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宁招商】西宁市总工会安排专项资金开展“送温暖”活动 助力招商引资与民生保障双推进
西宁市总工会围绕招商引资与民生保障协同推进的工作主线,在元旦春节期间启动“送温暖”活动,通过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对困难职工家庭、重点企业及特殊贡献群体开展慰问。此举既体现了对市场主体营商环境的关怀,也彰显了工会组织在稳就业、保民生中的积极作用。 一、专项资金覆盖多类重点群体与企业 西宁市总工会明确慰问对象涵盖五类群体:因临时性生活困难致贫的职工家庭;因工伤、职业病致残或牺牲的职工家属;疫情防控期间表现突出的职工代表;生产一线的工匠人才和先进工作者;受疫情影响的民营企业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面临困难的企业。慰问范围兼顾个体帮扶与企业纾困,特别关注农民工群体的权益保障问题,同步推进工资清欠、法律援助等配套服务。 二、精准施策建立分层分类帮扶机制 西宁市总工会采取“重点走访+精准入户”模式,对关停并转企业、去产能任务重企业实施专项调研,建立困难职工动态档案。针对下岗失业、重大疾病、意外灾害等致困家庭,采取差异化补助标准。通过联合人社、司法等部门,形成“物质帮扶+就业扶持+权益维护”的全链条服务体系,相关慰问工作已于春节前全部落实到位。 三、创新形式提升民生保障实效性 活动突破传统现金慰问模式,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一方面组织医疗、教育等专业团队开展入户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工会服务平台提供技能培训、岗位对接等长效支持。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餐饮、零售等行业,联合商务部门开展消费券发放等定向援助。西宁市总工会强调,所有资金使用均严格执行“先建档、后帮扶、实名制”管理制度。 四、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西宁市将此次慰问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相衔接,重点关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和灵活就业人员。通过建立工会干部结对帮扶制度,对建档困难职工实施季度回访。同时协调金融机构对困难企业提供低息贷款,推动形成“工会搭台、政策集成、社会参与”的可持续帮扶格局。数据显示,西宁市总工会近年累计投入送温暖资金逾500万元,惠及职工超万人次。
2025-07-15
-
【嘉定区招商】上海嘉定新城打造"汽车文旅"城市品牌 以文塑城赋能新城建设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与嘉定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通过政企联动、招商引资等方式,在嘉定新城打造"汽车文旅"城市品牌。此次合作将整合上海国际赛车场、汽车博物馆等核心资源,构建三大旅游功能集聚区,推动文化赋能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为上海新一轮新城建设提供示范样本。 一、战略合作框架与核心目标 上海市文旅部门与嘉定区政府建立专项合作机制,重点围绕三个维度展开:一是重塑汽车文化地标体系,对上海国际赛车场进行设施升级和功能拓展,优化上海汽车博物馆展陈体系,改造汽车博览公园互动体验区。二是完善节庆活动矩阵,提升上海汽车文化节的国际参与度,联动孔子文化节等传统IP形成文化合力。三是构建标准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数据管理平台,制定文旅设施建设与服务质量标准。 二、空间布局与重点项目 规划形成"三区联动"的空间格局:历史人文旅游区以州桥老街为核心,整合孔庙、竹刻博物馆等文化场所;汽车文化旅游区以上海国际赛车场为圆心,辐射汽车博物馆、EV-AUTO智行港等新型体验空间;乡村休闲旅游区重点开发马陆葡萄主题公园、嘉北郊野公园等生态资源。重点推进上海赛车场配套商业综合体建设,打造集赛事观摩、汽车测试、主题餐饮于一体的复合空间。 三、产业融合与创新实践 通过"文化+科技"模式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在上海汽车博物馆引入AR虚拟拆装系统,在EV-AUTO智行港建设自动驾驶体验区。实施"文旅+商业"联动计划,结合嘉定新城远香湖中央活动区建设,引入汽车主题酒店、改装工坊等业态。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联合高校设立汽车文化研究中心,定期发布汽车文旅消费指数。 四、公共服务与品质提升 上海市文旅局将支持嘉定新城创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重点实施三项工程:文化设施升级工程对全区14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进行标准化改造;数字服务平台工程开发"文旅嘉定"一站式服务系统;精品文化供给工程引进"世界最美的书"巡展等优质文化项目。同时建立文旅服务评价体系,定期开展公众满意度调查。 五、实施保障与长效机制 建立市区两级协调推进机制,设立汽车文旅发展专项资金。制定《嘉定新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21项重点任务的责任分工。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对重大项目开展可行性论证。建立动态评估制度,每季度发布项目建设进度报告,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通过政企合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汽车文旅综合体开发运营。
2025-07-15
-
【辽宁招商】辽宁30亿元专项资金助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加速老工业基地振兴
