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坻区招商】宝坻区深化京津新城产城融合 打造科技创新与城市发展新高地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下,天津市宝坻区以京津新城为核心载体,通过强化招商引资、优化产业布局、深化产学研合作,加速推进产城融合发展。近年来,该区通过完善特区服务体系、培育创新生态、落地重大项目,吸引了一批科技型企业与高端人才集聚,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构建高标准特区运营体系 宝坻区聚焦京津新城“创新特区”定位,2023年联合中科院下属院所、清华大学等高校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孵化。通过制定专项政策,简化企业注册流程,提供税收优惠与融资支持,年内新增科技型企业29家,吸引创新创业人才54名。同步引入第三方管理机构,建立“一站式”企业服务平台,覆盖法律咨询、知识产权保护等全链条服务。 二、强化孵化载体与产业协同 为提升孵化器能级,2023年宝坻区举办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创业大赛6场,开展技术培训活动12次,参与企业超200家次。与清华紫荆创新研究院共建的北方石墨烯研究院已落地5个产业化项目,年产值预计突破3亿元;与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合作的无人机遥感基地成功举办首届“翱翔论坛”,签约无人机产业链企业8家。此外,通过“孵化器+基金”模式,设立2亿元专项基金扶持在孵企业。 三、重大项目驱动产城功能升级 2023年宝坻区规划实施的10个重大项目中,3个产业类项目聚焦智能制造与文化创意领域,宝科宏盛创意园建成后预计年产值达15亿元;7个商住综合体项目如锦绣香江玫瑰园将配套建设人才公寓与商业街区,总投资规模136.596亿元。截至2023年底,所有项目均进入主体施工阶段,建成后将新增就业岗位逾8000个。 四、完善配套优化人才生态 为支撑产城融合可持续发展,宝坻区2023年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200个,扩建三甲医院分院1所,开通京津新城至北京通勤高铁专线。同步规划建设生态公园与智慧城市管理系统,公共服务满意度在第三方评估中位列天津市前列。下一步,该区计划出台人才安居保障细则,进一步强化“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的良性循环。
2025-07-25
-
【武清区招商】武清区创新服务模式助力外贸企业降本增效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武清区通过推广中国电子检验检疫网上申报系统,为招商引资和外贸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通关服务。该系统整合报检与原产地证书申领功能,以零费用政策每年为企业节省超百万元成本,并通过多元化培训方式推动全区贸易便利化,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 一、数字化平台赋能企业跨境贸易 中国电子检验检疫网上申报系统作为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于2023年在武清区全面落地。该系统采用网页端设计,支持出入境报检、原产地认证等八大类业务线上办理,实现"一次登录、全网通办"。技术层面采用分布式架构,确保日均10万级申报量的稳定运行,故障率低于0.1%。武清区30余家重点出口企业首批接入系统,平均单证处理时效缩短至2小时内。 二、政策红利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该系统严格贯彻"放管服"改革要求,取消全部申报服务费用。以武清区某自行车出口企业为例,年申报量约1200批次,原需支付第三方代理费近15万元,现通过自主申报实现零成本通关。统计显示,2023年武清区企业通过该系统累计减少支出约280万元,惠及食品加工、机电制造等六大重点产业。 三、立体化推广提升应用效能 武清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组建20人专项工作组,采取"线上+线下"融合推广模式。线上建立8个企业服务群覆盖500余名业务人员,每周发布操作指南;线下开展32场专场培训会,制作动画教程12部。针对50家年出口额超千万美元企业,实施"一企一策"上门辅导,系统使用熟练度达92%。 四、长效机制优化外贸生态 建立"系统使用-问题反馈-功能迭代"闭环机制,2023年累计收集企业建议47条,推动系统新增智能填表等9项功能。配套出台《武清区跨境贸易便利化行动计划》,将系统应用纳入AEO认证加分项。目前全区85%的进出口业务实现全程网办,推动2023年武清区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1.3%。 此项改革显著提升跨境贸易服务能级,形成可复制的"智慧口岸"建设经验。未来武清区将持续深化系统功能集成,探索与"单一窗口"数据互通,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支撑。
2025-07-25
-
【延庆区招商】延庆税务改革助力绿色发展 协同共治谱写新篇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延庆区税务部门以服务世园会、冬奥会筹办为切入点,通过深化征管体制改革,创新税收服务模式,推动区域招商引资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通过“常态化、创新化、自主化”三方面举措,构建税收共治格局,为绿色大事落地和区域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深化区域协同,构建税收合作常态化机制 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延庆区税务部门联合张家口市税务机构签订税收协同合作框架协议,建立跨区域税收协作平台。双方通过信息共享、征管联动、人员交流等合作项目,强化税源管理效率。例如,针对跨区域经营企业,两地税务部门联合开展风险排查和政策辅导,减少重复核查,提升征管效能。此外,延庆区还借鉴张家口市在冰雪产业税收服务方面的经验,为冬奥相关企业提供精准政策支持。 二、创新宣传服务,打造便民办税新品牌 延庆区税务部门联合区广电中心推出税务电视专题节目,聚焦减税降费、乡村振兴等热点政策,以通俗化语言解读专业内容,覆盖偏远山区纳税人。节目开播以来,累计制作20余期,成为政策直达基层的重要渠道。同时,延庆区试点个人代开发票税款前置管理,优化代开流程,联合相关部门完善地方税费征管机制,实现“一窗通办”,缩短业务办理时间超30%,纳税人满意度显著提升。 