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招商】内蒙古CPI平稳上涨1.7% 食品价格成主要推动因素
内蒙古自治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呈现平稳上涨态势,9月份同比上涨1.7%,连续多月保持在温和区间。食品价格上涨成为主要推动力,其中猪肉和鲜菜价格涨幅显著。这一趋势反映了内蒙古在稳定物价、保障民生方面的成效,同时也为招商引资提供了稳定的经济环境。以下从多个方面分析内蒙古CPI的变动情况及影响因素。 一、CPI整体走势平稳食品类价格涨幅突出 内蒙古CPI在5月至9月期间各月同比涨幅分别为1.7%、1.5%、1.7%、1.8%、1.7%,波动幅度较小,整体保持稳定。9月份CPI同比上涨1.7%,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呈现“四涨三降一持平”格局。食品烟酒类价格同比上涨5.4%,对CPI上涨贡献最大,其中食品价格单独上涨6.4%,影响CPI涨幅超过80%。 二、猪肉和鲜菜价格成主要上涨因素 食品价格上涨的结构性特征明显,猪肉价格同比上涨30.9%,影响CPI上涨0.8个百分点;鲜菜价格同比上涨20.8%,影响CPI上涨0.44个百分点。这两类商品的价格波动主要受供需关系及季节性因素影响。生猪产能调整和养殖成本上升推动了猪肉价格上涨,而天气变化和运输成本增加则影响了鲜菜供应。 三、非食品类价格表现分化 除食品外,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价格同比上涨4.4%,医疗保健类上涨3.6%,教育文化和娱乐类微涨0.4%。居住类价格持平,而衣着类、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分别下降0.6%、0.6%、3.7%。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主要受燃油价格调整和通信服务市场竞争影响。 四、政策调控保障物价稳定 内蒙古通过加强市场监测、优化储备调节、落实保供稳价政策等措施,有效平抑了价格波动。特别是在重要民生商品供应方面,加大了产销衔接和储备投放力度,确保市场供应充足。这些举措为CPI的平稳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投资者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 总体来看,内蒙古CPI的温和上涨反映了经济运行的稳定性,食品价格的阶段性波动并未改变整体物价平稳的趋势。未来,随着保供稳价政策的持续发力,内蒙古居民消费价格有望继续保持合理区间运行。
2025-07-14
-
【北京招商】丰台区招商引资成果显著 重点知识产权项目助推区域创新发展
在北京市丰台区举办的首届知识产权推介周暨第十四届中国专利周系列活动上,合同金额达4亿余元的重点知识产权项目现场签约,标志着丰台区在知识产权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此次活动不仅展示了丰台区知识产权工作的丰硕成果,还进一步推动了区域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开幕式上发布的《丰台区知识产权白皮书》显示,丰台区在专利申请、授权及重点产业领域均实现稳步增长,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知识产权项目签约助力产业升级 活动现场,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获得丰台区知识产权专项资金支持的企业与项目落地企业完成签约,合同总金额超过4亿元。这一合作聚焦轨道交通、航天科技等高端产业领域,通过知识产权的转化与应用,加速技术成果落地,提升产业链价值。丰台区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推动企业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形成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知识产权项目,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 二、知识产权数据展现创新活力 《丰台区知识产权白皮书》显示,丰台区专利申请总量超过12000件,同比增长11%,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占比近50%,反映出区域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专利授权总量突破7000件,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17%,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1000余件,彰显了丰台区技术创新的深厚积累。此外,轨道交通和航天产业作为丰台区的优势领域,授权专利数量分别占北京市的17.24%和10.53%,凸显了重点产业的技术领先地位。 三、轨道交通与航天产业专利表现突出 白皮书重点分析了丰台区两大核心产业的知识产权表现。轨道交通产业授权专利中,实用新型专利占比达67%,表明该领域在技术应用和产品优化方面成果显著。航天产业授权专利中,实用新型专利占比61%,同样体现了技术落地能力的增强。丰台区依托中关村丰台园等创新载体,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了重点产业的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北京市乃至全国的战略地位。 四、政策支持优化创新发展环境 丰台区知识产权局通过专项资金扶持、服务平台搭建等措施,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此次签约的4亿元项目正是政策红利的具体体现。丰台区还通过举办知识产权推介周等活动,搭建企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平台,加速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未来,丰台区将继续深化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机制,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创新生态,为首都高质量发展贡献“丰台力量”。
