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州区招商】张掖甘州区创新机制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提速增效
2023年,张掖市甘州区通过优化招商引资策略和创新项目管理机制,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区建立重点项目指挥长负责制,聚焦生态修复、基础设施、产业升级等领域,系统破解项目建设难题,形成"一个项目、一个专班、一个清单"的闭环管理体系,实现重点项目全周期高效推进。 一、构建项目推进责任体系 甘州区对水生态修复治理、旅游大通道建设等七大重点项目实施指挥部管理模式,由县级领导担任指挥长,抽调住建、自然资源等部门业务骨干组建专班。建立"周协调、月调度"工作机制,指挥部每周召开现场推进会,区委区政府每月组织综合研判会,累计协调解决土地征迁、审批手续等关键问题30余项。黑河甘州段综合治理项目通过并联审批压缩前期工作时限40%,体现行政效能提升成效。 二、突出生态环保项目引领 在水生态修复治理工程中,采取河道疏浚与生态护岸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完成黑河城区段5公里河道整治。酥油口下库建设项目创新采用"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咨询"模式,实现设计施工无缝衔接。元宝枫国家储备林基地运用节水灌溉技术,栽植耐旱树种8万余株,形成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示范项目。张掖定理云天危固废综合处理项目建成后,将填补甘州区工业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能力空白。 三、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建设 城市建设"十大工程"涵盖道路改造、管网更新等民生领域,其中8个子项目已进入主体施工阶段。旅游大通道建设项目串联丹霞景区与城区主要景点,同步实施绿化亮化工程。通过建立"问题销号"管理制度,累计解决管线迁改、材料供应等施工障碍17项,保障项目按节点推进。新建改造的12条城区道路显著缓解了交通拥堵状况。 四、强化要素保障机制创新 甘州区设立重点项目专项融资对接平台,协调金融机构为3个项目落实贷款5.6亿元。建立用地审批绿色通道,完成6个项目共850亩土地组件报批。推行"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将项目前期手续办理时限压缩至35个工作日内。组建5个征迁工作组,依法高效完成3个项目涉及的128户房屋征收工作,未发生群体性信访事件。 五、建立长效督导考评体系 实施"红黄蓝"三色预警机制,对进度滞后项目挂牌督办。将项目建设纳入部门年度考核指标体系,设立"项目建设先锋岗"等激励机制。纪委监委开展专项督查12次,下发整改通知书9份。通过季度观摩评比活动,促成各项目指挥部间经验交流与技术协作,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当前,甘州区重点项目整体进度符合预期目标,项目投资完成率达年度计划的76%。通过制度创新和精准服务,有效克服了西北地区有效施工期短等客观限制,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支撑。这种全要素保障、全过程管理的项目建设模式,已成为张掖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经验。
2025-07-14
-
【湖北招商】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建设提速 打造全球航空货运新标杆
湖北省通过强化统筹协调与招商引资,加快推进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项目建设。这一项目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工程,旨在提升全球供应链服务能力,鄂州市作为核心承载地,正全力攻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配套。相关单位以目标倒逼进度,确保施工安全与资源供给,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支撑。 一、项目定位与战略意义 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项目是国家批复的航空货运枢纽重点项目,被纳入《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项目以鄂州花湖机场为主体,建成后将形成覆盖全国、辐射全球的航空货运网络,有效弥补中部地区高端物流短板。通过对接光谷科技创新走廊,可带动高端制造、跨境电商等产业集聚发展,进一步强化湖北省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枢纽地位。 二、建设进展与关键突破 自项目复工以来,鄂州市联合湖北国际物流机场有限公司已完成跑道工程、航站楼钢结构等核心设施建设。配套的转运中心、保税区及周边路网同步推进,已吸引顺丰航空等龙头企业入驻。项目采用智能货站、无人分拣等先进技术,未来货物吞吐能力可达全国前列。当前重点攻坚供电、供水及砂石建材供应保障,确保各标段无缝衔接。 三、政策支持与机制创新 湖北省成立专项指挥部,建立“周调度、月通报”制度,简化用地审批、环评等流程。省级财政统筹资金优先保障征地拆迁,鄂州市出台专项产业扶持政策,对入驻物流企业给予税收减免。通过跨部门协作,解决空域协调、口岸开放等关键问题,并设立招商引资绿色通道,推动冷链物流、航空维修等产业链项目落地。 四、未来规划与区域协同 项目建成后将与武汉天河机场形成“客货双枢纽”格局,通过多式联运连接中欧班列和长江黄金水道。湖北省计划围绕枢纽布局临空经济区,联合黄石、黄冈等城市共建产业园区,形成年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远期目标是通过72小时全球物流圈建设,成为服务“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
2025-07-14
-
