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招商】开发区发改局聚力攻坚冲刺 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
在2023年第四季度攻坚战中,驻马店市开发区发改局紧扣“冲刺四季度,大干三个月”目标,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统筹推进项目建设、产业升级、企业服务与科技创新。通过强化横向纵向协调机制,加速征地拆迁与手续办理,全力保障重点项目落地;实施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培育创新主体,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一、强化项目攻坚机制,破解建设瓶颈问题 驻马店市开发区发改局成立专项工作组,针对征地拆迁、规划审批等关键环节建立“日调度、周通报”制度。参考河南省发改委“三个一批”项目推进经验,联合自然资源、住建等部门开展并联审批,缩短项目前期工作时限30%以上。重点协调乐山电缆产业园扩建项目用地清表工作,确保惠洁管业新型建材生产线按期开工。通过“一项目一专班”模式,累计解决管线迁移、环评批复等堵点问题17项。 二、实施工业“三大改造”,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围绕智能化、绿色化、技术化改造方向,驻马店市开发区发改局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参照工信部《“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要求,引导嵖岈山门业等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设立2000万元技改专项资金,支持企业购置工业机器人、ERP系统等设备,目前已有5家企业通过省级绿色工厂认证。联合郑州轻工业大学开展技术诊断,促成惠洁管业与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共建产学研基地,推动PVC管道节能工艺研发。 三、聚焦企业精准服务,优化生产经营环境 建立重点企业“白名单”制度,对乐山电缆等30家骨干企业实行包保责任制。针对原材料价格上涨、用工短缺等问题,协调金融机构发放“科技贷”1.2亿元,组织专场招聘会解决岗位缺口800余个。参考长三角地区“链长制”经验,梳理电力装备、新型建材产业链图谱,帮助嵖岈山门业对接三一重工等下游客户,新增订单超5000万元。 四、构建创新生态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驻马店市开发区发改局落实河南省“四个一批”创新部署,引进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设立分平台,年内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举办“揭榜挂帅”技术需求对接会,发布关键技术攻关课题12项,其中乐山电缆超高压绝缘材料研发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推动开发区创业服务中心升级为国家级孵化器,入驻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5%,较上年提升9个百分点。 五、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修订《开发区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00%,惠及企业研发投入超3亿元。参考苏州工业园区经验,设立500万元“创新券”资金池,支持中小企业购买检验检测、专利代理等服务。联合驻马店市财政局建立“亩均效益”评价体系,对A类企业在用地、用能等方面给予倾斜,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项目集聚。
2025-07-10
-
【浦东新区招商】张江合成生物领军企业凯赛生物登陆科创板 核心技术赋能产业升级
作为上海市张江科学城招商引资的重要成果,专注于生物基材料研发的凯赛生物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挂牌上市。这家被称为"合成生物第一股"的企业,凭借120项境内授权专利和19项境外授权专利构建起技术壁垒,其上市标志着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链再添重要一环。 一、企业核心技术构建竞争壁垒 凯赛生物自2000年成立以来,建立了覆盖合成生物学全链条的四大核心技术体系:微生物代谢途径开发与工程菌构建技术、代谢调控与高效转化技术、生物分离纯化技术以及聚合工艺应用开发技术。根据招股说明书披露,这些技术已成功应用于长链二元酸、生物基戊二胺等产品的工业化生产,使企业成为全球领先的生物制造方案提供商。上海市科委公开信息显示,其研发中心在张江完成的菌种改造技术,将生物转化效率提升至行业领先水平。 二、专利布局支撑全球化发展 国家知识产权局备案数据显示,企业累计获得的139项授权专利中,包括多项PCT国际专利。其中"一种重组菌及其在生产长链二元酸中的应用"等核心专利,在美国、欧盟等主要经济体完成布局。科创板上市审核问询函回复文件表明,这些专利覆盖了从基因编辑、发酵工艺到终端产品的全流程,为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保障。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发布的行业报告指出,该企业的专利质量指数在合成生物学领域位列前三。 三、张江产业集群效应显现 上海市经信委公开资料显示,凯赛生物是张江科学城"十四五"规划重点培育的高新技术企业。其生产基地与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复旦大学张江校区等机构形成协同创新网络,浦东新区政府提供的专项政策支持加速了技术成果转化。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促进中心的统计表明,张江地区已聚集超过30家合成生物学相关企业,年研发投入增长率连续五年保持在20%以上。 