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冈加速建设鄂东省域区域性中心城市 引领区域协同发展
2023年,湖北省相关领导赴黄冈市产业园区、项目工地、企业车间调研区域发展布局,并出席推动黄冈建设鄂东省域区域性中心城市座谈会。会议强调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锚定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目标定位,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黄冈需扛起政治责任,增强紧迫感,抢抓机遇,做大中心城区,补齐产业短板,通过招商引资等举措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一域精彩为全域添彩。 一、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发展根基。围绕湖北省“51020”现代产业集群建设要求,黄冈聚焦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绿色建材等重点产业,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推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强化招商引资精准度,紧盯央企国企、行业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吸引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落地。同时,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纺织服装等产业运用新技术、新模式实现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提升中心城区辐射能级,优化空间布局。按照“一主引领、多点支撑”思路,黄冈加快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推动黄州区、团风县一体化发展,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网络,推进高铁新城、临空经济区等重点片区建设,提升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加强城市功能配套,优化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布局,推动优质资源向中心城区集聚,增强对周边区域的人口和要素吸引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城市路网优化、生态环境治理,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 三、深化区域协同发展,融入全省发展大局。主动对接武汉都市圈发展战略,积极承接武汉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推动与武汉在产业链供应链、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等方面深度合作。加强与鄂东地区其他城市协同联动,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产业发展互补共赢等领域建立合作机制。发挥大别山革命老区核心城市作用,带动周边县市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区域内产业分工协作和市场一体化建设,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 四、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发展活力。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一网通办、一窗通办”,简化审批流程,压缩办理时限,提升政务服务效率。落实落细惠企政策,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和跟踪问效,确保各项纾困解难措施直达市场主体。加强要素保障,统筹做好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配置,保障重点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需求。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常态化开展“千企调研纾困”行动,及时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问题,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五、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筑牢生态屏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严格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加强长江、巴水、浠水等重点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推动新能源、节能环保、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培育绿色经济新增长点。实施节能降碳行动,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推动产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绿色转型。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黄冈。 六、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增强发展动力。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健全人才引育留用机制,吸引和集聚各类创新创业人才。优化创新生态,加大科技投入,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2025-07-02
-
福建多措并举聚合力 精准施策力促一季度“开门红”
