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襄阳招商】襄州区抢抓发展机遇 超前谋划推进项目建设与产业升级
2023年,襄阳市副市长带领市经信局、交通运输局等部门负责人到襄州区调研重点项目,实地考察“一江两河”生态治理项目及多家企业生产建设情况,对襄州区在城市规划、产业培育和招商引资等方面的主动作为给予肯定,强调要立足资源优势超前谋划,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加快发展。 (一)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绘就民生福祉新图景 襄州区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坚持生态优先、民生为本,“一江两河”项目作为区域重点生态工程,通过系统治理汉江、唐白河、小清河沿岸生态环境,同步推进城市公园、滨水绿道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打造集生态防护、休闲游憩、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城市生态廊道。调研中明确要求,城市建设需兼顾当前需求与长远发展,在公园绿地、公共建筑等项目规划中强化多部门论证机制,确保建筑风貌与城市整体规划相协调,通过精细化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品质,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群众。 (二)做强现代农业集群构建产业发展新生态 依托农业大区资源禀赋,襄州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聚发展,湖北盼盼食品、襄阳正大等企业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从农产品种植、加工到物流配送的完整食品产业体系。调研强调,要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快谋划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申报工作,完善水电路网、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构建“生产+加工+服务”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同时,引导新引进农业项目按照智能化、标准化要求建设生产基地,推广应用先进加工技术和管理模式,推动食品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转型。 (三)培育先进制造动能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在工业项目建设中,襄州区聚焦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恒川激光技术、火乐电子科技等项目通过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和研发技术,打造智能化生产车间,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调研指出,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政策扶持和要素保障,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核心技术竞争力。同时,围绕产业链上下游精准招商引资,吸引配套企业落户,形成产业集聚效应,通过“强链补链延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区域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襄州区通过统筹推进城市更新、产业升级和项目建设,正以超前谋划的战略眼光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将发展机遇转化为实际成效。下一步,襄州区将继续聚焦重点领域,强化责任担当,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为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2025-07-07
-
【肇庆招商】广东肇庆率先推出两项碳中和金融产品助力绿色发展
广东肇庆在省内率先推出“碳中和贷款”和“碳排放保险产品”,通过创新绿色金融服务模式,破解企业低碳转型资金瓶颈与风险顾虑,为区域招商引资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金融支撑。 (一)创新金融产品破解企业转型难题。水泥行业作为碳达峰、碳中和重点领域,在绿色升级过程中常面临资金投入大、技术改造风险高等挑战。肇庆市金融机构针对企业实际需求,推出“碳中和贷款”定向支持减排捕碳项目,同时配套“碳排放保险产品”覆盖技术改造失败风险。当地一家水泥企业在推进熟料生产线升级改造时,通过绿色金融产品组合获得资金支持,有效缓解了项目初期的资金压力和风险担忧,加速了节能减排技术的落地应用。 (二)绿色金融平台强化服务支撑能力。2021年,肇庆市绿色金融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成立,该平台通过建立绿色企业和项目认定机制,实现金融资源与绿色项目的精准对接。平台运行以来,已完成多家绿色企业和多个绿色项目的认定工作,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清晰的支持标的,也为企业申报绿色融资提供了标准化渠道。金融机构依托平台数据,优化信贷审批流程,提高绿色资金投放效率,形成“企业申报平台认定金融支持”的闭环服务体系。 (三)政策引导推动金融资源绿色配置。肇庆市金融管理部门持续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通过加强部门协同、优化考核激励等方式,引导全市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在强化资金供给的同时,注重提升服务精准度,针对不同行业的碳排放特点制定差异化金融服务方案,推动金融资源向低碳项目、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等领域倾斜。下一步,肇庆市将继续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完善绿色项目库建设,促进金融与产业深度融合,助力区域经济绿色低碳转型。
2025-07-07
-
【十堰招商】湖北十堰:扩大有效投资强化招商引资 激活经济增长新动能