【新疆招商】新疆政企银三方协同创新 共筑数字经济服务新生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积极推动政企银三方合作,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共同探索服务实体经济的新模式。交通银行新疆分行与当地龙头企业、科技公司签署战略协议,借鉴杭州"交行-阿里"合作经验,在智慧农业、跨境贸易、中小微企业融资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构建"场景+金融+科技"的生态服务体系,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政企银合作构建新疆特色服务框架 新疆借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经验,由乌鲁木齐市政府牵头,联合商业银行和新疆本土企业集团,建立"产业需求清单+金融产品池+科技支撑平台"的三维协作机制。交通银行新疆分行依托总行与阿里巴巴集团达成的战略协议技术储备,将区块链跨境支付、供应链金融等成熟方案应用于新疆棉花产业链,实现从种植到销售的全程资金流、信息流溯源。喀什地区政府联合金融机构与当地外贸企业搭建"丝路电商"综合服务平台,整合报关、退税、融资等跨境贸易服务。 二、重点领域创新服务模式落地实施 在农业数字化方面,昌吉回族自治州引入蚂蚁集团县域普惠金融技术,通过卫星遥感、物联网设备采集农作物生长数据,帮助银行开发"智慧棉贷"产品,使农户贷款审批效率提升40%。塔城地区试点"银行+合作社+电商平台"三方分润模式,交通银行提供供应链信贷支持,本地企业搭建销售渠道,京东物流负责冷链配送,共同解决特色农产品上行难题。乌鲁木齐甘泉堡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多家机构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设备融资租赁、能耗管理等数字化解决方案。 三、差异化区域合作策略成效显现 针对南疆四地州的产业发展特点,合作方推出定制化服务:和田地区聚焦地毯产业升级,金融机构配套开发"非遗传承贷";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搭建跨境旅游服务联盟,实现景区票务系统与银行移动支付的全面对接;阿克苏地区苹果种植基地引入"保险+期货+信贷"组合工具,帮助农户规避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北疆地区则侧重能源产业数字化,克拉玛依市联合国家电网、金融机构构建碳资产管理系统,探索绿色信贷创新。 四、长效机制保障可持续发展 新疆银保监局出台专项政策,鼓励银行机构将三方合作项目纳入监管沙盒试点。自治区发改委设立数字经济引导基金,对符合条件的联合创新项目给予贴息支持。石河子大学等高校联合企业成立"数字丝绸之路研究院",培养复合型金融科技人才。交通银行新疆分行设立专项信贷额度,未来三年将投放200亿元支持三方合作项目,重点倾斜乡村振兴、专精特新等领域。合作各方建立季度联席协商机制,定期评估模式创新成效并及时优化方案。
2025-07-14
-
【山西招商】山西出台开发区国际合作园区评定管理办法 推动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
为深化开发区改革创新,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山西省出台《山西省开发区国际合作园区评定管理办法(试行)》,旨在通过规范国际合作园区的申报、评定和管理,推动招商引资工作高质量发展。该办法聚焦吸引国际资本、技术和人才,打造新兴产业集聚区,优化营商环境,为山西省开发区转型升级提供制度保障。 一、政策背景与重要意义 山西省正处于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开发区作为产业集聚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承担着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使命。国际合作园区的建设是山西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对接国际先进规则的重要举措。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打造具有山西特色的国际合作平台,将有效提升开发区的国际竞争力。 二、评定标准与申报条件 《办法》明确申报单位需满足五大条件:一是体制机制健全,具备专业化管理团队;二是选址科学合理,符合国土空间规划;三是合作内容务实,有明确的国际合作方向;四是产业集聚初显,主导产业明确;五是符合相关产业发展规划。这些条件既注重现实基础,又着眼长远发展,确保评定工作的科学性。 三、评定程序与管理机制 评定工作采取多环节审核机制:首先由开发区管委会提出申请,经市级商务主管部门初审后报省商务厅;其次由省商务厅组织实地考察和专家评审;最后对通过评审的园区进行公示,无异议后由省开发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下达评定文件。整个过程公开透明,确保评定结果的公正性。 四、政策支持与发展方向 获评的国际合作园区将享受省级开发区相关政策支持,重点在以下方面发力:一是深化"三化三制"改革,推进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运营;二是加强与国际先进园区的对接合作,引入优质项目;三是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水平;四是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 五、实施保障与预期成效 《办法》建立了动态管理机制,对评定园区实行定期考核,确保建设质量。政策实施后,预计将推动山西省开发区在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管理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国际合作标杆园区,为山西省高质量转型发展注入新动能。该办法自2021年起施行,有效期两年,期间将根据实施情况不断完善。
2025-07-14
-