四、生物基材料应用前景广阔 工信部《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显示,凯赛生物开发的生物基聚酰胺材料已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高端纺织纤维等领域。企业招股书披露,其产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标准,成功进入杜邦、赢创等跨国企业的供应链体系。国家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将这类材料列为鼓励类项目,预计未来三年国内市场规模将突破50亿元。 此次上市募投项目显示,企业将投入11.8亿元用于建设年产3万吨生物法长链二元酸和2万吨生物基戊二胺生产线。上海证券交易所披露的审核意见认为,该项目有助于提升我国在生物基材料领域的自主保障能力。浦东新区科经委公开表态,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巩固张江在全球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创新高地地位。
2025-07-10
-
【漳州招商】漳州市营商环境跻身全省第一方阵 招商引资吸引力显著增强
漳州市在福建省营商环境评价中表现突出,综合指数位列全省前三,彰显出强劲的招商引资竞争力。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政务服务、完善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条,漳州市在政策支持、市场活力、法治保障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为市场主体提供了高效、透明、便利的发展环境。 一、政策体系全面优化 漳州市围绕《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若干意见》《漳州市提升营商环境行动方案》等文件,系统推进六大环境31个方面105项任务。政策环境方面,聚焦减税降费、产业扶持等关键环节,累计推出40余项惠企举措;政务环境方面,推行“一网通办”“一件事一次办”改革,行政审批时限压缩超60%。市场环境方面,全面清理妨碍公平竞争的规定,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 二、政务服务效能显著提升 漳州市依托数字化手段整合政务资源,建成覆盖市县乡三级的线上服务平台,90%以上事项实现“全程网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实行“多审合一”,全流程时限压减至50个工作日内;不动产登记推行“交房即交证”模式,办理环节精简至3个。跨境贸易领域,进出口单证审核时间缩短至2小时内,通关效率居福建省前列。 三、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完善 从开办企业到注销退出,漳州市建立全链条服务机制。开办企业实现“零成本”,电子营业执照应用率达95%;纳税服务推行“非接触式”办税,主要业务网上办理率超90%。获得电力、用水用气等公共服务事项办理时限压缩50%以上,小微企业接电实现“零投资”。法治环境方面,建立商事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案件结案率提升至92%。 四、改革创新成果持续巩固 漳州市将营商环境评价结果与绩效考核挂钩,形成“以评促改”长效机制。在福建省首创“营商环境体验官”制度,邀请市场主体参与监督;试点“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破解“准入不准营”难题。金融环境方面,推出“银税互动”等普惠金融产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8%。创业环境优化带动新增市场主体数量稳步增长,高技术产业投资占比提高3个百分点。 漳州市通过系统性改革推动营商环境迭代升级,其经验已被福建省发改委作为典型案例推广。下一步,漳州市计划围绕跨境贸易便利化、数字政务一体化等领域推出20项突破性举措,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巩固全省营商环境标杆地位。
2025-07-10
-
【北京招商】中企承建玻利维亚穆通钢厂重启助力当地工业化进程
作为中玻两国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合作项目,穆通综合钢厂项目重启标志着玻利维亚资源工业化战略迈出关键一步。该项目由中国企业以EPC总承包模式建设,将通过全产业链开发实现铁矿资源高效利用,为当地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并节省外汇支出,成为玻利维亚招商引资的标杆性工程。 一、项目背景与战略意义 穆通综合钢厂项目位于玻利维亚圣克鲁斯省,依托南美洲最大铁矿穆通铁矿的资源优势,规划建设集采矿、选矿、炼钢、轧钢于一体的全流程钢铁企业。该项目被列为玻利维亚国家战略项目,旨在改变该国长期依赖钢材进口的现状。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20万吨钢材,不仅能满足玻利维亚国内需求,还将辐射周边国家市场。 二、项目建设历程与技术特点 项目于2019年启动建设,后因全球公共卫生事件暂停。此次重启后,中国企业将采用先进的高炉直接还原铁工艺,配套建设烧结、焦化等设施,确保生产流程环保高效。项目设计充分考虑了当地气候条件和资源特性,采用模块化建设方案,计划分阶段完成原料场、炼铁车间、轧钢车间等核心设施。 三、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项目建设阶段已为圣克鲁斯省创造约4500个就业机会,运营后将新增2000个稳定岗位。据测算,项目投产可使玻利维亚减少50%的钢材进口量,每年节省外汇约1.5亿美元。同时,项目将带动当地采矿、物流、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结构升级。 四、中玻合作模式创新 该项目采用"资源换项目"的合作模式,中方提供技术、设备和工程建设服务,玻方以铁矿资源作为保障。这种互利共赢的模式既解决了玻利维亚资金技术短缺问题,也为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新路径。项目重启体现了双方克服困难推进合作的坚定决心。 五、未来发展前景展望 穆通钢厂建成后将填补玻利维亚现代化钢铁产业空白,助力该国实现从原材料出口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项目还将为玻利维亚培养大批产业工人和技术人才,为后续工业化项目储备人力资源。分析人士指出,该项目成功实施将为中拉产能合作提供可复制的发展经验。
