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淀区强化招商引资举措推动外贸企业出口服务提升
海淀区积极强化招商引资工作,通过领导带队走访重点外贸企业提供精准服务,推动外贸结构优化和稳定增长。区政府建立领导联系机制,深化企业调研对接,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确保出口任务顺利完成。整体举措体现了区域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高度重视。 一、海淀区作为北京市的核心科技产业区域,长期以来在外贸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2017年,面对全球贸易环境变化,该区域制定了提升出口规模和优化产品结构的年度目标。相关部门统筹协调资源,通过建立区级领导定期走访制度,加强与企业沟通,了解实际需求。这种机制旨在帮助企业应对国际竞争挑战,同时促进高技术产业出口。 二、2017年5月上旬,区领导带队调研辖区一家重点工程承包企业。在走访中,企业代表详细介绍了公司发展历程、海外市场布局及出口业绩。调研团队包括区商务委、投促局等部门,双方就如何提升出口规模进行深入交流。区领导强调,企业应把握国际市场机遇,加快走出去步伐,为海淀区出口作出积极贡献。同时,要求相关部门优化服务流程,简化进出口手续。 三、企业方面积极回应政府号召,表达了扩大出口的坚定意愿。代表在交流中,提及近年海外工程承包项目的实施情况,并承诺与政策调整协同,提升竞争力。调研活动强化了政府企业双向互动,为企业提供政策宣讲和问题解决平台,有效提升了出口信心。 四、2017年全年,海淀区政府持续落实外贸促增长措施,聚焦服务升级。具体行动包括组织出口企业培训会、打造外贸便利化服务平台等。通过这些努力,区域旨在激发企业创新潜能,推动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增加,实现外贸结构持续优化。长远看,此类举措支持了区域经济融入全球供应链。
2025-07-19
-
海淀区深化"放管服"改革 以创新服务助推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
海淀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决策部署,近期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对"放管服"改革工作进行系统安排,重点围绕提升政务效能、创新监管模式、优化营商环境等关键环节发力,为区域招商引资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高位推动改革任务落地见效 海淀区在上级会议结束后第一时间召开全区"放管服"改革推进会,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会议强调要聚焦市场主体需求,将改革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战略深度融合,通过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推行告知承诺制等举措,年内实现企业开办全流程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 二、构建智慧化监管服务体系 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海淀区率先试点"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平台升级版,实现市场监管领域风险预警覆盖率超90%。在政务服务方面,推出"一网通办"3.0版本,整合社保、税务等高频事项,推动300项便民服务实现"掌上办"。针对科技创新企业特点,建立知识产权快速维权通道,技术合同登记办理时效提升40%。 三、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围绕招商引资核心需求,推出重点产业项目"服务包"制度,由专人提供从注册落户到政策兑现的全周期服务。在自贸试验区海淀组团实施跨境贸易便利化改革,探索"免证明"场景应用。建立企业诉求接诉即办机制,问题解决率和满意率均保持在95%以上,助力市场主体总量突破历史新高。 四、强化改革成效督查评估 建立"月调度、季考评"工作机制,将42项改革任务纳入政府督查清单。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政策落实效果开展跟踪审计,定期发布营商环境改进报告。在创新创业集聚区设立20个监测点,动态收集企业反馈,形成"发现问题-优化流程-提升效能"的闭环管理。 当前,海淀区正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通过制度创新和服务升级持续释放市场活力。下一步将重点推进数字经济领域监管创新,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制度保障。
2025-07-19
-
【北京招商】科技+文创双轮驱动 海淀区产业生态领跑全国
海淀区通过“科技+文创”深度融合的招商引资策略,持续巩固全国文化创意产业高地地位。最新数据显示,该区规模以上文创企业数量突破2400家,前5个月总收入超过2200亿元,占北京市文创产业总收入的四成以上,展现出强劲的创新活力和产业集聚效应。 一、科技创新赋能文创产业生态升级 作为国家级科技创新核心区,海淀区依托中关村丰富的科技资源,构建了以软件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数字文创产业集群。区域内头部企业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重构内容生产流程,推动新闻出版、影视制作等传统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在数字内容分发领域,海淀企业开发的跨平台技术解决方案已服务全国上万家文化机构。 二、“162”产业格局形成可持续发展动能 海淀区文创产业呈现“一核多极”发展态势: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年收入超千亿元的规模成为核心引擎;新闻出版、影视传媒等六大优势行业贡献稳定产出;艺术品交易等新兴领域增速显著。这种产业结构既保障了当前的经济贡献,又为未来培育了增长点。在数字艺术收藏品领域,海淀企业已牵头制定多项行业技术标准。 