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招商】新疆加速构建丝绸之路商贸物流新高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近期出台专项政策,全面启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商贸物流中心提质工程,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强化基础设施和培育新业态等举措,力争形成辐射亚欧的现代化物流体系。该规划特别强调招商引资在枢纽建设、冷链网络和数字供应链等领域的核心作用,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空间布局重构提升辐射能力 以乌鲁木齐为核心节点的“一核十区多节点”网络正在加速成型。2023年启动的10个商贸物流集聚区建设中,霍尔果斯、喀什等沿边城市重点发展跨境物流服务,库尔勒、阿克苏等节点城市则强化区域分拨功能。这种多层级布局有效衔接了中欧班列通道与国内干线物流网络。 二、基础设施升级破解发展瓶颈 2022年以来,新疆累计投入专项资金用于物流枢纽智能化改造,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已建成投用5个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在冷链物流方面,昌吉、吐鲁番等地的农产品冷链基地配备全程温控系统,鲜活农产品损耗率较2021年下降12个百分点。 三、开放平台建设深化国际合作 口岸经济带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2023年阿拉山口口岸新增3条跨境电商专线,全年完成跨境包裹处理量同比增长35%。伊宁边境经济合作区建成面向中亚的建材交易中心,吸引18个国家的供应商入驻。 四、绿色智能转型培育新质生产力 物流领域数字化改造持续推进,奎屯示范园区应用无人叉车和智能仓储系统后,作业效率提升40%。新能源物流车在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等城市配送体系中的占比已达30%,较2020年实现翻倍增长。 五、城乡网络完善促进均衡发展 2023年实施的“快递进村”工程覆盖全部行政村,和田地区的核桃、红枣等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实现48小时直达东部城市。乌鲁木齐城郊大型分拨中心建成后,周边200公里内县级市实现当日配送。 这项系统性工程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驱动相结合,正在将新疆从地理通道转变为亚欧大陆的商贸组织中心。随着各项任务的落地实施,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将持续提升。
2025-07-23
-
【甘肃招商】甘肃快速构建防护物资全产业链保障抗疫需求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甘肃省通过招商引资和产业扶持政策,迅速推动省内企业新建或转产防护物资生产线。在特殊时期采取特事特办措施,全程跟踪服务企业发展,短时间内形成了涵盖口罩、消杀用品、防护服等产品的完整产业链。目前全省防护物资生产企业已达52家,实现了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的全链条布局,为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物资保障。 一、口罩产业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 甘肃省通过产业链协同发展,在短时间内构建了从聚丙烯、熔喷料、熔喷布到口罩生产的完整产业链。全省已有12家口罩生产企业投入运营,另有6家在建企业即将投产。这些企业形成了稳定的生产能力,有效缓解了疫情防控初期的口罩紧缺问题。产业链各环节的配套完善,确保了口罩生产的原料供应和产品质量。 二、消杀产品产业链快速扩张 在酒精类消毒产品方面,甘肃省形成了75%酒精和95%酒精两条生产线。同时发展了84消毒液、过氧乙酸、次氯酸钠等多种消杀产品。生产企业数量从最初的2家迅速增长到33家,产品种类丰富,产能充足。这些消杀产品不仅满足了医疗机构需求,也为公共场所和居民家庭提供了防疫保障。 三、防护服和护目镜生产体系初步建成 甘肃省已建成4家防护服生产企业,还有1家在建企业即将投产。这些企业形成了稳定的日生产能力,累计产量可观。在护目镜生产方面,2家专业企业已经投产,具备批量生产能力。这些防护用品的本地化生产,大大缩短了防疫物资的调配时间。 四、配套灭菌能力同步提升 为确保防护物资质量安全,甘肃省配套建设了2家辐照灭菌企业,专门用于防护服灭菌处理。同时建成3家环氧乙烷灭菌企业,重点解决口罩灭菌问题。这些配套设施的建成,完善了防护物资生产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确保产品达到医用标准。 五、全产业链协同效应显著 甘肃省防护物资产业链的快速构建,体现了特殊时期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从原材料供应到生产加工,再到灭菌处理,各环节紧密衔接。这种全产业链布局不仅保障了疫情防控急需,也为当地工业结构调整积累了经验。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在政府协调下,形成了良好的协作关系。 六、产业扶持政策发挥关键作用 在防护物资产业链建设过程中,甘肃省出台了一系列特事特办的政策措施。通过简化审批流程、提供技术指导、协调原料供应等方式,为企业转产扩产创造了有利条件。相关部门采取全程跟踪服务,及时解决企业遇到的各类问题,有效加快了项目建设进度。 七、产业链持续完善提升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甘肃省继续优化防护物资产业链结构。一方面稳定现有产能,保障应急储备需求;另一方面推动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部分企业开始向高附加值医用防护产品转型,产业链正在向更高水平发展。这种产业基础的建立,将为应对未来可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有力支撑。
2025-07-23
-
