司区域总部,预计年产值超 50 亿元。同时,配套建设人才公寓 2000 套、国际学校 1 所,打造 “生产 — 生活 — 生态” 融合的产业社区。 四、民生导向: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在城市更新中同步推进民生工程,2021 年启动旧改项目配建公共服务设施超 50 处,包括社区公园、养老服务中心、社康中心等。例如,坪山街道正山甲片区更新项目配建 12 班幼儿园、社区菜市场等,惠及居民超 2 万人。此外,优化交通网络,规划地铁 14 号线延长线、云巴示范线,实现更新片区 30 分钟直达市中心。
2022-02-16
-
【2022年上海招商】上海首店经济领跑全国 2021 年引进首店 1078 家激活消费新动能
上海首店经济领跑全国 2021 年引进首店 1078 家激活消费新动能 一、规模与能级双提升:首店经济成消费引擎 2021 年,上海引进各类品牌首店 1078 家,同比增长 18.6%,连续五年位居全国首位。其中,全球首店 10 家、亚洲首店 4 家、中国首店 156 家,首店能级显著提升。例如,路易威登在上海恒隆广场开设全球首家 “Objets Nomades” 家居概念店,爱马仕在浦东嘉里城推出亚洲首家中古店,吸引高端消费群体打卡。 从业态看,餐饮首店占比 60.2%,零售占比 28.5%,休闲娱乐等占比 11.3%。餐饮首店中,新中式茶饮、创意菜等品类占比超 40%,如喜茶 “灵感实验室”、% Arabica 烘焙工坊等,成为年轻消费者追捧对象。零售首店中,新能源汽车体验店、智能家居旗舰店等新业态涌现,特斯拉上海广场体验中心、小米之家旗舰店内的沉浸式体验场景,带动相关品类消费增长 25%。 二、政策赋能:打造首店孵化生态 上海首店经济的繁荣,得益于精准的政策扶持。市商务委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上海首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品牌引进、场景创新、政策保障三方面发力: 资金补贴:对全球首店、中国首店分别给予最高 200 万元、100 万元补贴; 场景开放:在南京路、淮海路等商圈设立 “首店首发专区”,提供临时占道、户外展示等便利; 数据支持:发布《上海首店经济发展报告》,为品牌选址提供客流、消费趋势等数据参考。 2021 年,全市用于首店补贴资金超 1 亿元,带动首店相关消费超 500 亿元。据测算,首店对所在商圈客流量提升贡献度达 15%,对销售额增长贡献度超 20%。 三、区域布局:核心商圈与新兴区域协同 核心商圈持续发挥首店集聚效应:南京路步行街全年引进首店 128 家,其中全球首店 5 家,客流量恢复至疫情前 90%;淮海路商圈首店平均营业面积超 500 平方米,高端首店占比达 40%。 新兴区域成为首店拓展新空间:前滩太古里开业首年引进首店 70 家,其中华东首店占比 30%,成为浦东新兴消费地标;大虹桥区域依托进博会溢出效应,引进首店 56 家,涵盖国际美妆、食品等品类,成为长三角消费枢纽。 四、未来趋势:从 “数量领先” 到 “生态引领” 上海首店经济正从 “规模扩张” 转向 “质量提升”,重点布局三大方向: 绿色首店:鼓励品牌开设低碳概念店,如使用可再生材料、节能设备的首店,给予租金补贴 10%; 数字首店:支持虚拟试衣、AR 导航等数字化体验首店,如某美妆品牌在上海推出全国首家 AI 美妆顾问店; 夜间首店:在夜间经济集聚区延长首店营业时间,配套交通、安保措施,2022 年计划打造 100 家 “夜首店”。 到 2025 年,上海目标引进首店超 1500 家 / 年,培育 50 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首店品牌,使首店经济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核心支撑。
2022-02-16
-
【2022年浙江招商】浙江省:招大引强的新目标与新动能
浙江省:招大引强的新目标与新动能 一、战略目标:万亿级引资的格局重构 浙江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 “十四五” 期间累计引进省外内资 10000 亿元、实际利用外资 1000 亿美元的目标。聚焦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海洋经济等四大万亿级产业,要求高技术产业外资占比超 1/3,体现出从 “量” 到 “质” 的招商转型。 二、平台赋能:自贸区与经开区的 “磁场” 效应 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成为招大引强主阵地,2021 年实际使用外资增长 35%,占全省比重提升至 22%。