三、政策服务体系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海淀区通过建立文创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提供从技术对接到的全链条服务。针对中小微企业实施的创新券政策,累计带动超百家企业完成技术改造。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设立的快速确权通道将著作权登记周期缩短。完善的产业配套吸引多家国际文化机构设立研发中心。 四、空间载体优化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通过改造老旧厂房建设的多个文创产业园,已入驻企业涵盖内容创作、数字营销等全产业链环节。其中,中关村数字电视产业园集聚了4K/8K超高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从内容制作到终端显示的完整生态。在建的科技文化融合综合体,将进一步提升产业承载能力。 五、文化科技融合催生新业态新模式 海淀区率先探索元宇宙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支持企业开发虚拟演出、数字文物展示等创新产品。在电子竞技领域,区域内企业研发的赛事管理系统应用于多项国际赛事。科技赋能还激活了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复原技术让多个历史遗迹实现“云端重现”。 当前,海淀区正围绕“科技+文创”战略,加速推进国际科技文化融合示范区建设。通过持续优化创新生态,该区将进一步巩固在全国文创产业中的引领地位,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更多“海淀方案”。
2025-07-19
-
海淀表彰中关村文化产业领军者 助推招商引资与人才创新
海淀区通过表彰20位中关村文化产业领军者,进一步强化区域招商引资与人才创新双轮驱动。活动聚焦文化科技融合与原始创新,同步启动高校人才输送合作,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领军者评选彰显创新引领作用 第四届中关村文化产业新领军者评选结果揭晓,海淀区对十位“十大领军人物”和十位“十大创新人物”予以表彰。获奖者涵盖文化科技、数字创意等领域,其企业在技术突破、模式创新及产业升级方面表现突出。活动旨在树立标杆,推动中关村文化产业生态优化,强化全国文化中心核心区建设。 二、政校企协同培育“金种子”人才 海淀区文化创意产业协会与两所高校签署战略协议,启动“文化产业金种子人才输送工程”。合作聚焦搭建产学研平台,定向培养复合型人才,通过实习实训、项目孵化等机制,加速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此举将有效缓解文化产业高端人才缺口,为区域发展储备智力资源。 三、资源优势赋能文化产业升级 作为全国科技文化高地,海淀区集聚超百家国家级科研机构、数十所顶尖高校及重点实验室,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链条支撑体系。获奖企业多数依托海淀教育科技资源,在人工智能、元宇宙等前沿领域实现文化内容与技术创新融合,带动产业链价值提升。 四、以人才特区建设驱动高质量发展 评选活动紧密围绕中关村人才特区战略,突出“破界融合”导向。获奖案例显示,领军企业通过技术赋能传统文化业态、开发新型文化消费场景,年均带动相关产业增长显著。海淀区将持续优化政策环境,吸引全球高端人才,巩固文化产业创新策源地优势。 此次表彰与人才合作标志着海淀区文化产业进入“创新引领+人才驱动”新阶段,为全国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提供示范样本。
2025-07-19
-
【北京招商】中关村海淀园以科技创新引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发展
海淀区通过招商引资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布局,聚焦网络安全与5G领域,推动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建设,并率先开展5G网络全域覆盖试点。目前已有10家头部网络安全企业入驻园区,智慧服务平台投入运营;同时通过编制专项计划、搭建协同机制,探索5G技术在自动驾驶等场景的深度应用,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智慧园区。 一、网络安全产业生态链加速成型 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海淀)于2023年正式揭牌,吸引启明星辰等10家龙头企业签约入驻。园区孵化区开发的“掌上玉泉”智慧服务平台已上线,集成信息发布、园区管理等功能。下一步将重点研究产业链协同模式,培育覆盖芯片研发、数据防护等环节的生态体系,目标形成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集群。 二、5G网络建设进入规模化实施阶段 海淀区计划在2023年底前实现长安街沿线、中关村西区等重点区域5G覆盖率超95%,同步推进上地街道、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等场景覆盖。通过统筹三大运营商资源,已完成四季青网安产业园等4个科技园区的基站共建共享方案,预计年内落地智慧停车、充电桩等20余项5G应用。 三、核心技术攻关与场景示范同步推进 《海淀区5G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将于2023年内发布,明确基带芯片、中高频器件等关键技术研发路径。目前已在海淀公园建成超高清视频直播测试场,自动驾驶测试里程累计突破10万公里。后续将开放更多道路用于车路协同验证,推动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 四、政企协同机制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2023年6月,海淀园联合北京市通信管理局等部门建立常态化工作协调组,由专业公司统一规划基站建设。该模式预计降低重复建设成本30%,首批示范项目将实现园区安防监控、环境监测等系统的全域互联,为全国5G智慧园区建设提供标准化模板。
2025-07-19
-
【海东市招商】海东工业园区减税降费激发企业活力
