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招商】天府影都项目战略合作协议签署 助力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
成都市在招商引资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四川天府新区管理委员会、融创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峨眉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签署天府影都项目战略合作协议。该项目拟投资500亿元,选址成都天府新区天府文创区域,将以金砖国家电影节举办会址永久落户成都为契机,聚焦影视文化交流、数字化制作及沉浸式体验,助力成都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 一、项目背景与战略意义 天府影都项目是成都市落实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金砖国家电影节会址永久落户成都,为项目提供了国际文化交流平台。项目通过整合政府资源与企业资本,旨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影视产业生态圈,推动成都从文化消费城市向文化生产输出城市转型。 二、项目规划与核心功能 项目规划建设国际(金砖)影视交流区、影视素材制作中心、全球数字影像交易所三大功能区。其中,国际影视交流区将承接高端影视节庆活动;影视素材制作中心依托数字化技术,提供全产业链制作服务;数字影像交易所则探索影视版权交易与金融创新。项目建成后,预计将形成“内容生产—技术支撑—市场交易”的完整产业闭环。 三、合作方优势与资源整合 四川天府新区管理委员会提供政策支持与土地资源;融创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发挥其在文旅项目开发与运营领域的经验;峨眉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则贡献影视内容制作与行业资源。三方合作将实现“产城融合”,推动天府文创城产业集聚。 四、社会效益与产业带动 项目建成后,预计将吸引超过千家影视上下游企业入驻,创造数万个就业岗位。通过影视IP开发、文旅融合等模式,项目还将带动成都旅游、科技、金融等关联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 五、后续推进与政策保障 成都市音乐影视产业领导小组将统筹项目落地,在行政审批、人才引进等方面提供专项支持。下一步,三方将成立联合工作组,细化实施方案,确保项目高效推进。
2025-07-11
-
【河东区招商】天津市河东区领导调研台资企业 以精准服务助力外贸稳增长
天津市河东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通过领导干部带队走访台资企业,聚焦招商引资和外贸企业发展难题,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副区长带队调研重点企业天津安传电子有限公司,围绕生产经营、市场开拓、安全生产等议题展开座谈,强调要落实"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服务理念,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一、深入企业产线调研实况 调研组实地考察了安传电子智能化生产线,详细了解网络传输设备研发流程和出口订单情况。作为河东区台资企业代表,该企业近年来出口规模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在座谈会上,企业负责人汇报了进出口业务开展情况,特别反映了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等问题。 二、精准施策破解发展瓶颈 针对企业提出的"招工难"问题,调研组现场部署人社部门对接中西部劳务协作资源,将企业用工需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相结合。同时鼓励企业加大自动化改造投入,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相关部门还就外贸企业普遍关注的出口退税、物流成本等政策进行解读,建立问题台账限期督办。 三、多措并举优化营商环境 调研组强调要全面落实《天津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在河东区推行"一企一策"服务模式: 1.建立重点外贸企业服务专班,提供全生命周期政策支持 2.搭建银企对接平台,缓解企业融资难题 3.完善人才公寓等配套建设,增强高端人才吸引力 4.定期组织产业链对接会,帮助企业拓展国内市场 四、构建长效服务机制 河东区已形成领导干部常态化走访企业制度,要求各职能部门: -每月开展"企业服务日"活动 -建立问题反馈"直通车"机制 -将服务成效纳入绩效考核 -每季度召开外资企业座谈会听取建议 通过系统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河东区今年已累计为辖区台资企业解决用地审批、跨境结算等各类问题40余项,推动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逆势增长。未来将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台资企业集聚发展新高地。
2025-07-11
-
