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州招商】常州钟楼经济开发区分局高效完成11宗重点项目土地供应 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背景下,常州钟楼经济开发区分局通过高效推进土地供应,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2023年8月,该分局顺利完成11宗重点项目的土地供应工作,涵盖先进制造业、商品房、公共设施等多个领域,为常州钟楼经济开发区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土地供应工作成效显著 常州钟楼经济开发区分局在2023年8月集中完成了11宗重点项目的土地供应,总供应面积达数百亩。其中,市级和区级重点产业项目用地供应7宗,面积279亩,供应数量在常州市各市辖区中位列第一。这些项目涉及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集群,总投资额超过6亿元,充分体现了常州钟楼经济开发区在产业升级和招商引资方面的突出成果。 二、重点产业项目用地保障有力 为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常州钟楼经济开发区分局优先保障了3宗共计150亩的工业用地,分别用于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和新能源产业集群。这些项目的落地将进一步增强常州钟楼经济开发区的产业集聚效应,推动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此外,还有2宗重点产业项目用地正在挂牌,面积131亩;另有5宗待挂牌项目用地392亩,计划在10月前完成供应,确保重点项目顺利推进。 三、多元化土地供应满足发展需求 除产业用地外,常州钟楼经济开发区分局还完成了田舍商品房、安置房、核心区科技金融街、革新河生态修复工程及龙锦路东延段等项目的土地供应。这些项目涵盖民生保障、商业办公、生态修复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全面支持常州钟楼经济开发区的城市功能完善和可持续发展。 四、强化服务与监管并重 下一步,常州钟楼经济开发区分局将以更加主动的服务态度,深入挖掘土地资源潜力,着力解决土地制约问题,确保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得到充分保障。同时,该分局将加强批后监管工作,确保土地资源高效利用,为常州钟楼经济开发区的长期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通过高效的土地供应和精准的服务保障,常州钟楼经济开发区分局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进一步巩固了常州钟楼经济开发区在常州市乃至江苏省的经济地位。未来,该分局将继续以高标准、严要求推进各项工作,为区域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2025-07-14
-
【十堰招商】十堰召开5G网络建设调度会 政企协同推进数字经济基础工程
十堰市经信局近日组织召开5G网络建设专题调度会,部署全市通信基础设施攻坚任务。作为鄂西北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工程,本次会议重点协调解决基站选址、频谱规划等核心问题,同步推动招商引资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度融合。市政府分管领导、市直单位及三大运营商代表共同研讨了网络覆盖、安全部署等实施方案。 一、政企联动构建5G建设协同机制 会议在十堰市经信局三楼会议室举行,市直部门涵盖自然资源、住建、电力等12个关联单位,通信企业包括湖北移动、电信、联通十堰分公司及铁塔公司。与会方建立了周报制度与问题会商机制,重点协调公共场所基站选址、电力扩容等共性难题。市经信局通报了前期专项督查结果,指出部分区域存在物业阻挠施工、转供电费用过高等梗阻问题。 二、梯次推进网络覆盖三年行动计划 根据全省5G基站建设专项规划,十堰市采用"中心城区-县城-乡镇"三级推进策略。当前已完成主城区重点商圈、工业园区连续覆盖,丹江口市、郧阳区等县市核心区域进入设备调试阶段。针对武当山景区等特殊场景,采用微基站与宏站结合方案,严格遵循文物保护与景观协调要求。运营商联合提出700MHz频段广覆盖方案,可降低30%山区建站成本。 三、强化要素保障破解建设瓶颈 自然资源部门承诺将5G站址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简化临时用地审批流程;住建部门明确要求新建住宅小区预留通信设备间;市场监管部门开展转供电环节收费专项整治。电力公司配套实施电网改造项目,在张湾区、茅箭区试点"5G+智能电表"融合建设模式。会议特别强调塔桅安全标准,要求对既有基站进行全面防风抗震检测。 四、应用牵引培育数字经济生态 围绕"建用并举"原则,十堰市启动5G+工业互联网专项行动,在东风商用车等龙头企业部署机床联网、远程运维场景。文旅部门联合运营商开发武当山AR导览、丹江口水库水质监测等应用。市教育局推进5G+智慧教育项目,已完成20所中小学网络升级。农业农村局试点食用菌大棚物联网系统,实现郧阳区200个种植单元环境精准调控。 五、立体宣传营造社会支持氛围 市委宣传部制定专项传播方案,通过政务新媒体解读基站辐射标准,组织市民代表参观核心机房。在人民广场、万达商圈设置体验区,展示8K直播、云VR等消费级应用。针对网络谣言建立联合辟谣机制,通信管理局每月发布建设进度白皮书。工会系统开展5G知识竞赛,累计覆盖企事业单位职工超3万人次。 十堰市将5G网络建设纳入市级重点督查事项,实行"月通报、季考核"制度。经信部门牵头编制《5G基站建设保护条例》地方标准,探索"多规合一"审批改革。预计到规划期末,十堰市将建成5G基站超6000个,实现乡镇以上区域全覆盖,为智慧交通、远程医疗等民生领域提供基础支撑。
2025-07-14
-
【丰泽区招商】泉州丰泽区创新驱动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对接项目总投资突破11亿元