2025-07-10
-
【津南区招商】津南区抢抓会展经济机遇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新动能
津南区围绕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主线,通过实施消费券发放、品牌活动打造、资源联动整合等举措,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在招商引资方面,津南区依托国家会展中心(天津)等重大项目,吸引优质商业资源集聚,推动消费能级提升。2021年,津南区通过系列促消费活动,实现汽车、文旅、商业等多领域消费增长,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一、实施消费券精准拉动汽车消费 津南区投入财政资金1000万元,结合中国(天津)国际汽车展览会等重要展会节点,推出"惠生活津南购"购车消费券活动。该活动采取阶梯式补贴方式,单车最高补贴额度达4000元,直接刺激汽车销售市场。数据显示,展会期间现场订单中近半数消费者使用了消费券补贴,政策杠杆效应显著。这种"展会+消费券"模式既放大了展会经济效应,又精准激活了大宗消费市场潜力。 二、打造特色品牌活动矩阵 津南区商务部门联动全区主要商业综合体,策划推出"国庆宠粉狂欢节"等系列主题促销活动。通过黄金抽奖、代金券发放、文化展演等多元化形式,形成"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亮点"的促消费氛围。在2021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全区商业综合体客流量突破70万人次,创下同期历史新高。新建成的大型商业体成为吸引周边消费回流的重要载体,有效提升津南区商业辐射能力。 三、构建文旅商展联动体系 津南区充分发挥国家会展中心(天津)的引擎作用,推动会展经济与文旅消费深度融合。2021年,津南区绿色生态屏障、小站练兵园等景区接待游客量显著增长,全区文旅消费人次突破160万。通过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开发特色文创产品、优化智慧服务系统等措施,形成"会展引流-商业承接-文旅延伸"的完整消费生态链。这种多业态联动模式,大幅提升了消费体验度和停留时间。 四、完善消费基础设施网络 津南区加快推进商业载体建设,重点提升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周边商业配套水平。2021年建成开业的大型商业综合体填补了区域高端商业空白,引入首店品牌20余个。同时推进智慧商圈建设,实现5G网络全覆盖,搭建数字化消费场景。在交通配套方面,地铁1号线东延线投入运营,显著改善区域可达性,为消费中心城市培育提供硬件支撑。 五、创新消费供给体系 津南区着力发展夜间经济、首店经济等新业态,培育形成特色餐饮街区2个、24小时经营门店超百家。在2021年消费促进活动中,创新推出"线上领券、线下核销"的数字化促消费模式,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通过引进跨境电商体验店、免税商店等新型零售业态,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持续提升津南区消费供给质量和水平。
2025-07-10
-
【四川招商】四川食品饮料产业冲刺万亿级 产业集群与品牌双轮驱动成效显著
四川省通过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双轮驱动,食品饮料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20年营业收入达7593.8亿元,位居全国第三。白酒、茶叶、调味品等细分领域表现突出,形成多个特色产业集群和知名品牌。2023年前10个月,营业收入突破8065.4亿元,同比增长11%,利润增长19.8%,万亿级目标触手可及。 一、产业规模全国领先,细分领域优势突出 四川省食品饮料产业2020年营业收入位列全国第三,仅次于山东、河南。其中,白酒产量和主营业务收入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茶产业综合实力排名第二。川南白酒产区、郫都区调味品集群、遂宁市肉制品加工基地等细分产业带持续壮大,形成差异化竞争力。2023年1-10月,产业营收增速达11%,利润增速近20%,呈现量质齐升态势。 二、产业集群化发展格局成型 四川省已建成30个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推动“一园一主业”特色化布局。宜宾市、泸州市的白酒产业集聚效应显著,邛崃市、大邑县的饮料制造基地初具规模。通过产业链整合,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超2000家,形成从原料种植到精深加工的全链条体系。 三、品牌矩阵提升市场竞争力 “天府龙芽”“天府粮油”等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眉山市东坡泡菜占据全国市场份额超三分之一。“六朵金花”白酒品牌、竹叶青茶叶、丹丹豆瓣等产品畅销海内外。2023年,四川省新增“川字号”食品品牌认证12个,品牌价值评估总量突破5000亿元。 四、政策赋能与创新驱动并举 四川省出台《支持食品饮料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技术改造。2023年推动实施重点项目超200个,其中投资额10亿元以上项目达35个。科技创新方面,建成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8个,开发新型产品超300款。