【齐齐哈尔招商】齐齐哈尔与飞鹤共建千亿级生态产业集群 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黑龙江省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与产业升级的背景下,齐齐哈尔市通过招商引资与中国飞鹤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启动“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此次合作依托齐齐哈尔黄金玉米种植带和奶牛养殖带的资源优势,聚焦乳制品与有机农产品精深加工,通过建设智能产业园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推动区域产业链价值提升,为黑龙江省“百万千”产业倍增计划注入新动能。 一、战略合作背景与区域产业优势 齐齐哈尔市位于世界公认的北纬47度黄金农业带,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是国家级玉米主产区和优质奶源基地。中国飞鹤作为本土培育的乳业龙头企业,其60%以上奶源自齐齐哈尔牧场,形成了从牧场到工厂的完整产业链。此次合作基于齐齐哈尔“十二个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将生态资源与龙头企业技术优势结合,目标构建涵盖种植、养殖、加工、研发的产业集群。 二、核心合作内容与产业布局 1.智能产业园建设:铁锋区与中国飞鹤签约建设智能产业园,集成乳制品自动化生产、质量检测、仓储物流等功能,引入AI质检和物联网技术,预计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超百家。 2.有机食品基地打造:依安县联合飞鹤开发10万亩有机农田,种植非转基因大豆与玉米,配套建设有机肥料加工厂,形成“种植-加工-销售”闭环。 3.科技研发赋能:双方共建乳品营养研究院,开展母乳化配方奶粉、功能性乳蛋白提取等关键技术攻关,申报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分中心。 三、产业集群的生态与经济双重效益 该集群严格遵循“生态优先”原则,推广种养循环模式:牧场粪污经处理后还田,减少化肥使用;玉米秸秆加工为青贮饲料,降低养殖成本。据公开数据,飞鹤在齐齐哈尔的产业集群已累计消纳当地15%的玉米产量,带动3万余农户增收。政府配套出台《生态乳业发展规划》,明确到2025年实现有机牧场100%粪污资源化利用。 四、对区域发展的战略意义 此次合作标志着齐齐哈尔从传统农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一方面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提升“鹤城”乳业品牌溢价能力;另一方面构建“企业+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助力乡村振兴。黑龙江省发改委将该项目纳入省级重点产业项目库,未来将在冷链物流、数字农业等领域给予政策倾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新范式。
2025-07-14
-
【龙陵县招商】龙陵县11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 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龙陵县2021年第一批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顺利举行,标志着当地年度项目建设全面启动。此次集中开工的11个项目涵盖工业、城建、水利、农业、民生等多个领域,总投资达14.38亿元,展现了龙陵县在招商引资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强劲势头。这批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完善当地基础设施,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民生福祉,为龙陵县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重点项目覆盖多领域夯实发展基础 此次集中开工的11个重点项目涉及多个领域,包括龙陵县龙城一品建设项目、龙陵县羊圈河水库工程建设项目、龙陵县城市综合停车场建设项目等。这些项目既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有产业升级项目,还有民生改善项目,充分体现了龙陵县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布局。其中,工业类项目将助力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城建类项目将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水利类项目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民生类项目将直接惠及广大群众。 二、大项目带动作用显著投资结构持续优化 在11个重点项目中,单项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有7个,1亿元以下的项目有4个。这种投资结构既保证了重大项目的引领作用,又兼顾了中小项目的补充功能。特别是龙陵县新型环保节能材料建设项目、龙陵县石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等产业类项目,将有效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龙陵县职业教育综合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将为当地培养更多专业技能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三、项目建设助推高质量发展 龙陵县此次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不仅是简单的项目启动,更是当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狠抓项目建设、精准招商、环境优化、作风转变,龙陵县正以"起跑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奋斗姿态,全力推进各项工作。龙陵县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二期扩建项目、龙陵县镇安镇活畜交易市场迁建项目等环保和商贸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当地生态环境质量和商贸流通效率。 