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招商】经开区招商中心积极对接政企洽谈会 推动优质项目落地
招商引资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19年,经开区招商中心参加中国(苏州)招商引资政企对接洽谈会,与多家企业深入交流,推介区域优势,为后续项目合作奠定基础。 一、洽谈会背景与组织架构 中国(苏州)招商引资政企对接洽谈会由招商引资内参、长三角商务咨询中心及苏州工业园区前言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旨在搭建政企合作平台。江苏省苏州市120余家有意向对外投资或产业转移的企业代表参会,涵盖科技、制造、服务等多个领域。经开区招商中心作为重要参会方,积极把握机遇,对接优质资源。 二、经开区招商中心的参会举措 经开区招商中心相关负责人通过主题推介、一对一洽谈等形式,系统介绍了区域投资政策、产业定位及营商环境。重点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主导产业,展示园区规划与项目建设成果。会上,与山东大学苏州研究院、苏州市中诣企业服务集团有限公司等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并邀请企业赴经开区实地考察。 三、洽谈成果与后续推进 通过精准对接,经开区招商中心与多家企业建立联系,明确了项目合作方向。会后,经开区迅速跟进,制定专项考察方案,推动企业深入了解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及政策支持。此次洽谈为后续引进优质项目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区域招商引资的长期意义 此次参会体现了经开区主动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开放姿态。通过政企对接平台,经开区进一步优化了招商策略,提升了区域影响力。未来,经开区将持续聚焦产业链招商,强化服务保障,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7-10
-
【河南招商】开发区政银企联动助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金融服务精准对接赋能实体经济升级
为深化政银企合作,优化区域营商环境,许昌市开发区召开民营企业金融服务产品展示银企对接会,通过搭建金融机构与企业的直接沟通平台,推动招商引资成果转化,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会议聚焦金融创新与服务升级,旨在强化三方协同机制,为辖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会议背景与总体部署 许昌市开发区始终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重点工作,针对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系统性推进银企对接常态化机制。此次会议是开发区落实中央稳经济政策的具体实践,通过整合政府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企业需求反馈三大要素,形成“政策+产品+服务”的全链条解决方案。会上明确要求开发区各部门强化责任担当,以管理转型为抓手,优化企业融资环境,确保金融活水精准滴灌。 二、金融机构创新产品与服务模式 中原银行许昌分行等机构现场展示了针对民营企业的特色金融产品,包括信用贷、供应链金融、科技贷等差异化方案,重点覆盖小微企业轻资产、短周期的融资需求。金融机构代表提出将建立“绿色审批通道”,对开发区优质企业实施利率优惠和额度倾斜,同时加强贷后跟踪服务,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三、政银企协同机制深化落实 许昌市金融工作局强调,开发区近年通过定期举办对接会、建立企业白名单、动态监测融资需求等举措,已初步构建起“政府搭台、银企唱戏”的良性生态。下一步将推动银企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打破数据壁垒,提升融资效率。开发区发展改革局同步提出,将联合金融机构开展“一企一策”走访,确保惠企政策直达市场主体。 四、企业代表诉求与高质量发展路径 参会企业结合自身发展,提出扩大信用贷款覆盖面、优化续贷流程等建议。会议明确回应将强化问题导向,针对制造业升级、科创型企业的中长期资金需求,开发适配性金融工具。开发区管委会要求金融机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通过“投贷联动”等模式助力企业技术升级与产能扩张。 此次会议为许昌市开发区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提供了实践样本,后续将通过季度督导、专项考核等方式压实各方责任,持续优化区域金融生态,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2025-07-10
-
【海门市招商】海门经洽会揽资350亿元推动产业转型
