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招商】减税降费助力企业轻装上阵 增值税改革成普惠性"主菜"
在宏观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成为稳定市场预期、激发企业活力的关键举措。2019年实施的近2万亿元减税降费组合拳中,减税规模占比达70%,其中增值税税率下调作为核心措施,直接降低了实体经济的经营成本。这一系列政策既为招商引资创造了更有利的税收环境,也通过降低社保缴费等举措切实减轻了企业负担,体现了用政府收入"减法"换取企业效益"加法"的政策导向。 一、减税降费政策呈现结构性特征 根据财政部门披露的数据,2019年减税降费总额中,减税与降费的比例约为7:3,形成以减税为主导的政策框架。在减税板块中,增值税改革贡献了最大份额,制造业等行业16%的税率降至13%,交通运输、建筑等行业10%的税率降至9%。这种结构性安排既保持了对重点行业的倾斜支持,又通过保留6%一档税率体现了对现代服务业的兼顾。 二、增值税改革实现多重政策目标 作为减税的"主菜",增值税降率直接作用于商品和服务流转环节,具有传导链条短、见效快的特点。政策设计特别强调普惠性,所有适用相应税率的行业均可自动享受优惠,无需审批备案。改革同步推进了税率简并工作,将三档税率向两档税率过渡,这既降低了企业核算成本,也为未来深化税制改革预留了空间。部分地区税务部门监测显示,增值税减税红利中约30%转化为产品价格下调,直接让利消费者。 三、小微企业享受叠加式税收优惠 除增值税改革外,针对小微企业的普惠性减税政策形成重要补充。具体措施包括放宽小型微利企业标准、加大所得税优惠力度等,使全国95%以上的纳税企业受益。在广东省、江苏省等经济活跃地区,小微企业普遍反映这些政策有效对冲了人工成本上升压力。社保缴费比例下调政策则采取"差别化降费"方式,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可降至16%,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阶段性降低费率政策延长执行。 四、政策落实建立全流程保障机制 为确保减税降费红利精准释放,税务系统建立了"申报即享受"的便捷流程,全国范围内开展三轮政策辅导培训。在浙江省、山东省等地,电子税务局系统升级后自动识别企业可享受的优惠政策。财政部门联合多部门开展专项督查,重点核查中间环节截留问题。第三方评估报告显示,超过80%的企业认为政策执行过程公开透明,获得感明显。 五、政策效果持续显现 随着减税降费政策全面落地,2019年下半年企业景气度调查显示,约45%的制造业企业将减税资金用于技术升级。在上海市、北京市等创新集聚区,高新技术企业叠加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形成创新投入的良性循环。虽然短期财政收支压力有所加大,但通过盘活存量资金、压减一般性支出等措施,重点领域支出仍保持稳定增长,实现了财政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功能。
2025-07-10
-
【泸州招商】泸州重奖建筑业企业助推高质量发展 最高奖励300万元激发行业活力
泸州市通过出台扶持政策和发放高额奖励金,大力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有效促进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泸州市对8家在产值税收、资质晋升、人才引进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建筑业企业给予总额504万元的奖励,其中最高单笔奖励达300万元,彰显了当地政府对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坚定支持。 一、政策背景与奖励标准 泸州市于2017年5月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通过财政奖励引导企业提质增效。奖励范围涵盖五大维度:企业产值与税收贡献、资质等级提升、高端人才引进、省外市场拓展以及国家级/省级优质工程创建。根据审核结果,泸州兴泸居泰建设有限公司、江阳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因在2018年至2019年度的综合表现达标而获得认定。 二、重点奖励方向解析 1.资质升级激励:对晋升特级、一级资质的企业给予梯度奖励,鼓励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2.外向发展支持:对省外工程合同额达标企业实施奖励,推动"泸州建造"品牌输出; 3.创新驱动导向:将BIM技术应用、装配式建筑等技术创新纳入加分项,引导行业现代化转型; 4.税收贡献挂钩:建立税收增长与奖励金额的联动机制,强化企业社会效益。 三、政策实施成效 通过政策引导,泸州市建筑业总产值在奖励周期内实现年均两位数增长,新增2家特级资质企业。获奖企业中,3家成功开拓东南亚市场,4个项目获评"四川省建设工程天府杯奖"。奖励资金由市财政专项列支,确保兑现时效性。 四、长效机制建设 泸州市同步建立建筑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将获奖情况纳入招投标加分项。市建管局定期组织银企对接会,帮助优质企业获取低息贷款。目前正修订绿色建筑专项扶持条款,拟对星级绿色工地追加奖励。 五、行业示范效应 该政策实施后,泸州市新增建筑业注册企业47家,带动上下游就业超万人。获奖企业投入研发资金平均增长35%,形成"政策激励—企业投入—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下一步将重点培育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咨询企业梯队。
2025-07-10
-
【贵州招商】贵阳高新区企业参编大数据国家标准助力政务数据开放共享
