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衡阳招商】醴陵经开区深化国企改革 推动市场化转型与产业升级
在醴陵市加快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醴陵经济开发区近期围绕招商引资与国企改革展开专题调度,重点推动区属国有企业向市场化、专业化转型。此次工作聚焦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与培育新经济增长点,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与强化政策协同,为区域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一、国企经营成效与战略布局 醴陵经济开发区下属高新集团近年来通过多元化业务布局实现稳步发展。该集团以房地产开发、建筑工程、大宗贸易及平台服务为核心业务,旗下拥有多家全资与控股子公司。在产业投资领域,集团参股多家创新型企业及产业基金,初步形成“运营+投资”双轮驱动模式。公开数据显示,其自主经营收入曾实现显著增长,但近年受外部环境影响面临挑战。 二、发展瓶颈与政策支持诉求 当前,国有企业市场化转型中存在决策机制灵活性不足、抗风险能力待强化等问题。高新集团在汇报中提出,需进一步理顺政企权责边界,完善容错激励机制,同时希望经开区在项目审批、资源对接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以加速存量资产盘活与新兴产业孵化。 三、深化改革方向与路径部署 经开区党工委在此次调度中提出“三个转变、四个突出”指导方针: 1.转变观念,强化市场导向,推动国企从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转型; 2.转变作风,简化流程提升效能,建立快速响应市场的运营体系; 3.转变动能,通过绩效考核改革激发团队活力。 同步要求突出市场化运营、效益优先、核心产业培育与风险可控发展,明确将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作为未来投资重点领域。 四、政企协同推进产业生态建设 与会部门围绕产业链招商与配套升级达成共识,计划通过土地、财税等政策组合拳,支持国企参与园区标准厂房建设与专业化运营。醴陵经济开发区强调,将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定期评估改革成效,确保国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更好发挥战略支撑作用。
2025-07-25
-
【福建招商】中国科幻产业爆发式增长 影视阅读双轮驱动新格局
在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中国科幻产业正成为招商引资的新热点。最新数据显示,全国科幻产业规模呈现跨越式发展,其中影视与阅读领域贡献突出,国产科幻作品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产业链条持续完善,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一、产业规模实现倍数级跃升 根据权威机构发布的产业报告,中国科幻产业总规模连续两年保持三位数增速。2018年全行业产值较前一年增长超3倍,2019年上半年同比增幅达1.38倍,半年规模突破300亿元大关。影视板块贡献最大占比,其中2019年上半年国产科幻电影票房占比同比提升约20个百分点,标志着本土创作力量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细分领域呈现差异化发展特征 阅读市场成为增长最快的细分赛道,2018年科幻图书及数字阅读产值增幅超过80%,2019年上半年规模已达前一年全年的77%。影视领域则呈现"双轨并行"态势:进口影片仍占据主要市场份额,但《流浪地球》等本土巨制的出现,显著改变了市场格局。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科幻主题园区建设加速,衍生品开发与实景娱乐成为新兴增长点。 三、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与科幻创作深度融合,催生沉浸式体验新业态。多地建立科幻产业孵化基地,重点扶持特效制作、虚拟拍摄等关键技术研发。教育体系同步跟进,部分高校开设科幻相关交叉学科,为行业输送复合型人才。政策层面,科技部将科幻创意纳入重点研发计划支持范畴。 四、未来发展聚焦生态构建 专家指出,中国科幻产业已进入提质增效阶段。下一步需强化基础理论研究,完善从文学创作到影视工业化生产的全链条配套。广东、浙江等地率先推出科幻产业扶持政策,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举办国际赛事等方式构建产业生态。国际市场开拓将成为新方向,多家文化企业启动海外发行计划,推动中国科幻品牌全球化布局。
2025-07-25
-
【北京招商】北京市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体系扩容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升级