【如东县招商】如东农发行举办银政企对接会 共谋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江苏省如东县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如东农发行")成功举办政策性金融业务对接会,通过搭建银政企三方交流平台,有效推动招商引资与项目落地。会议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围绕"江海港城产"五大领域展开深度合作探讨,为如东县沿海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金融活水。此次对接会彰显了政策性银行服务地方经济的责任担当,也为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信贷支持。 一、多方联动搭建合作平台 如东农发行牵头组织南通市分行政策性业务部、创新业务部、如东县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及7家县属国有企业召开专题对接会。会议采取"项目推介+政策解读+需求对接"的模式,形成政银企协同发力的良性机制。南通市分行创新业务部现场解读总行最新信贷政策,重点阐释在生态保护、产业升级等领域的差异化支持措施。这种"政府搭台、银企唱戏"的对接形式,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与会各方高度认可。 二、五大领域明确支持方向 会议确立"江的保护、海的开发、港的提升、城的建设、产的集聚"五大重点支持方向。在长江大保护方面,重点支持沿江生态修复与污染防治项目;在海洋经济领域,聚焦海上风电配套产业链建设;如东洋口港开发获得港口基础设施升级专项信贷方案;县城提质工程涵盖保障性住房与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产业园区建设则针对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这种精准施策的模式,实现了金融资源与地方发展规划的深度契合。 三、项目储备取得实质进展 7家参会国企现场推介了年度重点建设项目,涉及总投资规模超50亿元。如东农发行建立"一对一"服务机制,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实行优先调查、优先评审、优先放款。据公开资料显示,该行已初步达成3-5个项目的合作意向,涵盖冷链物流基地、滩涂光伏发电等特色产业项目。这种前置性对接机制,显著提高了项目过审效率,缩短了信贷投放周期。 四、三年成效彰显支农力度 统计数据显示,过去三年间如东农发行累计审批项目贷款69.4亿元,实际投放48.2亿元,信贷规模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重点支持了农村饮水安全、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民生工程,其中乡村振兴类贷款占比达62%。该行通过创新"土地+"融资模式,成功运作全省首个沿海滩涂整治PPP项目,相关经验被江苏省分行作为典型案例推广。 五、深化改革提升服务能级 如东农发行表示将持续深化三项机制改革:一是建立重点项目行长负责制,二是完善政银企月度会商制度,三是推行"融资+融智"服务模式。计划年内组建专业服务团队,针对重大项目实施全程跟踪管理。该行强调将坚守农业政策性银行定位,在确保信贷资金安全的前提下,适度提高对科技创新项目的风险容忍度,为如东建设沿海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
2025-07-11
-
【钟楼区招商】常州钟楼经济开发区打造和谐劳动关系标杆 入选全国模范园区
常州钟楼经济开发区凭借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领域的创新实践与显著成效,成功入选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园区。这一成就得益于开发区长期坚持促进企业发展与维护职工权益并重,通过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同时打造特色服务平台,推动劳资双方合作共赢,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顶层设计与长效机制构建 常州钟楼经济开发区自2016年启动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园区建设以来,将创建工作纳入区域发展规划,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企业、职工、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通过制定《和谐劳动关系评价体系》,明确企业用工规范、工资协商、职业发展等核心指标,并建立动态跟踪机制,确保政策落地实效。开发区还定期组织企业培训,强化法律法规宣贯,引导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 二、特色平台赋能劳动关系治理 为精准化解劳资矛盾,常州钟楼经济开发区创新设立“劳动关系诊断服务中心”,聘请专业团队入驻,为企业提供“一对一”风险评估和整改建议。截至评选前,该中心已累计服务80家企业,通过诊断报告推动企业完善用工制度、优化福利体系。同步建设的“和谐劳动关系道德讲堂中心”则聚焦文化引领,通过宣讲劳资互助典型案例,弘扬“企业关爱职工、职工反哺企业”的和谐理念,覆盖职工超万人次,成为全省劳动关系领域的品牌项目。 三、双向权益保障实现劳资共赢 常州钟楼经济开发区坚持平衡企业发展与职工权益,推动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确保职工薪酬增长与经济效益同步。