2019年海门市成功举办经贸投资洽谈会,会议期间聚焦招商引资工作,签约21个重大项目,总投资额达350亿元,涵盖智能机电制造、半导体产业园和机器人小镇等领域,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此次招商活动延续了海门市长期以来的开放合作传统,通过高效对接国内外资本,吸引了多家领军企业入驻,强化了产业链布局,体现出政府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和创新驱动战略。 一、海门经洽会作为核心招商平台的战略意义。该活动自创办以来已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经贸盛会,2019年这一届是其连续举办的第24次会议。海门市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精准定位高新技术与新兴领域,整合政策扶持与服务资源,构建起高效的项目落地机制。洽谈会为海门市提供了一个全球资本对接窗口,促进了产业集群化发展。通过系统性的规划部署,活动增强了投资者信心,吸引了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和重点央企在内的多元主体参与,深化了以引资引智为主线的经济发展路径。海门市注重发挥经洽会的示范效应,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实现质量与规模的双提升。 二、重大项目签约的具体成果与产业布局。2019年洽谈会上签约的21个项目总投资额达到350亿元,核心聚焦于智能机电制造、半导体产业园和机器人小镇三大方向。这些项目由国内外知名企业主导,如泰森食品、欧尚超市、招商局重工等,涉及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机器人小镇作为新兴增长点,旨在打造产业链完整的研发与生产基地,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强化创新驱动力;半导体产业园则着重晶圆制造与芯片设计,填补海门市在该领域的空白,完善电子信息产业链。智能机电项目则推动传统制造业智能化升级,通过引进自动化生产线提升生产效率。这些项目不仅带来资本注入,更促进了人才集聚和技术转化。海门市政府通过一站式服务保障落地进展,确保了资金、人才与政策的高效协同,展现出招商引资工作的系统性和前瞻性。 三、历史累积招商引资成效与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海门经洽会历经多年发展,已累计引进外资企业736家,总投资额超过88亿美元,同时招引央企国企18家,总投资额逾350亿元。这一成绩反映出海门市招商引资工作的持续性吸引力。外资主体包括泰森食品和路特利举升机等世界500强企业,央企则涵盖现代制药和宝钢磁业等,这些主体丰富了区域投资生态。海门市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包括简化审批流程和提供税收优惠,使跨国公司和本土国企形成良性互动。引资结构多元,覆盖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兴科技,彰显出海门市以引资为杠杆的经济转型战略。这些累积成效为当前投资奠定基础,确保了重大项目如机器人小镇的快速推进,助力海门市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占据主动地位。 四、经洽会配套活动对区域经济的深度推进。除主签约仪式外,2019年活动还设有机器人特色小镇专题推介、资本市场专题报告会、新时代乡村振兴与特色小镇创新发展论坛及“全景海门”文旅产业招商推介会等。这些配套内容强化了招商引资的系统性,例如机器人小镇推介详细展示了技术优势与政策支持,吸引潜在投资者;资本市场报告会分析融资渠道与风险管控,提升了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对接效率;乡村振兴论坛则探讨产城融合路径,推动海门市农村地区与城市核心区协同发展,如文旅产业招商瞄准生态旅游与数字文旅项目。通过这些活动,海门市构建了多层次的投资生态,深化了以创新为核心的产业链建设。整体上,配套设置强化了经洽会的溢出效应,确保引资工作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与价值链的三链融合。 五、引资成果对海门市高质量发展的综合影响。350亿元的签约投资额为海门市注入新动力,尤其体现在智能制造与半导体领域,这些产业将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项目落地后,预计带动技术升级与就业提升,例如机器人小镇将创造数千岗位并孵化本土创新企业。海门市通过招商引资优化了产业结构,减少了对传统低端制造的依赖,增强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力。政府持续强化政策支持与设施配套,确保资金高效转化,形成产业升级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局面。展望未来,海门市将进一步深化开放合作,围绕技术创新与绿色经济主线,推动招商工作迈向更高水平,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目标。
2025-07-10
-
【张家口招商】张家口经开区互联网高端创新产业园启运 打造数字经济新引擎