三、探索自主改革,推进“税务+”多元共治模式 围绕世园会、冬奥会等重点项目,延庆区推出“N+税务”服务机制,联合经济开发区、住建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工程进度、企业登记等数据实时交互。在办税服务方面,延庆区整合国税地税资源,推行“一厅通办”和线上办税系统,纳税人可通过单一窗口完成跨税种业务。此外,为重点项目配备税务服务专班,提供从立项到竣工的全周期政策辅导,累计解决涉税问题百余项。 四、强化科技赋能,夯实智慧税务基础 延庆区依托大数据技术,构建“信息管税”风险防控体系,通过分析企业申报数据与第三方信息比对,精准识别异常情况。例如,针对生态旅游、冰雪产业等特色行业,开发动态监控模型,辅助政策落实效果评估。同时,推广电子发票应用,试点区块链技术存证,降低企业办税成本。 通过系列改革举措,延庆区税务部门既保障了重大活动顺利筹办,也为区域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延庆区将持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深化跨区域、跨部门协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贡献更多税务实践样本。
2025-07-25
-
【通州区招商】通州启动建筑工匠评选助力副中心高质量发展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及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持续推进的背景下,通州区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为理念,通过举办首届“建筑工匠”评选活动,为建筑行业技能人才搭建展示平台,进一步推动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该活动面向电焊工、抹灰工等四大工种一线工人,通过理论实践双考核选拔优秀人才,旨在提升区域建筑质量水平,为副中心建设注入技术动能。 一、聚焦技能人才培育打造建筑业标杆工程 近年来,通州区围绕北京城市副中心定位,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提升建筑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此次评选覆盖全区160余个在建项目,参赛者需具备一年以上从业经验及理论基础,通过初赛、复赛、决赛三轮角逐,最终评选出特等奖及优秀奖。活动不仅设立奖金奖杯,更将获奖者纳入人才库,为其提供职业发展支持。 二、竞赛机制创新理论与实践并重 区别于传统技能考核,本次活动采用“笔试+实操”双轨制。笔试环节重点考察建筑规范、安全标准等理论知识;实操环节则模拟施工现场,要求选手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电焊焊缝、墙面抹灰等高精度作业。据通州区住建委透露,竞赛标准参照国家级技能大赛规则,特邀行业专家组成评审组,确保结果公正权威。 三、以赛促建提升行业整体水平 通州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评选活动是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通过树立工匠标杆,激发一线工人钻研技术的积极性。数据显示,北京城市副中心重点工程对焊接精度、混凝土浇筑等工艺要求误差需控制在毫米级,此类竞赛恰好填补了行业精细化培训的空白。 四、长效人才机制服务区域发展 除个人奖项外,活动还设立团体奖与优秀组织奖,鼓励企业参与技能人才培养。通州区计划将评选成果转化为行业标准,未来三年内推动建筑工人持证上岗率提升至90%以上。此举不仅响应国家关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政策要求,更为副中心重大项目建设储备技术力量。 当前,通州区正加速构建“产才融合”生态链,此次工匠评选既是对“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理念的践行,也为区域招商引资提供软实力支撑。随着后续系列活动的开展,通州建筑业有望形成“培养—选拔—应用”的良性循环,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贡献更多标杆案例。
2025-07-25
-
【招商】北京终端管制中心项目启动 空域管理能力将升级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及首都航空枢纽扩容的背景下,华北空管局北京终端管制中心项目通过高效招商引资完成资金整合。该项目作为提升区域航空安全的关键工程,2017年夏季,标志着华北地区空域资源集约化管理进入新阶段。
2025-07-25
-
【宝坻区招商】宝坻聚力建设中关村科技城 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宝坻区将中关村科技城建设作为区域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的核心抓手。近期,相关领导带队开展专项调研,强调要以智能化工业区标准推动产城融合,通过优化审批服务、强化工程监管等举措,加速打造以新兴产业和智能制造为特色的经济增长极。 一、高标准规划引领产城融合发展 中关村科技城规划充分借鉴国内先进科技园区经验,明确“产业+城市+生态”三位一体开发模式。根据规划方案,科技城核心区将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配套建设人才公寓、教育医疗设施及生态公园,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在空间设计上,采用“组团式开发”策略,每个产业组团均配置研发中试、企业孵化、成果转化等功能区块,形成15分钟产城融合圈。 二、创新机制破解项目建设瓶颈 针对科技城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审批效率问题,宝坻区率先推行“区域评估+标准地+承诺制”改革。通过整合评估资源,将地质灾害、水土保持等8项区域性统一评价成果共享给入驻企业,缩短单项审批时间。在工程管理方面,建立“双随机一公开”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引入第三方机构对地基处理、钢结构施工等关键环节进行全过程审计。此外,设立项目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协调解决企业提出的配套管网接入、临时用地保障等具体问题。 三、全要素保障赋能智能制造升级 科技城重点培育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已吸引多家行业龙头企业设立区域总部。为强化产业链协同,园区配套建设了共享实验室、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公共服务设施,降低中小企业研发成本。