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招商】青岛外贸前三季度增长12.2%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青岛市外贸进出口呈现稳健增长态势,招商引资政策持续发力。据青岛海关统计,前三季度青岛市外贸进出口总值达4287.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2%,增速位居全国5个计划单列市首位。一般贸易和民营企业贡献突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表现亮眼,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外贸增速领跑计划单列市 青岛市前三季度外贸进出口增速高于山东省整体增幅5.8个百分点,占山东省进出口总值的28.8%,凸显其在外向型经济中的核心地位。青岛海关数据显示,一般贸易进出口2653.6亿元,占比61.9%,反映产业链附加值提升;民营企业进出口2528.7亿元,增长21.3%,占比59%,显示市场活力进一步增强。 二、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一般贸易主导地位稳固,表明青岛市加工制造和品牌竞争力增强。同期,青岛市民营企业进出口比重提升,增速高于整体水平,成为拉动增长的主力。此外,机电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稳步增长,部分高技术产品进口需求扩大,体现贸易结构向高附加值方向转型。 三、多元化市场布局成效显著 欧盟、美国、东盟、韩国和日本为青岛市前五大贸易伙伴,合计占比56.9%。值得注意的是,青岛市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1081亿元,增长29%,增速远超整体水平,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红利持续释放。 四、政策赋能稳外贸 青岛市通过优化口岸营商环境、落实税费减免政策、支持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发展,为外贸企业纾困解难。青岛海关推出的“提前申报”“两步申报”等便利化措施,进一步压缩通关时间,降低企业成本。此外,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为外贸增长提供长期支撑。
2025-07-11
-
【温州招商】温州向全球浙商推介98个优质项目 打造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在第五届世界浙商大会专题活动上,温州市政府聚焦招商引资,集中推出98个总投资超千亿元的成熟项目,涵盖数字经济、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等领域。此次推介会旨在依托温州民营经济优势,吸引全球浙商参与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建设,推动产业升级与城市发展。 一、项目布局凸显温州产业特色优势 温州市此次推出的98个项目紧密围绕“5+5”产业体系,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超40%,包括北斗信息产业园、科研型企业总部园等科技型项目。现代服务业领域重点推出乐清雁荡山意式风情旅游文化项目、中国廊桥泰顺航天城等文旅融合项目,乡村振兴板块则布局平阳南麂牧歌田园综合体等农旅结合示范工程。所有项目均已完成前期规划,具备落地条件。 二、营商环境优化释放投资吸引力 温州市政府强调,当地已构建全国领先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通过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在要素保障方面,温州推出产业用地“标准地”模式,建立总规模500亿元的产业基金,配套人才住房、子女教育等政策包。第三方评估显示,温州企业满意度连续三年居浙江省前列。 三、全球浙商资源对接长效机制 此次推介会同步启动“全球温商联盟”计划,在纽约、巴黎等20个国际城市设立招商联络处。温州市投资促进局建立项目全周期服务机制,提供从考察洽谈到投产达效的“一站式”服务。数据显示,前四届浙商大会温州签约项目落地率达87%,实际到位资金超协议投资额的120%。 四、民营经济创新高地建设路径 作为全国首个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温州通过此次项目推介,重点引导资本投向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新兴领域。当地已建成34个高能级产业平台,形成“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格局。专家分析,这批项目的实施将助推温州民营经济从传统制造向数字化、服务化转型。
2025-07-11
-
【陕西招商】苏陕合作共建氢能产业创新中心 推动清洁能源技术产业化发展
在深化区域协同发展背景下,江苏省与陕西省通过招商引资合作取得重要突破。2023年,由陕西延长石油集团、南京大学及昆山市国科创投联合成立的江苏延长桑莱特新能源有限公司正式落户昆山高新区。该项目聚焦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研发,旨在构建辐射全国的产业创新中心,推动清洁能源产业链延伸,为长三角氢走廊建设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一、合作背景与战略意义 氢能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被列入《“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重点发展方向。江苏省依托昆山市高端装备制造基础,陕西省凭借延长石油集团在能源领域的资源优势,双方通过跨区域协作实现技术互补。该合作既是落实东西部协同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也是响应“双碳”目标的关键举措。国家发改委《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支持此类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 二、创新中心的核心定位与规划 江苏延长桑莱特新能源有限公司定位为三大功能平台:一是氢能关键技术攻关平台,重点突破储运材料、电堆效率等“卡脖子”难题;二是成果转化平台,依托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力量,加速实验室技术向产业化过渡;三是应用示范平台,计划在昆山市建设氢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及分布式能源系统。