2025-07-10
-
【重庆招商】重庆发展机器人产业需用好产学研协同"三招"
在第二十三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暨明月湖创新论坛上,与会专家指出,重庆作为全国智能制造前沿阵地,应通过强化招商引资、深化产学研融合、优化产业生态三大举措,加速机器人及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进程。 一、强化招商引资构建全产业链 重庆两江新区已形成"整机+零部件"的机器人产业体系,引进上海ABB工程等国际龙头项目,本土企业华数机器人攻克500公斤级协作机器人技术。根据重庆市经信委公开数据,当地机器人企业数量五年增长近3倍,但关键零部件本地配套率不足30%。需重点引进减速器、伺服系统等核心部件企业,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 二、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依托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推动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明月湖创新示范区已落地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等30余家科研机构,但成果转化率有待提升。建议参考苏州工业园"院校预研-企业接盘"模式,建立技术转移专项基金,缩短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周期。 三、优化应用场景培育产业生态 重庆已建成汽车、电子等行业机器人示范工厂,但服务机器人应用仍处试点阶段。可借鉴深圳经验,在医疗、物流等领域开放更多测试场景,同时制定地方性行业标准。重庆市发改委印发的智能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将建立首台套装备风险补偿机制,降低新技术应用成本。 重庆作为西部工业重镇,兼具制造业基础与科研资源,通过精准招商、创新协同、场景驱动三管齐下,有望在机器人产业新赛道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2025-07-10
-
【随州招商】湖北特检院国检中心精准服务专汽产业 助力随州招商引资提质增效
湖北省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研究院国家工业数字成像无损检测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以下简称“湖北特检院国检中心”)通过技术创新与精准服务,为随州专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该中心围绕危化品罐车质量提升、焊接技术培训等关键环节,制定专项方案,强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成为随州招商引资的重要技术保障。 一、国检中心获国家级资质认证,填补行业空白 湖北特检院国检中心于2024年初正式获得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发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标志着其检验检测能力达到国际和国家标准水平。该中心总投资约2亿元,具备覆盖工业数字成像无损检测设备全链条的检验能力,为随州专汽产业提供从原材料到成品的质量把控。其技术能力填补了华中地区在无损检测领域的空白,成为随州专汽产业招商引资的重要技术背书。 二、专题研究无损检测方案,破解罐车制造痛点 针对随州专汽产业在危化品罐车制造中面临的无损检测环节技术瓶颈,湖北特检院国检中心召开专项会议,研究制定《金属常压罐体制造监督检验规则》。该规则通过优化射线检测、超声检测等工艺参数,显著提升罐体焊缝缺陷检出率,降低安全隐患。此前,部分企业因检测标准不统一导致产品合格率波动,新方案的实施使罐体一次检验合格率稳步提升,为随州专汽品牌赢得市场信任。 三、创新“监督检验+培训”模式,强化产业人才支撑 湖北特检院国检中心发现随州专汽企业普遍存在焊接人员技术不足的问题,主动联合职业培训机构开展特种设备焊接作业人员专项培训。课程涵盖理论考核、实操演练及国际标准解读,累计为当地企业输送数百名持证焊接技术人员。此举不仅缓解了企业用工压力,更推动行业从“经验焊接”向“标准化焊接”转型,相关经验被湖北省市场监管局作为典型案例推广。 四、技术赋能全产业链,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湖北特检院国检中心将服务延伸至随州专汽产业链上下游,为新材料研发、工艺改进提供数据支持。例如,通过分析检测数据帮助车企优化铝合金罐体轻量化设计,使产品自重降低10%以上。此外,中心还参与制定《专用汽车罐体无损检测通用规范》等行业标准,推动随州从“专汽制造基地”向“标准输出高地”升级。2024年,随州专汽产业规模突破600亿元,湖北特检院国检中心的技术支撑作用获湖北省政府专项报告肯定。
2025-07-10
-
【重庆招商】“渝创渝新-智造重庆”创业创新大赛启动 助力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发展