2025-07-14
-
【陕西招商】西安高新区推行“交房(地)即交证”改革 优化营商环境助力招商引资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通过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创新推出“交房(地)即交证”模式,进一步优化区域营商环境,为招商引资提供有力支撑。该政策明确建设单位主体责任,简化不动产登记流程,实现土地交付与产权证书同步发放,有效提升企业投资效率和群众满意度,彰显西安高新区在政务服务改革中的示范作用。 一、政策背景与改革目标 西安高新区“交房(地)即交证”改革以《西安高新区“交房(地)即交证”改革方案(试行)》为纲领,聚焦国有建设用地和新建商品住宅领域。改革旨在破解传统模式下交房与办证周期长、手续繁琐等问题,通过部门协同、流程再造,推动“竣工一宗、验收一宗、发证一宗”,确保市场主体和购房者权益同步落地。政策依据自然资源部关于压缩不动产登记办理时间的指导意见,结合陕西省“放管服”改革要求制定,具有明确的政策延续性和实践创新性。 二、政策适用范围与主体责任划分 1.“交房即交证”适用于西安高新区范围内已出让的住宅用地及《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现房销售的宗地。购房合同需明确将“交房即交证”作为选择性条款,并约定税费缴存时限及代办委托事项。 2.“交地即交证”覆盖西安高新区所有已供应国有建设用地,要求土地交付时同步完成不动产权证书办理。 3.主体责任方面,建设单位需在预售阶段将办证条款纳入合同,购房人可自主选择是否委托代办。若放弃代办,建设单位仍需配合购房人办理小证,杜绝推诿扯皮。 三、改革核心举措与实施路径 1.并联审批机制:整合规划核实、土地核验、竣工验收等环节,通过“多验合一”压缩办理时限。 2.前置材料审核:在土地供应和工程建设阶段提前收集不动产权属材料,确保交房(地)时具备即时发证条件。 3.信息化支撑:依托西安市不动产登记平台实现数据共享,推行电子证照应用,减少纸质材料提交。 4.信用监管体系:将建设单位履行办证义务情况纳入信用评价,对违规行为实施联合惩戒。 四、政策成效与社会意义 西安高新区改革举措已形成可复制的经验模式: -企业端:缩短开发周期,降低资金占用成本,增强投资者信心。例如某项目通过“交地即交证”实现拿地后3个工作日内取得证书,较传统模式提速90%。 -群众端:解决子女入学、抵押贷款等因“无证”导致的民生痛点,避免历史遗留问题产生。 -政府端:推动“亩均论英雄”改革落地,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为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制度保障。 该政策同步呼应了国务院关于深化“证照分离”改革的要求,是西安高新区打造“四最”营商环境的重要实践。下一步,西安高新区计划将改革范围扩大至产业园区和商业综合体,持续释放政策红利。
2025-07-14
-
【扬州招商】扬州连续七次跻身"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彰显智慧城市建设成效
扬州凭借在智慧城市领域的持续创新和显著成效,成功入选第七届"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榜单,位列全国第七。这是扬州连续第七次获得此项荣誉,充分展现了扬州在数字化转型和招商引资方面的突出成就。扬州通过系统推进"云上扬州"建设,构建了完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体系,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权威评选见证扬州信息化建设成就 "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评选活动由智慧城市评价网(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主办,自2008年启动以来已成功举办七届。该评选通过科学评估体系,全面考察城市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水平、发展环境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扬州在此次评选中位列第七,充分体现了专业机构对扬州智慧城市建设成果的高度认可。 二、系统布局打造"云上扬州"新格局 扬州按照"统筹建云、数据进云、应用上云、安全管云"的实施路径,构建了"一中心三平台一体系七类云应用"的总体框架。扬州大数据云计算中心作为核心基础设施,为全市信息化应用提供强大算力支撑。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公共应用支撑平台和城市运行管理平台三大平台实现了数据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高效利用。一体化安全保障体系为智慧城市建设保驾护航,七大类云应用则全面覆盖政务、健康、交通等民生重点领域。 三、示范引领收获多项国家级荣誉 在持续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扬州先后获得国家首批信息化试点城市、全国中小城市"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城市、智慧城市领军城市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这些荣誉既是对扬州信息化建设成果的肯定,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经验。扬州的信息化综合发展水平持续保持在江苏省前列,形成了具有示范效应的智慧城市发展模式。 四、重点项目建设助推数字化转型 扬州启动实施了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重点信息化项目。在政务领域,实现了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在健康领域,建成覆盖全市的医疗健康信息平台;在交通领域,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显著提升了城市运行效率;在生态领域,环境监测网络实现全域覆盖。这些项目的落地实施,有力推动了扬州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五、持续创新引领未来发展 面向未来,扬州将继续深化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重点将围绕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升级等领域开展创新探索,进一步提升城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为扬州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持续巩固在全国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领先地位。