在宁波片区,依托油气全产业链优势,引进埃克森美孚等项目,年交易额突破 5000 亿元;在杭州片区,阿里云全球总部项目带动 120 家生态企业落户,形成云计算产业集群。全省经济开发区则实施产业链 “链长制”,2021 年新引进产业链关键项目 480 个,同比增长 30%。 三、模式创新:基金招商与飞地经济 浙江创新 “政府引导基金 + 市场化招商” 模式,省级产业基金规模达 1500 亿元,2021 年通过 “以投带引” 引进韦尔股份、中芯国际等项目,带动社会投资超 2000 亿元。同时,推行 “飞地经济”,在上海、深圳设立 20 个 “科创飞地”,吸引异地研发团队落地浙江生产,如杭州未来科技城的 “深圳研发 — 杭州制造” 模式,已孵化项目 37 个,其中 8 个成长为独角兽企业。 四、区域协同:长三角产业链的精准补位 浙江主动融入长三角产业链分工,2021 年与沪苏皖联合举办招商推介会 23 场,共同引进英特尔 FPGA 中国创新中心等跨区域项目。在生物医药领域,浙江与上海共建 “张江 — 杭州生物医药走廊”,2021 年联合审批跨区域研发项目 15 个,推动创新药临床试验周期缩短 40%。 五、未来展望:新发展格局的浙江方案 通过招大引强,浙江正构建 “总部经济 + 研发中心 + 制造基地” 的梯度布局:在杭州、宁波等中心城市集聚总部和研发环节,在浙中、浙南地区建设先进制造基地。到 2025 年,浙江目标培育 100 家世界 500 强供应链企业,形成 “引进一个、带动一串、辐射一片” 的倍增效应,为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示范。
2022-02-16
-
【2022年上海招商】RCEP 生效首月上海关区货值超 21 亿元 政策红利加速释放
RCEP 生效首月上海关区货值超 21 亿元 政策红利加速释放 一、首月成绩单:进出口享惠全面开花 自 RCEP 生效首月(截至 1 月 31 日),上海关区交出亮眼成绩单:累计受理进口享惠报关单 273 份,货值 2.8 亿元;签发 RCEP 原产地证书 4553 份,货值 17.9 亿元;经核准出口商自主签发原产地声明 1 份,货值 0.72 亿元,累计优惠贸易项下进出口货值超 21 亿元。 从商品结构看,机电产品、农产品、化妆品是主要受益品类。某日本化妆品企业通过 RCEP 关税优惠,进口面膜产品关税从 5% 降至 2.8%,首月节约税款超百万元;某汽车零部件企业凭借原产地证书,对东盟出口汽车轴承关税降低 3%,预计全年增加出口额超亿元。 二、政策宣贯:精准服务市场主体 为确保企业用足用好 RCEP 政策,上海海关联合市商务委开展 4 次线上政策宣贯,覆盖 500 余家进出口企业。针对中小企业需求,制作《RCEP 原产地规则图解手册》,以案例形式解析 “区域累积规则”“背对背原产地证书” 等核心条款。 在通关便利化方面,上海海关推出 “担保放行 + 事后补证” 模式,对尚未取得原产地证书的进口货物,允许企业凭担保先行提货,后续补交证书后退还担保金。某外贸公司进口的一批东盟水果通过该模式,提货时间缩短 48 小时,水果新鲜度得到有效保障。 三、经核准出口商制度:激发企业自主活力 “经核准出口商” 制度是 RCEP 的重要创新,企业自主签发原产地声明,无需向海关申请证书,大幅提升贸易效率。上海振华重工成为首批获资质企业,其出口至澳大利亚的港口机械产品,凭借自主声明享受关税减免超 500 万元,签证时间从 3 个工作日压缩至即时办理。 目前,上海已有 2 家企业获资质,10 余家企业在培育中。海关部门通过 “一对一” 辅导,帮助企业建立原产地管理体系,预计 2022 年经核准出口商数量将突破 20 家,覆盖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 四、未来展望:深化区域经济合作 上海海关表示,将进一步拓展 RCEP 政策应用场景,重点在以下领域发力: 产业对接:针对长三角产业链特点,推动建立 “RCEP 产业联盟”,引导企业利用区域累积规则优化供应链布局。 智慧监管:开发 RCEP 智能审核系统,通过人工智能识别原产地证书真伪,提升审核效率至分钟级。 国际合作:与东盟海关开展原产地规则联合培训,推动 “经核准出口商” 资质互认,降低区域内贸易成本。 随着 RCEP 红利持续释放,上海关区有望成为 RCEP 区域贸易的重要枢纽,预计 2022 年享惠进出口货值将突破 300 亿元,助力上海提升在区域价值链中的地位。
2022-02-16
-
【2022年上海招商】上海移动网格化转型:用 “小网格” 激活城市数字化 “大长尾”