张家口经开区互联网高端创新产业园正式启动运行,标志着张家口市在数字经济领域迈出重要一步。作为全市首个高端互联网创新产业园区,该项目的落地是张家口市深化招商引资、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举措。近年来,张家口市将数字经济列为七大主导产业之一,以“中国数坝”为目标,加速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布局。此次产业园的启运,将进一步整合资源,吸引优质企业入驻,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产业园定位与建设背景 张家口经开区互联网高端创新产业园以“大智移云”为核心方向,聚焦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前沿技术领域。产业园的规划建设依托张家口市已有的数字经济基础,包括已投运的8家数据中心和52万台服务器规模。经开区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先后培育了多个互联网信息产业平台,并引进了多家实体企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该产业园的启动,是经开区落实张家口市数字经济战略的重要抓手,旨在打造京津冀地区具有影响力的数字产业集聚区。 二、政策支持与企业服务 为保障产业园的高效运营,张家口经开区从专项资金、税收奖励、人才安居和科技创新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专项资金将优先用于支持入园企业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税收奖励政策则针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减免优惠;人才安居政策通过提供住房补贴和配套服务,吸引高端人才落户;科技创新支持包括设立专项基金,鼓励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这些措施旨在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创新活力,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三、产业集聚与区域协同效应 张家口经开区互联网高端创新产业园的启动,将进一步强化区域数字经济的协同效应。目前,张家口市已签约大数据项目30余个,总投资近1000亿元,形成了以数据中心为基础、以应用场景为驱动的产业生态。产业园的落地将促进上下游企业集聚,推动技术共享和资源互通。同时,经开区还将加强与京津冀其他地区的合作,探索跨区域数据流通和产业协同模式,助力“中国数坝”品牌建设。 四、未来展望与战略意义 张家口经开区互联网高端创新产业园的启运,不仅为本地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平台,也为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注入了新活力。未来,经开区将继续深化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创新应用,拓展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等场景落地。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和政策支持,产业园有望成为全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标杆项目,为张家口市乃至河北省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劲支撑。
2025-07-10
-
【东海县招商】东海“总部经济+”产业园开工奠基 打造产业集聚新高地
连云港市东海县“总部经济+”产业园正式开工,标志着当地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突破。该园区占地500亩,聚焦二、三产业企业总部集聚,首批7家企业涵盖建筑工程、金融担保等领域,预计建成后年产值达百亿元。作为东海县“2+5+8”产业平台体系的重要组成,园区将通过差异化竞争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园区规划与产业定位 连云港市东海县“总部经济+”产业园选址石榴街道,以“产业集约化、功能复合化”为核心理念,重点吸引建筑工程、园林设计、金融担保、珠宝加工等领域的区域性企业总部入驻。园区采用“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模式,建设周期约5年,建成后将形成集办公、研发、商务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载体。该规划与江苏省关于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的政策导向相契合,旨在通过总部经济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 二、区域产业平台体系完善 此次开工的“总部经济+”产业园是东海县构建“2+5+8”产业平台的关键一环。此前,东海县已建成循环经济产业园、食品科技产业园、润海工业社区等五大特色园区,总建筑面积超百万平方米。