贵阳高新区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优质企业落地发展,区内企业中电科大数据研究院有限公司参与编制的4项大数据国家标准获批准发布,进一步完善了政务数据开放共享标准体系,对提升政府决策能力、推动诚信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这标志着贵阳高新区在大数据领域的技术实力和标准化工作取得新突破。 一、贵阳高新区企业参与编制4项大数据国家标准 中电科大数据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贵阳高新区重点引进的大数据企业,参与了《信息技术大数据政务数据开放共享》系列标准及《信息技术大数据数据分类指南》的编制工作。这4项国家标准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填补了我国在大数据政务数据开放共享领域的标准空白。 二、标准内容涵盖政务数据开放共享全流程 《信息技术大数据政务数据开放共享》系列标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总则明确了政务数据开放共享的总体框架和基本原则;第二部分基本要求规定了数据开放共享的技术和管理要求;第三部分开放程度评价建立了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信息技术大数据数据分类指南》则为政务数据的分类管理提供了统一规范。 三、标准实施将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这4项国家标准的实施将有效促进跨部门、跨业务、跨层级的数据共享与协同应用。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开放共享标准,可以打破数据孤岛,提升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同时,标准的推广应用还将助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整合公共信用、电子商务信用等数据提供技术支撑。 四、贵阳高新区持续推动大数据标准化建设 作为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核心区,贵阳高新区一直重视大数据标准化工作。此次4项国家标准的发布,是贵阳高新区在大数据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未来,贵阳高新区将继续支持企业参与国家标准制定,推动大数据技术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标准发布促进数字政府建设 这4项国家标准的发布实施,将有力推动数字政府建设进程。通过规范政务数据开放共享,可以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和质量,优化营商环境。同时,标准的推广应用还将促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5-07-10
-
【湖北招商】荆门高新区以项目拉动高质量发展激活区域经济新动能
湖北荆门高新区坚持以项目建设为重要抓手,通过强化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一批重点产业项目落地投产,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近年来,该区聚焦产业升级和动能转换,以项目建设带动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形成了项目与产业互促共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聚焦产业升级,培育发展新动能。荆门高新区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主导产业,鼓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拓展市场领域。湖北龙星钢构有限公司在稳定原有建筑钢构业务基础上,投资新建2条钢构桥梁生产线并实现投产,成功进军桥梁钢构市场,目前相关项目订单已排至当年10月。通过产业链延伸和产品结构优化,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优化营商环境,强化要素保障。荆门高新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针对企业复工复产和项目建设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建立精准帮扶机制。湖北固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疫情期间的重要保障企业,其生产的光引发剂是测温仪关键原材料,在复工复产面临资金短缺时,荆门高新区积极协调金融机构,为企业落实3000万元低息无抵押贷款,有效缓解了资金压力。2020年,该企业新增投资1.5亿元建设研发中心和自动化生产线,进一步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和智能化生产水平。 (三)狠抓项目建设,积蓄发展后劲。2020年以来,荆门高新区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实施扩建项目22个,总投资65.75亿元。这些项目涵盖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全部投产后预计新增产值200亿元,提供3000多个就业岗位。通过建立项目建设全周期服务机制,荆门高新区确保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以项目增量带动经济总量提升,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5-07-10
