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招商】四川装备智造国际博览会开幕 聚焦高端制造业协同发展
2019四川装备智造国际博览会在德阳市开幕,以“高端装备·智造未来”为主题,汇聚全球237家领军企业,集中展示258项前沿技术与产品。活动通过平行论坛、供需对接等多项议程,推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招商引资与产业协同,现场签约项目总投资达392亿元,彰显德阳市作为西部装备制造高地的国际影响力。 一、全球智造力量集结德阳 本届博览会由德阳市人民政府、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四川航空集团联合主办,吸引德国西门子、中国中车、华为、京东等20家世界500强及中国制造百强企业参展。展区涵盖智能制造、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八大领域,重点呈现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奥地利、日本等国企业组团参与,凸显博览会的国际化特色。 二、政产学研共话行业趋势 博览会配套举办5场高层次活动,包括“智能装备与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主论坛及4场专题研讨会。32名国内外院士、学者与企业代表围绕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应急产业标准制定等议题展开研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发布《高端装备绿色制造发展报告》,为行业提供技术路径参考。德阳市同步推出装备制造产业扶持政策,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作。 三、供需对接驱动产业落地 德阳市组织装备制造与应急产业专项招商会,促成37个重点项目签约,涵盖智能机器人、新能源装备等方向。河钢集团与本地企业达成钢材深加工合作,三一重工计划在德阳建立西南数字化工厂。博览会设立“一带一路”展区,推动中国装备技术与东南亚、中东欧市场需求对接。 四、科技赋能凸显创新成果 华为展示基于5G的智能工厂解决方案,中国中车发布新一代磁悬浮列车模型。德阳本土企业首次亮相万吨级核电锻件制造技术,突破国外垄断。西门子与四川高校联合开发的工业仿真平台,成为产学研合作典范。 五、打造西部智造新高地 博览会通过“展览+论坛+招商”三维模式,强化德阳市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的装备制造枢纽地位。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表示,将持续支持德阳建设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基地,推动“四川智造”品牌国际化。
2025-07-10
-
【江苏招商】江苏科技创新再获国家资金支持 专项资金助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
财政部下达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预算,江苏省以10050万元拨款额位居全国首位。这笔资金将重点用于支持江苏省科研能力建设、专业性技术创新平台搭建、科技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培育以及科技创新项目示范,进一步优化区域科技创新环境,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江苏省招商引资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江苏省已连续两年在专项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中获评优秀,彰显了其在落实国家科技政策、改善科研基础条件方面的显著成效。 一、专项资金彰显国家层面对江苏科技创新的高度认可 作为经济大省和科技强省,江苏省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此次获得的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是国家对江苏省科技创新工作成效的充分肯定。专项资金将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等关键环节,助力江苏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江苏省在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方面建立了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确保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二、专项资金将重点支持四大领域建设 根据财政部要求,江苏省将统筹使用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四大领域:一是科研能力建设,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二是专业性技术创新平台,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科技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包括众创空间、孵化器、技术转移机构等;四是科技创新项目示范,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这些领域与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高度契合,将有效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三、专项资金使用体现江苏科技创新特色优势 江苏省在专项资金使用上突出三个特点: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二是注重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高校院所与地方共建新型研发机构;三是突出区域创新协调发展,专项资金将向苏北等地区适当倾斜。这种使用方式充分体现了江苏省"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特色,有助于形成更具活力的创新生态。 四、专项资金助力江苏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江苏省将以此次获得专项资金为契机,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政策环境。