2025-07-14
-
【北京招商】北京经开区企业强强联手加速新能源商用车产业升级
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招商引资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高新技术企业落地发展。北京索德电气工业有限公司与吉利新能源商用车集团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整合技术优势,在新能源客车领域开展联合研发与市场开拓。这一合作标志着北京市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为绿色交通发展注入创新动能。 一、合作背景与主体技术实力 北京索德电气工业有限公司是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培育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拥有20余年工业核心部件研发经验,其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覆盖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智能制造数据链管理等领域。吉利新能源商用车集团作为国内新能源商用车领军企业,已构建从整车制造到智能网联技术的全产业链布局,旗下远程汽车品牌正推进从单一制造商向生态服务商转型。 二、战略合作的核心内容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双方合作聚焦三大方向:一是联合开发高性能新能源客车驱动系统,提升整车能效与可靠性;二是推动智能化技术在商用车场景的应用,包括车联网数据交互与能源管理系统;三是探索智能制造与供应链协同,通过数据链管理优化生产流程。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公开资料指出,此类产学研合作将强化区域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效应。 三、政策支持与产业发展趋势 北京市“十四五”规划明确将新能源汽车列为重点发展产业,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出台专项政策支持关键技术攻关。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提出,2025年新能源商用车销量占比需达到20%,此次合作契合国家政策导向。权威行业报告显示,中国新能源商用车市场连续三年保持15%以上增速,技术创新与产业链整合成为竞争关键。 四、未来影响与行业意义 此次合作有望提升国产新能源商用车的核心技术自主率,打破高端电控系统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公开表态称,龙头企业协同创新有助于加速技术成果转化,推动京津冀地区形成新能源商用车产业高地。行业专家分析指出,在“双碳”目标下,商用车电动化进程将带动上下游超千亿规模市场,类似战略合作或引发行业示范效应。
2025-07-14
-
【南通招商】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精准服务赋能企业创新绿色发展
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优质企业落户,同时以精准化税收服务助力企业创新绿色发展。开发区税务局通过量身定制的政策辅导和高效机制,为企业减负增效,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精准施策助力科技企业轻装上阵 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税务局针对罗博特科智能科技南通有限公司等新投产企业涉税需求复杂的特点,组建专业团队上门提供“一企一策”服务。通过梳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政策,帮助企业合规享受税收优惠。对于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税务部门建立动态跟踪机制,确保政策红利直达市场主体。 二、绿色税收护航企业低碳转型 为支持南通江山农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传统企业绿色升级,开发区税务局精准落实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税收优惠政策。通过“政策清单+风险提示”模式,辅导企业用足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即征即退、环保设备抵免等政策。结合江苏省“双碳”目标,税务部门联合生态环境局搭建数据共享平台,实现环保处罚与税收惩戒联动,倒逼企业绿色发展。 三、VIP通道提升政策兑现效率 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对高新技术、绿色制造等企业开通快速响应通道,压缩留抵退税审批时限至2个工作日内。通过电子税务局“智能填报”功能,实现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一键申报”。2023年累计为163户次企业办理退税业务,有效缓解企业资金压力。税务部门还建立“政策落实回访”机制,通过电话抽查、实地走访确保政策执行不打折。 四、协同共治优化税收营商环境 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构建“税务+科技+环保”多部门协同机制,定期举办政策宣讲会。参考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绿色税收指引》,编制本土化操作手册。联合商业银行推出“退税贷”产品,将纳税信用转化为融资信用。通过江苏省税务局大数据平台,动态监控政策落实成效,确保每户企业应享尽享。