海东工业园区减税降费激发企业活力 海东市工业园区税务局通过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为园区企业减轻负担、释放发展动能,有效助力招商引资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精准推送政策、优化服务流程、解决企业难题,园区累计新增减免税额超4000万元,惠及制造业、服务业等重点领域,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政策精准落地减轻企业负担 海东市工业园区税务局围绕深化增值税改革、小微企业普惠性减免等政策,建立“一企一策”服务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匹配企业适用政策,确保应享尽享。例如,某临空经济区开发投资企业累计享受减免超1500万元,资金用于技术升级和人才引进。社会保险费阶段性减免政策同步落实,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缓解用工成本压力。 二、服务优化提升办税效率 通过简化申报流程、压缩审批时限、推广“非接触式”办税,园区办税效率提升显著。设立专项服务团队,针对重点企业开展“点对点”辅导,解决政策执行中的疑难问题。同时,依托电子税务局平台,实现90%以上涉税业务线上办理,企业平均办税时间缩短。 三、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动能 减税降费释放的资金有效推动企业研发投入和产能扩张。园区内多家制造业企业将减免资金用于设备更新和环保改造,部分企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服务业企业通过政策扶持稳定就业岗位,吸纳本地劳动力效果明显。 四、长效机制优化营商环境 海东市工业园区税务局将减税降费与“放管服”改革相结合,定期开展政策效果评估,动态调整服务措施。通过纳税人满意度调查收集反馈,持续优化政策落实精准度。下一步,园区将聚焦新兴产业和重点项目,强化政策与产业规划的协同性,为河湟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2025-07-19
-
【青岛招商】跨国公司聚青岛共商开放合作新机遇
海风轻拂的青岛之夜,第二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盛大启幕,这座滨海城市再次成为全球经贸合作的重要舞台。作为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关键平台,本届峰会聚焦招商引资与互利共赢,吸引了百余家国际知名企业和机构参与,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共绘合作蓝图。 一、峰会背景与主题定位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青岛峰会延续"跨国公司与中国"核心议题,深度对接国家扩大开放战略。主办方强调,活动旨在深化跨国企业与各方的战略对话,特别是在绿色转型、创新驱动等领域探索合作路径。与首届峰会相比,本届新增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等特色议题,体现区域协同发展新思路。 二、活动架构与特色内容 峰会采用"主论坛+分论坛+配套活动"三维架构,设置知识产权保护、碳中和目标等十余个专题讨论单元。特别设立的跨国企业路演环节,为中外企业提供精准对接机会。配套举办的青岛展洽会集中展示高端装备、数字经济等领域创新成果,形成"会展联动"效应。 三、国际参与与共识成果 来自欧美、日韩等地区的企业代表占比超四成,反映出全球资本对中国市场的持续看好。与会各方在开放型世界经济、产业链协同等方面形成多项倡议,特别强调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多国驻华机构代表表示,此类平台有效促进了政策沟通与商业合作。 四、城市赋能与长远影响 青岛市依托峰会契机,重点推介上合示范区等开放载体,强化"一带一路"双向枢纽功能。相关分析指出,此类国际性会议持续举办,既提升了城市能级,也为跨国企业深耕中国市场提供了政策解读和投资指引。后续将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推动峰会成果转化为实际项目落地。
2025-07-19
-
【北京招商】海关监管区域引资逾千亿美元赋能开放新高地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在招商引资方面成果斐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已突破1000亿美元,有力支撑了我国开放型经济升级。这些区域作为外贸先行区,持续吸引全球企业入驻,驱动就业增长和创新业态勃兴。随着新政策举措即将落地,将进一步培育"五大中心",提升综合竞争力,助推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一、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历史积淀与战略定位可追溯至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代,首个区域在广东省深圳市试点落地后,逐步形成涵盖全国的网络体系。截至2023年底,全国该类区域达140个,其中综合保税区占96个,成为加工贸易转型的核心集聚地。在近年来全球贸易波动背景下,通过优化税收机制和投资便利措施,这些区域不断吸引跨国资本涌入,外资企业占比显著攀升,构建起以高端制造为核心的产业链集群。 二、外资涌入带来实质经济贡献,除直接创造逾200万个稳定岗位外,还带动技术转移和产业链升级。世界500强企业中,包括多家领先制造商及物流服务商已在上海市、广东省等地落户,形成规模化产出效应。2022年度数据显示,区内进出口额保持两位数增速,占全国外贸总额近17%,凸显其枢纽作用。新兴贸易模式如跨境电商进口、保税融资租赁等在区内快速发展,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推动传统外贸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 三、政策创新是驱动发展的关键引擎,最新出台的《若干意见》聚焦企业痛点和市场堵点,提出21项突破性举措。