同时,鼓励企业增设技能培训基金和职业晋升通道,提升职工归属感。例如,部分重点企业通过“职工创新工作室”激发员工创造力,实现技术革新与生产效率双提升。此外,开发区联合工会组织常态化开展职工满意度调查,将结果纳入企业评优参考,倒逼企业改善工作环境。 四、示范效应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 常州钟楼经济开发区的实践为全国工业园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其通过政策引导、平台支撑、文化浸润“三位一体”模式,有效降低了劳动争议发生率,企业用工稳定性显著增强。这一荣誉进一步提升了区域吸引力,助力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未来,开发区计划将和谐劳动关系建设与数字化转型结合,探索“智慧化”用工管理,持续巩固全国标杆地位。
2025-07-11
-
【天津招商】泰达股份营收突破200亿元大关 国企改革典范彰显高质量发展成效
作为天津市国企改革的标杆企业,泰达股份在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的双轮驱动下,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2019年,该公司营业收入首次突破200亿元,达到201.61亿元,同比增长4.83%,资产规模与效益同步提升,环保与医疗物资板块表现尤为突出,展现了国有企业在经济转型中的引领作用。 一、主营业务稳健增长构筑发展基石 泰达股份以环保产业、洁净材料、区域开发为核心业务板块,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布局。2019年,旗下泰达环保实现净利润1.92亿元,同比增幅超过50%,其运营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已覆盖全国7个省13个城市,服务人口近亿。在疫情防控期间,天津市内的两家垃圾焚烧厂累计处理医疗单位生活垃圾超2000吨,体现了公共危机中的国企担当。 二、创新驱动培育新兴产业增长极 子公司泰达洁净研发的“泰达芯”口罩滤材成为疫情防控关键物资,技术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一突破不仅缓解了当时防护物资紧缺局面,更推动了企业从传统制造向高附加值产业链延伸。通过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泰达股份在循环经济、清洁能源等领域的专利储备量位居行业前列。 三、资产质量优化凸显改革成效 通过剥离非核心资产、聚焦主业发展战略,泰达股份资产负债结构持续改善。2019年财报显示,其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指标均优于行业平均水平,经营性现金流充沛。在天津市国资委的“一企一策”改革方案指导下,企业建立了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三项制度改革成效逐步释放。 四、区域协同发展服务国家战略 泰达股份深度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在雄安新区、滨海新区等重点区域布局基础设施与环保项目。其参与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累计引进外资超百亿美元,形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为地方经济贡献税收逾30亿元,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作为天津市资产规模最大的上市国企,泰达股份的实践印证了深化国企改革路径的正确性。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双轨并行,企业正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为新时代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2025-07-11
-
【珠海招商】健帆生物人工肝技术成为新冠肺炎重症救治关键方案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健帆生物集团的主营产品——人工肝血液净化系统,为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提供了重要支持。其核心技术通过清除细胞因子风暴,显著降低了患者病死率,获得临床专家高度认可。随着全国超5000家医院的应用,健帆生物不仅展现了国产医疗设备的创新实力,也为地方生物医药产业招商引资提供了标杆案例。未来,企业将进一步深耕肾病、肝病领域,构建血液净化全产业链。 一、人工肝技术破解新冠肺炎救治难题 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核心致死因素是细胞因子风暴引发的多器官衰竭。健帆生物研发的血浆胆红素吸附器和血液灌流器,通过血液灌流技术选择性清除炎症介质,阻断了病情恶化。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的临床实践证实,该技术能快速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子刊曾刊文指出,血液净化治疗可显著改善重症患者氧合指数与脏器功能。 二、产学研协同推动技术落地 疫情初期,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诊疗方案将人工肝技术纳入重症救治推荐方案。