2025-07-14
-
【烟台招商】烟台海洋产业创新突破 陆海统筹打造千亿级增长极
2023年上半年,烟台市主要海洋产业实现产值1490亿元,同比增长25.3%,招商引资成效显著。通过推进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深化陆海统筹发展、强化科技创新驱动等举措,烟台市构建了多板块协同崛起的海洋产业新格局,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 烟台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海洋牧场,新增海洋牧场面积5万亩,总面积达125万亩,其中国家级海洋牧场18个、省级37个。实施“百箱计划”推动深远海养殖,完成2座智能化养殖设施建造,“经海001”号、“经海002”号智能网箱投入运营,累计投放大规格鱼苗70万尾。同步推进现代水产种业发展,在烟台开发区规划建设“蓝色种业硅谷”,莱州市建成5000余亩现代渔业园区,形成种苗繁育、养殖、加工全产业链体系。 二、陆海统筹激活产业集聚效应 烟台市重点推进中心城区与县域经济联动发展,优化产业园区布局,启动华电莱州、裕龙岛、万华、龙口深井势能4个海水淡化项目,强化海洋资源综合利用。长岛海洋文明综合试验区建设取得突破,完成9个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成功纳入国家公园战略布局。通过政策协同与基础设施互联,烟台市实现海洋渔业、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集聚发展。 三、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烟台市编制《现代水产种业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强化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深远海智能网箱采用5G通信、自动投饵等新技术,单箱年产鱼类可达1000吨。海洋牧场引入生态监测系统,实现水质、生物资源等数据实时采集。此外,烟台市联合科研机构攻关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碳汇等前沿领域,推动产业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 四、多措并举保障可持续发展 烟台市严格实施海洋生态保护制度,建立海洋环境预警监测网络,全年开展增殖放流活动,累计投放苗种超10亿单位。通过推广生态养殖模式,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保持90%以上。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烟台市注重资源集约利用,2023年新增3个省级以上绿色工厂,促进产业与生态协同发展。
2025-07-14
-
【福建招商】华为与漳州台商投资区共谋数字经济发展新路径
漳州台商投资区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华为公司,共同推进区域产业数字化转型。华为公司在漳州台商投资区举行产业发展合作方案汇报会,重点围绕企业信息智能化系统建设、云计算平台应用等领域展开合作探讨。此次合作旨在依托华为技术优势,结合漳州台商投资区产业特色,加速区域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工业制造业企业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 一、合作背景与战略意义 华为作为全球领先的信息通信技术企业,近年来持续深化与地方政府合作,推动区域数字经济建设。漳州台商投资区作为福建省重点发展区域,拥有显著的制造业基础和台资企业集聚优势。双方合作顺应国家“数字中国”战略,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升级,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二、合作内容与实施路径 汇报会重点讨论了华为云平台在漳州台商投资区的应用场景。华为提出基于企业需求调研的定制化方案,包括工业互联网平台搭建、智能制造系统优化等。合作将分阶段推进:一是构建企业数据互联的云服务框架;二是开发符合本地产业特点的智能化工具;三是建立长效服务机制,确保技术落地实效。 三、区域特色与创新亮点 漳州台商投资区注重将文化元素融入技术解决方案。华为计划在服务设计中突出“闽台融合”特色,例如通过云平台链接两岸产业链资源,打造差异化服务模块。此外,合作方案强调“云上”与“云朵”的协同,即云端数据与本地化服务的无缝衔接,切实解决企业生产管理中的痛点。 四、预期成效与长远规划 此次合作预计推动漳州台商投资区超百家规上企业接入智能化系统,逐步实现生产流程数字化。长远来看,双方将共同探索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的应用,力争将漳州台商投资区建成闽东南数字化转型示范区。 五、政策支持与保障措施 漳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表示,将配套专项政策支持企业上云用数,包括设立转型补贴、组织技术培训等。同时成立工作专班对接华为技术团队,确保合作项目高效实施,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7-14
-
【襄阳招商】襄阳GDP突破4300亿元领跑全省 高新技术与消费升级双轮驱动