根据公开资料显示,该项目已纳入《江苏省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行动方案》重点项目库。 三、产业链延伸与区域经济带动效应 延长石油集团通过此次合作,将传统能源业务向氢能制取、储运装备等下游领域拓展。昆山市则借助该项目强化在长三角氢能产业带的节点地位,据昆山市政府工作报告披露,当地已聚集30余家氢能上下游企业。这种“陕西技术+江苏制造+长三角市场”的模式,为跨区域产业协同提供了可复制经验。国务院国资委在2023年央企振兴地方经济案例中曾提及此类合作范式。 四、政策支持与未来发展方向 财政部、工信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为项目提供政策依据。下一步,合作方将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联合申报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技术”重点专项;二是在榆林市与昆山市同步建设绿氢制备示范基地;三是参与制定《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加氢口》等国家标准。国家能源局公开信息显示,类似跨省合作项目可优先获得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支持。
2025-07-11
-
【常州招商】绿色税制激励企业转型 常州280户企业获环保税减免超6800万
在江苏省常州市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政策推动下,当地通过环保税减免机制有效引导企业绿色发展。环境保护税开征后,常州市税务部门强化政策落实,280户企业因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累计获得减免税额6839.91万元,占全市环保税入库总额的32.26%。以中天钢铁集团为代表的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实现污染物排放大幅下降,彰显绿色税制对产业转型的促进作用。 一、环境保护税政策落地激发企业减排动力 作为我国首个以环境保护为目标的税种,环境保护税通过“多排多缴、少排少缴”的杠杆机制,推动企业从被动治污转向主动防治。常州市税务部门联合生态环境局建立协作机制,对全市3119户纳税人开展精准辅导,确保政策红利直达符合条件的企业。中天钢铁集团投入25亿元实施环保设施改造,其烧结机脱硫脱硝工程使污染物排放指标下降84%,排放总量削减超50%,成为江苏省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标杆。 二、差异化减免政策精准支持绿色技术升级 根据《环境保护税法》及实施细则,企业排放浓度低于标准30%和50%可分别享受75%和50%税额减免。常州市280户企业通过工艺改进、清洁能源替代等方式达标,合计减免税额6839.91万元。其中,中天钢铁因建成35万平方米全封闭原料场及皮带通廊系统,实现原辅料全流程封闭管理,获减免2126.57万元。此类案例印证了税收优惠对重污染行业绿色改造的引导作用。 三、环保税与地方产业政策形成协同效应 常州市将环保税减免与“十四五”生态环保规划相结合,重点支持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转型。公开数据显示,当地企业环保技术改造投入同比增长23%,污染物排放总量同比下降12%。税务部门通过电子税务局推送“减排效益测算”工具,帮助企业量化环保投入与税负减免的关系,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 四、绿色税制长效机制助推高质量发展 环境保护税的实施形成了“减排—减税—再投资”的良性循环。以江苏省为例,全省环保税减免额连续三年保持20%以上增速,而重点监控企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较开征前下降逾30%。常州市通过定期发布行业减排典型案例,强化政策示范效应,推动区域经济向绿色集约化发展模式转变。未来需进一步细化减免标准,扩大新能源、循环经济等领域的税收支持力度。
2025-07-11
-
【盱眙县招商】盱眙创新开展“101”行动 法治护航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盱眙县通过实施“101”行动,以法治化营商环境助力民营企业发展,为招商引资提供坚实保障。盱眙县法院与县工商联联合推出10项举措,包括法律风险防范、多元纠纷化解等,并采取“1名法官+1家企业”结对模式,为企业提供精准司法服务。行动开展以来,已为多家民营企业发放“法官联系簿”,设立非公企业纠纷巡回法庭,通过典型案例审判强化市场主体规范意识,有效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背景与行动框架 盱眙县作为苏北重要县域经济体,民营经济占比超60%,但法律风险防范能力不足、纠纷化解效率低等问题制约企业发展。2023年,盱眙县法院联合县工商联启动“101”行动,构建“10项司法服务+1对1挂钩”机制。10项举措涵盖合同审查指导、劳动用工合规、知识产权保护等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每项举措均制定实施细则并在盱眙县人民政府官网公示。 二、核心举措实施 1.法官结对机制:遴选38名员额法官挂钩重点企业,每月开展“法治体检”,累计梳理法律风险点217个。在盱眙经济开发区设立司法服务站,现场响应企业诉求,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官网报道称该模式“实现司法服务零距离”。 2.纠纷化解创新:成立由法官、商会调解员、行业专家组成的调解中心,推行“诉前调解+司法确认”模式。数据显示,涉企案件平均审理周期缩短22天,盱眙县工商联公开数据显示调解成功率达81%。 3.巡回审判示范:选取买卖合同纠纷、股权争议等典型案件,在企业园区开展巡回审判12场,超500名经营者参与旁听。相关案例入选淮安市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汇编。 三、成效与长效机制 1.企业合规水平提升:通过发布《民营企业常见法律风险防控手册》,组织专题培训19场,企业合同规范率较行动前提高35%。 2.营商环境指标优化:在江苏省营商环境评价中,盱眙县“司法保障”指标排名上升9位,新增民营企业注册量同比增长18%。 3.建立三项长效机制:包括法官驻点服务季度轮换制、涉企案件绿标签制度和联席会议制度,相关经验被《新华日报》法治专栏报道。 四、未来规划 盱眙县计划将“101”行动升级为常态化工作机制,拓展至科技创新型企业领域。拟在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设立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中心,并开发“法企通”线上服务平台,实现法律咨询、文书生成等智能化功能。盱眙县委政法委公开文件显示,此举旨在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示范县”,进一步释放民营经济发展活力。