四、凝心聚力开创新局面 龙陵县重点项目建设得到了全县上下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通过建立完善的项目推进机制,强化要素保障,优化营商环境,龙陵县为重点项目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龙陵县幼儿园建设项目、龙陵县三关温泉颐养新村建设项目等民生项目的实施,将显著提升当地教育条件和养老服务水平,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这些项目的建成投用,必将为龙陵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此次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标志着龙陵县2021年项目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随着这些项目的陆续建成投产,龙陵县的基础设施将更加完善,产业结构将更加优化,城市功能将更加健全,人民生活将更加美好。龙陵县正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奋力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5-07-14
-
【唐山招商】唐山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加速 自动化岸桥安装助力港口升级
作为河北省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唐山港京唐港区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取得重要进展。5台自动化岸桥设备已运抵码头并开始安装,标志着这一现代化港口项目进入关键施工阶段。该项目建成后将大幅提升唐山港集装箱吞吐能力,优化区域物流体系,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一、自动化岸桥安装提升港口作业效率 唐山港京唐港区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迎来5台先进岸桥设备,这些设备采用自动化控制系统,可实现集装箱装卸作业的智能化操作。与传统岸桥相比,自动化岸桥具有作业效率高、安全性好、能耗低等优势。设备安装完成后,将显著提升码头的集装箱处理能力,为后续自动化系统联调联试奠定基础。 二、现代化码头建设规划与规模 该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项目规划建设3个多用途泊位,包括2个7万吨级和1个3万吨级泊位。码头岸线总长945米,堆场面积达50万平方米。项目采用自动化轨道吊、无人集卡等先进设备,通过智能管理系统实现全流程自动化作业。设计年通过能力为120万标准箱,建成后将大幅提升唐山港的集装箱业务竞争力。 三、项目建设的区域经济意义 唐山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是河北省港口转型升级的重点项目。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京津冀地区港口功能布局,促进区域物流降本增效。同时,该项目将带动临港产业发展,推动唐山及周边地区对外贸易增长,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四、绿色智能港口的发展方向 唐山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遵循绿色低碳理念,采用电力驱动设备、能量回收系统等环保技术。通过智能化管理系统优化作业流程,降低能耗和排放。该项目的实施体现了港口行业向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发展趋势,将为国内同类港口建设提供示范。 五、项目建设进度与后续计划 目前,唐山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项目正在按计划推进,岸桥安装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后续将陆续完成其他自动化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整个项目预计将在规定工期内竣工投产,届时将成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现代化集装箱枢纽,进一步提升河北省港口综合竞争力。
2025-07-14
-
【南京招商】南京科技创新驱动市场主体快速增长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江苏省南京市通过创新驱动和招商引资,推动市场主体实现显著增长。数据显示,南京市上半年新增市场主体10.6万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5500亿元,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南京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转型升级,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位居东部GDP超万亿元城市首位,科技创新成效进一步显现。 一、经济总量与增速表现突出 南京市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742.6亿元,可比价增长8.1%,增速不仅高于江苏省平均水平,更在东部GDP超万亿元城市中排名第一。新增经济总量541.5亿元,反映出南京市经济韧性强、增长动能充足。南京市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工业增加值增长19.3%,显著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 二、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增长 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表现亮眼,上半年产值增长15.1%,集成电路设计、互联网信息、软件开发等行业营业收入增长27.4%,对规上服务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40%。