上海移动网格化转型:用 “小网格” 激活城市数字化 “大长尾” 一、网格架构:打通服务 “最后一公里” 在中国移动集团部署下,上海移动自 2019 年启动网格化转型,构建 “市 — 区 — 网格” 三级服务体系。每个网格由 1 名网格长和 10 余名网格员组成,覆盖约 50 个居村委或 1000 家小微企业,承担市场拓展、政企服务、网络维护等全业务职能。 截至目前,上海移动已建立 80 个网格,近千名网格员覆盖全市 200 余个街道(镇)的 5000 多个居村委,服务 10 余万家小微企业和 300 余万户家庭。这种 “毛细血管式” 布局,有效触达城市数字化转型的 “长尾” 区域,如近郊大型居住区、远郊街镇和小微企业集聚区。 二、响应提速:5 天解决企业网络痛点 网格化转型显著提升服务响应效率。位于临空园区的苏河汇联合办公场地改造后,20 余家小微企业入驻时反映网络卡顿问题。长宁西网格网格员通过社区 “情报网”(物业、居委会联动机制)获悉需求后,立即启动应急响应: 第 1 天:现场勘查网络环境,制定千兆光网升级方案; 第 2-4 天:协调工程队完成线路敷设和设备调试; 第 5 天:首批 6 家企业完成网络接入,网速从百兆提升至千兆。 这种 “需求捕捉 — 方案制定 — 实施交付” 的闭环模式,将传统服务周期从 2 周压缩至 5 天,获企业高度评价。2021 年,上海移动网格团队累计解决企业网络问题超 1.2 万次,客户满意度达 98%。 三、业务拓展:从基础服务到生态构建 网格员不仅是服务者,更是产业生态的组织者。在奉贤区,网格员发现某工业园区内小微企业有数字化改造需求,遂联合阿里云、华为等合作伙伴,推出 “小微企业数字化套餐”,包含云服务器、智能安防、在线办公等服务,套餐价格较市场均价低 30%,已吸引 200 余家企业签约。 在远郊街镇,网格团队与当地政府合作推进 “数字乡村” 建设。在崇明区某村,网格员协助部署智能监控系统,实现河道污染、秸秆焚烧等场景的实时监测;在浦东新区大团镇,推出 “5G + 智慧农业” 解决方案,帮助农户通过手机 APP 监控大棚温湿度,产量提升 20%。 四、未来规划:网格赋能千行百业 上海移动表示,将深化网格的 “产业服务” 功能,重点拓展三大领域: 园区经济:在张江、漕河泾等园区设立 “网格服务站”,提供 “通信 + 算力 + 应用” 一体化解决方案,助力园区企业数字化转型。 社区治理:与居委会合作开发 “网格智治” 平台,集成疫情防控、垃圾分类、养老服务等功能,提升基层治理智能化水平。 新兴市场:针对直播电商、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推出定制化通信产品,如低时延直播网络、物联网设备集中管理平台。 通过网格化转型,上海移动正从传统通信服务商向 “城市数字化合伙人” 转型,预计 2023 年网格服务贡献营收占比将超 30%,成为企业增长新引擎。
2022-02-16
-
【2022年上海招商】上海 “一网交易” 改革成效显著 交易规模突破 1 万亿元大关
上海 “一网交易” 改革成效显著 交易规模突破 1 万亿元大关 一、改革历程:从 “分散” 到 “集成” 的跨越 上海自 2020 年 5 月首创公共资源 “一网交易” 改革以来,实现交易规模持续增长:2020 年达 9096 亿元,2021 年突破 1 万亿元,达 1.11 万亿元,同比增长 22.5%。这场改革重塑了公共资源交易模式,实现五大转变: 平台整合:整合工程建设、政府采购、土地出让等 15 类交易系统,形成统一入口的 “一张网”; 流程再造:全流程电子化交易占比超 90%,平均交易时间缩短 40%; 区域联动:与江浙皖建立长三角异地评标机制,2021 年完成跨区域评标项目 50 个; 金融创新:推出电子保函、政采贷等服务,为企业节约资金超 200 亿元; 监管升级:建立 “交易 — 监管 — 信用” 闭环体系,交易异常率下降 60%。 二、创新实践:多个 “第一” 引领全国 改革过程中诞生多项全国首创: 首张电子保函:2021 年 2 月开具首张电子保函,替代传统现金保证金,为企业释放资金超 50 亿元; 全流程电子化交易:4 月完成首单全流程电子化项目,从招标到签约全程线上操作,减少企业跑动次数 80%; 国库电子支付:6 月实现首单国库电子支付,财政资金拨付效率提升 90%; 隔夜评标区:11 月建成首个隔夜评标区,保障重大项目连续评标,缩短项目周期 15 天。 三、市场联动:资源与资本高效配置 “一网交易” 推动公共资源市场与资本市场深度联动。在政府采购领域,平台与商业银行合作推出 “政采贷”,企业凭借中标通知书可申请最高 500 万元信用贷款,2021 年发放贷款超 30 亿元,惠及中小微企业超 2000 家。 在土地交易领域,平台整合土地指标、规划条件等信息,房企可通过 “模拟审批” 提前了解地块开发要求,土地成交周期从 6 个月缩短至 4 个月。某房企通过该机制,提前 3 个月获取某地块开发权,预计带动投资超 50 亿元。 