在人才支撑方面,与高校共建工程师学院,定向培养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等领域技能人才,同时完善“人才服务一卡通”制度,提供住房补贴、子女入学等政策包。环保领域则严格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要求所有新建厂房达到LEED认证体系银级以上。 四、协同发展构建开放创新生态 作为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节点,中关村科技城已与多家科研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共建技术转移中心。园区专门设立跨境创新服务窗口,为外资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保护、标准互认等专业化服务。下一步还将探索“飞地经济”模式,与周边区域共建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园区,形成跨区域产业协同示范带。 通过系统性推进规划建设、机制创新和生态培育,中关村科技城正逐步成为宝坻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未来随着基础设施的全面竣工和重点项目的陆续投产,这一创新载体将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更强支撑。
2025-07-25
-
【滨海新区招商】滨海新区创新劳动竞赛模式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滨海新区通过招商引资引入优质资源,积极探索跨区域劳动竞赛新模式。近日,滨海新区总工会宣布将深度参与全国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聚焦行业整体性特点,推出专项劳动竞赛,同步构建“民生工会”服务体系,全面提升职工技能水平与服务保障能力。 一、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劳动竞赛新高地 滨海新区立足区域产业优势,围绕高端制造、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设计具有行业示范性的竞赛项目。通过联合京津冀三地工会组织,推动竞赛内容与产业链需求精准对接,形成“以赛促产、以赛聚才”的联动机制。2023年启动的“建功美丽滨海,展现劳动风采”主题活动,已吸引超百家企事业单位参与,成为区域产改重要载体。 二、构建“三位一体”职工技能提升体系 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支点,滨海新区推出工匠评选、创新工作室孵化及师徒传承计划。2023年新增市级以上职工创新工作室十余家,通过“名师带高徒”模式培养高技能人才超千名。职业技能大赛首次引入人工智能、新能源等赛道,参赛规模同比提升三成,为区域新兴产业发展储备技术力量。 三、深化“民生工会”服务职工新实践 滨海新区将竞赛成果转化为惠民实效,升级职工服务中心二十余个,推出法律维权、心理疏导等普惠服务。2023年累计开展技能培训两百余场,覆盖职工近万人次,同步建立跨区域劳模疗休养合作机制,切实提升劳动者获得感。 四、探索产教融合赋能区域人才建设 联合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滨海新区推动竞赛标准与职业教育课程互通。2023年首批试点项目中,三十余家企业与院校达成定向培养协议,实现“课堂学技术、赛场练本领、岗位用成果”的闭环培养模式,为京津冀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人才支撑。 此次创新举措标志着滨海新区劳动竞赛从单一技能比拼向“产、学、研、用”生态体系转型,通过区域协同与机制创新,为全国工会工作提供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2025-07-25
-
【房山区招商】房山区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 政媒联动共绘转型蓝图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房山区近期与权威媒体机构展开专题座谈,围绕区域功能疏解、产业升级与生态建设等核心议题共商发展路径。此次交流重点探讨了招商引资策略与特色小镇建设成果,旨在通过政媒合作进一步优化区域营商环境,为房山区打造“生态宜居示范区”和“科技创新高地”提供舆论支持与智力支撑。 一、聚焦非首都功能疏解构建区域协同新格局 房山区作为京保石发展轴的重要节点,近年来持续深化“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通过淘汰低效产能、升级传统产业,累计腾退土地用于高精尖项目落地。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房山区创新采用“特色小镇集群”模式,北京基金小镇累计引入金融机构超百家,窦店镇前沿技术研究院形成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聚效应。 二、生态治理与绿色发展双轮驱动 在环境改善方面,房山区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通过燃煤锅炉改造、扬尘精细化管控等措施,区域PM2.5年均浓度较治理初期下降超40%。云居寺文化景区生态修复工程同步推进,将石经文化遗产保护与低碳旅游开发相结合,获评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案例。 三、创新驱动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中关村房山园聚焦新材料、智能装备等领域,建成多个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2023年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创历史新高,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百亿元。通过建立“企业服务管家”制度,为重点项目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35%。 四、政媒合作赋能区域品牌建设 双方就讲好房山转型故事达成共识,未来将围绕三大方向深化合作:一是挖掘新型城镇化试点经验,提炼可复制的基层治理模式;二是聚焦农村集体土地改革成果,展现城乡融合发展实践;三是联合策划专题报道,扩大特色文旅IP影响力。近期将组织跨领域专家团队,对乡村振兴示范村开展深度调研。 座谈会后,与会人员实地考察了重点项目建设进展。北京基金小镇通过构建“产融结合”生态圈,已形成千亿级资产管理规模;中关村新兴产业研究院则孵化了多个打破国际技术垄断的科创项目。房山区表示,将持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更优质的发展空间。