2023年,湖北省发改委调研组深入十堰市开展经济运行情况调研,强调要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通过狠抓项目建设、强化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等举措扩大有效投资,为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注入动力。 (一)聚焦项目建设,夯实投资增长根基。十堰市围绕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建设,建立"谋划储备、开工建设、建成投产、服务保障"全周期工作机制。调研组实地走访湖北共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北省丹江口丹传汽车传动轴有限公司等企业,了解生产经营及项目推进情况。该市严格落实重点项目领导包联制度,加强部门协同联动,推动项目早落地、早建设、早见效,形成有效投资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 (二)深化产业链招商,激活工业发展动能。十堰市立足医药化工、食品饮料、日用轻工等特色产业基础,以产业链招商为主攻方向,着力引进延链补链强链项目。通过梳理产业链图谱,精准对接目标企业,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在汽车产业领域,重点围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配套,吸引上下游企业落户,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在生物医药领域,依托现有企业技术优势,引进研发机构和高端制造项目,延伸产业链条。 (三)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十堰市深入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活动,组织干部下沉企业一线,协调解决土地、资金、用工等要素保障问题。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流程,压缩办理时限,推行"一网通办""一窗通办"等服务模式。加强政策宣传解读,确保减税降费、稳岗扩就业等惠企政策直达市场主体,不断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和活力。 (四)筑牢安全底线,保障发展行稳致远。十堰市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聚焦工业企业、建设项目、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领域,常态化开展安全生产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建立健全安全隐患台账,实行销号管理,确保问题整改到位。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环境。 十堰市通过系统推进项目建设、招商引资、营商环境优化和安全生产等工作,将有效投资转化为发展动能,为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下一步,该市将继续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力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向好。
2025-07-07
-
【湖南招商】湖南自贸试验区电子地图上线 一键查询功能优化招商引资服务
2021年,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官方网站及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电子地图”功能。该功能通过大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实现企业注册地、办公地等位置与自贸试验区范围的快速比对,为招商引资和企业发展提供精准空间信息服务。 (一)电子地图的核心功能与技术架构 湖南自贸试验区“电子地图”依托地理空间数据库构建而成,通过对湖南省地图与自贸试验区四至范围进行坐标转化和精准比对,形成标准化的空间数据体系。用户可通过官方网站或“自贸湖南”微信公众号,输入具体地址信息后,系统即时反馈该位置是否属于自贸试验区范围,并同步显示搜索定位点与自贸试验区边界的空间关系。技术层面,该系统整合了高精度地理信息数据与政务数据资源,确保区域划分的准确性和查询结果的权威性,为企业和公众提供直观、可靠的空间参考。 (二)对企业发展与招商引资的支撑作用 该电子地图的上线显著提升了企业办事效率。企业在注册登记、政策申报等环节中,可通过地图快速确认自身是否符合自贸试验区政策适用条件,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资源浪费。对于招商引资工作而言,地图功能为招商部门提供了精准的空间决策工具,有助于在项目洽谈中清晰展示区位优势,同时帮助意向企业直观了解自贸试验区的覆盖范围,增强投资信心。此外,地图还支持区域边界可视化查询,为企业选址、产业链布局等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优化自贸试验区的营商环境。 (三)地理空间数据库的拓展方向与应用前景 湖南省自贸办正以电子地图为基础,持续完善地理空间数据库建设。后续将通过整合企业地址数据、招商项目地址数据、政策涵盖范围数据等信息,构建自贸试验区法人库、项目库、政策库等多维度基础数据库。这些数据库的建成将实现“空间数据+业务数据”的深度融合,未来可拓展出政策智能匹配、项目进度可视化跟踪、产业布局热力分析等功能,为自贸试验区的统筹规划、精准施策和高效管理提供数据支撑,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07-07
-
【陕西招商】陕西交通集团五年投586亿织密高速网 赋能区域发展
2016至2020年,陕西交通集团累计完成建设投资586.66亿元,建成438公里高速公路,同步实施养护投资116.63亿元,减免通行费117.1亿元,运营里程达3047公里,通过交通基础设施升级,为陕西招商引资和经济社会发展筑牢基础。 (一)重大工程攻坚完善高速网络布局。期间建成的平镇高速结束镇坪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延子高速让子长迈入高速时代,两条线路填补了区域交通短板。黄延扩能工程北段通车后,西安至延安新增一条高速大通道,缓解既有线路通行压力。吴定高速打通陕西通往宁夏的便捷路径,柞山高速实现柞水与商洛市直达,并强化包茂高速、福银高速在秦岭腹地的转换功能。旬邑至陕甘界高速成为新的出省通道,宝坪高速岩湾段则将太凤高速接入全国高速公路网,推动全省高速路网进一步加密成网。 (二)养护服务升级提升路网运营效能。五年间累计投入养护资金用于高速公路日常维护、专项工程及应急抢险,保障道路通行安全。取消12个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实现不停车快捷收费,通行效率显著提升。通过实施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重大节假日小型客车免费通行等政策,累计减免通行费117.1亿元,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截至2020年底,集团运营高速公路里程达3047公里,路网覆盖范围持续扩大。 (三)交通建设赋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高速公路网络的完善,缩短了城乡时空距离,促进人才、物资、信息等要素流动。西安至延安第二条高速通道加强关中平原与陕北地区联系,柞山高速带动秦岭腹地旅游资源开发,吴定、旬邑至陕甘界等出省通道深化区域经济协作。交通基础设施的优化,为陕西承接产业转移、扩大招商引资创造有利条件,助力构建内外联动的发展格局,为全省追赶超越提供交通支撑。
2025-07-07
-