重点举措包括: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扩大科技创新券使用范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设高标准技术交易市场;培育科技服务业态,打造"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生态。这些措施将显著提升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为加快建设科技强省提供有力支撑。江苏省科技厅表示,将严格按照财政部要求,加强资金监管,确保专项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五、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经验值得全国推广 江苏省在专项资金管理方面形成的"全过程绩效管理"模式具有示范意义。具体做法包括:建立项目库管理制度,实行"申报-评审-公示-实施-验收"全流程管理;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绩效突出的项目给予持续支持。这种管理模式确保了专项资金使用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借鉴。财政部在相关通报中多次肯定江苏省的做法。
2025-07-10
-
【泰州招商】两岸健康产业合作新标杆:泰州示范区揭牌成立
泰州医药高新区成功举办海峡两岸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论坛,吸引150多位两岸产业精英参与。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成果,"两岸健康照护及生技产业策略联盟试验示范区"正式落户泰州,标志着该市在推动两岸健康产业深度融合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泰州通过出台专项政策、搭建交流平台、促成项目落地等举措,正逐步成为台商投资和两岸健康产业合作的重要枢纽。 一、示范区成立的战略意义 该示范区的设立是落实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实践,依托泰州医药高新区的产业基础和政策优势,重点发展健康照护、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国台办经济局和两岸企业家峰会相关机构专门发来贺信,体现中央层面对这一合作模式的高度重视。示范区将探索两岸健康产业标准对接、技术转移、人才培育等创新机制,为深化两岸产业融合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二、泰州的政策支持体系 泰州市政府出台"惠台51条措施",从土地供应、财税优惠、金融支持等方面构建全方位政策保障。当地连续多年组织赴台经贸交流活动,累计引进台资项目838个,协议投资总额超80亿美元。针对健康产业特点,泰州还专门设立产业引导基金,为两岸合作项目提供投融资服务,其中海峡两岸医疗新创基金已成功运作多个项目。 三、论坛平台的建设成效 自2017年首次举办以来,海峡两岸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论坛已成为两岸医药健康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年度盛会之一。通过这一平台,先后促成恒安照护、必康生技等知名企业落户泰州,并推动建立院士工作站等高端研发机构。论坛不仅促进项目对接,更建立起常态化的技术交流机制,涵盖中医药现代化、医疗器械创新、精准医疗等前沿议题。 四、示范区的重点发展方向 示范区将重点打造"三中心一基地":两岸健康照护技术研发中心、生物医药转化中心、医疗人才培训中心和健康产品制造基地。在健康照护领域,引进台湾先进的长期照护模式和服务标准;在生物技术方面,推动两岸在新药研发、基因检测等领域的联合攻关。同时建立两岸互认的质量认证体系,促进产业标准对接。 五、未来合作展望 示范区计划扩大两岸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网络,共建联合实验室和技术转移中心。泰州将进一步完善台湾专业人士执业便利化措施,打造台胞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力争将示范区建设成为两岸健康产业政策创新、技术合作、市场共享的示范窗口,为两岸经济融合发展探索新路径。
2025-07-10
-
【天津招商】天津开发区税务局精准辅导助企享政策红利 税企联动优化营商环境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天津开发区税务局将税收服务与招商引资工作紧密结合,通过实地走访重点税源企业,开展“一对一”精准辅导,确保政策红利直达市场主体。此次活动聚焦企业需求,强化税企互动,以专业化服务助力企业轻装上阵,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税务动能。 一、政策落地与精准服务双轮驱动 天津开发区税务局组建专项工作组,由局领导带队走访腾讯数码(天津)有限公司、国美金控投资有限公司等代表性企业。调研过程中,税务人员系统梳理企业所得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增值税留抵退税等政策要点,结合企业行业特性和经营实际,提供差异化解读。例如,针对科技型企业重点讲解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对金融类企业则侧重普惠金融税收支持政策。这种“量体裁衣”式辅导有效解决了政策理解“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深度调研构建税企沟通机制 在走访过程中,税务部门通过“三问三查”工作法(问需求、问困难、问建议;查政策落实、查申报数据、查风险疑点),全面掌握企业政策享受情况。对于企业提出的跨境税收协定适用、税收优惠政策叠加享受等复杂问题,现场建立问题台账,后续通过跨部门协作机制予以解决。天津开发区税务局还向企业发放《减税降费政策汇编》电子手册,内含政策原文、操作指南及案例解析,便于企业随时查阅。 三、服务创新提升政策获得感 为巩固辅导成效,天津开发区税务局推出三项常态化服务举措:一是设立“减税降费专家坐席”,工作日全天候解答企业咨询;二是开通重点企业“绿色通道”,对复杂业务实行预约制专人办理;三是定期开展“税务健康体检”,通过大数据分析主动识别应享未享政策的企业。这些举措被受访企业评价为“既有温度又有力度”,其中某企业财务负责人反馈,仅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费政策就为企业缓解了超百万元资金压力。 四、长效机制护航区域经济发展 天津开发区税务局明确将“走访问需”列为年度重点工作,计划按季度更新企业清册,动态跟踪政策实施效果。同时联合财政、工商等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协同解决政策执行中的跨领域问题。该局表示,未来将持续优化“政策宣传—精准推送—效应分析”全链条服务模式,通过释放减税降费乘数效应,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天津市“制造业立市”战略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提供税务支撑。