在科技创新与招商引资的双轮驱动下,北京市持续深化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体系建设,通过试点示范校的梯次培育机制,将知识产权教育融入青少年创新实践。最新数据显示,全市新增一批知识产权教育特色学校,覆盖范围扩展至16个行政区域,形成以课程资源、师资培训、社会实践为支撑的全链条教育生态。 一、知识产权教育覆盖规模持续扩大 近年来,北京市通过分层认定机制构建起"全国试点-市级示范-市级试点"三级培育体系。在首批4所全国试点校和12所市级示范校的基础上,新一批12所示范校与24所试点校通过评审,推动具有首都特色的知识产权教育网络进一步完善。目前全市开展专项教育的中小学校已突破120所,教育内容从基础普法向专利申报、成果转化等实践领域延伸。 二、跨部门协作构建课程资源平台 北京市知识产权主管部门联合专业培训机构,启动全国首个知识产权远程教育对接项目。该平台整合专家智库与数字化课程资源,为示范校提供涵盖教学设计、案例研讨、法律实务等模块的系统支持。同步开展的师资培训计划,重点提升教师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融入知识产权要素的能力,已有超过300名骨干教师完成首轮研修。 三、特色实践激活校园创新生态 多所学校探索出"社团+知识产权"的特色模式。以海淀区某小学为例,其机器人社团学生设计的新型机械结构已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创客空间孵化的3D打印作品获得市级青少年创新奖项。此类实践通过专家进校园、专利申请模拟等环节,让学生体验创新成果保护的全流程。部分学校还将知识产权案例编入校本课程,形成科技与法律融合的教学案例库。 四、区域协同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北京市16个行政区结合区域产业特点定制教育方案。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侧重智能制造领域的专利保护,中关村科学城周边学校强化数字版权意识培养。这种差异化推进策略,使得知识产权教育既对接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又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需求。相关经验已通过跨区教研机制在全市推广。 五、长效机制护航教育可持续发展 建立动态评估体系是保障教育质量的关键举措。北京市制定量化指标对示范校开展年度考核,内容包含课程开设率、师生专利申请量、创新竞赛参与度等维度。对于考核优秀的学校,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其建设校园知识产权体验馆。这种"以评促建"机制,确保教育成果可量化、可追踪。未来还将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引入高新技术企业资源支持学校创新实验室建设。
2025-07-25
-
【大兴区招商】大兴区科技项目验收会推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
在科技创新与招商引资的双轮驱动下,大兴区近期召开了一场重要的科技项目验收会,旨在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与区域科技能力提升。此次会议汇聚了多位行业专家,对多个领域的科技项目进行了全面评估,为后续的重点推广和产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一、科技项目验收会聚焦多领域成果 此次验收会涵盖研发服务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新产品研发及科技成果转化等十大类共69项课题。专家组通过审阅验收报告、审计资料及质询课题承担单位,形成了专业的验收意见。这些课题不仅体现了大兴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多元化布局,也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二、专家团队助力科研成果产业化 来自国家和北京市的13名行业专家参与了此次验收会,他们的专业意见为项目的后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专家组特别关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前景,对具有市场潜力的项目提出了优化建议,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 三、重点推广前景广阔的项目 下一步,大兴区科委将根据验收结果,筛选出科研成果突出、产业化前景广阔的项目进行重点宣传和推广。这一举措旨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区域科技能力提升,同时为招商引资提供更多优质项目资源。 四、科技创新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此次验收会是大兴区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节点,不仅检验了科技项目的实施成效,也为未来的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通过持续优化科技服务体系,大兴区将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对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2025-07-25
-
【浦东新区招商】浦东创新企业闪耀投资价值榜单彰显科创实力