为推动经济工作开好局、起好步,福建围绕一季度“开门稳”“开门红”目标,此前通过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强化招商引资,完善政策体系,在产业合作、项目建设、营商环境优化等领域精准发力,形成“甩开膀子加油干,千方百计抓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强化产业协同与项目支撑。2023年以来,福建聚焦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推动产业链升级与投资落地。福建省政府与中国船舶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深海养殖产业、新能源产业和海洋信息通信项目等领域深化合作,依托各自优势资源,共同培育海洋经济新增长点。同时,漳州福欣不锈钢深加工项目顺利竣工,该项目总投资规模较大,具备年产40万吨节镍不锈钢的产能,项目投产后将进一步完善当地不锈钢产业布局,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为一季度工业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二、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2023年,福建在全国率先启动营商环境数字化监测督导机制,通过构建数字化监测平台,对政务服务、市场监管、要素保障等营商环境关键指标进行实时跟踪、动态评估和靶向督导。该机制能够及时发现并协调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审批流程、政策落实等方面问题,推动惠企政策精准直达市场主体,持续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为一季度经济“开门红”营造良好环境。 三、激活消费市场与发展动能。福建积极采取措施提振消费信心,释放消费潜力。此前,福建在全国率先启动全国网上年货节,通过整合线上电商平台与线下实体商家,开展特色产品展示、优惠促销、直播带货等活动,有效拉动节日消费。2023年一季度,各地继续围绕大宗商品消费、文旅消费等重点领域,推出消费券发放、主题促销活动等举措,推动消费市场持续回暖,为经济增长注入内生动力。
2025-07-02
-
陕西探索推进“标准地”改革 构建规范高效招商引资模式
2023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探索推进“标准地”改革的意见》,明确陕西省各市、县、区可结合实际探索推进“标准地”改革,旨在构建特色突出、公开透明、规范高效的招商引资和土地出让模式,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成本,强化项目全流程监管。 一、此次“标准地”改革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原则。陕西省要求各市、县、区在符合中央及本省政策框架前提下,结合区域产业定位、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探索差异化改革路径。改革聚焦工业、仓储等经营性用地,通过提前设定投资强度、亩均税收、环境标准等控制性指标,推动土地出让从“项目等地”向“地等项目”转变,为招商引资提供标准化、可预期的用地保障。西安市、咸阳市等工业基础较好的城市已启动试点区域评估,为后续改革积累经验。 二、在优化审批流程方面,《意见》提出实施土地出让前区域统一评估评价制度。由地方政府统一组织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多项评估事项,形成区域性评估结果供企业共享使用,避免企业重复投入。同时简化项目审批环节,对符合“标准地”要求的项目,推行“一窗受理、并联审批”,压缩审批时限。此举将有效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项目落地效率,助力陕西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三、为确保改革落地见效,陕西省建立健全“标准地”供后监管体系。明确要求各地制定项目履约监管协议,对项目开工建设、投资强度、投产达效等关键环节实施全过程动态监管。通过建立部门联动机制,依托政务服务平台实现监管信息共享,对未按约定履行义务的企业依法依规处置。此外,陕西省将“标准地”改革纳入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强化对改革推进情况的跟踪督导,保障改革措施在各市县有序推进。 此次“标准地”改革是陕西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重要举措,通过标准化出让、流程化审批、规范化监管的有机结合,将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下一步,陕西省将根据试点情况逐步完善改革政策,推动“标准地”出让模式在更多区域和领域推广应用。
2025-07-02
-
广西确立南宁等六市为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培育试点
为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关于培育建设区域消费中心的部署要求,广西壮族自治区将南宁市、桂林市、柳州市、玉林市、北海市、百色市确立为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试点城市。此举旨在通过优化消费供给、完善基础设施、强化招商引资、深化区域协同,将试点城市打造成为引领消费升级、促进经济循环、推动高水平开放的重要载体,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战略定位与发展方向。根据规划,六市将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构建差异化发展格局。南宁市作为首府,重点打造面向东盟的国际消费门户,聚焦现代商贸、会展经济、数字消费等领域,建设区域性高端消费集聚区;桂林市依托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以文旅融合为核心,发展康养消费、夜间经济、文创消费,打造国际知名旅游消费目的地;柳州市发挥工业重镇优势,推动工业旅游、汽车后市场、智能家居消费升级,构建“制造+消费”融合发展模式;北海市突出滨海特色,培育海洋旅游、免税消费、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建设区域性滨海消费中心;玉林市立足桂东南商贸枢纽定位,强化农产品流通、专业市场、特色餐饮消费,打造连接粤港澳大湾区的消费节点城市;百色市依托沿边优势,发展边民互市、跨境旅游、特色农产品消费,构建面向东盟的边境消费合作平台。 二、重点任务与实施路径。六市将围绕“扩内需、促升级、优环境”推进多项举措。在消费供给提升方面,推动传统商圈改造升级,培育新型消费场景,支持首店经济、品牌经济发展,吸引国内外知名品牌设立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在产业融合发展方面,促进文旅商体融合,开发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工业研学等特色产品;推动农业与消费融合,建设农产品直供基地和冷链物流体系,提升“桂字号”产品市场竞争力。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完善交通网络,构建高效便捷的城乡配送体系;推进智慧商圈、智慧商店建设,提升消费数字化水平。在招商引资方面,聚焦商贸流通、文旅休闲、现代服务等重点领域,精准引进重大项目,鼓励企业加大在试点城市的投资布局,形成消费供给新增长点。 三、政策保障与区域协同。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支持,在财政、土地、金融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六市将强化联动协作,建立信息共享、资源互通、市场联动机制,推动形成“核心引领、区域协同”的消费发展格局。同时,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的消费合作,深化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往来,探索“国内国际双循环”消费联动模式。通过试点先行、示范带动,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推动全区消费规模扩大、结构优化、品质提升,为服务国家战略作出广西贡献。