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泉州丰泽区通过第十七届中国·海峡创新项目成果交易会平台,成功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区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累计对接创新项目成果85个、企业技术需求15项,总投资规模达11.23亿元,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一、聚焦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泉州丰泽区针对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短板,系统梳理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核心需求。通过交易会平台,重点展示了电力巡检机器人、鞋类产品柔性生产线智能管理系统等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成果。这些项目不仅体现了丰泽区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创新实力,更吸引了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的深度合作意向。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果丰硕 在交易会期间,泉州丰泽区组织企业参与了纺织科技成果对接峰会、海峡两岸人才交流大会等系列活动。其中,智能装备制造领域的电力巡检机器人项目,融合了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技术,可大幅提升电网运维效率;而鞋服产业智能化解决方案则推动了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这些项目充分展现了丰泽区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的前瞻性布局。 三、多元平台赋能创新发展 泉州丰泽区依托国家级展会平台,构建了“技术展示+需求对接+资本融合”的全链条服务体系。通过组织企业参与闽商大会等高端论坛,促成产学研用多方资源整合。特别是节能环保与新材料的项目对接,为区域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部分成果已进入产业化应用阶段。 四、长效机制巩固招商成果 为确保项目落地实效,泉州丰泽区建立了动态跟踪服务机制,通过政策引导、金融支持等方式加速成果转化。交易会闭幕后,相关部门持续跟进签约项目的技术研发、产能扩建等环节,推动总投资11.23亿元的项目逐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进一步强化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竞争力。 此次项目对接成果标志着泉州丰泽区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中迈出关键一步,通过精准匹配产业需求与科技成果,不仅提升了重点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也为福建省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提供了实践样本。未来,丰泽区将继续深化开放合作,吸引更多优质创新要素集聚。
2025-07-14
-
【陕西招商】陕西铁路物流集团项目落户西咸新区 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西咸新区通过创新招商引资模式,成功吸引陕西铁路物流集团总投资133亿元的项目落户。该项目涵盖能源运输线路建设和总部基地建设,将显著提升区域物流枢纽功能,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为陕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项目背景与签约形式 陕西铁路物流集团是世界500强企业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的全资子公司,负责陕煤集团铁路专支线建设与运营。2021年3月,西咸新区与陕西铁路物流集团采用“屏对屏”在线签约形式达成战略合作,体现了疫情防控背景下招商引资的创新举措。 二、项目核心建设内容 项目分为能源运输线路和总部基地两大板块。能源运输线路规划至2025年实现铁路里程1000公里,年运量超2亿吨;总部基地将建设调度中心、物流贸易公司、智慧物流实验室及运营公司,形成集技术研发与运营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枢纽。 三、经济与社会效益 项目建成后,预计首年营业收入超250亿元,五年累计收入突破1400亿元,主要来源于煤炭运输和铁路物流运营。项目的落地将强化西咸新区作为西北物流核心节点的地位,并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 四、对区域发展的战略意义 陕西铁路物流集团总部落户西咸新区,是陕西省落实“交通强国”战略的重要实践。该项目通过整合铁路资源、提升运输效率,不仅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还将加速西咸新区总部经济与临港产业集聚,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基础设施支撑。 五、未来展望 随着项目推进,西咸新区有望成为全国能源运输与智慧物流示范区域。陕西铁路物流集团的技术创新与规模效应,将进一步优化陕西省能源供应链格局,为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树立新标杆。
2025-07-14
-
【山西招商】山西推动建筑企业"走出去" 构建战略联盟拓展外埠市场
