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招商】江苏省工业互联网标识推进方阵成立 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
2023年,根据南京市高淳区人民政府、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江苏省通信管理局五方合作协议约定,江苏省工业互联网标识推进方阵在南京正式成立并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会议表决通过方阵章程,选举产生组织架构,首批成员单位涵盖产业链各环节,将通过资源整合与产学研合作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助力招商引资与产业生态优化。 (一)成立背景与战略定位。作为工业互联网核心基础设施,标识解析体系是实现产业链协同、数据流通的关键支撑。国家高度重视工业互联网发展,将标识解析体系建设纳入数字经济发展重点任务。江苏省作为制造业大省,产业基础雄厚,数字化转型需求迫切。南京灾备节点作为国家顶级节点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网络安全、提升服务能力方面具有战略意义。五方联合成立推进方阵,旨在凝聚政府、科研机构、行业组织及企业力量,构建多方协同的产业推进机制,破解标识应用落地难题,为区域产业升级提供新动能。 (二)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方阵以《江苏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推进方阵章程》为运行准则,选举产生理事长、副理事长及秘书长单位,形成多层次组织架构。成员单位涵盖制造企业、信息技术服务商、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构建起覆盖“产学研用”的产业协作网络。方阵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通过定期召开工作会议、专题研讨等形式,统筹推进各项任务,确保资源高效整合与信息共享,为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三)重点任务与实施路径。方阵聚焦产业实际需求,重点开展五方面工作:一是加强产业研究与技术创新,围绕标识解析关键技术、应用场景及商业模式开展攻关,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二是打造应用标杆案例,面向成员单位征集优秀解决方案,总结推广可复制的经验模式,提升行业应用水平;三是促进交流合作,举办技术交流、高峰论坛等活动,搭建产业链对接平台,推动国际国内合作;四是推进标准规范建设,开展标识解析架构、安全等领域标准研究,助力产业规范化发展;五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开展产业培训活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产业赋能与发展展望。方阵的成立将有效整合江苏省工业互联网标识领域资源,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加速标识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通过打造应用标杆,将推动更多企业借助标识解析实现数字化转型,提升生产效率与管理水平。同时,方阵将为区域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环境,吸引更多优质企业与项目落地,助力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未来,随着各项工作深入推进,江苏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将更加完善,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国家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贡献“江苏力量”。
2025-07-16
-
【邻水县招商】广安首家韩资企业在邻水经开区完成调试即将投产
2023年,广安市招商引资工作取得重要突破,首家韩资企业——四川裕罗有限责任公司在邻水经济开发区完成设备调试,即将投入正式生产。该项目由韩国企业直接投资建设,是广安走出国门招商的成果,也实现了邻水县外资企业引进“零”的突破,为当地汽车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作为广安市引进的首家韩资企业,四川裕罗有限责任公司由韩国企业直接投资建设,专注于汽车线束生产领域。汽车线束作为汽车电路的网络主体,是连接汽车各个电子设备的关键部件,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传统燃油汽车等多种车型。该项目总投资约3.5亿元,规划建设标准化生产车间、研发中心及配套设施,主要生产汽车发动机线束、仪表板线束等产品。经过前期建设,目前企业已完成主要生产设备的安装,员工正在进行最后的调试与试运行,生产线运行状态良好,预计2023年年内可正式投产。 二、四川裕罗项目的成功落地,是广安市近年来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强化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成果。广安地处四川东部,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依托区域优势,广安将招商引资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为吸引外资企业入驻,广安组建了专业招商队伍,积极“走出去”开展定向招商活动,通过参加国际产业对接会、拜访外资企业等方式,加强与海外企业的沟通合作。针对汽车产业这一重点发展领域,广安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进行精准招商,四川裕罗的引进正是这一策略的具体体现,填补了广安韩资企业的空白,提升了全市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三、邻水经济开发区作为该项目的承接地,凭借良好的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营商环境,成为吸引外资企业落户的重要平台。邻水县紧邻重庆主城都市区,拥有多条高速公路和铁路穿境而过,物流运输便捷,能够快速对接重庆及周边地区的汽车制造产业集群。开发区内已集聚了多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形成了从原材料供应到零部件加工的初步产业链条,为四川裕罗提供了就近配套的产业环境。