2025-07-10
-
【莆田招商】莆田市外贸进出口强劲增长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莆田市外贸进出口数据显示,在招商引资政策持续发力下,莆田市外贸实现显著增长。上半年,莆田市外贸进出口总值达332.6亿元,同比增长46.5%,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民营企业表现突出,一般贸易占比近八成,主要贸易伙伴需求旺盛,推动莆田市外贸规模与质量同步提升。 一、外贸增速领跑全省结构持续优化 莆田市外贸进出口增速较全省高出7.4个百分点,进出口总值位居全省第六。其中,出口增长31.2%,进口增长58.8%,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一般贸易占比达76.9%,表明莆田市外贸产业链完整性和附加值提升。 二、民营企业主导作用增强 民营企业进出口209.3亿元,同比增长76%,占莆田市外贸总值的62.9%,成为拉动增长的核心力量。这一表现反映出莆田市营商环境的改善和市场活力的释放。 三、主要贸易伙伴需求旺盛 莆田市前三大贸易伙伴进出口额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最高增速达186.2%。多元化市场布局成效显现,为莆田市外贸稳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政策助力高质量发展 莆田市通过优化通关流程、落实税收优惠等措施,推动外贸提质增效。未来,莆田市将继续深化对外开放,巩固外贸向好态势。
2025-07-10
-
【德阳招商】成都与德阳携手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 共筑区域创新发展新高地
四川省成都市和德阳市成功入选中国科协“科创中国”试点城市,标志着两地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迈入新阶段。这一重要机遇将加速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聚集,为招商引资和区域协同发展注入强劲动能。通过构建产学融合机制,两地将进一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核心支撑。 一、国家级平台赋能区域创新能级提升 “科创中国”是中国科协为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打造的服务品牌,旨在通过资源整合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成都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拥有四川天府新区、西部(成都)科学城等重大创新平台,入选后将重点强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的技术攻关;德阳市作为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将依托东方电气、国机重装等龙头企业,推动清洁能源装备、高端材料等领域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两地试点方案均通过中国科协组织的多轮评审,其产业基础与创新潜力获得国家级认可。 二、双城联动构建创新生态体系 成都市与德阳市已建立常态化协同机制,共同申报“科创中国”试点城市。成都市将发挥高校院所集聚优势,推动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实验室资源开放共享;德阳市则聚焦“重装之都”特色,打造面向装备制造领域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根据规划,两地将在成德眉资同城化框架下共建技术交易市场,联合举办“科创中国”技术路演活动,形成“研发在成都、转化在德阳”的联动模式。中国科协将协调全国学会资源,为两地提供智库支持与人才培训服务。 三、产业升级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 成都市明确将“科创中国”试点与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相结合,重点培育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德阳市计划通过试点城市建设,提升重大技术装备智能制造水平,打造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产业集群。两地已梳理首批重点合作项目清单,涉及核电主泵、燃气轮机等“卡脖子”技术攻关。四川省科技厅表示,将配套设立省级专项基金,支持成德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 四、机制创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试点实施方案提出建立“揭榜挂帅”制度,面向全球发布企业技术需求榜单。成都市高新区和德阳经开区将率先试点科技创新券跨区域流通,鼓励中小企业购买技术服务。中国科协已组织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等国家级学会与两地企业对接,推动建立联合创新中心。此外,两地科协将联合完善科技评价体系,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进一步释放创新潜能。 此次成都与德阳同步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不仅强化了区域协同创新格局,更为西部科技资源高效配置提供了示范样本。随着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两地有望形成可复制的经验模式,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提供重要支撑。
2025-07-10
-
【雅安招商】雅安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加速现代物流业转型升级