【内蒙古招商】内蒙古全面启动金融支持企业上市行动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金融支持企业上市行动启动仪式在呼和浩特市举行,标志着当地以资本市场赋能实体经济、强化招商引资的战略部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此次行动聚焦破解企业上市瓶颈,通过政金企协同发力,推动优势产业借助资本力量做大做强,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一)战略背景与发展态势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长期高度重视企业上市培育工作。2022年7月,大唐药业在新三板精选层挂牌;2023年5月,大中矿业在深交所上市,成功打破自治区在A股市场9年的上市沉寂。目前,当地已形成梯次推进企业上市的新格局,这一成果源于政府、金融机构与企业的精准对接和协同发力。启动仪式上,自治区相关领导在致辞中指出,推动企业上市是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需进一步凝聚共识,乘势而上加快培育步伐。 (二)核心认识与行动路径 自治区明确,推进企业上市需深化三方面认识:一是提高对培育企业上市重要性的认识,将其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二是提高对培育企业上市能力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强化专业服务与政策保障;三是提高对培育企业上市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坚持久久为功。行动将按照“培育上市公司、延长产业链、聚集优势集群”路径,重点推动资源、能源、稀土、农牧等优势产业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三)协同机制与务实举措 启动仪式现场同步举行金融支持企业上市行动签约仪式,政金企三方通过签订合作协议,构建起常态化对接机制。金融机构将加大对拟上市企业的信贷支持,优化融资服务,协助企业规范财务制度、完善公司治理;政府部门将加强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建立“一企一策”帮扶机制,简化审批流程,解决企业上市过程中的难点堵点问题。此外,当地还将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优质中介机构参与上市服务,提升企业对接资本市场的专业能力。 (四)长远目标与经济赋能 此次行动的全面启动,将进一步拓宽内蒙古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推动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实现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通过培育更多上市公司,能够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增强区域经济发展韧性。同时,企业上市过程中的规范化改造将促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为更多市场主体提供发展范本,助力内蒙古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2025-07-07
-
【龙潭区招商】龙潭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企业开办"零成本"赋能招商引资
吉林市龙潭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通过实施企业开办"零成本"政策,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为招商引资注入强劲动力。该项改革举措聚焦企业开办全流程,以免费刻制印章为突破口,切实降低市场主体准入成本,彰显了区域优化营商环境的坚定决心。 (一)政策创新破解企业开办痛点。二〇二一年,吉林市龙潭区印发《关于印发龙潭区企业开办免费刻制印章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在区域内推行新开办企业公章、财务专用章和法定代表人章免费刻制服务。此项政策将企业开办环节中的印章刻制费用由政府统一承担,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现企业从登记注册到印章启用的"零费用"办理,有效解决了传统模式下企业开办初期成本压力问题。作为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具体实践,该政策构建了"政府买单、企业受益"的服务新模式,推动企业开办流程进一步优化。 (二)服务升级构建高效政务环境。吉林市龙潭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将免费刻章服务纳入企业开办"一站式"服务体系,通过整合政务服务资源,实现企业登记、印章刻制、涉税办理等环节无缝衔接。企业在完成注册登记后,可直接通过政务服务平台提交印章刻制申请,由政府指定的印章刻制单位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制作并送达,全程无需企业额外跑动。这种"线上申请、线下送达"的服务模式,不仅缩短了企业开办时间,更以制度化安排保障了政策落地实效,体现了政府服务效能的持续提升。 (三)环境优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企业开办"零成本"政策实施以来,吉林市龙潭区市场主体数量持续增长,政策红利逐步释放。免费刻章服务为新开办企业节省了必要开支,降低了创业门槛,尤其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而言,切实减轻了初始运营负担。这种从企业发展实际需求出发的改革举措,不仅增强了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更营造了"亲""清"政商关系的良好氛围。作为区域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成果,企业开办"零成本"已成为吉林市龙潭区吸引投资、集聚产业的重要名片,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改革深化拓展营商环境内涵。吉林市龙潭区将企业开办"零成本"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切入点,持续拓展改革深度和广度。在免费刻章基础上,区域不断完善涉企服务链条,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跨省通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通过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及时回应企业诉求,解决发展难题,形成了"企业有所呼、政府有所应"的良性互动格局。这种系统性、全方位的营商环境建设,不仅提升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更展现了通过改革创新激发市场活力的生动实践。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重要区域,吉林市龙潭区以企业开办"零成本"为抓手,正逐步构建起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这项改革举措既是对"放管服"改革要求的具体落实,也是以政务服务现代化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益探索,为区域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
2025-07-07
-
【淮北招商】安徽淮北中小企业发展态势稳健 创新活力与市场主体规模双提升