2025-07-25
-
【蓟州区招商】蓟州区多措并举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推进的背景下,蓟州区将招商引资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通过梯度培育创新主体、强化产学研合作、精准服务重点产业、优化政策环境等举措,全面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一系列务实行动推动区域创新生态持续优化,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梯度培育创新主体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蓟州区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雏鹰”“瞪羚”企业评价入库为抓手,构建多层次创新主体培育体系。通过建立动态管理库、开展专项辅导等措施,推动企业实现量质双升。数据显示,当地科技型中小企业、“雏鹰”企业入库数量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其中“瞪羚”企业入库完成率达250%,反映出高成长性企业加速涌现的良好态势。 二、深化产学研协同提升科技创新能级 为破解技术攻关难题,蓟州区积极搭建校企合作桥梁,推动5家重点企业与8所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涵盖稀土永磁、非晶纳米等前沿领域。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0亿元,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天津博雅全鑫磁电等企业与高校共建实验室,开展无人机电机等关键技术研发,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三、聚焦新材料领域实施精准靶向服务 立足产业基础,蓟州区编制“新材料领域技术图谱”,明确稀土永磁、高分子材料等五大发展方向。通过“一企一策”服务机制,助力天津博雅等重点企业与天津工业大学共建研发机构,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四、优化政策环境降低企业创新成本 蓟州区严格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惠企政策,累计为70余家企业减负近亿元。通过政企对接平台解决技术、人才等难题近40项,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当地还设立专项补助资金,支持企业申报市级科技项目,进一步激发研发投入积极性。 通过系统性布局,蓟州区已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的梯次发展格局。未来将持续深化创新驱动战略,为京津冀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提供支撑。
2025-07-25
-
【蓟州区招商】蓟州京津州河科技产业园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推进的背景下,蓟州区以京津州河科技产业园为载体,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精准招商引资,加速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园区通过整合市级示范园区资源,重点布局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产业,同时创新招商模式吸引首都外溢资源,推动区域经济提质增效,成为蓟州区产业升级的核心平台。 一、高标准规划夯实发展基础 京津州河科技产业园总规划面积62平方公里,目前已开发16.6平方公里,实现“七通一平”基础设施全覆盖。园区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将原专用汽车产业园和上仓工业园纳入统一管理体系,形成“一区多园”联动发展格局。公开资料显示,蓟州区2023年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园区智慧化改造,新建标准化厂房30万平方米,并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分布式能源站,为产业集聚提供硬件支撑。 二、产业链招商成效显著 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园区重点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建立“龙头企业+配套企业”的靶向招商机制。2023年累计对接企业超600家,成功引进78个优质项目,涉及新能源电池、医疗器械等领域。截至2023年底,园区入驻企业达23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35%,初步形成四大主导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 三、绿色化发展路径清晰 园区严格实行环保准入制度,所有入驻项目均需通过环评和能耗双控审核。2023年落地项目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比达62%,建成光伏发电设施15兆瓦,年减排二氧化碳约1.2万吨。蓟州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将园区列为循环经济试点,要求新建项目100%配套绿色建筑标准。 四、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通过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园区已引入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和5家产业技术研究院。2023年促成企业与科研机构签订技术转化协议27项,发放科技创新补贴超2000万元。此外,园区设立专项人才基金,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员工公寓和子女入学保障,累计吸引专业技术人才800余名。 当前,京津州河科技产业园正加速推进三期开发,计划未来三年新增产业用地10平方公里。随着京津冀产业协同政策的深化落实,该园区有望成为辐射冀东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2025-07-25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