健帆生物联合多家医疗机构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数据显示接受治疗的患者28天生存率提升超20%。广东省珠海市高新区政府将该项目列为重点扶持产业,通过政策倾斜加速技术转化。企业同步向意大利、伊朗等疫情严重国家捐赠设备,助力全球抗疫。 三、全产业链布局强化医疗支撑 健帆生物以核心产品为基点,逐步覆盖血液净化领域上下游。在肾病治疗方向,其DNA免疫吸附柱已用于狼疮性肾炎等自身免疫疾病;肝病领域则拓展至肝衰竭早中期干预。珠海市建设的健帆科技园整合了研发、生产、培训功能,年产能达300万套耗材。企业计划未来五年投入10亿元,构建“设备+服务+保险”的闭环生态。 四、严格质控体系保障产品安全 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健帆生物所有产品均通过欧盟CE认证和ISO13485体系考核。其血液灌流器的吸附材料具有仿生涂层技术,生物相容性达国际标准。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审评中心公开资料显示,该类产品累计完成超万例临床试验,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0.1%。 五、政策与市场需求双轮驱动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点发展血液净化等关键技术。财政部对国产创新医疗器械采购提供税收优惠,珠海市对符合条件项目给予最高2000万元补贴。第三方机构预测,全球血液净化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突破千亿美元。健帆生物年报显示,其海外业务年均增速达35%,产品已进入德国、越南等30国市场。
2025-07-11
-
【山西招商】运城经开区税务局以办税服务厅升级助推营商环境优化
运城经开区税务局以政务中心全面进驻为契机,将办税服务厅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主阵地,通过整合资源、升级设施、优化机制等举措,全面提升纳税服务效能,为招商引资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该局聚焦纳税人需求,推动服务模式创新,实现涉税业务高效办理,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一、整合办税资源,打造高效服务环境 运城经开区税务局将原有分散的两个办税服务厅整合入驻新政务中心,科学规划功能分区,增设办税窗口及自助办税设备,并专门设立个人所得税服务专厅。通过硬件升级,大幅提升办税承载能力,减少纳税人排队时间。同时,引入智能导税系统,实现业务分类引导,确保办税流程清晰便捷。 二、强化队伍建设,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 为保障服务质量,运城经开区税务局选拔业务能力突出、服务意识强的干部担任首席代表,统筹大厅管理。建立动态培训考核机制,定期开展岗位技能培训,通过轮岗交流激发团队活力。此外,组建专家团队驻厅值守,确保复杂涉税问题“一站式”解决,形成“前台受理—后台支撑—全程跟进”的服务闭环。 三、优化协作机制,实现业务高效衔接 运城经开区税务局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抽调业务骨干常驻办税服务厅,强化前后台协同。针对疑难问题,推行“集中会诊”模式,确保纳税人诉求快速响应。通过简化审批流程、压缩办理时限,实现增值税留抵退税等高频业务“即申即办”,平均办理效率提升40%以上。 四、创新服务模式,赋能营商环境升级 运城经开区税务局推广“非接触式”办税,依托电子税务局、手机APP等渠道,推动90%以上涉税事项线上办理。开展“税企直通车”活动,为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提供定制化服务。此外,联合市场监管、社保等部门推行“一窗通办”,减少企业多头跑动,市场主体满意度显著提高。
2025-07-11
-
【资阳招商】资阳精准编制重大工业项目助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
资阳市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围绕“5+N”现代产业体系,系统谋划“十四五”重大工业项目131个,总投资规模超千亿元。这一举措深度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资同城化战略,通过强化项目储备库动态管理、聚焦产业链补短板等领域,为区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支撑。 一、构建“5+N”产业体系夯实项目基础 资阳市立足装备制造、口腔医疗等五大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集群,统筹市县两级经信部门及工业园区资源,系统编制制造业、园区基础设施等三类项目130个。项目策划突出工业生态圈与功能区协同,重点强化特色园区载体功能,其中创新平台类项目瞄准关键技术攻关,形成梯次衔接的项目储备格局。 二、分层分类动态管理强化实施保障 建立“储备库+年度计划”双轮驱动机制:将总投资2534亿元的长期项目纳入储备库实施动态跟踪;同步筛选36个成熟度高的项目列为年度重点,聚焦续建项目提速与新签约项目落地。通过定期研判论证机制,确保577.2亿元年度投资计划有效分解至71.9亿元的具体实施路径。 三、精准对接国家战略提升项目能级 项目布局紧密衔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作要求,在轨道交通装备、商用汽车等领域策划跨区域联动项目。同步响应新基建政策导向,在5G基站、工业互联网等方向储备重点项目,其中成资同城化相关项目投资占比超30%,凸显区位战略价值。 四、创新要素保障机制优化营商环境 资阳市建立“项目专员+园区专班”服务模式,对重点工业项目实行土地、能耗等指标预支制度。通过设立专项融资对接平台,已推动首批12个项目获得银行授信支持。经信部门联合统计部门建立入库纳统绿色通道,确保项目投资及时转化为有效工业产值。