近年来,安徽淮北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招商引资和政策扶持,推动中小企业发展态势稳中向好,市场主体持续壮大,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政策支持体系持续完善。2020年,淮北聚焦中小企业发展痛点,先后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33条、降成本20条,以及推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意见等政策文件,形成覆盖融资、税收、补贴等多领域的政策组合拳。通过组织“送政策进民企”“亲清行动”等系列活动,推动政策精准落地,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服务保障机制精准高效。为破解中小企业发展难题,淮北成立4个专项小组和2个复工督查组,建立干部联络服务机制。在向重点企业派驻联络员基础上,组织545名干部分赴近600家规上企业开展“一对一”服务,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转型升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助力企业稳健运营。 (三)市场主体与创新活力同步提升。随着政策红利逐步释放,淮北中小企业市场主体规模稳步扩大。2020年底,全市中小企业达3.5万余户,个体工商户超17万户,新增市场主体数量实现同比增长。同时,“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成效显著,企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通过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一批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形成竞争优势,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25-07-07
-
【大冶市招商】大冶16家企业跻身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行列
2021年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名单公布,大冶市劲牌有限公司、龙凤山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等16家企业成功入选,其中大冶市春润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湖北陈贵顺富纺织服装有限公司为新认定企业。此次入选是大冶市强化招商引资与本土企业培育并举,推动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成果,企业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中发挥关键支撑作用。 (一)龙头企业集群彰显产业发展实力。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认定,需经过经营规模、带动能力、品牌建设等多维度严格评审。大冶市16家入选企业涵盖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生态农业等多个领域,呈现出产业布局多元、核心竞争力突出的特点。这些企业依托大冶市农业资源禀赋,在技术创新、产业链延伸等方面持续发力,形成了从原材料生产到终端产品销售的完整产业体系,为区域农业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支撑。 (二)产业辐射带动赋能乡村全面发展。入选企业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构建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农产品供应端,企业与农户签订长期采购协议,提供良种、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带动农户标准化生产;在就业方面,企业通过建设生产基地、加工车间,吸纳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同时,企业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产品品牌化建设,提升了大冶市农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和附加值,为乡村产业兴旺注入持久动力。 (三)政策引导推动农业产业化迈上新台阶。大冶市始终将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出台资金扶持、用地保障、人才引进等政策措施,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在品牌建设方面,组织企业参加武汉农博会等大型展会,搭建产销对接平台,提升企业及产品知名度。未来,大冶市将持续完善龙头企业培育体系,加强产业链协同发展,引导企业在技术创新、绿色发展等方面加大投入,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引领作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2025-07-07
-
【花溪区招商】贵州花溪高坡苗族乡:高效推进项目建设 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贵阳市花溪区高坡苗族乡坚持项目为先发展理念,通过强化机制保障、聚焦产业融合、深化协同联动,高质高效推进农业、旅游、教育等领域项目建设,以项目攻坚带动招商引资,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健全推进机制,夯实项目建设基础。2021年,高坡苗族乡建立项目专班工作机制,通过召开专题调度会对覆盖多领域的在建项目进行系统梳理,实施清单化管理模式,明确目标任务、时间节点和责任主体,形成"项目单""工期表""任务图"三位一体推进体系。为保障项目顺利实施,该乡加强与贵阳市花溪区相关职能部门、项目建设单位的常态化对接,围绕规划审批、要素保障等前期工作建立绿色通道,通过定期会商、现场办公等方式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难点问题,确保项目建设按计划有序推进。 (二)聚焦产业升级,构建多元发展格局。在农业产业化方面,高坡苗族乡加快推进现代精品果蔬项目建设,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同步推进场地平整、水肥一体化管网铺设、产业道路硬化及灌溉沟渠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倒排工期、节点管控等措施确保项目建设进度与质量。在旅游现代化方面,重点推进云顶暗夜暮曙景区建设,依托当地独特的生态资源和星空观测条件,打造特色文旅IP;同步推进旅游小环线、石门锦绣田园综合体、扰绕飞拉达户外运动基地及岩上寨民宿集群等项目,构建"生态观光+民俗体验+户外运动"的复合型旅游产品体系,推动旅游产业从单一观光向多元体验转型。 (三)深化协同联动,凝聚发展强大合力。高坡苗族乡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建立乡级统筹、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项目推进模式。在旅游项目建设过程中,乡属各部门围绕用地保障、手续办理、矛盾调解等关键环节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同时,注重发挥村民主体作用,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合作经营等方式引导群众参与项目建设,让群众在项目推进中获得稳定收益。通过构建政府、企业、群众三方共赢机制,既加快了项目建设进度,又促进了发展成果共享,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2025-07-07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