2025-07-11
-
【钦州招商】钦州创新"不见面"招商模式 6个数字经济项目云端签约落户自贸区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钦州市积极探索招商引资新路径,通过"云推介""云考察""云签约"等数字化手段,成功推动电商创客新经济服务平台等6个数字经济项目签约落户广西自贸试验区钦州港片区。此次招商活动突破时空限制,实现跨国界、跨区域精准对接,为钦州打造面向东盟的数字经济高地注入新动能。 一、5G技术赋能云端招商全流程 钦州市在华为数字小镇搭建5G+云招商平台,运用5G网络低延时特性实现跨国视频会议无缝对接。通过云视频会议系统实时连线17国商务代表,5G无人机航拍直播展示钦州港片区实景,配合三维立体产业地图在线解说,使客商足不出户完成"沉浸式"考察。这种模式既保障了招商连续性,又通过技术手段还原了线下考察的真实感,获得奥地利商会等国际机构的高度评价。 二、多国联动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 活动吸引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等RCEP成员国企业深度参与,德国工业4.0技术供应商与阿根廷农产品电商代表首次接入钦州招商系统。钦州市商务局重点推介了中国—东盟信息港钦州副中心建设规划,以及跨境数据流动、数字经济企业所得税优惠等自贸区政策。日本贸易振兴机构驻华代表在连线中表示,这种创新形式有效解决了国际商务旅行受限的痛点。 三、平台经济集群效应逐步显现 签约的6个项目聚焦数字经济核心领域:电商创客平台将引进300家跨境电商企业;职乐平台搭建人力资源大数据中心;另有智慧物流调度系统、东盟特色产品溯源平台、半导体材料交易中心、工业互联网诊断平台同步落地。这些项目将形成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应用的完整生态链,与钦州港现有的华为、腾讯等企业形成协同效应。 四、制度创新保障项目落地实效 广西自贸试验区钦州港片区配套推出"云端注册"绿色通道,企业通过区块链技术可完成跨境电子签章认证。市场监管部门实施"云监工"机制,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反馈项目进度。钦州市投资促进局建立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对云端签约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套专班、一跟到底"的保障机制,确保政策兑现不打折。 五、数字经济成为区域发展新引擎 此次招商成果凸显钦州在东盟数字经贸中的枢纽地位。据钦州市统计局数据显示,当地数字经济规模已连续三年保持25%以上增速。新签约项目投产后,预计带动超2000个高端就业岗位,并促进钦州与东盟国家在云计算、区块链等领域的标准互认。钦州市正将"不见面"招商经验制度化,形成可复制的数字化招商标准操作流程。 这场跨越17国的云端招商实践,不仅展现了钦州适应新形势的应变能力,更彰显了其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决心。通过将5G应用、平台经济、制度创新深度融合,钦州市为后疫情时代招商引资工作提供了创新样本,也为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探索出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
2025-07-11
-
【驻马店招商】驻马店政银企联动破解融资难题 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驻马店市近年来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通过深化"政银企"合作机制,持续提升服务效能。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当地市场监管部门联合金融机构主动对接企业需求,2020年组织开展的企业服务日活动期间,市市场监管局与邮储银行实地走访中集华骏铸造有限公司,针对企业提出的5000万元融资需求现场制定解决方案,展现了驻马店打造服务型政府的务实举措。 一、构建常态化企业服务机制 驻马店市建立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制度,2020年启动"企业服务日"专项活动,每月固定时间由职能部门负责人带队走访重点企业。市场监管部门牵头成立工作专班,制定《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将企业反映的融资、用工、审批等共性问题纳入台账管理。通过定期回访、限期办结等机制,确保企业诉求件件有落实,该做法被河南省发改委列为营商环境典型案例。 二、创新政银企合作模式 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题,驻马店市市场监管局与邮储银行等8家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协议,2020年共同推出"普惠金融春风行动"。通过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将市场监管部门的注册登记、纳税评级等数据与银行信贷审批系统直连,实现"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截至当年底,该模式已为驿城区、经济开发区等地的制造企业授信23.6亿元,中集华骏铸造获得的5000万元贷款被用于智能化生产线改造。 三、实施精准化帮扶措施 在走访服务过程中,驻马店市市场监管局发现部分企业存在"政策不知晓、流程不熟悉"的问题。2020年该局编制《惠企政策服务指南》,梳理市场监管领域21项便企措施,组织工作人员上门宣讲。针对中集华骏铸造反映的内外销失衡问题,协调商务部门为其办理海关AEO认证,帮助拓展东南亚市场。