赋予区内加工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解决税务衔接难题;允许进口自用设备等便利措施,为入区企业降本增效;简化海关核准流程,推行自主备案机制,大幅压缩审批时间。这些政策不仅回应企业诉求,还助力形成标准化制度框架,为"五大中心"——加工制造、研发设计、物流分拨、检测维修和销售服务中心提供强支撑。 四、区域示范效应日益彰显,在北京市、江苏省苏州市等地的综合保税区中,外资驱动模式实现复制推广。例如,区内可承接国内委托加工业务,免除手机等产品内销自动进口许可,降低运营成本,强化本土供应链韧性。实地观察显示,该类区域已从单纯保税功能转向多元融合发展,文化艺术品保税展示等业态兴起,丰富了产业生态链,为中国外贸"双循环"注入新动能。 五、未来展望聚焦可持续发展,基于政策红利和制度优势,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巩固其作为全球竞争新高地的地位。相关部门将通过动态评估机制,跟踪外资成效和企业反馈,加速实现由量变向质变升级,确保在复杂国际形势下保持强劲吸引力和韧性。通过深化开放措施,这些区域将为建设贸易强国提供样板经验,助力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核心位置。
2025-07-19
-
【天津招商】海关总署推出六项新政助力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
海关总署推出六项新政助力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海关总署发布通知推出六项政策措施,进一步支持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推动招商引资工作提质增效。新政策聚焦区域布局优化、监管模式创新、企业服务升级等领域,旨在发挥综合保税区在促进外贸稳增长、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 一、优化区域布局服务国家战略 新政明确支持在自贸试验区、国家级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区域优先设立综合保税区,强化多区政策叠加效应。同时,结合区域协调发展需求,新设综合保税区将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并支持东部地区符合条件的区域增设,形成东中西部协同发展的开放平台体系。此外,将加快推进保税港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转型升级为综合保税区,扩大政策惠及面。 二、拓展全球维修和再制造业务 为促进综合保税区多元化发展,新政提出全面落地实施全球维修和再制造业务。此举有利于企业拓展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提升国际竞争力。相关业务开展将遵循国际规则和环保标准,配套完善监管流程,确保风险可控。 三、创新数字化监管模式 海关将推行“互联网+保税”监管,对应用ERP、WMS等管理系统且具备监管条件的企业实施网上监管。区内企业注册登记、备案变更等事项实行全流程线上办理,通过数据共享简化流程,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四、强化企业信用培育机制 加大对综合保税区内企业的信用培育力度,统筹关区认证资源,对申请海关高级认证(AEO)的企业加速审核流程。通过培育更多AEO企业,帮助区内企业享受通关便利,提升国际贸易合作竞争力。 五、推动特殊区域转型升级 加快现有保税港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为综合保税区,统一监管标准与政策框架。通过转型升级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使更多区域享受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试点、选择性征收关税等创新制度。 六、深化“放管服”改革 新政强调简化行政审批,依托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行标准化、电子化服务。海关将动态评估政策实施效果,及时优化配套措施,确保政策红利精准直达市场主体。 综合保税区作为我国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平台,政策实施以来进出口规模持续增长,对稳外贸贡献显著。此次新政的出台,将进一步增强综合保税区在促进产业升级、对接国际规则方面的功能优势,为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有力支撑。
2025-07-19
-
百余名院士智力引擎助力海南自贸港招商引资
海南省通过招商引资策略,成功吸引百余名院士设立院士创新平台,为自贸港建设注入强大智力支持。平台覆盖石油化工、生物医药、海洋信息等多个领域,有效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升级,强化高层次人才协同发展效应。 一、院士创新平台规模持续扩张。2023年,海南省已累计搭建148家院士平台,包括工作站和团队中心等类型,助力科技前沿项目推进。这些平台柔性引进院士专家百余名及其核心成员,优化区域科研资源布局,例如在热带农业和新闻传媒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回顾2022年,政策驱动平台稳步增长,上半年新增12个机构,引入院士团队协同发展智能产业。 二、外籍高层次人才引进强化国际合作。现有24家外籍院士工作站领衔专家来自美国、英国等12国,拓宽国际科技交流渠道。在海洋药物研发等前沿方向,合作推动技术落地,帮助海南大学等机构成功申报国家级引智项目。例如,某项工作站支撑下的高校项目实现零突破,奠定药学学科基础,体现海南自贸港开放创新环境。 三、科研专项机制支持成果产业化。2022年底,海南省科技厅首次设立院士创新平台科研专项,重点扶持院士科技成果转化与人才培育项目。该机制针对关键产业如生物医药,促进专利产出和产业化示范,例如某项转化应用带动创新型人才培训体系搭建,提升科技自立能力。 四、持续优化引进政策释放创新活力。海南省科技部门深化院士核心团队合作模式,通过招商引资策略吸引更多智慧资源集聚。下一步,将以自贸港为平台,推动国际科技合作深化,例如聚焦海洋信息产业突破性技术,确保创新引领作用加速区域高质量发展步伐。
2025-07-19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