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阳招商】安阳农业推介会签约20个项目助力乡村振兴
安阳市通过举办农业项目推介洽谈暨贫困地区农畜产品产销对接会,成功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进展。此次活动集中展示了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成果,促成一批重点项目签约落地,为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会议聚焦产销对接、银企合作等关键环节,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搭建了重要平台。 一、农业项目集中推介成果显著 活动期间共推出63个重点农业项目,涵盖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其中20个项目在现场完成签约,涉及植保无人机研发、豆制品深加工、优质稻米产业化等方向。这些项目将有效带动农业产业链延伸,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会议现场还集中展示了70余种特色农畜产品,展现了安阳农业品牌化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二、政策支持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省级农业主管部门代表在会议上强调,要充分发挥安阳市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培育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市级领导提出六项具体措施:要求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扩大特色产业规模;创新建立产销对接长效机制;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扶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强化招商引资政策保障。这些举措将为农业项目落地提供全方位支持。 三、多方协作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活动创新采用"四个对接"模式,组织金融机构、科研单位、加工企业与农业生产主体开展深度合作。多家农业龙头企业代表分享了智慧农业应用、农产品品牌打造等经验。通过建立"产学研用"协同机制,推动形成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市场拓展的完整产业链条。 四、巩固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 会议特别关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通过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帮助小农户对接大市场。重点支持带贫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此举既解决了农畜产品销售难题,又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产业支撑。 此次推介会标志着安阳市农业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通过项目带动、科技赋能和机制创新,当地正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探索有效路径。后续将重点抓好签约项目跟踪服务,确保各项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2025-07-17
-
【安义县招商】安义县新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助推化妆品产业创新发展
安义县通过强化招商引资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2021年成功新增一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由江西艾丽斯日化有限公司组建,聚焦天然成分功效性化妆品领域,将进一步提升区域产业研发能力,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夯实创新基础,构建高水平研发平台。作为安义县招商引资重点培育项目,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江西艾丽斯日化有限公司技术研究中心原有基础升级建设,围绕天然成分功效性化妆品研究及产业化目标,完成实验及研发环境系统性升级改造。项目实施过程中,重点投入资金用于科研设备更新,通过引入先进仪器设备,搭建起涵盖成分分析、功效评价、安全性检测等功能的综合性研究平台。同时,中心注重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招聘熟练技术工和引进高学历专业人才,优化研发团队结构,形成了一支具备扎实专业背景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队伍,为持续开展技术创新提供了人才保障。 (二)聚焦产业需求,明确核心研究方向。中心立足化妆品产业发展趋势,结合区域资源优势,确定三大重点研究领域。在白及护肤系列产品方向,深入挖掘特色植物资源的护肤功效,开展活性成分提取、作用机制及应用研究;羊奶洗护系列产品研究则围绕天然动物源成分的开发利用,探索温和洗护配方的研发与产业化路径;天然植物活性洗护系列产品方向聚焦多种植物提取物的协同作用,致力于开发具有清洁、养护等复合功效的洗护产品。通过集中力量在上述领域开展技术攻关,旨在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推动产品向天然化、功效化、高端化转型。 (三)深化协同创新,提升产业服务能力。中心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与相关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技术研究与成果转化。通过开放研究平台,为行业内企业提供检测服务、技术咨询和人才培训,促进技术交流与资源共享。作为连接科研与产业的桥梁,中心着力打造技术研究开发、中试基地和开放服务三大平台,推动实验室成果向工业化生产转化,加速技术成果的市场化应用。这种协同创新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心自身的研发水平,也为区域化妆品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撑,推动产业整体竞争力提升。 (四)立足长远发展,擘画科技创新蓝图。2021年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认定,是安义县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要成果,使全县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达到8家。