同时建立企业联络员制度,对重点企业实行"一对一"跟踪服务。 四、强化营商环境制度保障 驻马店市2020年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细则》,明确市场监管等部门的服务标准和工作规范。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改革,将涉企检查事项压缩38%,企业年报公示率提升至92%。在河南省营商环境评价中,驻马店市企业满意度较上年提高6.3个百分点,其中"政务服务"指标排名全省前列。这些制度创新为市场主体健康发展提供了稳定预期。 五、深化放管服改革成效 通过持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驻马店市2020年新登记市场主体同比增长19.7%,总量突破40万户。市场监管部门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推行"证照联办"模式,实现营业执照与食品经营许可等事项同步审批。在驿城区开展的"一业一证"试点中,零售药店等10个行业实现"一证准营",审批材料平均减少60%。这些改革举措有效降低了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2025-07-11
-
【沈阳招商】沈阳开通跨境电商国际货运包机航线助力对外开放新高地
沈阳自贸片区通过开通至旧金山、伦敦的货运包机定班航线,为跨境电商发展注入新动能,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吸引力。两条航线将有效提升区域物流效率,满足企业跨境直邮出口需求,推动沈阳成为东北亚跨境电商枢纽。目前片区跨境电商企业数量较年初增长显著,业务规模持续扩大,新航线开通标志着沈阳对外开放水平迈上新台阶。 一、航线开通背景与战略意义 沈阳自贸片区作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近年来持续优化跨境电商产业生态。随着跨境直邮出口模式启动,企业国际货运需求激增,原有物流体系面临运力瓶颈。此次开通的定班航线是片区与上海甲申速递有限公司合作的成果,通过整合航空与陆海联运资源,构建“沈阳—北美—欧洲”双通道运输网络。官方数据显示,此类航线可缩短跨境物流时间约30%,显著降低企业仓储成本,对吸引外向型产业集聚具有示范效应。 二、航线运营细节与产能规划 沈阳至旧金山航线每周执飞2班,单班最大载货量30吨,其中跨境直邮包裹占比超80%;至伦敦航线每周3班,单班载货40吨,直邮包裹日均处理能力突破3万单。两条航线采用全货机执飞,优先保障电子产品、服装等高附加值商品运输。据测算,航线开通后年货运吞吐量可达1.5万吨,年底前跨境直邮业务量预计突破百万单,将为沈阳贡献约15亿元外贸增量。 三、跨境电商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沈阳自贸片区已形成涵盖平台企业、支付结算、物流仓储的跨境电商全链条服务体系。截至当前,片区注册跨境电商及相关服务企业达360家,较年初增长超200%,其中30家企业为国际知名平台区域运营中心。新航线开通后,片区启动“跨境电商+产业带”培育计划,重点扶持汽车零部件、医疗器械等本地特色产品出海,预计带动上下游新增就业岗位2000个。海关部门同步推行“清单核放”便利化通关,企业平均物流成本下降12%。 四、未来规划与区域协同发展 沈阳计划以自贸片区为核心,联动桃仙国际机场建设东北亚航空货运枢纽。下一步将拓展至日韩、东南亚的货运航线,形成“4小时国际航空物流圈”。片区已预留50万平方米用地建设智慧物流园区,引入自动化分拣系统和保税仓储设施。辽宁省商务厅指出,此举将强化沈阳在“一带一路”北向通道的节点功能,推动东北地区外贸结构向高时效、高附加值方向升级。
2025-07-11
-
【河南招商】河南以创新驱动和数字赋能推动工业经济与国企高质量发展
河南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工业经济和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通过招商引资、创新驱动和数字化转型等举措,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在调研中,河南省领导深入三门峡、洛阳、济源等地企业,强调以创新培育新动能,以数字赋能提升产业链水平,深化国企改革,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坚持创新驱动,培育新兴产业增长点 河南省将新兴产业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大力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例如,三门峡宝武铝业通过技术创新推动高端铝材研发,洛阳中航光电在光电领域取得突破,成为行业标杆。河南省明确提出,要聚焦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强化绿色智能发展 在传统产业领域,河南省坚持调整转型,推动钢铁、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等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方向发展。济源济钢集团通过技术改造实现节能减排,豫光金铅加快绿色冶炼技术应用,洛阳中信重工推进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河南省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帮助企业突破关键工艺,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深化数字赋能,加速全行业数字化转型 河南省将数字经济作为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在调研中,河南省领导强调,要加快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提升全行业数字化水平。例如,骏通车辆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生产流程优化,洛阳中航光电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供应链效率。