雅安市围绕建设川西物流中心目标,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优质项目,加快推动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当地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决策部署,结合区位优势和产业特点,重点培育特色服务业,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着力提升商贸流通效率,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强化规划引领优化物流产业布局 雅安市立足连接成渝、辐射康藏的区位特点,编制实施《雅安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构建"一核两翼多节点"的物流空间格局。以雨城区为核心建设综合物流枢纽,在芦山县、天全县等重点区域布局专业物流园区,形成覆盖城乡的三级物流网络体系。通过整合铁路、公路等运输资源,重点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应急物流等特色领域,打造服务川西地区的物资集散中心。 二、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物流承载能力 雅安市加快推进成雅铁路物流园、川藏物流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完善仓储配送、分拣加工等配套功能。实施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行动,新建和改造县级物流配送中心8个,乡镇商贸中心实现全覆盖。推动交通网络提质升级,建成雅康高速等骨干通道,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形成衔接成都、贯通甘阿凉的"2小时物流圈"。 三、培育市场主体激发产业创新活力 雅安市出台支持民营物流企业发展18条措施,重点培育3A级以上物流企业。鼓励企业应用智能分拣、无人配送等新技术,推广"物流+电商""冷链+农产品"等新模式。支持芦山纺织、天全玄武岩等特色产业建设专业物流体系,推动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实施物流人才培育计划,与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实训基地。 四、深化区域协作拓展物流服务半径 雅安市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成都市共建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和物流配送体系。开通至重庆、昆明等地的冷链物流专线,年运输农产品超10万吨。推动与甘孜、阿坝等周边地区建立应急物流联动机制,在抢险救灾、物资调运等方面形成区域协作合力。 五、健全政策体系优化行业发展环境 雅安市成立现代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设立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对重点项目建设、企业转型升级给予扶持。简化物流企业审批流程,推行"一网通办"服务。加强物流行业监管,建立信用评价体系,规范市场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通过系列举措,雅安市现代物流业呈现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效能显著提升的发展态势。下一步,雅安市将继续深化物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高效畅通的现代流通体系,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2025-07-10
-
【台州招商】台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跃居浙江前三
台州市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显著增长。数据显示,台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位居浙江省第三,税收收入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财政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台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显著提升 台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9.9%,增速位列浙江省第三,较前一统计周期提升6个位次。这一增速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反映出台州市经济增长的韧性和财政收入的稳定性。税收收入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比增长19.7%,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提升至82.2%,财政收入质量持续改善。 二、税收收入恢复性增长带动财政增收 台州市全口径税收收入同比增长19.7%,地方级税收收入增长22.6%,增速均位居浙江省前列。与历史同期相比,剔除特殊因素影响,税收收入仍保持稳健增长,表明台州市经济复苏势头良好。非税收入因调控政策影响有所下降,但整体财政收入的增长仍以税收为主导,结构更加健康。 三、财政收入结构优化体现高质量发展 台州市税占比提升至82.2%,较历史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显示财政收入来源更加稳定。地方级税收增速逐月提升,已超过浙江省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表明台州市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取得成效,财政收入增长更具可持续性。 四、政策助力与营商环境优化是关键 台州市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强化重点产业扶持等措施,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招商引资工作的扎实推进,为财政收入增长提供了新动能。此外,台州市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夯实了税源基础。 五、未来持续增长具备坚实基础 台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快速增长,为民生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下一步,台州市将继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财源建设,确保财政收入长期稳定增长,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2025-07-10