中心以此为契机,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将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持续开展研发活动,力争产出更多具有市场价值的技术成果。按照发展目标,中心计划在2022年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即省级科技创新中心),通过更高层次的平台建设,提升在天然成分功效性化妆品领域的研发实力和行业影响力,为江西省乃至全国功效性化妆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安义县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强化招商引资等举措,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此次新增的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既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主动作为,也是地方政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随着更多创新平台的建成和运行,安义县将进一步聚集创新资源,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的科技动力。
2025-07-17
-
德邻陆港智慧平台获评国家示范项目 助力鞍山招商引资升级
鞍山市德邻陆港智慧供应链服务平台凭借创新模式和技术实力,成功入选工信部"国家新型信息消费示范项目",成为鞍山市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标杆。该荣誉的获得标志着鞍山市在钢铁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将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项目入选国家级示范工程体现创新价值 在工信部组织的评选中,德邻陆港智慧供应链服务平台从全国众多候选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类信息消费领域示范项目。该项目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整合钢铁产业链资源,构建了集采购、物流、仓储、加工、金融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服务平台。评审专家认为,该平台有效解决了传统钢铁供应链效率低、成本高等痛点,具有显著的行业示范意义。 二、平台建设推动钢铁产业数字化转型 德邻陆港平台已实现与鞍钢集团等大型企业的系统对接,年服务企业超2000家。平台提供的智能仓储系统使货物周转效率提升30%,线上金融服务累计放款超50亿元。通过建立标准化数据接口,平台打通了钢铁生产、贸易、物流等环节的信息壁垒,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数字化生态圈。这种创新模式为传统工业城市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三、政策支持助力示范项目持续发展 根据工信部相关政策,入选项目将获得专项资金支持。鞍山市已将该平台纳入重点产业发展规划,配套出台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当地政府表示,将以此为契机打造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集聚。平台运营方计划未来三年投入3亿元用于技术研发,进一步拓展跨境贸易、碳资产管理等新功能。 四、示范效应辐射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该项目的成功实施,显著提升了鞍山市在钢铁产业链中的枢纽地位。目前已有7家配套服务企业跟随平台入驻当地工业园区,带动就业超500人。分析人士指出,这种"平台+生态"的发展模式,不仅促进了传统产业降本增效,更培育出智能制造、数字金融等新业态,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了新路径。鞍山市将继续深化此类示范项目建设,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2025-07-17
-
【鞍山招商】鞍山品牌工程赋能幸福产业新生态
鞍山市以11项品牌工程为核心抓手,深入推进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打造文艺精品、提升惠民服务、强化遗产保护、举办品牌赛事、优化旅游供给等一系列举措,显著增强了产业吸引力和城市活力,有效促进了区域招商引资,为振兴发展注入新动能,绘就幸福生活新图景。 一、实施文艺精品与文体惠民双提升工程,丰富精神家园。鞍山市精心策划并落实文艺精品创作提升工程和文体惠民提升工程,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成功举办了第三十二届“钢城之春”秧歌赛会以及“唱响钢都”首届合唱展演等线上线下融合的惠民活动累计80余场次,完成送戏送文化下乡演出59场,将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延伸至基层,使市民在家门口即可乐享文化盛宴,持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二、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守护历史根脉。鞍山市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取得扎实进展。完成了省级革命文物——同泽中学旧址和黄显声故居保护修缮项目的立项工作,启动了海城市、千山区以及千山风景名胜区域内的汉唐时期山城遗址考古调查工作,为深入挖掘地域历史文化内涵奠定基础。同时,对辖内12处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明长城遗址实施了保护传承和利用性建设,确保珍贵的历史遗迹得到妥善维护并焕发新生,延续城市文脉。 三、打造赛事节庆品牌,激活文体旅融合动能。鞍山市通过策划举办大型节庆赛事活动,有效提升城市知名度与影响力。成功举办“千山和风”梨花节暨全国山地超半程马拉松活动,吸引了全国众多专业选手和跑步爱好者齐聚鞍山参赛,塑造了具有地域特色和影响力的春季文体旅融合品牌。充分利用春季梨花节、台安县第五届徒步大会等活动契机,精心设计并推出了10条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休闲体验于一体的文旅融合精品旅游线路,整合资源提升旅游产品吸引力。 四、拓展消费场景促进市场繁荣,展现发展成效。鞍山市注重培育新兴消费热点,刺激市场活力释放。启动了特色鲜明的烈士山通达文化夜市项目,丰富市民夜生活业态。得益于系列品牌工程的持续赋能,鞍山市旅游市场呈现强劲的恢复性增长态势,此前某假期期间接待国内游客数量大幅跃升,较上一年同期呈现显著增长,反映出幸福产业发展的积极成效与良好的市场前景。 五、构建多元幸福产业体系,赋能振兴发展。鞍山市系统推进的11项品牌工程涵盖了文艺创作、文体惠民、遗产保护、赛事举办、旅游开发、健康养老等多个维度,旨在全面构建以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为核心的幸福产业体系。这些工程相互支撑、协同发展,不仅有效提升了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综合服务水平,显著优化了营商环境,吸引了外部资本和项目的关注,有力促进了招商引资,也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振兴发展提供了强大且可持续的内生动力,提升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鞍山市正致力于将幸福产业打造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增进民生福祉的支柱性产业新生态。