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邻水县相关部门落实“一站式”服务机制,从项目签约、用地审批到建设施工,全程跟踪协调,及时解决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项目早日投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四川裕罗项目的正式投产,将对广安和邻水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多方面积极影响。从经济效益看,项目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5亿元,将直接带动当地数百人就业,同时为地方增加税收收入,助力区域经济增长。从产业发展角度,该项目将进一步完善广安汽车零部件产业链条,增强本地产业与成渝地区汽车制造龙头企业的协作配套能力,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此外,作为广安首家韩资企业,四川裕罗的成功落地也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后续吸引更多外资项目积累经验,提升广安在成渝地区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影响力,助力广安打造川东对外开放新高地。
2025-07-16
-
【湖北招商】广水导航技术军民融合产业园开工 总投资12亿赋能产业升级
2023年,广水导航技术军民融合产业园正式开工建设。作为广水市招商引资的重大成果,该项目总投资12亿元,聚焦惯性导航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将有力推动区域工业实力提升和产业结构优化,为军民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项目规划与建设内容 该产业园规划用地298亩,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六条自动化生产线,重点生产激光陀螺仪、光纤陀螺仪及惯性导航系统。其中,激光陀螺仪和光纤陀螺仪作为惯性导航领域的关键核心部件,具有高精度、高可靠性等技术特点,其自动化生产线的建成将实现核心器件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惯性导航系统作为集成化终端产品,可广泛应用于车船等移动平台的精确制导与定位领域,填补区域在高端导航装备制造领域的空白。 二、技术定位与产业价值 项目以惯性导航技术为核心,瞄准军民两用市场需求。激光陀螺仪和光纤陀螺仪技术是现代导航、制导与控制领域的基础支撑技术,其性能直接影响装备的精确性和稳定性。产业园通过引入先进自动化生产工艺,将提升产品质量一致性和生产效率,推动相关技术在民用车船导航、工业控制等领域的转化应用。同时,项目建设将带动上下游产业链集聚,吸引传感器、精密机械、电子元器件等配套企业落户,逐步形成以惯性导航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三、经济预期与发展潜力 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将形成年产4万套惯性导航系统的生产能力,年销售额将达到50亿元。这一产能规模不仅能满足国内市场对高精度导航装备的需求,还将提升广水市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产业地位。此外,项目运营过程中还将创造大量技术型就业岗位,带动区域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为广水市工业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四、军民融合与区域协同 作为军民融合产业项目,该产业园的建设是广水市落实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项目将推动军用惯性导航技术向民用领域转化,实现“军转民”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同时通过民用市场的规模化生产反哺技术研发,形成“以军带民、以民促军”的良性循环。在区域发展层面,项目将助力广水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从传统工业向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转型,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和竞争力。
2025-07-16
-
生物基产业专家蚌埠行引领招商引资新机遇
2023年,安徽省蚌埠市以首届中国生物基材料产业发展大会为契机,成功吸引了40余名全国生物基领域专家和100多家相关企业代表齐聚考察,此举旨在深化招商引资合作,展示蚌埠在生物基材料产业的技术实力与政策支持,助力企业寻求转型升级机遇,推动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高度。 一、大会背景与考察目的明确聚焦产业发展 首届中国生物基材料产业发展大会在蚌埠市成功举办,为全国生物基领域搭建交流平台。考察活动是大会重要组成部分,与会代表通过实地走访蚌埠市产业基地,旨在深入了解当地生物基材料产业链布局和创新成果,结合全国产业趋势,探索合作潜力。蚌埠市作为安徽省核心制造业城市,近年来将生物基材料纳入重点发展领域,依托科研院所和企业资源,打造产业集群生态。此行体现了蚌埠市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为生物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落地支持。 二、实地参观丰原集团产业基地突显技术优势 专家和企业代表参观了安徽丰原集团固镇生物制造产业基地,深入多个生产项目现场观摩。在基地内,他们近距离考察了包括L-丙氨酸项目、维生素系列产品项目及聚乳酸聚酯材料项目在内的多个生产线,通过车间实地走访和项目详细介绍,全面掌握了生产流程与技术应用。弱化具体数据指标,这些项目均实现了规模化量产,展示了蚌埠市在生物基材料研发与产业化方面的领先地位。专家们聚焦生产设备、流程优化和产品性能评估,肯定了基地在技术集成方面的创新突破,为产业发展提供可复制经验。 三、丰原发酵研究中心项目见证创新成果转化 考察组随后前往丰原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重点调研了中试示范线项目,该项目主要涉及L-乳酸和聚乳酸的生产试验。在参观过程中,代表们听取了研发进展汇报,现场检验了中试线运行状态,对蚌埠市在生物基材料研发、生产及应用环节的完整生态体系给予高度认可。弱化产能细节,专家一致评价聚乳酸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已居国内前列,体现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高效转化。