辽宁省财政安排30亿元"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专项资金,聚焦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优质项目落地,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这笔资金将用于5G基站建设、工业企业上云、应用场景打造等重点领域,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750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改造,培育100个融合创新标杆示范企业,建成5个大型数据中心和超级计算中心,全面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方向与目标 专项资金主要投向四个核心领域: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工业企业上云工程、智能制造应用场景开发、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在网络基建方面,计划新建2.5万个5G基站,构建覆盖重点工业园区的低时延网络。企业上云工程重点推动生产设备、核心业务系统云端迁移,首批支持1万户工业企业实现云端协同。应用场景开发聚焦高端装备、石化、冶金等优势产业,打造300个以上具有示范价值的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案例。 二、分阶段实施路径与量化指标 项目分三个阶段推进:第一阶段完成2000户企业诊断评估,建立数字化转型档案;第二阶段重点建设50个省级示范项目,形成可复制的转型模式;第三阶段全面推广成熟经验,实现产业链协同升级。量化指标包括:3年内使工业云平台应用率提升4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5%,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80%。沈阳、大连等中心城市将率先建成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 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具体措施 针对装备制造、石化、冶金等传统产业,实施"三换一上"改造计划:"设备换芯"重点更新智能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终端;"生产换线"改造自动化流水线200条以上;"机器换人"在危险工序实现100%智能化替代;"产业链上云"推动100家龙头企业建立云端供应链体系。鞍山、营口等工业城市将建立转型服务商资源池,为企业提供技术对接服务。 四、保障机制与政策协同 建立"专项资金+产业基金+社会资本"的多元投入机制,省级财政资金按1:3比例撬动社会投资。配套出台《制造业数字化赋能行动方案》,在税收优惠、人才引进、土地供应等方面形成政策合力。沈阳、大连自贸片区试点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设工业大数据交易平台。同时建立项目动态评估机制,委托第三方机构对资金使用效益进行年度审计。 五、预期效益与长远规划 通过专项实施,预计可带动相关产业新增产值超500亿元,降低企业生产成本20%以上。长远规划包括:建成覆盖辽东半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培育30家具有行业影响力的解决方案供应商,形成"云-网-端-用"的完整生态链。本溪、阜新等资源型城市将同步建设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确保区域均衡发展。最终目标是使辽宁成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智能制造高地。
2025-07-15
-
【安徽招商】安徽省外贸进出口首破600亿元大关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2021年8月,安徽省外贸进出口实现历史性突破,首次单月突破600亿元(95亿美元)大关,展现出强劲增长势头。这一成绩的取得,与安徽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招商引资政策密不可分。通过聚焦重点产业、强化开放平台建设,安徽省外贸结构持续优化,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单月进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 2021年8月,安徽省进出口总值达614.4亿元,同比增长21%,刷新历史纪录。其中,出口362.7亿元,增长17.5%;进口251.7亿元,增长26.6%。以美元计价,进出口增速达31.3%,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27.7%和36.8%。这一数据表明,安徽省外贸在复杂国际环境下仍保持较强韧性,尤其是进口需求显著提升,反映出省内产业升级与消费市场活力增强。 二、前八个月外贸增速全国领先 2021年1月至8月,安徽省累计进出口4387.1亿元,同比增长26.4%,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2551.8亿元,增长26.4%;进口1835.3亿元,增长26.5%。以美元计价,进出口总值677.6亿美元,增速达37.2%,三项指标(进出口、出口、进口)增速均显著跑赢全国。这一表现得益于安徽省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产业链优势,以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政策红利。 三、产业结构优化驱动外贸提质增效 安徽省外贸增长不仅体现在规模扩张,更反映在质量提升。2021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持续提高,集成电路、太阳能电池等“安徽智造”产品成为出口新增长点。同时,大宗商品和先进技术设备进口增长迅速,为省内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支撑。合肥、芜湖等城市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的龙头企业,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集聚,进一步强化了外贸竞争力。 四、开放平台与政策协同发力 安徽省依托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推动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2021年,合肥中欧班列开行密度加大,有效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市场;芜湖港口岸扩大开放通过验收,为进出口物流提供更高效通道。此外,安徽省落实国家稳外贸政策,通过出口信用保险、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举措,为企业纾困解难,增强了抗风险能力。 五、未来展望与挑战 尽管2021年安徽省外贸成绩亮眼,但全球供应链波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仍存不确定性。下一步,安徽省需进一步深化“双招双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培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同时优化区域协同机制,巩固外贸向好态势,为全国外贸稳增长贡献更大力量。