2025-07-17
-
巴南区招商引资成果显著 42个重大项目助力区域发展
巴南区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效,42个重大项目正式签约落户,总投资额达270亿元。此次集中签约活动是巴南区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涵盖现代农业、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将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增强经济发展动能。巴南区通过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和招商项目全程代办员制度,有效促进了项目快速落地和建设投产。 一、产业链招商成效显著 巴南区坚持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机制,围绕主导产业开展精准招商。在智能制造领域,引进了惠科显示模组、长安汽车B561等补链强链项目;在生物医药领域,重庆国际生物城创新中心等项目已开工建设。这些项目的实施将有效提升巴南区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特别是河北新发地集团投资85亿元建设的首衡东盟食品产业园,将打造成为面向西南地区的农产品贸易集散中心。 二、项目落地速度持续加快 巴南区创新实施招商项目全程代办员制度,为项目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苏州汉朗光电高性能液晶混晶、上海交通大学数字医学联合技术中心等重大项目已建成投用,创造了项目建设的"巴南速度"。该制度通过专人对接、全程跟踪的方式,大幅缩短了项目从签约到投产的周期,有效提升了招商引资实效。目前,中南高科重庆大健康智慧谷等在建项目进展顺利,预计将按期完成建设任务。 三、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巴南区通过招大引强选优,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在重庆物流基地建设的首衡东盟食品产业园项目,将整合展示交易、食品加工、智慧冷链等功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该项目预计年销售额约500亿元,不仅能带动当地就业,还将通过跨境公路班车拓展东盟市场。同时,鼎润物流富康木材市场等配套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强化区域物流枢纽功能。 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 巴南区注重科技创新项目的引进培育,重庆美莱德药物安全评价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相继落户。这些项目将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区域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在数字医疗、新材料等领域的技术创新项目,将助力巴南区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搭建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资源,巴南区正在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2025-07-17
-
【巴彦淖尔招商】巴彦淖尔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效应显现
巴彦淖尔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强化政策扶持与精准培育,成功推动13家企业跻身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行列,标志着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与招商引资成效取得新突破。此次认定进一步优化了当地产业结构,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成效显著 在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的备案名单中,巴彦淖尔市草原晶鑫食品有限公司、蔚蓝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美洋洋食品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通过审核,涵盖食品加工、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至此,巴彦淖尔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增至51家,形成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产业梯队。 二、政策组合拳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巴彦淖尔市科技局实施的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取得阶段性成果。通过组织专项培训、开展“政策入园入企”活动、引入专家辅导及中介服务等举措,全年累计培育企业35家。针对首次获评企业,当地政府提供10万元奖励性补助,有效降低企业创新成本。这一系列措施显著提升了企业申报积极性与通过率。 三、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新增高新技术企业集中在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技术领域。以食品加工企业为例,通过引入生物发酵、智能化生产等技术,实现从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信息技术企业则聚焦大数据应用、物联网开发等方向,为当地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支撑。