【天津招商】新基建赋能产业转型 数字动力激活发展新引擎
新基建作为融合先进智能科技与基础设施的重要领域,正全面为中国产业发展注入数字动力。天津凭借密集的人才资源、开放的发展思路及“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智能科技企业集聚,打造与北京相辅相成的智能产业中心,为智慧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疫情催化下更成为推动创新模式涌现的重要契机。 (一)新基建的内涵与战略定位。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明确其三大方向: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包括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二是融合基础设施,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三是创新基础设施,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基建不仅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大动脉”,更是扩大有效投资、稳定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 (二)区域实践:天津打造智能产业发展高地。天津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将新基建作为推动产业智能化转型的核心抓手,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强化要素保障,持续吸引智能科技企业落户。早在2017年,天津便与重点智能科技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将自身打造为企业转型业务发展基地,双方在智能终端、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此后,天津围绕新基建重点领域,加快布局5G网络、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出台系列支持政策,从资金、土地、人才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保障。截至2019年,相关企业在天津已落户多家实体,业务覆盖研发、制造、服务等多个环节,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智能科技产业生态链,带动区域数字经济规模持续扩大。天津“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在新基建发展中得到充分体现,政府部门主动作为,为企业解决发展难题,营造了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环境,使天津成为智能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沃土。 (三)新基建赋能产业变革与未来趋势。新基建对产业发展的深度赋能正推动各行业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在制造业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广泛应用实现了生产设备、物料、人员的全面互联,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企业可实现生产过程的精准管控、质量的实时监测及供应链的优化协同,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升级;在农业领域,物联网传感器、卫星遥感等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对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病虫害情况的精准监测,结合大数据分析指导农业生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在服务业领域,5G+AR/VR、云计算等技术催生了远程医疗、在线教育、智慧文旅等新业态,打破了时空限制,拓展了服务半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新基建支撑下的数字经济展现出强大韧性,全民直播带货、在线办公、无接触配送等模式快速发展,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随着新基建的持续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将更加深入,预计未来将涌现更多如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等创新商业模式,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智慧经济发展开启新的篇章。
2025-07-23
-
新疆巴克图口岸进出口贸易稳健增长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新疆巴克图口岸作为连接中亚的重要陆路口岸,近年来进出口贸易保持良好发展态势。2023年1—8月,该口岸累计进出口货物量和贸易额实现双增长,出口以鞋靴、服装、果蔬为主,进口聚焦葵花子、红花子、丰年虫卵等特色产品,招商引资工作同步推进,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区位优势凸显,口岸功能持续完善 巴克图口岸地处新疆塔城地区,与哈萨克斯坦东哈州相邻,是中国通往中亚及欧洲的重要陆路通道,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关键节点。近年来,当地持续加大口岸基础设施投入,完善查验场地、智能卡口、仓储物流中心等硬件设施,提升口岸综合服务能力。同时,推动“数字口岸”建设,实现报关、报检、物流等信息互联互通,通关效率显著提升,为进出口贸易增长提供坚实保障。 二、贸易结构优化,进出口商品特色鲜明 从贸易结构看,巴克图口岸进出口商品呈现“出口以工业制成品和农产品为主,进口以特色农产品和资源型产品为主”的特点。