2025-07-15
-
【河北招商】河北省经济运行稳中提质 制造业与民营经济成复苏引擎
河北省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经济运行呈现持续恢复向好态势。8月份全省工业生产加速回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速领跑工业领域,民营企业贡献率显著提升,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效率提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工业生产呈现全面复苏特征 河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延续回升势头,8月份同比增速较前月提升0.8个百分点,制造业表现尤为突出,增加值同比增长6.9%,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58%。分企业类型看,民营经济活力持续释放,民营企业增加值增速较前月加快1.3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增速突破两位数;中小型企业复苏强劲,中型企业增加值增速较前月提升2.5个百分点,小型企业增速提升幅度达7个百分点。行业复苏面持续扩大,24个工业大类行业生产状况优于上月。 二、新旧动能转换成效显现 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其中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2.1%。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较上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光伏电池、工业机器人等新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3.5%和19.8%。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钢铁行业高端产品占比提升至37%,比年初提高2.6个百分点。 三、消费市场持续回暖 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增长1.8%,升级类商品销售快速回升,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化妆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5.3%和11.7%。线上消费保持活跃,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21.4%,同比提高3.2个百分点。文旅市场复苏明显,8月份全省接待游客量恢复至上年同期的85%,旅游总收入环比增长22%。 四、有效投资持续扩大 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较前7个月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8.9%,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1.3%。重点项目加快建设进度,全省在建项目数量同比增长13%,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9.8%。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14.3%,其中制造业外资占比达62%,同比提高6个百分点。 五、发展韧性不断增强 全省PMI连续6个月处于扩张区间,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5.3%,货运量增速较上月加快1.5个百分点。企业效益持续改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累计增速由负转正,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完成年度目标的76%,调查失业率较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
2025-07-15
-
【巴中招商】巴中携手中国铁塔加速5G布局 赋能老区数字化转型与产业升级
在深化数字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巴中市通过招商引资引入战略合作伙伴,与中国铁塔四川省分公司签署5G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协议,旨在提升区域信息基础设施水平,推动5G技术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此次合作将强化巴中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川陕革命老区振兴中的通信支撑能力,为产业转型和智慧城市建设奠定基础。 一、合作背景与战略意义 巴中市作为川陕革命老区核心城市,近年来积极落实国家“新基建”战略,将5G建设列为重点任务。中国铁塔作为国内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企业,拥有资源整合与技术优势。双方合作是响应国家加快数字中国建设部署的具体实践,也是巴中市突破地理条件限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协议签署后,巴中市将成为川东北地区5G网络覆盖的先行示范区。 二、合作内容与实施路径 根据协议,双方将围绕三方面展开合作:一是统筹规划5G基站布局,重点覆盖巴中市主城区、工业园区及红色旅游核心区;二是推动“多杆合一”智慧杆塔建设,整合市政资源降低重复投资;三是探索5G+工业互联网、5G+智慧农业等场景应用。中国铁塔将依托现有站址资源,优化建设流程,巴中市则提供行政审批、电力接入等政策支持,确保项目高效落地。 三、区域发展与经济赋能 5G基础设施的完善将直接助力巴中市产业升级。