新型研发机构持续落地,累计备案达131家,孵化引进科技企业2030家,科技创新成为南京市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三、市场主体活力持续增强 南京市上半年新增市场主体10.6万家,同比增长3.6%,显示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新增上市公司6家,累计达115家,资本市场活跃度提升。南京市通过政策扶持和服务创新,降低创业门槛,激发市场活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效显著 南京市坚持创新驱动,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新型研发机构签约总数达251家,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转化。在集成电路、互联网、软件等新兴产业带动下,南京市经济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转型,为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2025-07-14
-
【津南区招商】津南区聚力打造自主创新高地 "天津智谷"引领智慧产业发展
作为天津市科技创新重要承载地,津南区通过招商引资吸引高新产业集聚,全力推进"天津智谷"核心区建设。依托海河教育园区资源优势,区域已落地华录未来科技园等标杆项目,建成海棠众创大街等创新载体,研发投入强度位居全市前列,正加速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体系。 一、构建"一核多点"空间布局推动产业升级 津南区规划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的"天津智谷",以12.2平方公里核心区为引领,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区内,华海清科高端装备制造项目投产运营,海尔互联工厂建成数字化示范产线,形成智能科技产业集群。通过土地集约利用和产业链招商,实现从传统工业区向创新策源地的转型。 二、智慧城市基建赋能数字化转型 作为国家首批智慧城市试点,津南区建成全市首个数据湖PPP项目,搭建区域经济大脑服务平台。阿里云创新中心投入运营后,已孵化科技型企业50余家。全区布设5G基站超800个,实现重点区域物联网全覆盖,城市运行管理平台日均处理数据超百万条,为创新企业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三、政产学研协同激活创新动能 津南区与海河教育园区内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12所院校建立战略合作,共建3个产业研究院和5个实训基地。通过"揭榜挂帅"机制推动12项核心技术攻关,转化专利成果200余项。海棠众创大街集聚专业孵化器8家,入驻企业年度研发投入超3亿元,形成"高校育苗-园区孵化-产业加速"的全链条培育体系。 四、优化生态体系提升创新浓度 津南区出台科技创新"黄金十条",设立20亿元产业引导基金,对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梯度培育。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50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380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增至25家。通过举办世界智能大会分论坛等品牌活动,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落户,区域人才总量较规划初期增长40%。
2025-07-14
-
【徐州招商】徐州经开区金龙湖核心区聚力打造产才融合新高地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金龙湖核心区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以招商引资和人才引育为双轮驱动,聚焦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通过政策创新、平台搭建、校企联动等举措加速构建人才集聚高地。近一年来,该区域成功引进多个高层次人才团队,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淮海人力资源产业园集聚效应初显,为区域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一、明确战略定位,构建人才发展新格局 金龙湖核心区以“全市树标杆、全省争一流、全国创特色”为总目标,将人才工作纳入“四区”建设核心任务。围绕改革开放先行区、“四新经济”引领区等发展定位,制定专项人才引进计划,重点对接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紧缺人才。通过建立需求清单和靶向引才机制,形成“产业—人才—平台”闭环生态,确保人才政策与区域产业规划高度协同。 二、聚焦产业需求,精准引进高层次人才 针对核心区建设中的技术短板,金龙湖街道实施“项目+人才”捆绑招引模式,成功吸引1个具备核心技术及资金的创业团队落户,同步引进14名专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通过联合重点企业共建研发中心,促成多项技术成果转化;在电子信息板块,依托龙头项目吸引配套人才集聚,形成“引进一个团队、带动一个产业”的链式效应。 三、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校企协同机制 以技术转移与联合开发为突破口,金龙湖核心区推动辖区企业与高校建立“工学交替班”“订单式培养”等长效合作机制。通过共建实训基地、联合课题攻关等方式,年均输送技能型人才超200名,有效缓解企业用工需求。淮海人力资源产业园作为省级重点平台,已吸引29家专业机构入驻,提供人才招聘、职业培训等全链条服务,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四、优化服务生态,强化持续发展保障 未来,该区域将重点完善人才服务功能矩阵,规划建设创业孵化基地、专家工作站等载体,定期举办人才供需对接会、行业高峰论坛等活动。通过“政策兑现一窗通办”“人才安居工程”等举措,解决人才落户、子女教育等关键诉求,打造“近悦远来”的发展环境,为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提供智力支撑。
2025-07-14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