这种结构性变化反映出开发区产业布局的优化趋势。 四、创新生态体系持续完善 巴彦淖尔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搭建产学研平台、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优化科技金融服务等举措,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创新支持体系。重点企业已与多所高校建立技术合作,累计获得发明专利超百项。这种良性互动机制为后续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未来聚焦创新能级提升 根据规划,巴彦淖尔市将继续扩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规模,重点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开发区将围绕主导产业实施关键技术攻关,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吸引科技型项目落地,力争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与质量双提升。
2025-07-17
-
【安徽招商】安徽省深化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助力产业链升级
安徽省通过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强化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同步推进招商引资与技术创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该工程聚焦工业“四基”领域,以“揭榜挂帅”机制为抓手,协同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并依托“三首一保”政策加速成果转化,为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提供支撑。 一、强化政策引领与机制创新 安徽省经信厅围绕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滚动更新“工业强基任务表”和“关键技术协同攻关目录”,完善市场化“揭榜挂帅”机制,引导企业参与“卡脖子”技术攻关。通过“一揽子”协同攻关计划,整合产学研资源,推动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等领域的突破。同时,“一条龙”应用示范项目促进研发成果产业化,形成从技术到市场的闭环。 二、聚焦重点领域补短板 安徽省发布“重点领域补短板产品和关键技术攻关指导目录”,针对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领域的薄弱环节,组织企业集中突破。例如,在航天领域应用的“嫦娥钢”技术,成功服务于重大航天任务,成为自主创新的典型案例。此外,通过认定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项目,推动创新产品市场化应用。 三、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 安徽省加快构建新型制造业创新体系,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45家,培育国家级和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50家。依托10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研发。合肥、芜湖等城市通过建设共性技术平台,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深度合作,加速技术成果转化。 四、优化产业生态与招商引资 安徽省将产业基础再造与招商引资结合,围绕补链固链强链目标,吸引高端制造项目落地。通过“个十百千”工程培育骨干企业,壮大数字经济规模,并支持合肥、蚌埠等地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政策层面,落实“三首一保”激励措施,对首购首用创新产品的企业给予支持,降低市场推广门槛。 五、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 安徽省的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紧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夯实工业“四基”领域,增强产业链韧性。省内提出以“新兴产业聚集地”为目标,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并重。例如,滁州、马鞍山等地通过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效能,而合肥的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产业已形成集群优势。 安徽省通过系统性部署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不仅提升了关键领域自主可控能力,也为全国产业链安全提供了区域实践样本。未来,该省将继续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2025-07-17
-
【安徽招商】世界制造业大会签约项目落地成效显著 为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安徽省通过世界制造业大会平台持续深化招商引资工作,推动签约项目高效落地转化。数据显示,前两届大会累计签约项目超千个,总投资规模达万亿元级别,项目注册率和开工率均保持高位运行,集成电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投资重点,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一、前两届大会签约项目总体进展顺利 根据世界制造业大会江淮线上经济论坛组委会发布的信息,前两届大会集中签约项目数量突破千个,涉及总投资额超万亿元。截至最近统计周期末,超九成项目已完成工商注册登记,超八成项目进入开工建设阶段。这些项目覆盖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生物医药等十余个关键领域,形成了多产业协同推进的发展格局。 二、项目落地服务机制发挥关键作用 安徽省通过建立省级统筹、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为项目落地提供全流程保障。省级层面成立专项工作组,协调解决土地、环评、融资等关键问题;各地市组建服务专班,实施“一企一策”精准对接。例如合肥市通过并联审批制度将项目平均审批周期压缩近半,芜湖市设立专项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比突出 在已落地项目中,集成电路领域项目形成从设计到封测的完整产业链;新能源板块集聚了光伏组件、储能电池等细分行业龙头企业;生物医药类项目涵盖创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生产等环节。