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山西省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通过招商引资与战略合作双轮驱动,引导省内优势建筑企业拓展外埠市场。该政策旨在建立本地企业与国内大型建筑集团的战略联盟,同时引进优质外埠企业,形成双向互动的发展格局。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山西省还将重点帮扶建材企业复产,保障建筑行业供应链稳定,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 一、构建战略联盟拓展外埠市场 山西省将重点筛选具备发展潜力的本地建筑企业,通过与央企及国内大型建筑集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采用联合体投标、技术协作等模式参与省外项目建设。这种合作模式既能为山西企业提供项目资源,又能提升其技术管理水平。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将建立企业对接服务平台,定期组织洽谈会促进合作落地。 二、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外埠企业 在推动本地企业"走出去"的同时,山西省将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对已落户山西的外埠建筑企业落实税收优惠、资质审批等扶持措施。太原、大同等重点城市将设立建筑产业园区,为入驻企业提供标准化厂房和配套设施。通过打造示范案例,吸引更多优质建筑企业来晋投资兴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三、推动建造技术升级转型 山西省将促进本地建筑企业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重点引进装配式建筑、绿色建造等先进技术。太原市作为试点城市,将率先培育装配式建筑产业集群,其他地级市同步推进技术升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将组织技术培训,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帮助企业掌握核心建造技术。 四、保障建筑行业稳定运行 针对疫情影响,山西省建立了建筑行业供应链保障机制,协调解决建材生产企业复工复产面临的用工、物流等问题。重点工程项目实施材料供应清单管理,确保钢材、水泥等主要建材供应稳定。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将动态监测建筑市场运行情况,及时出台针对性帮扶措施。 五、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山西省将修订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办法,简化审批流程,建立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对参与省外重点项目建设的本地企业,在资质升级、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同时加强金融支持,推动商业银行开发适合建筑企业的融资产品,解决企业拓展外埠市场的资金需求。 通过这一系列政策措施,山西省旨在培育一批具有全国竞争力的建筑企业,推动建筑业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将持续优化监管服务,为企业"走出去"创造良好政策环境,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2025-07-14
-
【唐山招商】三部门联合发文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复工营业 推动全国商贸体系有序恢复
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复工营业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分区分级精准施策,稳妥推进商贸流通领域复工营业,强化全国范围内健康证明互认,严禁设置人员流动障碍。此举旨在通过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招商引资,保障民生需求与经济循环畅通,为商贸流通企业恢复运营提供政策支持。 一、明确复工营业总体原则与行业范围 《通知》强调疫情防控必须坚持分区分级、精准施策,低风险地区要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中高风险地区在防控前提下有序复工。文件涵盖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家政服务、美容美发、物流配送等12类商贸流通企业及网点,覆盖民生刚需与生活服务业态。根据中国政府网转载内容,该政策旨在解决部分地区因过度防控导致的产业链中断问题,确保“保市场主体”目标落实。 二、严禁地方加码防控阻碍人员物资流动 针对此前部分地区出现的健康证明不互认、重复隔离等问题,《通知》明确要求:低风险地区间人员货物流动不得增设限制措施,全国互认健康码等健康证明,严禁对持证人员采取隔离。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曾指出,此类规定是为纠正“层层加码”现象,确保重点行业劳动力跨区域调配。文件特别强调要杜绝“一关了之”的懒政行为,对防控隐患需指导企业整改而非简单叫停。 三、强化复工保障与防疫支持措施 政策要求各地做好防疫物资调配、知识普及等配套工作,重点保障商贸企业口罩、消毒用品供应。国家发改委官网信息显示,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已建立重点企业名录,对商贸流通企业实施定向物资保障。此次《通知》进一步要求卫生健康部门加强防疫指导,协助企业制定应急预案,确保复工与防控同步推进。 四、建立督查机制确保政策落地 为确保政策执行不打折扣,三部门将联合开展督查,对擅自设置复工门槛、限制人员流动的地区予以通报。据新华网报道,类似督查在2020年疫情期间已推动解决90%以上的跨省务工梗阻问题。此次政策特别强调要发挥12345热线监督作用,要求48小时内回应企业投诉,形成“发现问题-整改落实-反馈评价”闭环管理。 该政策发布后,北京、上海、广东等地迅速响应,全面取消低风险地区商贸从业人员隔离要求;浙江、江苏等地通过“企业复工服务平台”实现健康证明秒核验。中国商业联合会分析指出,此举将加速全国商贸体系复苏,预计短期内生活服务业复工率可提升至95%以上,为稳就业、促消费提供关键支撑。
2025-07-14
-