蚌埠市通过此类项目,不仅强化了本地创新能力,还为全国生物基材料企业提供示范,推动行业标准升级。 四、专家企业代表反响积极推动合作共识 通过实地考察,与会专家和企业代表对蚌埠市生物基材料产业表达了积极评价,普遍认为该市积累了坚实的产业基础与技术优势,整体发展态势蓬勃,前景广阔。代表们反馈,蚌埠市的聚乳酸等关键技术已达到行业先进水平,产业生态协同效应显著。在此基础上,各方提出深化合作的强烈意愿,强调将抓住产业转型升级良机,联合攻关核心技术难题、拓展产业应用场景并促进产品市场推广。此举不仅助力蚌埠产业升级,也为全国生物基材料企业带来合作机遇,共同提升产业链韧性。 五、蚌埠市产业优势奠定未来发展方向 蚌埠市在生物基材料领域已形成鲜明优势,依托本土企业集群和国家研究中心支撑,构建了从研发到生产的全链条体系。本次考察活动进一步巩固了该市的产业地位,为招商引资创造有利环境。展望未来,蚌埠市将持续优化政策导向,吸引更多企业投资落地,重点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专家代表们建议,加强产学研联动,深化全国协作网络,确保蚌埠在生物基材料领域保持引领地位,为中国绿色制造转型贡献力量。
2025-07-16
-
安徽省项目建设攻坚专项行动推进会部署招商引资与项目攻坚工作
2023年,安徽省项目建设攻坚专项行动推进会在合肥召开。会议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聚焦"双招双引"和项目建设攻坚重点任务,总结工作进展,分析当前形势,部署下一阶段工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被列为会议重点推进内容,各地各部门将围绕产业链布局,强化要素保障,压实工作责任,推动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 (一)聚焦产业链招商,提升"双招双引"实效。会议强调,要立足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发展布局,保持招商战略定力,创新招商方式方法。围绕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人工智能、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链,开展延链补链强链招商,重点引进产业链核心环节、关键技术和高端配套项目。注重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协同推进,依托高校院所、产业园区搭建创新平台,吸引中高端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团队落户,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鼓励各地市结合产业基础,打造特色招商品牌,通过基金招商、以商招商、展会招商等多元化模式,提高招商精准度和实效性。 (二)破解要素瓶颈制约,强化项目建设保障。会议指出,要以问题为导向,全力破解项目建设中的用地、用能、资金等要素制约。加快推进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推广"标准地"出让模式,保障重点项目用地需求。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优化项目审批流程,推行"一窗受理、并联审批",落实"容缺受理""告知承诺"等制度,压缩审批时限。加强项目资金保障,统筹用好财政资金、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项目要素保障清单制度,实行挂图作战,确保要素跟着项目走。 (三)压实工作责任,健全推进落实机制。会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扛起主体责任,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部署、亲自协调、亲自督办。建立健全"周调度、月通报、季观摩"工作机制,加强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的跟踪服务。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将"双招双引"和项目建设攻坚成效纳入各地各部门年度考核,强化结果运用。弘扬求真务实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入项目一线解决实际问题。加强督查问责,对工作推进不力、进展缓慢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约谈,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四)优化营商环境,激发项目建设活力。会议明确,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全面推行"一网通办""一业一证"改革,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专项行动,建立健全政企沟通机制,及时回应企业诉求。各地要对标先进地区经验,查找短板弱项,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增强企业投资信心,推动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 会议通报了2023年上半年全省"双招双引"和项目建设攻坚专项行动进展情况,合肥市、芜湖市、滁州市等市作了交流发言,分享了在产业链招商、要素保障、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分管省领导分别就十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项目调度、开发区改革创新等工作进行了点评,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会议强调,全省上下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进"双招双引"和项目建设攻坚,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坚强支撑。
2025-07-16
-
【巴中招商】巴中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方案获省政府正式批复