在科技创新与招商引资的双轮驱动下,上海市浦东新区多家企业凭借前沿技术实力和商业模式创新,入选权威投资价值榜单。此次评选覆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凸显浦东作为国家战略核心承载区的产业集聚效应,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头部企业领衔风云榜凸显硬科技竞争力 在2018年度“中国最具投资价值企业50强”评选中,浦东企业占据风云榜五席。音频生态龙头企业上海证大喜马拉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总分第一登顶,其打造的开放式内容平台已覆盖超数亿用户。生物医药领域表现尤为亮眼,上海复宏汉霖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凭借抗体药物研发优势入选;浦易(上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在心血管介入器械、上海鹍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在肿瘤早筛技术、斯丹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在细胞治疗等细分领域的技术突破,均获得评审机构高度认可。 二、新锐企业突围新芽榜展现创新增长潜力 专注于自动驾驶技术的魔视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入选新芽榜,其将计算机视觉技术与嵌入式芯片结合的产品方案,已实现乘用车前装量产。该榜单聚焦成立两年内的早期项目,评审维度涵盖技术创新性、团队执行力及市场前景等核心指标,浦东企业的入选印证了区域创新孵化体系的成熟度。 三、权威评审机制构建价值发现体系 作为国内历史最悠久的未上市企业价值评估体系,该榜单采用“机构推荐+多轮背调+交叉评审”机制。2018年评选吸引超160家顶尖投资机构参与推荐,500余名评审专家从商业逻辑、技术壁垒等维度进行长达半年的评估。浦东入选企业均经过核心技术验证、商业模式闭环等严苛筛选,其行业代表性获得红杉资本中国基金等机构背书。 四、产业生态优势赋能企业高速成长 浦东新区通过张江科学城、陆家嘴金融城双引擎联动,构建了“研发-转化-融资”的全链条支持体系。数据显示,区域内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持续提升,此次上榜企业均受益于生物医药专项政策、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开放等精准扶持措施。这种产业生态的协同效应,正持续吸引优质项目落地发展。 五、标杆效应带动区域创新能级跃升 此次榜单发布后,多家入选企业陆续完成新一轮融资,其中生物医药企业平均估值增长超200%。浦东新区通过建立重点企业服务专员制度,协助解决研发空间扩展、跨境临床试验等发展需求。这种“标杆培育-集群发展”的模式,已成为观察中国科创产业发展的重要窗口,进一步强化了浦东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节点地位。
2025-07-25
-
【石家庄招商】石家庄科技中心荣获国家级孵化贡献奖 打造创新创业新高地
在科技创新与招商引资的双轮驱动下,石家庄科技中心凭借卓越的孵化成效获评中国科技创业孵化贡献奖,成为石家庄市唯一获此国家级殊荣的孵化平台。该奖项由中国技术创业协会组织权威专家评审,旨在表彰推动科技创业生态建设的标杆机构,彰显了石家庄市在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优化双创环境方面的显著成果。 一、国家级荣誉背后的孵化实力 石家庄科技中心作为政府主导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自成立以来累计孵化企业超200家,覆盖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其通过提供全链条服务,包括技术对接、融资支持、政策辅导等,成功推动多家在孵企业成长为行业领军者。此次获奖标志着其孵化模式获得全国性认可,为河北省科技创新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二、评审机制凸显权威性与严谨性 中国技术创业协会科技创业贡献奖的评选历经初评、复评、终评及公示四重程序,由数十位跨领域专家从孵化绩效、社会效益、创新模式等维度综合考核。石家庄科技中心在资源整合能力、科技成果转化率等关键指标上表现突出,最终从全国数百家参评机构中脱颖而出。该奖项同期颁发的还包括科技创新贡献奖、创业投资贡献奖等类别,共同构成国内科技创业领域的权威评价体系。 三、政企协同构建创新生态圈 石家庄市科技局通过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持续强化科技中心的平台功能。一方面联合高校共建实验室,另一方面引入专业运营团队优化服务流程,形成“孵化+投资+产业落地”的闭环。这种政府搭台、市场运作的模式,有效降低了初创企业的研发成本与市场风险,近三年帮助在孵企业获得知识产权超500项。 四、未来布局聚焦专业化升级 据相关规划,石家庄科技中心将重点建设细分领域的专业孵化载体,计划增设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等垂直孵化空间。同时深化与京津冀科研院所合作,搭建跨区域技术转移通道,进一步放大获奖效应的辐射作用,助力石家庄市打造华北地区具有影响力的科创枢纽。 此次获奖既是阶段性成果的总结,更是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起点。石家庄科技中心表示将持续优化服务体系,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更精准的成长赋能,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025-07-25