-
【甘孜州招商】甘孜工业经济持续发力 连续五个月两位数增长
甘孜州通过优化招商引资策略和强化工业监测机制,推动工业经济实现显著增长。数据显示,甘孜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五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展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和可持续发展潜力。 一、工业经济增速持续领跑全省 甘孜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从4月份开始连续五个月实现两位数增长,8月当月增速达12.3%,6月增速更是高达17.1%。1-8月,甘孜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4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一。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甘孜州严格落实“工业挑大梁”政策,通过“周监测、月调度”工作机制,确保工业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二、政策机制助力工业经济复苏 甘孜州建立健全工业经济监测调度机制,紧盯年度目标任务,优化措施并落实责任。通过强化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并解决工业运行中的问题。同时,甘孜州积极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引入优质工业项目,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三、重点行业表现突出 甘孜州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离不开重点行业的贡献。清洁能源、矿产加工、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表现亮眼,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引擎。其中,清洁能源产业依托甘孜州丰富的水电和光伏资源,持续扩大产能,为工业经济提供了稳定支撑。 四、工业经济实现由负转正 受前期疫情影响,甘孜州工业经济一度面临下行压力。但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和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工业经济迅速恢复,不仅补齐了前期欠账,还实现了从低速增长到快速稳定增长的转变。这一转变充分体现了甘孜州工业经济的韧性和潜力。 五、未来展望与持续发展 甘孜州将继续深化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优质企业落户。同时,甘孜州将加强科技创新,提升工业竞争力,确保工业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为全省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2025-07-10
-
【福建招商】福建重点石化企业产值突破纪录 招商引资助力产业升级
福建省通过持续优化招商引资政策,推动石化产业规模与效益双提升。重点石化企业在产能释放、技术改造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行业总产值创历史新高。中化泉州石化、福建联合石化等龙头企业表现突出,新投产项目运行良好,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龙头企业引领行业增长 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原油加工量首次突破设计能力,达到1278万吨,同比增长约9%,产值突破600亿元,同比增长近29%。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尽管因年度检修导致加工量小幅下降,但产值仍实现6%的增长,创下527亿元的新高。福建福海创石油化工有限公司PTA项目复产顺利,产量超210万吨,贡献产值120亿元。 二、新项目投产形成增量支撑 福建申远新材料有限公司作为新引进的重点项目,首年即实现产值68.5亿元,其投产标志着福建省高端石化材料产业链进一步完善。该项目采用国际先进技术,产品填补省内空白,成为招商引资成果的典型案例。 三、技术改造提升运营效率 福建联合石化通过优化大修周期与流程管理,在装置停工52天的情况下仍保持产值增长。中化泉州石化实施节能降耗改造,加工负荷率提升至106%,创行业标杆。福海创公司通过修复工艺瓶颈,PTA装置开工率稳定在90%以上。 四、政策支持优化产业生态 福建省工信部门出台专项规划,将石化产业列为"十四五"重点发展领域,从用地保障、融资支持等方面强化要素配套。泉州市、漳州市等地依托港口优势建设石化园区,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炼化一体化产业集群。
2025-07-10
-
【黄冈招商】黄冈前7月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百亿 重大项目建设提速增效