2023年,巴中市城区及所辖区县规划范围内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方案获省政府批复。该方案规划期限覆盖至2020年,通过对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系统优化,进一步增加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提升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将为巴中市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及招商引资提供坚实的土地要素保障。 一、筑牢耕地保护红线,夯实农业发展根基。作为农业大市,巴中市始终将耕地保护摆在突出位置。此次规划调整通过科学划定耕地保护区域,整合零散地块,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增加了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调整后的规划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将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与国土空间规划精准衔接,确保优质耕地得到优先保护,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完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加强耕地地力培肥,持续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二、优化建设用地布局,提升集约利用效能。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规划对建设用地结构进行了系统性优化。通过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重点保障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重点领域用地需求,同时加大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力度,推动低效用地再开发。在城镇建设用地布局上,注重引导人口和产业向重点镇(街道)集聚,促进城乡建设用地合理配置。针对工业园区用地,鼓励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提高园区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针对城镇低效用地,通过旧城区改造、城中村整治等方式,盘活闲置土地资源,进一步提升了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空间支撑。 三、衔接发展战略需求,保障经济社会用地。规划调整紧密结合巴中市未来发展定位,围绕特色产业培育、区域协调发展等战略目标,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在产业用地方面,优先保障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用地,支持特色农业、绿色工业、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助力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在基础设施用地方面,重点保障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项目建设用地,提升区域互联互通水平,改善发展条件。同时,规划充分考虑城乡融合发展需求,合理安排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通过用地结构的优化,能够充分满足巴中市未来几年社会经济发展的用地需求,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四、强化规划实施管控,确保调整落地见效。为确保规划调整方案有效实施,巴中市将建立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通过加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确保各类用地严格按照规划执行;强化规划实施动态监测和评估,运用卫星遥感、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并解决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加强部门协同联动,形成自然资源、发改、住建、农业农村等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确保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推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巴中市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025-07-16
-
【招商】云蒙山林场与森林公园工会活动启幕 职工竞技展风采
2023年,北京怀柔区云蒙山林场与云蒙山国家森林公园联合组织开展工会活动,以趣味竞技为载体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凝聚团队力量,为林场及公园的生态保护、旅游服务与招商引资工作注入新活力。活动涵盖多项趣味比赛,吸引30余名职工踊跃参与,展现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一、立足发展需求,搭建凝心聚力平台。2023年,为响应新时代林业系统职工队伍建设要求,云蒙山林场与云蒙山国家森林公园工会以“增强凝聚力、激发战斗力”为目标,结合生态保护、森林防火、旅游服务等重点工作,策划系列文体活动。此次趣味比赛作为年度工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轻松活泼的竞技形式,缓解职工工作压力,增进同事间交流,为推动林场和公园高质量发展凝聚共识。 二、科学设置赛事,保障活动规范有序。活动围绕职工兴趣与团队协作需求,设置象棋、投篮、投沙包、乒乓球、拔河等五大项目,兼顾个人竞技与集体协作。为确保比赛公平公正,工会特别邀请专职裁判全程负责规则讲解、赛程组织与结果判定,赛前组织裁判培训与项目演练,明确评分标准与安全预案。30余名职工通过自主报名、部门推荐相结合的方式参与,赛前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备赛,展现了良好的参与热情。 三、赛场激情角逐,彰显职工拼搏风采。比赛现场气氛热烈,各项目亮点纷呈。拔河比赛中,参赛队员紧握长绳、脚蹬实地,助威声此起彼伏;乒乓球台前,选手们挥拍对攻,展现精准控球与快速反应;象棋桌旁,选手沉着思考、步步为营,上演智慧较量;投篮与投沙包项目则充满趣味与挑战,选手们在欢笑中比拼技巧。整场活动紧张激烈又不失轻松愉悦,职工们在竞争中增进友谊,在协作中强化团队意识,充分展现了敢打敢拼、奋勇争先的精神风貌。 四、深化活动成效,构建长效文化机制。此次工会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丰富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更强化了团队凝聚力与向心力。云蒙山林场与云蒙山国家森林公园工会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完善职工文化建设体系,结合林场工作特点,定期开展生态知识竞赛、户外拓展等特色活动,进一步激发职工干事创业热情,为提升生态服务质量、优化旅游营商环境、助力招商引资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2025-07-16