连云港市发改委公开资料显示,此类专业化园区通过精准定位细分产业领域,有效避免了同质化竞争。例如,循环经济产业园聚焦再生资源利用,而新开工的总部经济园则填补了东海县在高端服务业载体方面的空白。 三、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提升 园区建成后预计实现亩均税收50万元以上,其经济效益不仅体现在直接财税贡献,还将通过企业集聚效应拉动周边商业、住宅及配套服务业发展。东海县统计局数据显示,类似产业园区对当地就业的带动比例可达1:3.5,即每新增1个园区岗位可创造3.5个关联岗位。此外,金融担保类企业的入驻将优化区域投融资环境,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支撑。 四、差异化竞争优势凸显 相比传统工业园区,“总部经济+”产业园突出三大差异化特征:一是采用“轻资产”运营模式,企业仅需设立管理、研发等核心部门;二是配套建设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入驻企业间资源共享;三是通过政策引导形成行业标准联盟。连云港市工信局在产业规划中特别强调,此类特色园区需避免与周边县区的同质化竞争,东海县选择珠宝加工等本地优势产业作为突破口,与周边县市形成互补。 五、建设进度与保障措施 目前园区已完成土地平整和基础设施规划,首批7家企业同步开工。东海县成立了专项工作组协调建设问题,并建立“拿地即开工”审批机制。根据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标准,该项目容积率、投资强度等指标均达到省级示范园区要求。未来5年建设期内,园区将分三期推进,每期均设置产业准入和效益评估机制,确保发展质量。
2025-07-10
-
【津南区招商】津南区创新审批模式优化全流程服务助力招商引资
津南区通过深化建设项目审批改革,以流程再造、"以函代证"、中介服务数字化等举措提升服务效能,为招商引资营造高效政务环境。上半年数据显示,改革显著压缩了审批时限,容缺办理模式广泛应用,线上中介服务逐步推广,展现了区域优化营商环境的阶段性成果。 一、推行投资项目流程再造提升联审效率 津南区整合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窗口,推行并联审批机制,打破部门壁垒。通过重构审批流程,将一般社会投资房建类项目从立项至施工许可的办理周期压缩至40个工作日。这一改革参照了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结合天津市"一制三化"改革方案,实现审批环节精简30%以上。综合窗口实行"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企业提交材料减少45%,有效解决多头跑、重复交问题。 二、"以函代证"容缺办理加速项目落地 津南区规自局、住建委等部门协同推行"以函代证"模式,对用地规划、施工登记等环节出具阶段性意见函,允许企业在主要材料齐全前提下先行开展后续工作。该模式借鉴了北京市"告知承诺制"经验,上半年累计出具各类意见函63件,推动12个重点项目提前3个月开工。例如,某产业园项目通过用地受理函同步开展设计与土地手续,较传统流程节省60天。改革严格遵循自然资源部关于规划许可优化的指导意见,确保容缺不降标准。 三、中介服务数字化构建透明交易环境 津南区引导企业通过"天津市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网上办事大厅"选取测绘、环评等服务机构,实现需求发布、机构比选、合同签订全程线上办理。平台入驻机构均通过资质核验,服务价格公开透明,上半年完成7项中介交易。此项措施依托天津市"中介超市"统一标准,有效杜绝隐性垄断,企业中介成本平均降低20%。 四、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保障改革成效 津南区建立审批与监管联动机制,运用"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系统对容缺项目开展全覆盖核查。对发现的问题采取信用惩戒与整改辅导结合的方式,上半年整改违规行为5起,未发生重大监管风险。同步完善帮办代办体系,组建50人专业团队提供全周期指导,累计服务企业超200家次。 津南区的改革实践体现了国务院关于"放管服"改革的总体部署,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双轮驱动,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效率进入天津市第一梯队。下一步将持续推进"竣工即交证"等创新试点,进一步释放市场主体活力。
2025-07-10
-
【天津招商】津辽携手打造生猪产销合作新平台 共筑猪肉保供稳价安全网