2025-07-02
-
福建境内44家上市企业市值超百亿 资本市场板块实力凸显
福建境内上市公司发展稳健,资本市场板块规模与质量双提升。截至2021年末,该省162家境内上市公司总市值约3.9万亿元,其中44家企业市值突破百亿元,较上一年增加3家。这些企业覆盖新能源、金融、医药、高端制造等多个优势产业,不仅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也彰显了当地在招商引资和企业培育方面的显著成效。 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优势领域集聚效应显著。福建百亿市值上市企业呈现鲜明的产业特色,集中在新能源、有色金属、高端制造、金融及医药生物等领域。新能源领域企业凭借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增长,市值规模领先;有色金属企业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链整合能力,保持稳健发展;高端制造企业则以技术研发为核心,在国内外市场占据重要份额。这种产业分布既契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也体现了福建在重点领域的布局优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资本市场活力增强,企业上市培育成效突出。2021年,福建新增11家境内上市公司,资本市场福建板块持续扩容。百亿市值企业数量的增加,反映出当地企业在规范运作、盈利能力和市场认可度等方面的提升。这些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实现直接融资,用于技术研发、产能扩张和产业链延伸,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同时,地方政府在企业上市培育过程中,通过政策引导、服务优化等措施,为企业对接资本市场创造良好环境,推动更多优质企业登陆资本市场。 三、区域经济支撑作用凸显,协同发展格局逐步形成。44家百亿市值上市企业作为福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促进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部分龙头企业通过技术输出、资源共享等方式,引领产业集群发展,形成“龙头企业+配套企业”的协同发展模式。此外,这些企业的发展也吸引了更多优质资源和项目落地福建,与当地招商引资工作形成良性互动,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动能转换。
2025-07-02
-
广西印发现代产业体系规划 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广西印发《广西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聚焦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通过做优传统产业、做大新兴产业,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明确将强化招商引资,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区域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一、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规划提出,围绕制糖、有色金属、机械、汽车、冶金、建材、石化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实施全产业链优化升级行动。在制糖产业方面,推动甘蔗全产业链开发,发展食糖精深加工和生物制造,提升综合利用水平;有色金属产业重点发展铝、锡、锑等精深加工,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技术应用。机械和汽车产业加快智能化改造,发展高端工程机械、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冶金、建材产业推广绿色制造技术,降低能耗和排放,实现低碳转型。石化化工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精细化工和新材料,提升产业附加值。通过技术创新、设备更新和模式变革,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强调以创新驱动为核心,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绿色环保等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聚焦电子信息制造业和软件服务业,发展智能终端、集成电路、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能源汽车产业支持整车研发生产,完善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产业链。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智能工程机械、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生物医药产业加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现代中药研发,推动化学药和生物药创新发展。新材料产业发展高性能铝基、镁基材料,以及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领域专用材料;绿色环保产业推广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服务,培育节能环保产业集群。通过建设创新平台、加大研发投入、完善产业生态,推动新兴产业加快成长,形成工业发展新动能。 三、强化政策保障与招商引资。为确保规划落地,广西将优化产业发展政策环境,加大财政资金支持,设立工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落实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成本。加强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针对工业企业的信贷产品,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在招商引资方面,聚焦重点产业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制定精准招商目录,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的产业合作,吸引龙头企业和配套项目落地。同时,提升园区载体功能,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推动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强化人才支撑,实施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通过系列举措,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