-
顺义科创集团加入虚拟现实产业联盟助力科技创新与招商引资
在科技创新与招商引资的双轮驱动下,顺义科创集团正式成为虚拟现实产业联盟投资促进委员会的创始会员,标志着其在虚拟现实领域的战略布局迈入新阶段。该联盟旨在构建产业资本协作网络,推动技术转化与项目落地,为成员单位提供资源对接与市场拓展支持。顺义科创集团将通过参与行业活动、深化产学研合作,加速虚拟现实技术产业化进程。 一、虚拟现实产业联盟投资促进委员会成立背景 2017年,虚拟现实产业联盟(IVRA)在年度会议上宣布成立投资促进委员会,作为联盟核心分支机构,其职责包括调研企业投融资需求、对接资本与项目、优化资源配置。该委员会的成立响应了国家对虚拟现实产业的政策支持,旨在解决行业发展中资金与技术的协同难题。顺义科创集团作为创始会员,将依托联盟平台整合产业链资源,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二、顺义科创集团的战略布局与合作成果 顺义科创集团近年来重点布局虚拟现实领域,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其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虚拟现实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成立的北京众绘虚拟现实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已入驻顺科大厦,聚焦医疗、航空等高精度模拟器的研发与产业化。研究院计划打造专业化孵化平台,吸引国内外技术团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三、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与产业化前景 在医疗领域,口腔手术模拟器、心血管手术模拟器等产品可显著提升临床培训效率;在航空领域,全任务飞行模拟器为飞行员提供沉浸式训练环境。顺义科创集团通过技术转化平台,推动这些项目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此外,虚拟现实视频融合监控系统的研发,进一步拓展了技术在安防、城市管理等场景的应用空间。 四、区域经济与产业生态协同发展 北京市顺义区将虚拟现实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升级的重要抓手,通过政策扶持与园区建设吸引企业集聚。顺义科创集团的加入,不仅强化了本地产业链的完整性,也为招商引资提供了标杆案例。未来,联盟成员可通过技术交流与资本联动,共同探索虚拟现实在智能制造、文化娱乐等领域的跨界融合。 此次合作体现了顺义科创集团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决心,也为虚拟现实技术的市场化应用开辟了新路径。随着联盟资源的持续导入,顺义区有望成为国内虚拟现实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的重要高地。
2025-07-25
-
【惠州招商】潼湖科技小镇引领无人驾驶新生态 打造智慧交通示范区
在科技创新与招商引资的双轮驱动下,潼湖科技小镇通过引入全球领先的无人驾驶技术,成为智慧交通领域的重要实践者。这一举措不仅推动了区域产业升级,更为未来城市交通体系提供了创新样本。 一、无人驾驶技术落地开启园区智能化转型 潼湖科技小镇于2018年率先引入百度量产无人驾驶汽车,成为全球首个实现无人车常态化运营的产业园区。首批3辆无人车的投用,标志着园区交通接驳正式进入智能化阶段。该技术通过多传感器融合与高精度定位,可实现封闭园区内的L4级自动驾驶,为后续智慧交通体系建设奠定技术基础。 二、构建全域联动的智慧交通生态体系 作为物联网生态圈的核心组成部分,小镇规划了"硬件+软件"的双重架构: 1.硬件层面部署人脸识别接驳巴士、智能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实现车辆能源管理与出行服务的无缝衔接; 2.软件系统整合交通导视、垂直导航等平台,通过云计算实时优化交通流线。这种立体化解决方案已与惠州市交管部门建立数据协同机制,为区域交通治理提供决策支持。 三、创新交通管理模式提升运营效率 通过建立"无人化管控中枢",小镇实现了三大突破: 1.交通调度系统可自主响应200个以上实时变量,较传统模式提升60%决策效率; 2.物联网感知平台每小时处理超10万条环境数据,确保自动驾驶安全冗余; 3.智慧停车管理系统使车位周转率提升45%,有效缓解高峰时段拥堵。这些实践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标准。 四、前瞻布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 潼湖科技小镇正围绕"车-路-云"协同发展方向,重点培育三大核心能力: 1.建设自动驾驶测试认证中心,已吸引12家产业链企业入驻; 2.开展V2X车路协同试点,完成3.5公里道路智能化改造; 3.搭建产业创新联盟,推动15项关键技术成果转化。相关布局被纳入广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重点项目。 当前,潼湖科技小镇持续深化智慧交通场景应用,通过建立技术标准、完善基础设施、培育产业生态的三步走战略,着力打造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智能网联汽车创新高地。这一系列实践不仅验证了无人驾驶技术的商业化可行性,更为未来城市智慧出行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2025-07-25