此类项目技术含量高、带动效应强,有效促进了安徽省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四、项目成效转化为经济发展动能 已投产项目对区域经济拉动作用明显,部分重点项目实现当年投产当年盈利。在新型显示领域,某液晶面板项目带动上下游20余家企业集聚;智能汽车产业园项目吸引30余家配套企业入驻,形成百亿级产业集群。这些项目不仅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还催生了一批新技术、新模式。 五、新一届大会筹备工作有序推进 即将举办的制造业大会将延续“六百”企业对接机制,重点筛选科技创新、“新基建”等领域的优质项目。目前初步对接项目数量已超600个,预计总投资规模达6000亿元。安徽省16个地市将同步设立分会场,推动形成更多实质性合作成果。 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要素保障,安徽省正将世界制造业大会的平台效应转化为产业发展实效。签约项目的快速落地不仅印证了企业的投资信心,更展现出区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强劲势头,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示范样本。
2025-07-17
-
【安徽招商】安徽首支智能可穿戴产业基金成立助力智能硬件生态建设
安徽省通过招商引资推动智能硬件产业升级,合肥市近日成立首支专注于智能可穿戴领域的产业基金。该基金由本土科技企业与省属投资平台联合发起,旨在整合全球产业链资源,重点布局硬件研发、创新服务及上下游配套领域。目前首期资金已投向十余家海内外高成长企业,为区域数字经济注入新动能。 一、基金设立背景与战略意义 近年来,安徽省将智能硬件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2023年全省电子信息制造业营收突破万亿元。合肥市依托"科大硅谷"创新资源,已形成从芯片设计到终端制造的完整产业链。此次成立的智能可穿戴产业基金,是落实安徽省"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的具体举措,通过资本纽带连接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化,强化合肥在穿戴设备领域的全球竞争力。 二、投资方向与首期成果 基金主要聚焦三大领域:智能穿戴核心器件研发、健康管理解决方案、新型人机交互技术。2023年已完成的首轮投资中,硅谷某运动算法公司开发的低功耗传感器技术,可提升设备续航能力30%以上;合肥本地某新材料企业研发的柔性电路板,已应用于国际品牌智能手表。被投企业涵盖美国、长三角及安徽省内多个创新节点,形成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 三、产业协同效应显现 基金运营方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被投企业与合肥现有产业资源对接。某落户合肥的芯片设计公司,其生物识别模组已与本地智能终端制造商达成采购协议;深圳某健康监测技术团队将其研发中心迁至合肥,与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这种"基金+基地"的模式,正加速智能穿戴产业集群在合肥高新区形成规模效应。 四、未来发展规划 根据安徽省经信厅披露的信息,该基金二期规模将扩大至3亿元,重点支持精密制造、人工智能融合应用等项目。合肥市计划配套建设20万平方米的专业园区,打造从研发测试到规模量产的产业服务体系。行业专家指出,这种"产投联动"模式有助于突破国外在高端传感器、柔性显示等领域的技术垄断,推动中国智能穿戴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2025-07-17
-
【安徽招商】安徽工业设计产业蓬勃发展 培育省级中心316家领跑中部
安徽省通过招商引资与政策扶持双轮驱动,工业设计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安徽省已培育省级工业设计中心316家,其中国家级中心11家,总量位居中部首位。安徽省连续七年举办工业设计大赛,推动设计成果转化成效显著,华米手环、酷豆丁童车等产品斩获国际大奖。安徽省经信厅联合多部门启动第八届工业设计大赛,设置综合赛与35个专项赛,获奖作品将在世界制造业大会集中展示。 一、工业设计中心培育成效显著 安徽省自2014年启动省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工作以来,建立完善梯次培育机制。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人才培育等举措,形成以国家级中心为引领、省级中心为支撑的发展格局。合肥、芜湖、滁州等市工业设计中心数量占全省总量六成以上,马鞍山、蚌埠等市加快追赶步伐。在装备制造、家电电子、婴童用品等重点领域,工业设计中心服务企业超5000家次。 二、设计赛事体系推动成果转化 安徽省工业设计大赛历经七年培育,已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赛事。第七届大赛共收到参赛作品1.2万件,较首届增长近三倍。通过建立"设计+制造"对接机制,往届获奖作品转化率达38%,催生开润箱包等一批市场爆款产品。第八届大赛创新设置"幸福家居"等35个专项赛,聚焦细分领域设计需求,参赛范围覆盖长三角地区200余所高校。 三、产业赋能效应持续显现 工业设计对制造业升级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滁州家电企业通过设计创新实现产品溢价15%-30%,六安童车产业产值因设计赋能年均增长20%。安徽省经信厅数据显示,工业设计投入产出比达1:80,重点企业新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25%。合肥工业设计城集聚上下游企业140余家,形成完整的设计服务产业链。 四、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 安徽省构建"1+N"政策扶持体系,出台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方案。建立3000万元专项资金,对认定中心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实施"设计皖军"培养计划,联合中国科大等高校开设工业设计硕士班。在蚌埠、安庆等市建设6个省级工业设计研究院,年培训专业人才超2000人次。世界制造业大会连续三年设置工业设计展区,累计签约项目金额达32亿元。 五、未来发展路径清晰明确 安徽省将实施工业设计"双百工程",计划新增百家省级中心、百个设计引领示范项目。重点培育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工业设计能力,支持合肥创建国家级工业设计研究院。深化与沪苏浙设计产业协同,共建长三角工业设计创新联盟。通过举办国际性设计赛事、建设设计成果交易平台等举措,力争工业设计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
2025-07-17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