四、未来目标:打造全国改革标杆 上海市政府明确,2023 年基本建成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 “一张网”,实现三大目标: 功能升级:拓展数据、碳配额等新型要素交易,2022 年上线全国首个公共数据交易模块; 区域协同:深化长三角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实现评标专家库、信用信息库跨省共享; 监管创新:引入区块链技术存证交易数据,确保交易记录不可篡改,提升监管公信力。 随着改革深入,“一网交易” 正成为上海政府治理现代化的 “金字招牌”,为全国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供可复制的 “上海方案”。
2022-02-16
-
【2022年上海招商】上海迈向国际仲裁之都:全球招聘与国际排名双突破
上海迈向国际仲裁之都:全球招聘与国际排名双突破 一、全球揽才:338 份简历见证国际吸引力 上海仲裁委员会的全球招聘引发关注:通过 ISIP 平台发布招聘信息后,一个多月收到 338 份简历,其中 130 人来自 44 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剑桥、牛津等名校毕业生。32 位进入面试的候选人中,不乏具备国际仲裁经验的法律人才,展现出上海仲裁的国际认可度。 此次招聘是上海仲裁 “国际化” 战略的缩影。2021 年,上海仲裁委员会处理涉外案件占比达 28%,涉及 “一带一路” 国家案件增长 45%。招聘外籍仲裁员,旨在提升处理跨境商事争议的能力,尤其是在知识产权、数据交易等新兴领域。 二、国际排名跃升:首次进入全球前十 权威机构英国玛丽女王大学《2021 年国际仲裁调查报告》显示,上海首次跻身全球最受欢迎仲裁地前十,位列第八,仅次于伦敦、巴黎、新加坡等传统仲裁地。这标志着上海在仲裁制度、裁决执行等方面获得国际认可。 上海仲裁的优势源于制度创新:允许境外仲裁机构在临港新片区设立业务机构,试点临时仲裁制度,建立仲裁员名册动态调整机制(外籍仲裁员占比提升至 15%)。2021 年,上海仲裁委员会裁决执行率达 98%,平均结案周期缩短至 4.5 个月,较国际平均水平快 30%。 三、制度突破:构建国际仲裁 “上海模式” 上海正推进三项制度创新: 机构开放:允许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香港国际仲裁中心在沪设立分支机构,2022 年计划引进 5 家国际仲裁机构; 规则对接:参照 CIETAC(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规则,制定《上海国际商事仲裁规则》,增加在线仲裁、紧急仲裁等条款; 裁决互认:与 “一带一路” 国家签署仲裁裁决互认协议,目前已与 12 个国家实现裁决跨境执行。 四、未来目标:建成亚太仲裁中心 上海目标到 2025 年成为亚太仲裁中心,具体举措包括: 硬件升级:在临港新片区建设国际仲裁大厦,配备多语言同声传译会议室、在线仲裁平台等设施; 人才储备:建立 “国际仲裁人才库”,培养 100 名精通跨境法律的仲裁员; 产业协同: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自贸区联动,为金融纠纷、跨境投资等提供专业仲裁服务。 随着中国企业 “走出去” 步伐加快,上海仲裁的国际影响力将进一步提升,预计 2025 年涉外案件占比将超 40%,成为解决国际商事争议的重要选择。
2022-02-16
-
【2022年广东招商】广东省:项目为王 奏响高质量发展强音
广东省:项目为王 奏响高质量发展强音 一、责任压实:构建协同推进机制 广东省将重点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 “生命线”,建立 “省领导挂帅 + 地市主责 + 部门协同” 机制。例如,大埔县成立重点项目专班,由县委书记牵头,每月调度项目进展,2021 年解决土地、资金等问题 50 余项,推动 105 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超 135 亿元。 二、调度优化:全周期精准管理 实行重点项目 “清单化” 管理,建立 “谋划 — 签约 — 开工 — 投产” 全周期台账。2021 年,全省新开工项目超 3000 个,其中产业项目占比超 60%。运用数字化平台实时监测进度,韶关凯荣德纤维布项目通过 “粤商通” 平台办理审批,时间压缩 40%,实现 “拿地即开工”。 三、安全质量:底线思维贯穿全程 在项目推进中坚持安全与质量并重,2021 年开展安全检查超 10 万次,整改隐患 2 万余处。例如,深中通道项目建立 “智慧安全监管系统”,实时监测施工风险,实现零重大事故目标。同时,推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确保项目经得起检验。 四、民生保障:发展成果普惠共享 重点项目建设注重民生需求,2021 年全省民生类项目投资超 5000 亿元,占比达 35%。大埔县在产业园区建设中,同步推进污水处理厂、社区公园等配套工程,惠及群众超 5 万人;韶关棚户区改造项目建成安置房 2000 套,改善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