-
【雄安新区招商】北京交大雄安数字交通创新中心揭牌 校地协同赋能新区智能交通发展
2023年,北京交通大学雄安数字交通创新中心在雄安新区正式揭牌。作为首个落地雄安新区的北京重点高校创新平台,该中心的设立是校地深化产学研合作的重要举措,将通过科技赋能与人才支撑,为雄安新区招商引资和数字交通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双方同步签署数字交通科技创新战略合作协议,聚焦人才培养、科研转化等领域,共同探索创新发展路径,助力打造交通强国示范区。 (一)校地协同构建创新发展新格局。雄安新区设立以来,始终坚持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建设,形成传统基建与"新基建"齐头并进的"双基建"模式。此次北京交通大学雄安数字交通创新中心的落地,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标志着雄安新区在引入高校创新资源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北京交通大学作为交通领域特色高校,将发挥在数字交通、智能装备等学科的优势,与雄安新区在科学研究、人才培育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推动创新要素向新区集聚,构建"高校+新区"协同创新生态体系。 (二)数字交通引领新区建设新方向。当前雄安新区已进入大规模开工建设阶段,正加快推进数字道路设施建设,积极探索车路协同的数字交通新模式。北京交通大学雄安数字交通创新中心将以服务新区建设需求为导向,重点围绕智能路网、自动驾驶、交通大数据等领域开展技术研发与工程实践。通过整合高校科研团队与新区建设项目资源,推动科研成果在数字道路、智慧交通管理等场景的落地应用,助力雄安新区打造全球领先的智能交通示范区,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实践样本。 (三)深化合作共促成果转化新路径。根据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北京交通大学与雄安新区将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在人才培养方面,双方将联合开展定向培养、实习实训等项目,为新区输送专业技术人才;在产学融合方面,将共建实验室、中试基地等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在成果转化方面,将推动高校专利技术在新区企业落地,培育数字交通领域新业态。通过多维度协作,使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雄安新区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撑。 作为雄安新区数字交通建设的重要创新载体,北京交通大学雄安数字交通创新中心将立足新区发展定位,聚焦数字交通领域前沿技术,通过校地协同、产学研融合的创新模式,为新区构建安全、高效、绿色的智能交通体系贡献力量。未来,随着合作的深入推进,该中心有望成为推动数字交通技术创新的"策源地"和培育高端人才的"孵化器",为国家重大战略落地见效提供坚实保障。
2025-07-16
-
【招商】中航迈特GE增材携手打造北京亦庄金属3D打印创新平台
2023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中航迈特粉冶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与美国通用电气增材制造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联合共建北京亦庄增材制造创新中心,聚焦增材制造专用材料及民用航空发动机应用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此次合作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引资的重要成果,将推动增材制造材料技术在航空产业的应用发展,为制造业技术变革注入新动能。 一、金属3D打印技术引领制造业变革,航空领域成重要应用场景 近年来,金属3D打印技术凭借结构功能设计灵活、制造周期短等优势,在航空航天、数字医疗、汽车、模具等领域快速渗透,成为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轻量化转型的关键技术。其中,航空航天领域对零部件材料性能、结构复杂度要求极高,金属3D打印技术能够实现传统制造工艺难以完成的复杂结构件一体化成型,有效降低零部件重量、提升产品性能,因此成为航空发动机等核心装备研发的重要支撑技术。随着全球航空产业对高效、可靠制造技术的需求不断提升,金属3D打印技术在高温合金、钛合金等关键材料应用上的突破,已成为行业竞争的重要焦点。 二、GE增材深耕技术布局,构建工业级增材制造体系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增材制造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早在十多年前,该公司便开始探索金属3D打印技术在航空发动机燃烧室部件上的应用,通过长期实践积累了大量实验数据和工程经验。2016年,通用电气完成对德国ConceptLaser和瑞典Arcam两家工业级3D打印设备公司的收购,整合全球技术资源,确立了在工业增材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此后,通用电气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对选区激光熔化(SLM)、电子束熔融(EBM)两种主流增材制造设备系统进行迭代升级,成功开发出大尺寸MLINE选区激光熔化设备和SpectraH电子束熔融设备,并构建起MLINEFACTORY智能3D打印工厂模块,实现了增材制造从设备到材料、工艺、软件的全链条技术整合,推动高性能钛铝合金、高温合金等材料及其零部件在民用航空发动机上的规模化应用,累计完成数万件零部件产品的打印生产和装机使用。 三、中航迈特立足本土优势,夯实增材制造材料基础 中航迈特粉冶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作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企业,长期专注于增材制造专用金属粉末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公司在高温合金、钛合金等航空关键材料领域深耕多年,形成了从粉末制备到性能检测的完整技术体系,其研发的金属粉末材料在成分均匀性、球形度、流动性等关键指标上达到行业先进水平,为增材制造零部件的高质量成型提供了核心材料保障。