2018年,襄阳市以4309.8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稳居全省首位,同比增长7.8%,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这一成绩的取得,与襄阳市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强化招商引资、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密不可分。第三产业占比连续六年提升,消费市场活力显著增强,展现出襄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一、经济总量与增速双领先 襄阳市2018年GDP总量突破4300亿元,增速达7.8%,不仅位居全省第一,更显著高于全国同期增速。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14.8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2218.2亿元,增长8.0%;第三产业增加值1676.8亿元,增长8.9%。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6:51.5:38.9,第三产业占比提升至38.9%,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二、高新技术产业贡献突出 襄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2.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5个百分点,稳居全省首位。工业领域表现亮眼,39个工业行业大类中34个实现产值增长,行业增长面达87.2%。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支撑作用明显,新兴产业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逐步成为新的增长点。 三、消费市场活力持续释放 2018年,襄阳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659亿元,增长11.9%。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661亿元,增速高达17.5%。消费升级类商品增长显著,金银珠宝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家具类商品零售额增速较快,反映出居民消费需求向品质化、多样化转变。 四、招商引资与产业协同成效显著 襄阳市通过精准招商引资,吸引了一批重大项目落地,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同时,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襄阳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形成“龙头带动、链条延伸”的产业生态。 五、区域经济辐射力增强 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的经济增长对周边地区产生显著带动效应。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提升了襄阳在区域经济格局中的枢纽地位。未来,襄阳将继续发挥产业优势和创新潜力,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支撑。
2025-07-14
-
【鄂州招商】全球首个大规模小间距微光电芯片项目落户鄂州 助力新型显示产业升级
湖北省鄂州市通过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全球首个大规模小间距微光电(Mini/MicroLED)芯片项目正式落户鄂州葛店经济开发区。该项目由行业龙头企业投资建设,总投资达120亿元,将推动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在新型显示领域的产业化应用,对湖北省光电信息产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一、项目背景与战略定位 小间距微光电芯片是新一代显示技术的核心部件,其体积仅为传统LED的1%,兼具高亮度、低能耗和快速响应等优势。国际头部企业如三星、苹果等已将其列为未来终端产品的关键配置。鄂州引进的这一项目是全球首个实现大规模量产的技术突破,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高端产能的空白。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与湖北省长江产业基金共同参与投资,体现国家层面对半导体产业链自主可控的战略布局。 二、核心技术与发展前景 项目采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技术,主要研发生产MiniLED和MicroLED芯片。公开资料显示,MiniLED芯片可提升显示设备对比度至百万比一,能耗降低50%以上;MicroLED则具备自发光特性,在AR/VR设备、可穿戴终端等领域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建成后年产能预计可满足全球头部科技企业20%以上的需求,直接带动上下游产业链超300亿元产值。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分析指出,该项目将加速新型显示技术对传统LCD的替代进程。 三、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影响 鄂州葛店经济开发区已集聚30余家光电产业链企业,形成从材料、设备到模组的完整配套体系。湖北省发改委公开信息显示,该项目将联动武汉"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构建覆盖设计、制造、测试的全产业链生态。地方政府专项规划中明确,将以该项目为核心建设国家级光电显示产业园,预计吸引配套企业超百家,新增就业岗位1.2万个。 四、政策保障与实施进展 鄂州市政府成立专项工作组,协调国土、住建等13个部门建立审批绿色通道,确保700亩项目用地按期交付。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已将微发光二极管技术列为"新型显示与战略性电子材料"专项支持方向。项目建设周期3.5年,其中首期工程设备采购已完成国际招标,核心设备来自荷兰、日本等顶尖供应商。湖北省经信厅监测数据显示,项目投产后湖北新型显示产业规模有望进入全国前三。 该项目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在高端光电芯片领域实现从技术追赶到局部领先的跨越。行业权威机构评价指出,这将重塑全球显示产业格局,并为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供关键硬件支撑。鄂州市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项目早投产、早达效,打造世界级光电产业创新高地。
2025-07-14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