-
【海南招商】海南自贸港“3+1”主导产业聚势升级 政策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在自贸港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背景下,海南省以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为核心的“3+1”主导产业加速凸显竞争优势。通过制度集成创新与招商引资双轮驱动,保税航油、加工增值免关税等政策落地推动产业能级提升,营商环境优化吸引全球要素集聚,形成“零关税”清单、所得税优惠等早期收获成果,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实践样本。 一、制度创新赋能主导产业提质增效 海南省围绕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出全国首张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突破性实施洋浦保税港区加工增值免关税政策。保税航油政策降低航空公司运营成本30%以上,首架“零关税”进口飞机节省税款超千万元。物流分离监管、船舶移籍“一事联办”等7项创新案例入选自贸港制度集成创新示范项目,其中境外船舶移籍办理时间压缩60%,推动航运业规模同比增长25%。高新技术产业依托自贸港政策优势,吸引超过120家生物医药企业落户海口高新区,形成从研发到生产的全产业链条。 二、政策红利加速释放产业集聚效应 通过建立政策跟踪和落地推进双机制,两个15%所得税优惠政策累计减免税额达39.4亿元,惠及企业数量同比增长40%。三张“零关税”清单适用商品货值突破30亿元,带动海口综合保税区进出口额增长75%。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引入种业企业500余家,建成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产值增速连续三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依托跨境服务贸易开放,吸引普华永道等30余家国际机构设立区域总部。 三、营商环境优化构筑竞争新优势 海南省发布全国首个省级营商环境建设条例,建立国际商事纠纷“三位一体”调解机制,案件平均审理周期缩短至45天。文昌国际航天城推行“极简审批”,商业航天项目审批时限压缩80%。海口复兴城互联网产业园实行“承诺即入制”,数字经济企业注册量年增60%。琼海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实施“特许药械追溯管理”模式,特许药械使用量同比增长150%,推动医疗旅游收入占全省旅游总收入比重提升至18%。 四、产业协同发展培育新增长极 旅游业通过“文旅+免税”模式升级,离岛免税销售额占全国免税市场比重达28%。环岛旅游公路串联12个重点产业园,带动沿线乡村旅游收入增长90%。洋浦经济开发区构建“油气-化工-新材料”产业链,烯烃类项目投资额超300亿元。儋州洋浦一体化发展推动港产城融合,保税维修业务规模居全国前列。清洁能源产业装机占比达70%,海南岛全域清洁能源汽车比例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25-07-10
-
【湖北招商】湖北外贸开局稳健增长 对"一带一路"沿线贸易表现亮眼
2019年前两个月,湖北省外贸进出口总值达514.7亿元,同比增长12.6%,实现稳健开局。其中武汉市外贸占比超六成,潜江等10个市州进出口值正增长,反映出全省招商引资成效持续显现,开放型经济活力增强。尤其对欧盟、东盟等主要贸易伙伴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增速显著,为全年外贸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一、主要贸易伙伴结构稳定 欧盟、东盟、美国和日本作为湖北省前四大贸易伙伴,合计进出口值占全省总值49%。这一贸易格局延续了既往特点,表明湖北省与主要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的经贸合作保持稳定。其中对欧盟进出口规模居首,东盟市场增速突出,显示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政策红利逐步释放。 二、对"一带一路"沿线贸易增速超平均水平 湖北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同比增长13.1%,高于整体增速0.5个百分点。印度、越南、新加坡成为沿线国家中贸易额前三强,分别增长18.5%、39.9%和160%。特别是与越南的机电产品贸易、与新加坡的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形成互补优势,印证了湖北省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产业竞争力。 三、武汉龙头作用显著 武汉市前两个月进出口311.9亿元,占全省总值60.6%,同比增长12.2%。东湖高新区光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等优势产业贡献突出,武汉新港空港综保区等开放平台带动作用明显。同时,汉口北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等新业态为中小微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便利。 四、多市州外贸呈现倍增态势 全省有10个市州实现进出口正增长,其中潜江市以2.5倍增速领跑,仙桃、天门等地对东盟农产品出口增长显著。这反映出湖北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成效显现,县域特色产业如潜江小龙虾、随州香菇等通过跨境电商等渠道加速出海。 五、一般贸易比重持续提升 从贸易方式看,湖北省一般贸易进出口占比达73.5%,同比提升1.2个百分点,反映出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增强。同期加工贸易增长9.8%,保税物流方式进出口增长34.7%,表明湖北省在承接产业转移和培育新业态方面取得进展。 六、民营企业活力持续释放 民营企业进出口值占全省比重达54.3%,增长15.8%,高于外资企业增速6.2个百分点。九州通、良品铺子等本土企业通过建立海外仓、参加国际展会等方式拓展市场,显示出湖北省市场主体参与国际竞争的信心增强。
2025-07-10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