依托本土化研发和生产优势,中航迈特已成为国内增材制造材料领域的重要供应商,为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等领域提供了稳定的材料支持,具备与国际领先企业开展技术合作的坚实基础。 四、创新中心整合全球资源,攻坚航空发动机制造难题 此次双方共建的北京亦庄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将充分整合中航迈特的国产材料优势与通用电气的先进设备、工艺及软件技术,围绕民用航空发动机增材制造的重大需求开展协同创新。创新中心重点聚焦航空发动机燃烧室部件打印工艺稳定性这一技术难题,通过联合研发,优化高温合金、钛合金材料的打印参数,提升零部件成型质量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同时,创新中心将围绕增材制造材料、工艺、应用等关键共性技术开展系统研究,构建覆盖材料研发、工艺开发、性能测试、应用验证的完整技术体系,打造开放协同的增材制造技术创新平台。这一合作模式不仅有助于加快推动我国民用航空发动机增材制造关键材料、工艺及零部件技术的突破,也将为全球增材制造技术的跨区域协同创新提供新的实践范例。 通过此次战略合作,中航迈特与通用电气增材制造公司将实现技术、资源的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增材制造技术在航空产业的深度应用,为我国航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也为全球制造业的技术升级贡献中国力量。
2025-07-16
-
【北京招商】特色产业园区构建“双生态”模式 推动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协同并进
2023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围绕提升特色产业园发展质量开展专题调研,强调在招商引资中保持定力耐心、精准招商,同时打造产业生态与自然生态相结合的“双生态”模式,通过优化园区生态体系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双生态”模式的内涵与时代意义 “双生态”模式是产业园区发展理念的创新实践,其核心在于将产业发展规律与生态系统原理有机融合。产业生态聚焦产业链协同、创新要素集聚和服务体系优化,旨在构建“企业共生、资源共享、创新共促”的产业发展环境;自然生态则强调园区空间的绿色化、低碳化和人性化,通过生态景观营造、绿色设施建设和生活配套完善,打造宜居宜业的园区环境。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关于促进工业园区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工业园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促进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共进,“双生态”模式正是这一政策导向的具体体现。 (二)产业生态构建的实践路径 在产业生态建设方面,园区以精准招商为切入点,围绕主导产业开展产业链招商,重点引进带动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龙头企业和配套项目,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同时,搭建专业化服务平台,整合政策、人才、金融等资源,为企业提供从注册落地到创新发展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例如,通过设立园区服务中心,实现政务服务“一站式”办理;建设人才公寓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解决企业员工住房和医疗需求,增强人才吸引力。此外,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创新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自然生态融合的实施举措 自然生态建设注重园区空间的生态化设计与功能优化。在规划层面,严格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合理布局绿化空间,建设生态廊道和口袋公园,提升园区绿化覆盖率。在设施建设上,推广应用绿色建筑技术,采用太阳能光伏、雨水回收等低碳环保设施,降低园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同时,完善园区生活配套,打造集商业、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城市街区,通过明确文化定位,融入地域特色元素,增强园区的人文气息和生活便利性。这种“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布局,不仅改善了园区环境质量,也为企业员工提供了舒适的工作生活体验。 (四)协同推进的保障机制 为确保“双生态”模式落地见效,园区建立了多维度保障机制。成立特色产业园区工作专班,统筹协调招商引资、规划建设、服务配套等工作,形成部门联动、上下协同的工作合力。强化政策支持,落实招商引资和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对符合产业导向的项目给予土地、税收、资金等方面的扶持。注重发挥市场作用,通过引入专业园区运营企业,提升园区市场化运作水平,推动园区开发建设从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转变。同时,加强园区管理创新,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产业发展评估体系,动态优化“双生态”建设路径,促进园区持续健康发展。 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特色产业园区通过打造“双生态”模式,不仅实现了产业发展质量的提升,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这种发展模式既符合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也为其他地区产业园区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随着“双生态”建设的不断深化,园区将进一步释放发展活力,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2025-07-16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