2025-07-02
-
许昌硅碳新材料产业集群入选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2024年,河南省公布“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第一批)”,许昌市硅碳新材料产业集群成功入围。该集群依托襄城县煤炭资源优势,通过“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转型路径,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强化招商引资,实现从煤炭“黑色经济”到硅碳新材料“绿色经济”的蝶变,集群规模与发展质量持续提升。 一、资源禀赋驱动产业转型升级。襄城县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传统产业长期以煤炭开采加工为主。近年来,当地立足资源禀赋,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通过发展煤化工循环经济,实现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逐步构建起从基础化工原料到硅碳新材料的完整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从单一资源依赖向多元创新驱动转变。 二、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发展。围绕硅碳新材料产业发展需求,襄城县坚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引进和培育一批创新平台,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在传统产业上高位嫁接先进技术、在新兴产业上抢滩占先布局,形成了上下游紧密衔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提升了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招商引资与集群建设相互促进。襄城县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了一批硅碳新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和配套项目落地。随着企业的集聚,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集群效应日益凸显。目前,襄城县硅碳新材料产业集群已形成一定规模,入驻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较多,主营业务收入保持稳步增长,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2025-07-02
-
深化湘桂产业平台协作 共筑西部陆海新通道发展优势
西部陆海新通道是连接“一带”和“一路”的重要纽带,湘桂两省区依托区位交通、产业结构等互补优势,加强产业平台合作,对提升通道整体竞争力、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共建产业园区、优化物流网络、强化招商引资等举措,可推动两省区资源共享、产业联动,为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完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夯实产业合作根基。广西北部湾港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国际门户,已建成一批专业化深水码头和集疏运体系;湖南怀化作为通道重要节点城市,拥有铁路枢纽优势,正加快构建对接北部湾港的铁海联运通道。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支持湖南对接融入通道建设后,两省区共同推进怀化至北部湾港铁路扩能改造、高速公路互联互通等项目,提升货物运输效率。同时,依托南宁国际铁路港、怀化国际陆港等枢纽平台,推动“铁路+港口”联动发展,实现货物“一次报关、一次查验、全域放行”,为产业合作提供高效物流支撑。 二、推动产业协同发展,构建互补产业链条。广西在绿色化工、有色金属、临港制造等产业领域基础雄厚,湖南则在装备制造、轨道交通、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具有优势。两省区通过共建跨区域产业合作园区,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衔接。例如,柳州汽车产业与湖南长沙、株洲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开展合作,形成“研发设计—零部件生产—整车组装”协同链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石化产业与湖南岳阳的石化下游产业联动,延伸精细化工产业链。此外,依托广西特色农业资源和湖南农产品加工技术,共建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和加工园区,推动热带水果、特色畜禽等产品深加工及跨境贸易,提升产业附加值。 三、强化开放平台共建共享,提升招商引资效能。广西拥有中国—东盟自贸区、RCEP等政策优势,湖南怀化国际陆港获批国家临时开放口岸,两省区通过共享开放平台资源,联合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在南宁、长沙等城市举办西部陆海新通道产业合作推介会,吸引东部地区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向通道沿线转移。同时,共建跨境产业合作园区,利用广西中马“两国双园”、湖南怀化东盟物流产业园等平台,引导企业在原材料进口、零部件加工、成品出口等环节开展合作,形成“湘桂联动、对接东盟”的产业布局。此外,两省区还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协作,承接产业转移项目,推动通道经济与湾区经济融合发展。 四、健全协同发展机制,优化合作政策环境。湖南怀化加入西部陆海新通道省际协商合作机制后,湘桂两省区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在规划衔接、政策协调、项目推进等方面加强沟通。出台支持产业平台合作的政策措施,在土地供应、税收优惠、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倾斜,降低企业合作成本。