为增强天津市猪肉保供稳价能力,深化区域间农业产业协作,天津市农业农村委会同市商务局与辽宁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召开生猪产销企业对接座谈会,推动两地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此次合作是天津市招商引资的重要成果之一,通过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充分发挥辽宁省生猪生产优势与天津市消费市场潜力,共同构建高效、安全的畜产品供应链,为保障民生需求提供有力支撑。 一、合作背景与战略意义 辽宁省作为全国重要的生猪生产和调出基地,年生猪出栏量持续位居全国前列,具备稳定的供应能力。天津市作为北方重要的消费市场,猪肉需求量大且对品质要求较高。两地地理相邻,交通便利,具备天然的产销互补优势。此次合作旨在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推动两地企业深度对接,形成“生产+销售”一体化合作模式,既缓解天津市猪肉供应压力,又为辽宁省生猪产业拓展稳定销路,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二、政府搭台与企业对接的具体举措 座谈会上,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市商务局与辽宁省农业农村厅共同组织两地20余家生猪屠宰、养殖企业以及天津市大型批发市场、商超代表参会。政府部门重点介绍了合作框架和支持政策,包括简化检疫流程、畅通运输通道、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等。企业代表围绕生猪采购标准、冷链物流优化、长期合作协议等议题展开讨论,部分企业现场达成初步意向,计划通过订单农业、品牌共建等方式深化合作。 三、合作内容与创新模式 根据协议,辽宁省将依托规模化养殖企业,定向为天津市提供优质生猪及猪肉产品,并探索建立“供津基地”认证体系,确保产品可追溯、质量有保障。天津市将鼓励本地商超、批发市场与辽宁省企业签订长期采购协议,稳定供需关系。此外,双方还将推动“养殖—屠宰—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协作,支持企业开展深加工合作,提升产品附加值。这种“产销直联”模式可减少中间环节成本,让利消费者。 四、保障机制与长期规划 为确保合作落地,两地农业农村部门将建立联合工作组,定期协调解决企业运营中的问题,如疫病防控、价格波动应对等。同时,依托大数据平台,动态监测生猪调运和市场供需情况,及时调整供应计划。未来,双方计划将合作扩展至种猪繁育、饲料生产等领域,形成更紧密的产业联盟,为京津冀乃至全国市场提供更优质的畜产品。 五、社会效益与行业示范作用 此次津辽合作不仅增强了区域间农产品应急保供能力,也为全国生猪产销对接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通过政府精准施策、企业市场化运作,既保障了民生需求,又促进了产业高质量发展。业内专家指出,此类跨区域协作有助于平抑市场价格波动,降低“猪周期”影响,同时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民增收与消费升级的双赢。
2025-07-10
-
【甘肃招商】甘肃省在进博会达成105项进口采购 深化国际经贸合作新格局
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甘肃省通过精准招商引资,组织省内54家企业与28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达成105项进口采购协议,涵盖矿产、电子设备、粮油等多个领域。此次合作充分展现了甘肃省深化对外开放、融入全球产业链的积极姿态,也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采购项目体现多元化国际合作特征 甘肃省企业在本届进博会上签署的105项进口采购协议,贸易伙伴覆盖亚洲、欧洲、美洲等重点区域,包括美国集成电路封装设备、哈萨克斯坦锌精矿、新加坡电子产品等。采购内容既包含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和设备,也涉及民生消费领域的粮油和日用品,反映出甘肃省产业升级与消费市场扩大的双重需求。交易形式包括现场展位签约、专场签约和集中签约三种模式,其中集中签约项目占比达45%,显示规模化采购趋势。 二、组织架构保障经贸合作实效性 为确保参会成效,甘肃省专门成立由619家企事业单位、1720人组成的交易团,设立秘书处、招商组等7个工作组。采购组重点对接国际展商需求,招商组统筹省内产业配套政策,疫情防控组严格遵循展会防疫标准。这种模块化分工体系,既提升了对接效率,又保障了商务活动安全有序开展。 三、进口商品结构反映产业转型方向 在达成的进口项目中,锌精矿等原材料占比约30%,集成电路设备等高科技产品占比25%,与甘肃省正在推进的"强工业"行动相契合。民生类商品中,中亚地区优质粮油进口量显著提升,体现出消费升级趋势。这种商品结构优化,有助于弥补甘肃省产业链关键环节短板,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四、长效机制巩固展会成果转化 甘肃省商务部门建立进博会签约项目跟踪服务机制,通过定期回访、政策辅导等方式推动协议落地。部分往届签约项目已转化为实际投资,如兰州新区进口粮食加工基地、金昌市有色金属精加工项目等。本届采购协议中60%以上项目约定在六个月内完成首批货物交付,凸显务实合作特征。 五、国际通道建设强化贸易基础 甘肃省充分发挥"一带一路"节点优势,依托中欧班列、国际空港等开放平台降低物流成本。兰州铁路口岸与进博会参展企业达成冷链物流合作,武威保税物流中心新增3条中亚农产品进口通道。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持续扩大进口规模提供了硬件支撑。 通过进博会平台,甘肃省不仅实现了短期采购目标,更建立起与国际市场的长效对接机制。未来甘肃省将围绕十大生态产业,进一步优化进口结构,推动形成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2025-07-10