黄冈交通建设传来捷报,前7月地方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5.45亿元,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加快推进,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从召开的全市交通运输半年调度会暨“四好农村路”建设现场会上获悉,2019年以来,黄冈交通投资保持稳步增长态势,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 (一)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各领域协调发展。铁路项目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完成投资40.78亿元,为区域互联互通奠定坚实基础;高速公路网络持续延伸,完成投资18.3亿元,进一步提升了黄冈与周边地区的快速通达能力;普通公路建设扎实推进,完成投资39.5亿元,有效改善了城乡路网通行条件;水运工程加快建设,完成投资6.05亿元,助力长江黄金水道功能提升;站场物流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完成投资0.8亿元,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支撑。 (二)重大项目攻坚有力,建设进展顺利。黄冈至黄梅铁路、合安九铁路黄梅段、江北铁路等铁路项目按计划推进,建成后将大幅缩短区域时空距离;武穴长江大桥、棋盘洲长江大桥等跨江通道建设有序实施,对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蕲太高速西段、麻竹高速延长线建设进展良好,麻竹高速黄冈段已全面复工,计划年底实现通车,将进一步完善黄冈高速公路路网结构;长江航道“645”工程黄冈段全线开工,对提升长江航道通航能力、服务流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三)前期工作扎实推进,项目储备充足。燕矶长江大桥、蕲太高速东段、沪蓉高速红安连接线等项目前期工作稳步推进,为后续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通过加强项目谋划和储备,黄冈持续优化交通项目库,确保交通建设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为交通事业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发展动能增强。黄冈积极开展交通领域招商引资工作,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创新招商方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交通项目建设,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交通建设格局。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地实施,不仅为交通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也为黄冈交通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黄冈前7月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百亿,既是交通建设成果的体现,也为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一批重大交通项目的建成和推进,黄冈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对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将更加凸显。
2025-07-10
-
【湖南招商】中外瓷商汇聚醴陵陶瓷对接会 意向交易额突破千万大关
2019年,湖南醴陵成功举办“一带一路”陶瓷产品对接会,成为推动陶瓷产业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本次对接会由湖南省贸促会主办,聚焦陶瓷产业链上下游合作,通过招商引资吸引20国55个国际品牌、300余位专业买家参与,现场达成意向交易金额近1000万元,展现了醴陵陶瓷的国际竞争力与市场潜力。活动作为“锦绣潇湘,五彩醴陵”国际瓷博会系列项目之一,有效促进了中外陶瓷技术、设备及产品的深度对接。 一、国际采购规模凸显醴陵陶瓷产业优势 对接会汇聚英国、加拿大、芬兰、日本、韩国等全球20个国家的采购商,涵盖陶瓷成品、艺术创作及生产设备领域。醴陵本土企业凭借釉下五彩瓷等传统工艺与创新设计,与日本SKK公司签署陶瓷设备生产线采购协议,同时与美国、俄罗斯、波兰等地的厨具企业达成订单合作。国际买家的集中采购反映了醴陵陶瓷在品质标准、文化附加值方面的市场认可度,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二、产业链协同推动技术升级 活动首次实现陶瓷制造全链条对接,涵盖原料、设备、成品及销售环节。醴陵企业引进的SKK自动化生产线,将提升釉料制备与烧成效率;与香港采购商签订的骨质瓷订单,则要求采用环保釉料技术。这种供需精准匹配的模式,加速了醴陵陶瓷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现场展示的3D打印陶瓷模具等新技术,进一步拓宽了国际合作空间。 三、“一带一路”节点效应显著 对接会依托醴陵作为“中国陶瓷之都”的产业基础,强化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纽带。波兰采购商批量订购的炻器产品,将通过中欧班列直达东欧市场;芬兰企业采购的醴陵艺术瓷,将纳入北欧高端家居供应链。湖南省贸促会数据显示,此类跨境合作使醴陵陶瓷出口年均增长率稳定在15%以上,中东欧、东南亚成为新兴增长点。 四、文化赋能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 23国艺术家作品参展成为活动亮点,中外陶瓷文化在器型设计、纹样创新上碰撞融合。醴陵企业开发的“青花五彩”系列,结合东方美学与西方实用主义,获加拿大客商批量预订。活动期间举办的国际陶瓷设计论坛,促成多项跨国版权合作,推动醴陵从代工基地向品牌输出中心转变。 五、长效机制巩固经贸成果 湖南省贸促会通过建立线上陶瓷贸易数据库,延续对接会效应。醴陵30余家参展企业已纳入全球采购商名录,后续订单追踪显示,设备类合作履约率达92%,艺术瓷定制周期缩短30%。这种“展会+长效服务”模式,为湖南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提供了产业样本。