2025-07-11
-
【厦门招商】厦门进口企业迎增值税下调红利 年减负超21亿元助力招商引资
厦门市积极落实国家增值税改革政策,通过降低进口环节增值税税率显著减轻企业税负,为招商引资营造更优营商环境。海关数据显示,新政实施后厦门市进口企业年均可减少增值税约21亿元,惠及4300余家外贸主体,有效激发市场活力。 一、政策背景与核心内容 国家多部委联合发布增值税改革公告,对进口货物增值税税率进行结构性调整。其中原适用16%税率的商品税率下调至13%,原适用10%税率的商品调整为9%。此次调整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减税降费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厦门海关第一时间完成通关系统参数调整,确保政策红利精准释放。 二、首单业务落地实施情况 在政策生效首日,厦门海关受理的化工原料进口业务成为首单受益案例。某化工企业进口的30余万千克粗甘油,实际缴纳进口增值税4.2万元,较原税率节省8000元。现场工作人员通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系统实时计算显示,企业可立即享受3个百分点的税率优惠,通关流程保持高效顺畅。 三、行业受益范围与经济效益 经厦门海关测算,新政将全面覆盖厦门市机电设备、化工原料、农产品等主要进口商品类别。以航空维修、集成电路等厦门重点发展产业为例,相关企业进口设备及原材料成本可降低2-4个百分点。据财政部门预估,减税资金将主要用于企业技术升级改造和扩大再生产,形成良性循环。 四、长效机制与区域影响 厦门市同步推出"关企直通车"服务机制,通过政策宣讲会、线上答疑等方式指导企业用足优惠政策。自贸片区率先建立税收优惠兑现快速通道,将增值税改革与跨境贸易便利化措施叠加实施。观察表明,政策实施后厦门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保持稳定增长,显示外贸企业信心持续增强。 五、后续配套措施展望 厦门市正在制定跨境电商等新兴业态的税收服务细则,探索建立进口环节税收优惠评估体系。税务部门将加强大数据分析,动态监控政策实施效果。业内人士指出,持续优化的税收环境将进一步提升厦门在东南沿海港口城市中的竞争优势,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2025-07-11
-
【石狮市招商】石狮市商标品牌战略成效显著 有效注册商标总量突破7万件
石狮市全面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取得重要进展,有效注册商标总量突破7万件,达73625件,位居福建省各县(市、区)前列。这一成果得益于石狮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企业落户,并出台多项扶持政策推动商标注册和品牌建设。纺织鞋服类商标注册量尤为突出,凸显了石狮市作为纺织服装产业重镇的地位。 一、商标总量突破7万件彰显品牌实力 石狮市有效注册商标总量达73625件,其中纺织鞋服类商标占比显著,新注册5719件。这一数据反映了石狮市企业在品牌建设上的积极投入,以及政府对商标战略的长期支持。中国驰名商标、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等高质量商标的涌现,进一步提升了石狮市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二、政策扶持助力商标品牌发展 石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商标品牌建设,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政策,对获得驰名商标、国际注册商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及集体商标的企业给予1万元至50万元的资金支持。这些政策有效激发了企业申报商标的积极性,推动了商标数量的快速增长。 三、纺织鞋服产业成商标注册主力 作为全国知名的纺织服装产业基地,石狮市的纺织鞋服类商标注册量位居各行业之首。这一现象与石狮市深厚的产业基础密切相关,也体现了企业在品牌化转型中的努力。通过商标注册,企业进一步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四、地理标志与集体商标推动区域经济 石狮市拥有2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1件集体商标,这些商标不仅保护了地方特色产品,还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通过品牌化运作,石狮市的特色产业得以更好地融入全国乃至全球市场。 五、商标战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商标数量的快速增长是石狮市经济活力的重要体现。通过持续推动商标品牌战略,石狮市进一步巩固了其在福建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地位。未来,石狮市将继续优化商标服务体系,为企业品牌建设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
2025-07-11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