【海拉尔区招商】海拉尔海关首推电子化货检证书助力边境贸易便利化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海关在额布都格口岸为大庆石油有限公司签发首批入境货物检验检疫电子证书,标志着该关区正式实施进出口货物检验检疫证明数字化改革。这项改革是海关总署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举措,通过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提升通关效率,为内蒙古自治区边境地区招商引资注入新动能。电子证书的推行既符合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又切实降低了企业时间与经济成本。 一、政策背景与改革内容 海关总署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电子化改革,旨在落实国务院关于跨境贸易便利化的工作部署。改革核心是将传统纸质证书转变为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的电子证书,企业可通过中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或电子证书信息查询系统实现全流程线上办理。系统采用短信验证码双重认证机制,确保电子证书的真实性与安全性。 二、海拉尔海关实施路径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对蒙贸易的重要节点,海拉尔海关成立专项工作组推进改革落地。关区通过三方面措施确保政策实施:首先开展覆盖满洲里市、新巴尔虎左旗等边境县市的政策宣讲会;其次在额布都格、阿日哈沙特等口岸设立电子证书申领指导岗;最后建立关企联络机制,针对大庆石油等重点企业实施"一对一"服务。改革后企业证书获取时间压缩80%以上。 三、企业获益与市场反响 电子证书使呼伦贝尔市进出口企业实现"零跑腿"办理,尤其便利了地处偏远的能源企业。大庆石油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以往领取纸质证书需专人往返海关与油田驻地,现在电子证书可直接推送至企业ERP系统。据满洲里海关统计,改革首月全区已有47家企业采用电子证书,占同期进口业务量的62%。 四、后续推进与长效机制 海拉尔海关将电子证书改革纳入智慧海关建设体系,计划在二连浩特、甘其毛都等口岸推广经验。当前重点完善三方面工作:升级查询系统服务器承载能力,开发蒙古语版本操作指南,建立与市场监管部门的电子证书互认机制。海关还将联合呼和浩特市商务局开展企业数字化能力培训,确保政策红利充分释放。 这项改革显著提升了中蒙俄经济走廊的贸易便利化水平,电子证书的防伪追溯功能也为进口商品质量安全提供了数字化保障。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海拉尔海关将持续优化跨境贸易数字化服务,为内蒙古自治区打造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贡献海关力量。
2025-07-14
-
【晋中招商】晋中国家农高区花卉产业园立体种植模式助力三季有花四季有果
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花卉产业园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社会资本与政府合作,正加速推进一期工程建设。该项目以立体种植模式为核心,整合种植、加工、旅游等多元业态,预计首批鲜花将于5月采摘上市,标志着山西省现代农业与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突破。 一、项目规划与功能布局 晋中国家农高区花卉产业园由三象花艺科技有限公司与山西农谷共同规划设计,总占地面积3000亩,划分为8类功能区域。其中,花草茶类、观赏草类、永生干花类等板块覆盖全产业链,同时配套科研、观光旅游、婚礼主题等业态,形成“产研销游”一体化格局。据公开资料显示,该项目是山西省推动农高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旨在通过花卉产业升级带动区域经济。 二、立体种植模式提升综合效益 项目创新采用套种技术,结合花卉生长周期与空间利用率,将玫瑰花、洋甘菊、杭白菊等品种立体搭配。这种模式通过错峰种植与高低植株组合,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同时延长观赏期和采收周期。园区负责人表示,立体种植可使单位面积产值提升30%以上,并确保“三季有花、四季有果”的可持续输出,契合现代都市农业对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重需求。 三、产业融合助推乡村振兴 花卉产业园不仅聚焦种植与加工,还深度融合文旅元素。例如,规划中的观光区将开设实践教学基地,吸引高校合作;婚礼主题区则依托花海景观开发婚庆服务。山西省农业农村厅相关文件指出,此类多业态联动模式有助于延伸产业链,为周边农户创造就业机会,预计项目全面运营后可带动超500人就业。 四、建设进展与未来展望 当前,项目一期工程已进入冲刺阶段,温室育苗区及部分种植区完成基础建设。公开报道显示,首批鲜花将按计划上市,后续二期工程将重点拓展深加工与电商销售渠道。晋中市发改委强调,该项目是农高区打造“全国现代农业标杆”的关键一环,未来将通过技术输出与品牌孵化,辐射带动全省花卉产业标准化发展。
2025-07-14
-
【兰州招商】兰洽会7月启幕:线上线下融合助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第二十七届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兰洽会)将于7月在兰州市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经贸盛会,本届兰洽会聚焦招商引资与区域合作,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绿色生态产业、陆海新通道等主题,策划了高端论坛、项目对接、产销洽谈等系列活动,旨在推动甘肃省与国内外企业、机构的深度合作,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线上线下融合办会,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 本届兰洽会采用“线上+线下”双模式,打破地域限制,提升国际参与度。开幕式暨丝绸之路合作发展高端论坛将邀请国内外政商学界代表,共商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机遇。线上平台通过云展览、云签约等功能,为全球客商提供全天候对接服务,进一步强化兰洽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二、聚焦国家战略,举办多场高端论坛 兰洽会期间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举办多场专题论坛。