在制造业领域,低延时网络可提升巴中经开区智能生产线效率;在文旅产业,5G+VR技术能增强光雾山、诺水河等景区的沉浸式体验;在民生领域,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将显著提高。此外,项目落地还将带动本地配套产业链发展,创造就业机会。 四、政策保障与长效协同 巴中市成立专项工作组,协调自然资源、住建等部门简化基站用地审批流程,并将5G建设纳入全市年度考核目标。中国铁塔承诺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未来三年内实现巴中市5G网络城区覆盖率超95%,乡镇重点区域全覆盖。双方建立季度会商机制,动态解决建设中的问题,确保协议条款逐项落实。 此次合作标志着巴中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快车道,通过政企协同模式,不仅缩短了5G部署周期,也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随着项目推进,巴中市在区域数字经济竞争中的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2025-07-15
-
【贵州招商】贵州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初具规模 招商引资助力绿色转型
贵州省通过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初步建立起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推动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取得显著成效。数据显示,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处置率已超过99%,建材产业利用量大幅增长。当地龙头企业规划投资超15亿元,建设26个综合利用项目,将磷石膏新型绿色建材打造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全国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提供示范。 一、磷石膏综合利用取得突破性进展 贵州省作为全国重要的磷化工生产基地,长期面临磷石膏堆存带来的环境压力。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引导,当地已形成涵盖建材制品、水泥缓凝剂等领域的综合利用体系。磷石膏建材产业发展迅猛,前8个月利用量已超过去年全年总量,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这种转变标志着贵州省在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二、政策驱动形成"以渣定产"新机制 贵州省创新实施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政策,将磷石膏消纳量与产品产量挂钩,倒逼企业加大综合利用力度。该政策实施以来成效显著,磷石膏产量同比减少,而利用处置量同比大幅增加。政府部门通过建立标准体系、推广示范项目、完善激励机制等组合拳,推动形成"产生-利用-再生"的循环经济模式。 三、产业链条逐步完善带动转型升级 在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下,贵州省已初步构建起磷石膏"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利用的全产业链。建材领域形成石膏粉、石膏板、石膏砌块等系列产品体系,水泥行业消纳规模持续扩大。龙头企业积极布局新型绿色建材项目,规划总投资超过40亿元,涵盖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应用推广等环节,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技术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 贵州省依托重点企业和科研院所,突破磷石膏净化处理、改性提质等关键技术瓶颈。建成多条自动化建材生产线,开发出符合国家标准的系列建材产品。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持续提升磷石膏制品性能和质量,拓展在装配式建筑、市政工程等领域的应用场景,不断提高资源化利用附加值。 五、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产业未来 贵州省将磷石膏综合利用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通过完善政策法规、培育市场主体、拓展应用场景等多措并举,推动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驱动、社会参与的协同治理格局。未来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和招商引资力度,把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打造成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典范。
2025-07-15
-
【巴马招商】巴马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 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与招商引资
巴马瑶族自治县紧抓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机遇,围绕打造国际长寿旅游胜地、大健康产业龙头基地和深巴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的目标,以“数字广西”建设为依托,通过强化执行与精准招商引资,重点推进中国-东盟(巴马)大数据云计算基地和巴马基金数字小镇项目,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抢抓战略机遇,明确数字化转型发展定位 巴马瑶族自治县立足区位与资源优势,将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作为推动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提出“三大发展定位”:一是建设国际长寿旅游胜地,二是打造广西大健康产业龙头基地,三是推进深圳巴马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依托“数字广西”政策支持,巴马瑶族自治县将数字化转型列为重点任务,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升级,并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强力推进中国-东盟(巴马)大数据云计算基地建设 中国-东盟(巴马)大数据云计算基地是巴马瑶族自治县数字化转型的标志性项目。