为加快推动重庆市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发展,促进创新创业资源集聚,重庆市启动了“渝创渝新-智造重庆”创业创新大赛。本次大赛旨在通过招商引资和项目孵化,吸引优质创业项目落地重庆,并为参赛者提供资金支持、培训资源和政策帮扶,进一步激发区域创新活力,助力重庆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一、大赛聚焦大数据智能化领域 “渝创渝新-智造重庆”创业创新大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核心方向,涵盖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制造、数字孪生等多个细分领域。大赛鼓励具备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潜力的创业团队及企业积极参与,推动重庆在数字经济领域的产业升级。重庆市相关部门表示,此次大赛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重庆建设“智造重镇”和“智慧名城”的关键一环。 二、赛程安排与奖项设置 大赛分为报名、初选、复赛和决赛四个阶段,报名截止时间为9月上旬。赛事将于9月中旬正式开启,最终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以及优胜奖4名。获奖项目除获得相应奖金外,还可享受一系列后续扶持政策,包括参加重庆市组织的先进企业考察、创业孵化基地入驻资格、创业信用贷款贴息等,全方位助力项目成长。 三、配套政策助力项目落地 为提升大赛实效性,重庆市为获奖项目提供了多项帮扶措施。获奖团队可优先参加全国性创业创新大赛或创业就业服务展示交流活动,并获得免费入驻市级创业孵化基地的资格。此外,符合条件的项目还可申请无抵质押物和无保证人创业信用贷款,并享受贴息支持。这些政策旨在降低创业成本,提高项目成功率,推动创新成果转化。 四、推动区域创新生态建设 重庆市近年来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通过举办“渝创渝新”系列赛事,吸引了一批高质量项目落地。本次大赛将进一步整合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资源,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重庆市相关部门表示,未来将继续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创新生态,为重庆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本次大赛的启动标志着重庆市在推动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发展方面迈出新步伐。通过赛事平台,重庆将进一步集聚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2025-07-10
-
【淮安招商】全省首个综合能源混合所有制项目落地淮安 助力绿色能源发展
淮安市在招商引资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全省首个综合能源混合所有制项目——淮安区苏嘴顺河风电场项目正式通过核准批复。该项目由国网江苏综合能源公司与南京风晔新能源有限公司合资建设,总投资额达4.87亿元,标志着江苏省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与绿色能源开发方面迈出关键一步。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上网电量1.27亿千瓦时,将为淮安市乃至江苏省的能源结构优化与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一、项目背景与战略意义 淮安市积极响应国家电网关于综合能源服务领域开放合作的战略部署,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在能源领域的创新实践。苏嘴顺河风电场项目是江苏省首个综合能源混合所有制项目,其落地不仅体现了淮安市在绿色能源发展上的前瞻性布局,也为全省探索社会资本与专业能源企业合作提供了示范案例。风力发电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减少煤炭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具有显著作用,符合国家“双碳”战略目标。 二、项目规划与技术特点 苏嘴顺河风电场项目拟用地面积1800平方米,规划装机容量55兆瓦,共安装17台单机容量3000千瓦和2台单机容量2000千瓦的风电机组,配套建设1座升压站。项目采用先进的风电技术,充分利用淮安区丰富的风力资源,预计年发电量可满足数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混合所有制模式的优势在于整合了国网江苏综合能源公司的技术实力与南京风晔新能源有限公司的市场化运营经验,实现了资源高效配置。 三、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项目投产后,预计年发电收益约7210万元,不仅为地方财政带来稳定税收,还将带动周边地区就业与产业链发展。此外,年减排二氧化碳约12万吨,等效节约标煤4万吨,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淮安市通过此类项目,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江苏省绿色能源领域的领先地位,并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四、未来展望与政策支持 江苏省近年来持续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淮安市作为重要节点城市,未来将围绕综合能源服务、智能电网建设等领域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苏嘴顺河风电项目的成功落地,为后续类似项目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社会资本参与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信心。下一步,淮安市计划推动更多清洁能源项目落地,助力全省能源结构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07-10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