2025-07-10
-
【巴中招商】巴中签约42亿元生猪全产业链项目 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2020年,巴中市恩阳区通过招商引资与蓝润集团有限公司达成合作,签约建设总投资42亿元的生猪全产业链项目。该项目覆盖养殖、屠宰、精深加工、饲料生产、仓储冷链等多个环节,分两期推进建设,建成后将成为推动当地农业产业化升级的重要引擎。 (一)项目合作背景与规划推进 2020年6月,巴中市人民政府与蓝润集团在成都签署20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项目框架协议,此次恩阳区签约项目是该框架协议的具体落地举措。根据协议内容,项目建设内容涵盖种猪饲养、商品猪养殖、饲料加工、有机肥生产、肉制品加工、冷库仓储、生猪屠宰及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形成从上游养殖到下游加工的完整产业闭环。项目实施过程中,将严格遵循分期建设计划,有序推进各环节落地。 (二)全产业链布局与建设内容 该生猪全产业链项目聚焦产业协同发展,构建多环节联动的产业体系。其中,养殖板块包含种猪饲养与商品猪养殖项目,饲料加工项目将保障养殖环节的饲料供应,有机肥生产项目则对养殖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实现绿色循环发展。屠宰及肉制品加工项目致力于提升产品附加值,冷库仓储项目为产品流通提供保障,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则确保项目环保达标。各环节相互衔接,形成集生产、加工、流通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模式。 (三)项目综合效益与区域发展影响 项目建成后,将在经济、社会等方面产生显著效益。经济层面,预计每年实现产值40亿元,为地方财政贡献税收1亿元以上,助力巴中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社会层面,项目将提供近3000个就业岗位,带动当地劳动力就业,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同时,项目的实施将推动巴中市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川东北地区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示范。
2025-07-10
-
【天津招商】天津口岸外贸稳中向好 进出口总值突破4400亿元
天津口岸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优质项目落地,推动外贸产业提质增效。统计显示,前四月天津口岸进出口总值达4416.2亿元,同比增长7.8%,其中出口2071.4亿元,进口2344.8亿元,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以下从多维度分析天津口岸外贸发展特点: 一、月度增速显著提升体现韧性 4月单月天津口岸进出口达1182.2亿元,增速较前三月明显加快,达14.2%。出口576亿元,进口606.2亿元,分别增长7.8%和21.1%,进口需求尤为强劲。这一趋势与全国港口吞吐量增长态势相吻合,反映京津冀地区产业链供应链持续恢复。 二、重点商品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出口方面,钢材、农产品和纺织制品位列前三,合计占比超20%,其中钢材出口334.8亿元,凸显天津作为北方工业基地的优势。进口商品中,汽车以318.8亿元居首,农产品和原油分别达303.8亿元、246.7亿元,表明天津口岸在高端制造与民生保障领域的双向枢纽作用增强。 三、政策协同效应释放发展动能 天津市通过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推广“船边直提”“抵港直装”等便利化措施,压缩通关时间超30%。海关总署数据显示,天津口岸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同比翻倍,中欧班列开行量增长25%,海铁联运网络覆盖50余个内陆节点,为贸易增长提供基础设施支撑。 四、区域合作深化拓展增长空间 天津港与河北港口集团共建世界级港口群,新增3条外贸航线,集装箱吞吐量增速居全国前列。同时,天津市与蒙古国、俄罗斯等共建陆海新通道,前四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11.3%,占总值比重提升至35.6%,多元化市场格局进一步巩固。 当前,天津口岸正通过智慧港口建设、RCEP政策红利释放等举措,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天津作为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的功能将持续强化,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支点。
2025-07-10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