项目开工后,巴马瑶族自治县成立专项工作组,统筹协调土地、资金、审批等关键环节,确保建设进度。在施工阶段,运维楼主体结构通过验收,数据机房完成部分承台地梁施工,公寓楼进入桩基处理阶段。项目累计完成投资超亿元,建成后将为区域数据存储、算力支撑及智慧应用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三、加速巴马基金数字小镇项目落地实施 巴马基金数字小镇是巴马瑶族自治县布局数字经济的重要载体。项目开工后,巴马瑶族自治县高效完成立项、规划设计和环评批复,并启动一期用地预审与设计招标。创新互联网先行区场地平整工作已结束,为后续建设奠定基础。该项目聚焦“金融+数字”融合,旨在吸引资本与科技企业集聚,形成特色产业生态。 四、强化执行机制,保障重点项目高效推进 巴马瑶族自治县建立“专班推进+定期调度”机制,对重点项目实行清单化管理,明确责任分工与时间节点。同时,通过优化营商环境、简化审批流程,吸引优质企业参与项目建设。巴马瑶族自治县还加强与自治区、河池市相关部门联动,争取政策与资源支持,确保项目早投产、早见效。 巴马瑶族自治县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通过数字化转型与精准招商引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未来,巴马瑶族自治县将进一步深化数字技术应用,拓展中国-东盟合作空间,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色产业示范区。
2025-07-15
-
【兰州招商】甘肃省科学院高技术产业园开工奠基 打造西北科技创新高地
在甘肃省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和招商引资的战略背景下,甘肃省科学院高技术产业园项目在兰州高新区榆中园区正式开工。这一重大项目的启动标志着甘肃省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方面迈出关键一步,将为兰州乃至西北地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形成科技引领发展的示范效应。 一、项目背景与战略定位 作为连续四年入选甘肃省重大项目序列的标杆工程,甘肃省科学院高技术产业园承载着整合科研资源、推动产业转型的重要使命。项目依托甘肃省科学院在金属纳米粉体、磁传动技术等领域的国际领先成果,旨在构建"产资研"协同创新体系,服务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公开资料显示,该园区规划建设研发中心、中试基地、企业孵化器等核心功能区,未来将成为新材料研发、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的重要载体。 二、科技创新与产业布局 园区重点聚焦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促进实验室技术向规模化生产转化。据权威信息显示,甘肃省科学院已积累40余项可产业化技术,其中金属纳米粉体产业化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项目建成后将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完整链条,预计可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为甘肃省产业结构优化提供技术支撑。 三、区域经济带动效应 兰州高新区榆中园区作为兰州市科技创新核心区,此次项目落地将显著提升区域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官方规划显示,产业园将重点打造五大功能高地:产业化中心、创新示范基地、科技研发高地、人才集聚高地和企业服务平台。这种复合型科研产业园区模式,有望成为辐射西北地区的科技创新枢纽,对增强兰州在西部地区的科技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 四、建设目标与发展前景 按照规划,产业园将分阶段实现科技研发、企业孵化、人才培训等多元功能整合。项目建设方表示,未来将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瓶颈,形成可复制的"科技+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行业分析指出,该项目的实施将有效提升甘肃省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对优化西北地区创新生态具有示范价值。
2025-07-15
-
【鲤城区招商】鲤城加速5G基站建设助力数字经济发展新格局
为抢抓5G网络建设机遇,鲤城区通过招商引资与政策协同,印发《鲤城区推进5G建设工作方案》,计划投资3000万元推进600个5G基站建设,重点覆盖医疗、教育、文旅等核心区域,目标年底实现5G网络覆盖率超90%,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赋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5G基站建设规划与目标 鲤城区工信局公开信息显示,2019年已完成150个5G基站建设。根据最新方案,鲤城区将新增600个基站,累计部署达950个,形成覆盖全域的高速网络。建设优先布局医院、学校及文旅产业聚集区,通过运营商统一规划优化资源分配,确保网络高效部署。 二、资源共享与智慧灯杆试点 鲤城区推动通信杆塔、社会公共设施等资源开放共享,减少重复建设。试点“一杆多用”智慧灯杆改造,整合照明、监控与5G基站功能,降低地面立杆数量。这一模式参考了福州、厦门等地的成熟经验,旨在提升城市空间利用率。 三、政策支持与经济效益 鲤城区政府将5G建设纳入数字经济发展重点项目,通过简化审批流程、协调电力供应等举措保障实施。公开报道显示,5G网络建成后预计带动鲤城区物联网、智能制造等产业升级,为远程医疗、智慧旅游等场景提供技术支撑。 四、区域协同与未来展望 泉州市发改委指出,鲤城区5G建设是全市“新基建”布局的关键环节,未来将与丰泽、晋江等区域形成联动,共同打造闽南地区5G应用示范区。公开资料显示,福建省已明确将5G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引擎,鲤城区的实践或为其他县域提供参考样本。
2025-07-15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