河南省计划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四、补链强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河南省围绕产业链薄弱环节,实施补链延链强链行动,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例如,三门峡、洛阳、济源等地企业通过协同创新,在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领域形成产业链优势。河南省还鼓励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发展,打造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五、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激发体制机制活力 河南省持续推进国资国企改革,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风险防控等措施,激发国有企业发展活力。在调研中,河南省领导指出,要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推动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同时,河南省强化企业风险管控,确保改革平稳推进,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河南省通过创新驱动、数字赋能和国企改革等系统性举措,正加速推动工业经济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为全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河南力量。
2025-07-11
-
【勉县招商】勉县集中开工29个重点项目助力产业升级与城市发展
勉县以招商引资为抓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2021年初,勉县举行首批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29个重点项目同步启动,涵盖环保设备制造、循环经济、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多个领域。这批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完善勉县产业体系,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重点项目构成与投资规模 勉县此次集中开工的29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规模达27.64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23.46亿元。项目类型包括:新型塑料环保设备生产基地、报废机动车拆解中心等工业项目;周家山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项目;棚户区改造安置房等民生保障项目;龙湾景区提升改造等文旅项目以及移动通信设施建设等新基建项目。这些项目充分体现了勉县在产业转型、城市更新、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统筹规划。 二、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 在产业项目方面,新型塑料环保设备生产项目将推动勉县装备制造业向绿色化方向发展;报废机动车拆解项目有助于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周家山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建设将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勉县通过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构建"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格局,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 三、基础设施与城市功能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此次集中开工的重点。周家山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道路建设将改善区域交通条件;棚户区改造安置房项目致力于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移动通信设施建设项目将完善数字基础设施。这些项目的实施将显著提升勉县城市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为产城融合发展奠定基础。 四、民生改善与生态建设 勉县在项目安排上注重民生导向,棚户区改造项目直接惠及城镇居民;龙湾景区提升改造工程将优化旅游环境,带动就业增收。同时,环保类项目的实施体现了勉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通过项目建设促进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五、全年项目建设规划 除本次集中开工项目外,勉县2021年还筛选确定了115个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16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82亿元。这些项目在产业转型、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领域统筹布局,既注重投资拉动效应,又强调可持续发展,形成了梯次推进、滚动发展的良好态势。 勉县通过重点项目建设,正在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城市功能品质提升。项目的实施将有效增强县域经济实力,改善人居环境,为勉县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未来,勉县将继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要素保障,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早日发挥效益。
2025-07-11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