2022-02-15
-
【2022年韶关招商】韶关市:装备制造 “双速” 领跑珠江西岸
韶关市:装备制造 “双速” 领跑珠江西岸 一、增速夺冠:产业投资与产值双突破 在 2021 年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带建设中,韶关市以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速 72.6%、增加值增速 27.9% 的成绩位列八市第一。全年装备制造业投资 52.21 亿元,增加值 58.68 亿元,形成以优特钢、矿山机械、数控机床为主的产业集群,成为珠江西岸的增长亮点。 二、产业链构建:从零部件到整机的跨越 韶关依托韶钢、韶冶等企业的优特钢产业基础,延伸发展装备基础零部件和整机制造。例如,韶钢与中南大学合作开发高端轴承钢,产品进入 SKF 供应链;始兴县凯荣德纤维布项目年产特种纤维布 5000 吨,成为华为、中兴的配套供应商。同时,引进广东鸿发、万洋众创城等项目,形成 “原材料 — 零部件 — 模组 — 整机” 的全链生态。 三、园区载体:产业集聚效应显现 韶关高新区装备制造产业园累计入驻企业 80 家,2021 年实现产值超 150 亿元。园区建立 “研发 — 中试 — 生产” 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检测认证、技术孵化等服务。例如,韶关市数控装备研究院年服务企业超 200 家,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 30 个,推动本地企业与华南理工大学联合开发五轴加工中心。 四、政策红利:产业链招商成效显著 韶关实施 “产业链链长制”,组建 13 支招商队开展精准招商,2021 年新签约产业项目 280 个,合同投资额 1766.26 亿元。其中,安珂光电项目投资 50 亿元,建设 LED 显示屏生产线,填补粤北高端显示产业空白;忠信世纪电子材料项目从签约到投产仅用 10 个月,展现 “韶关速度”。
2022-02-15
-
【2022年东莞招商】东莞市:外贸跨越 1.5 万亿 结构优化显韧性
东莞市:外贸跨越 1.5 万亿 结构优化显韧性 一、规模突破:进出口总值创新高 2021 年,东莞市外贸进出口额首次突破 1.5 万亿元,达 1.52 万亿元,同比增长 14.6%。其中,出口 9559.8 亿元,进口 5687.2 亿元,分别增长 15.4% 和 13.2%。这一成绩得益于全球供应链稳定和产业升级,使东莞稳居全国外贸前五城市。 二、结构升级:保税物流与新兴市场崛起 东莞外贸结构持续优化,保税物流进出口 3305.8 亿元,同比增长 26.4%,占比提升至 21.7%,成为增长最快的贸易方式。市场布局上,对东盟、美国、欧盟进出口分别增长 13.8%、21.2%、19.5%,对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和 RCEP 成员国进出口分别增长 10.3% 和 14.3%,新兴市场贡献度提升至 45%。 三、模式创新:跨境电商与市场采购并行 东莞大力发展跨境电商,2021 年市场采购出口 561.1 亿元,同比增长 35%。依托东莞港和虎门港综保区,打造 “前店后仓” 模式,吸引 1000 余家电商企业入驻。同时,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引导企业从 OEM 向 ODM、OBM 升级,2021 年加工贸易内销额增长 20%,占比提升至 38%。 四、政策护航:稳外贸措施精准发力 东莞出台《稳外贸促增长若干措施》,为企业提供汇率避险、出口信保等服务。2021 年,为企业办理汇率锁定业务超 500 亿元,降低汇率风险;扩大出口信保覆盖面,承保金额超 2000 亿元,同比增长 25%。同时,优化通关流程,压缩整体通关时间至 2 小时以内,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2022-02-15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