-
【山西招商】中国国际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展览会在太原开幕促进招商引资
第六届中国国际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展览会在太原市隆重揭幕,该活动聚焦招商引资,集结了美国、澳大利亚、波兰等多国企业代表,通过八大专业展区推动全球清洁能源合作与技术创新,为煤炭产业转型搭建核心交流平台。 一、展览盛大开幕及多元参与者汇聚。本次国际展览会在太原市举办,吸引了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广大企业参展,覆盖国际能源合作等领域。参与者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大量国内外公司,共同展示了全球对煤炭清洁化议题的高度关注。主办方强调其开放性,邀请国际专家和行业代表共谋发展,凸显了展会作为招商引资窗口的作用,旨在引进先进技术资本,加速中国能源产业的优化升级。 二、展区分类与技术亮点深度呈现。展会设立多个特色展区,如国际能源合作、煤炭科技创新、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等板块,全方位呈现煤炭高效洗选、清洁化加工、智能化选煤厂建设等前沿内容。这些技术不仅聚焦本地矿区生态环境治理需求,还对接高端煤化工装备升级,为行业提供可落地的解决方案。参与者可通过现场展示探讨实践应用,促进创新技术的产业化,这反映了全球趋势下煤炭利用的可持续转型路径。 三、同期论坛强化行业知识共享。与展览同期举行的“中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会”,涵盖十余场专业论坛活动,汇聚了众多专家学者分享创新成果及技术应用经验。论坛内容覆盖煤炭清洁化核心议题,如减排路径、智能控制等,旨在构建产学研合作桥梁,提升行业标准化水平。通过此类学术交流,展会进一步推动了技术转化和招商引资,助力形成全球创新共识。 四、推动产业转型与全球能源合作的长远意义。此次展览突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实践意义,呼应中国能源战略的双碳目标,强调其在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可持续方面的关键角色。展会作为国际平台,强化了多边协作机制,例如促进跨国企业投资地方项目,驱动太原市及周边区域的经济活力。未来方向将围绕提升技术普适性和国际影响力,确保煤炭产业在清洁化浪潮中发挥稳定支柱作用。
2025-07-10
-
【兰州招商】甘肃出口企业借助原产地证书获关税减免 助力招商引资提质增效
在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甘肃省通过优化原产地签证服务,显著降低企业出口成本,为招商引资注入新动能。兰州海关数据显示,当地出口企业凭借海关签发的各类原产地证书,累计获得进口国关税减免约940万美元,其中超六成证书涉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这一成果得益于智能审核、自助打印等便利化措施的全覆盖,以及政策“云宣讲”等精准服务,有效提升了企业国际竞争力。 一、原产地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兰州海关全年签发原产地证书4901份,覆盖出口货值3.24亿美元。证书类型主要包括普惠制、区域性优惠和非优惠原产地证书,其中中国-东盟、中国-韩国等自贸协定证书占比显著。通过系统比对进口国关税减让清单,甘肃省农产品、机电产品等优势出口商品成为主要受益对象。海关建立的重点企业“一对一”帮扶机制,确保企业充分掌握不同贸易协定的规则差异。 二、“一带一路”市场开拓成效显著 针对沿线国家签发的3049份证书,带动1.66亿美元商品享受关税优惠。甘肃省特色农产品如苹果汁、中药材,以及碳钢制品等工业品,凭借原产地证书在哈萨克斯坦、越南等市场获得5%-15%不等的关税减让。兰州海关联合商务部门建立“白名单”制度,对出口潜力企业实施动态跟踪,通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证书申领全流程电子化。 三、数字化改革提升签证效率 为应对特殊时期外贸挑战,兰州海关推行“智能审核+自助打印”模式,企业申请至领证时间压缩至4小时内。通过整合企业备案、产品预审等环节,实现“多证合一”改革,全年线上办理比例达92%。该关开发的RCEP税率查询小程序,累计为200余家企业提供关税筹划支持,助力企业优化供应链布局。 四、政策宣导与服务创新并重 海关组建专家团队开展20余场线上培训,解读RCEP等新协定规则,覆盖全省所有地州市。针对张掖市种子出口、天水市电子设备制造等区域特色产业,定制“一业一策”方案。金昌市某化工企业通过“云诊断”服务,成功将出口印尼的产品关税从10%降至零,年节省成本超20万美元。 甘肃省通过原产地政策与招商引资联动,已形成“证书申领-关税减免-订单增长”的良性循环。未来将持续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标准对接,扩大“经核准出口商”制度覆盖面,进一步激发外贸主体活力。
2025-07-10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