同时,推动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简化企业注册、项目审批等流程,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此外,加强人才交流合作,共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为产业合作提供人才支撑,确保各项合作举措落地见效。 湘桂两省区通过深化产业平台合作,不仅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优势互补,更能提升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辐射带动能力。随着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持续升级、产业链协同逐步深化,两省区将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推动通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5-07-02
-
福建“5G+”融合应用深化 赋能千行百业加速智变
近年来,福建省加快5G网络建设与行业应用融合,在旅游、交通、数字治理、农业、医疗等领域形成一批标杆项目,以数字化转型推动产业升级,优化营商环境,为招商引资注入新动能,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5G+文旅融合激活消费潜力。福州鼓岭旅游度假区依托福建电信构建的5G网络与光宽网络,搭建起集视频监控、人流预警、车辆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可视化综合管理平台,实现景区运营智能化监管。该平台通过实时监测客流与车流数据,辅助管理人员精准调配资源,提升服务效率。项目实施后,景区客流量与收入实现同步增长,成为“5G+智慧旅游”的典型应用场景。此外,厦门鼓浪屿等景区也探索5G+AR导览、沉浸式体验项目,通过数字技术丰富游览形式,吸引更多游客。 二、5G+智慧交通构建高效出行体系。在交通领域,福建多地推进5G技术与交通基础设施融合。福州在部分主干道部署5G+智慧交通系统,通过车路协同技术实现交通信号实时优化,缓解高峰时段拥堵。厦门港应用5G+北斗定位技术,提升集装箱装卸自动化水平,作业效率显著提高。泉州、漳州等地的公交系统引入5G智能调度平台,实现车辆运行状态实时监控与调度,乘客候车时间缩短,出行体验改善。 三、5G+数字治理提升城市服务效能。福建各地运用5G技术赋能城市管理,推动治理精细化。福州鼓楼区建设5G+数字治理平台,整合城管、环保、应急等多部门数据,实现城市事件快速响应与处置。泉州石狮市通过5G+物联网设备,对市容环境、市政设施进行智能监测,问题处理时效提升。南平、三明等山区城市则利用5G网络延伸政务服务触角,实现偏远地区“一网通办”,让群众办事更便捷。 四、5G+现代农业助力乡村振兴。农业领域,福建将5G技术与特色农业结合。漳州平和蜜柚种植基地应用5G+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气象数据,通过智能灌溉系统实现精准种植,减少资源浪费。宁德霞浦水产养殖区部署5G+水下监控设备,远程观察养殖环境,降低病害风险。龙岩长汀智慧农业园区引入5G+无人机巡检,提高农田管理效率,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 五、5G+医疗健康守护民生福祉。医疗领域,福建推动5G技术在远程诊疗、应急救援等场景落地。福建省立医院通过5G网络开展远程手术指导,让基层患者享受优质医疗资源。厦门建立5G+急救指挥系统,实现救护车与医院实时数据传输,为抢救赢得时间。莆田、宁德等地的县级医院接入5G远程会诊平台,与省级医院联动,提升基层诊疗水平,缓解群众“看病难”问题。 随着5G网络覆盖持续完善和应用场景不断拓展,福建正以“5G+”为抓手,推动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智慧动能。未来,福建将进一步深化5G与实体经济融合,培育更多新业态、新模式,助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07-02
-
邱县:构建食品全产业链 培育百亿级产业集群
邱县立足农产品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推动食品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已形成从原材料供应到检验检测的完整产业链,聚集178家食品及配套企业,2021年主营业务收入达98.2亿元,2022年预计突破110亿元,跻身河北省重点支持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 一、完善产业链条,夯实产业根基。邱县食品产业已构建起原材料供应、初加工、精深加工、产品研发、企业孵化、检验检测等环节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当地依托粮食、蔬菜等农产品资源,发展面粉、油脂、肉制品等初加工产业,同时引进精深加工企业,开发休闲食品、保健食品等附加值较高的产品。产业园区内设立产品研发中心和检验检测机构,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质量保障,形成上下游衔接、各环节配套的产业生态。 二、强化招商引育,激发发展动能。邱县围绕食品产业开展精准招商,重点引进产业链关键环节企业和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集聚。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搭建招商平台,吸引外地食品企业落户,同时扶持本地小微企业发展,推动企业孵化。当地还注重培育品牌,支持企业开展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形成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食品品牌。 三、优化营商环境,保障产业发展。邱县持续优化政务服务,简化审批流程,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园区水、电、路、气等配套设施,保障企业生产需求。同时,落实税收优惠、融资支持等政策,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食品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四、获得政策支持,提升产业地位。邱县食品产业被列为河北省重点支持的107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和10大重点培育的食品产业集群之一。借助省级政策支持,邱县获得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资源倾斜,为产业升级提供助力。当地以此为契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食品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百亿级产业集群。
2025-07-02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