其中,“西部陆海新通道与国家物流(兰州)枢纽建设论坛”探讨兰州作为枢纽城市的物流升级路径;“一带一路”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高峰论坛聚焦技术合作与成果转化;榆中生态创新城绿色发展论坛则展示甘肃省在生态保护与创新驱动方面的实践。 三、推动产业对接,促进招商引资实效 为深化产业合作,兰洽会策划了系列投资贸易促进活动。例如,“甘肃省绿色生态产业项目对接洽谈”重点推介新能源、循环经济等领域的优质项目;“侨聚甘肃经贸交流”和“陇·台高质量合作发展恳谈会”搭建海内外资本与甘肃产业的桥梁;“甘味”农产品供销洽谈会推动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市场。 四、突出地方特色,打造经贸文化品牌 本届兰洽会注重融合地方资源与文化元素。“民企武威行”活动展示武威市投资环境与文旅资源;“第三届陇上养生美食博览”推广甘肃饮食文化;采购商大会暨特色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助力本土企业拓展销售渠道,形成“以会促产、以产带销”的良性循环。 五、强化服务功能,优化营商环境 兰洽会期间,“张江·兰白服务企业直通车”活动为兰白自创区、试验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与融资支持;“陇商家乡行”通过乡情纽带吸引在外企业家返乡投资。此外,商事法律论坛为企业提供跨境贸易合规指导,彰显甘肃省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 本届兰洽会通过多元活动设计,全面展示甘肃省的发展潜力与开放姿态,为深化区域经济合作、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注入新动能。
2025-07-14
-
【辽宁招商】辽宁社会融资规模增速领跑全国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成效显著
一季度,辽宁省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达到228.9%,位居全国首位,创下历史新高。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辽宁省在招商引资、金融改革和实体经济支持等方面的持续发力。银行体系资金对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7.7%,显示出辽宁省金融体系的强大韧性和对区域经济复苏的有力支撑。这一数据充分反映了辽宁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力度显著增强。 一、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创历史新高 辽宁省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达到228.9%,不仅位居全国第一,更创下了季度历史最高值。这一增速比历史次高值高出163.4个百分点,显示出辽宁省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辽宁省的增速高出236.5个百分点,领先优势明显。同时,辽宁省的增速比排名第二的省份高出184.2个百分点,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二、金融支持政策效果显著显现 辽宁省社会融资规模的快速增长,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支持政策效果在资金面上的直接体现。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省份,辽宁省正处于全面振兴的深化期,各领域都在积极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投入和银行体系的共同努力下,辽宁省经济起跳的资金面呈现出难得的逆势向好态势,实现了开门红。这种良好的金融环境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银行体系贡献突出展现韧性 从结构上看,银行体系资金对辽宁省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的贡献度最大,贡献率达到87.7%。这一数据充分说明,辽宁省银行体系在区域经济复苏和金融改革化险进程中表现出很强的韧性。银行机构积极落实国家政策,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为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这种以银行为主导的融资结构,也体现了辽宁省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和可持续性。 四、多措并举推动融资规模增长 辽宁省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社会融资规模快速增长。在招商引资方面,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和项目落地。在金融改革方面,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在政策支持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融资规模增长的措施,为企业和项目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这些措施的综合效应,最终促成了社会融资规模的爆发式增长。 五、高质量发展获得资金保障 辽宁省社会融资规模的快速增长,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充足的资金支持将发挥关键作用。这种良性的金融生态环境,不仅有助于解决企业融资难题,更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质量提升,为辽宁省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2025-07-14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