-
中山:专业化路径引领孵化器升级与招商引资新格局
在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中山市通过优化孵化器专业化服务能力,加速招商引资与产业资源整合。近年来,当地以技术孵化为核心,推动双创载体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形成“孵化+投资+国际化”的生态闭环,为区域经济转型注入新动能。 一、聚焦技术本源,明确专业化升级方向 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孵化能力。专家指出,孵化载体需围绕“服务本质、企业核心、科技灵魂”三大原则,重点构建专业技术评估体系。例如,中山市部分孵化器已建立细分领域专家库,通过项目猎头机制筛选高潜力团队,并联合高校实验室提供技术验证支持。2023年数据显示,当地专业型孵化器在孵企业专利申报量同比提升约30%。 二、探索多元模式,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广东省内成功案例表明,孵化器需与产业资源深度绑定。中山市借鉴“龙头企业+孵化”“科研机构+孵化”等模式,推动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技术转化。某光电产业孵化器通过对接上下游企业,帮助在孵团队缩短产品中试周期50%以上。此外,国际化合作成为新趋势,2022年中山市与海外创新平台共建的离岸孵化器已引进多个跨境项目。 三、强化政策引导,构建全周期服务体系 政府支持是孵化器专业化发展的关键保障。中山市通过场地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早期项目孵化。2021年至2023年,市级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超亿元,推动15家众创空间升级为专业孵化器。同时,建立“预孵化-加速孵化-产业落地”的服务链条,例如火炬区某生物医药载体为入驻企业提供从研发到GMP厂房的全流程支持。 四、瞄准产业链条,培育集群化生态 专业化升级的最终目标是成为产业链组织者。中山市部分头部孵化器已转型为“链主”平台,通过设立产业基金直接赋能优质项目。某装备制造领域孵化器通过并购重组,推动3家在孵企业并入上市公司体系。2023年,当地专业化孵化器毕业企业存活率达85%,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未来,中山市计划进一步细化产业赛道,推动孵化器与招商引资协同发展,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健康医药等领域的“专精特新”集群,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走廊建设提供支撑。
2025-07-25
-
【淄博招商】淄博高新技术企业扩容助力产业升级
在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淄博市通过强化政策扶持与招商引资,推动182家企业成功跻身“高新技术企业俱乐部”。此次扩容使淄博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383家,同比增长35.82%,为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一、政策引导培育创新主体 淄博市科技局联合税务、财政部门出台《关于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意见》,建立265家企业的培育备选库,并倾斜市级创新资源。通过媒体宣传、专题培训等形式扩大政策覆盖面,将“小升高”奖励范围扩展至中小微企业,显著提升企业申报积极性。 二、量质双升凸显集群效应 此次新增的182家企业覆盖新材料、智能装备等关键领域,带动淄博市高新技术企业净增量居山东省第5位。科技部门数据显示,相关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普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累计拥有有效发明专利超2000件,形成区域创新示范效应。 三、精准服务优化创新生态 淄博市采取“入库培育+动态管理”机制,针对企业技术需求提供“一对一”辅导。例如,齐鲁智能装备产业园等载体通过产学研合作,帮助30余家企业完成技术升级。科技金融政策同步发力,累计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超50亿元。 四、锚定目标强化梯队建设 淄博市明确将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年增15%作为核心指标,下一步重点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梯队。科技部门表示,将持续优化认定服务流程,深化与高校院所合作,力争三年内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00家,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科技支撑。
2025-07-25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