出口方面,依托国内完善的制造业体系和新疆优质农产品资源,鞋靴、服装等轻工产品凭借性价比优势畅销中亚市场;果蔬类产品则通过冷链物流专线,将新疆地产的苹果、葡萄、番茄等新鲜农产品快速输往哈萨克斯坦等国家,满足当地市场需求。进口方面,重点引进中亚地区的葵花子、红花子等优质农产品,这些产品颗粒饱满、品质优良,为国内食品加工企业提供稳定原料;丰年虫卵作为水产养殖的重要饵料,进口量持续增加,助力国内水产养殖业发展。 三、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产业联动效应增强 围绕口岸贸易发展需求,塔城地区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吸引物流运输、加工制造、跨境电商等企业入驻。通过建设口岸经济合作区、农产品加工园区等平台,推动“通道经济”向“产业集聚经济”转型。例如,部分进口的葵花子在园区内进行筛选、加工、包装后再销往国内市场,提升产品附加值;出口服装企业在当地设立组装车间,利用口岸便利条件降低物流成本。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地,不仅带动了口岸贸易规模扩大,还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促进了当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政策支持有力,通关便利化水平提升 为支持巴克图口岸贸易发展,海关等相关部门持续优化通关流程,推行“提前申报”“两步申报”“汇总征税”等便利化措施,压缩货物通关时间。针对果蔬等生鲜产品,开通“绿色通道”,实行优先查验、快速放行,保障产品新鲜度。同时,加强与哈萨克斯坦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推动解决跨境运输、检验检疫等方面的问题,稳定跨境物流通道。此外,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企业通关成本,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口岸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营造了良好环境。
2025-07-23
-
【新疆招商】新疆列入交通强国试点助力丝绸之路枢纽建设
新疆被列入首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地区,标志着当地交通运输事业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该试点将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提升国际物流效率、促进交旅融合等举措,为招商引资创造更优越的营商环境,推动新疆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交通枢纽中心。 一、试点工作聚焦四大战略方向 新疆交通运输部门明确试点将重点服务四大国家战略:一是紧扣"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交通枢纽;二是落实区域协调发展要求,构建"疆内环起来、进出疆快起来"的交通格局;三是提升国际运输便利化水平,服务对外开放新格局;四是实施"旅游兴疆"战略,推动交通运输与旅游业深度融合。目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等文件正在编制中,将系统指导试点项目实施。 二、分阶段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试点工作将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用1至2年时间形成阶段性成果,重点突破关键环节;第二阶段用3至5年时间建成相对完善的系统成果。通过培育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重点项目,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成果。同时将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和人才支撑。 三、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新疆作为亚欧大陆桥重要节点,已实现横跨亚欧的综合运输通道国内段全线贯通。随着进出境、进出疆及南北疆间交通条件持续改善,当地正从传统交通末端向国际枢纽转变。试点建设将进一步提升新疆在"一带一路"中的互联互通水平,强化其作为向西开放门户的功能定位。 四、综合交通网络提质升级 近年来新疆交通基础设施规模显著扩大,运输服务能力持续增强。试点实施后,将通过优化公路、铁路、航空等多式联运体系,全面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效率。特别在促进国际物流便利化、改善群众出行体验等方面,试点成果将直接惠及经济社会发展,为新疆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2025-07-23
-
新疆外贸韧性显现招商引资助推区域开放
新疆地区2023年一季度对外贸易呈现出稳定增长态势,招商引资工作持续发力为开放型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区域内口岸畅通、特色产业集聚以及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为连接国内外市场架起了坚实桥梁。 一、贸易基本盘保持稳定增长 2023年开年首季,新疆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稳健提升。海关数据显示,区域贸易伙伴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中亚传统市场持续发挥支撑作用,哈萨克斯坦继续保持最大贸易伙伴地位。值得关注的是与南半球农业大国及北欧国家的贸易往来热度显著提升,反映出国际市场对新疆通道优势和特色产品的认可。 二、贸易结构呈现积极优化趋势 在整体贸易格局中,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增速高于平均值,所占比重在2023年一季度继续扩大,反映出产业链合作的深化和贸易质量的提升。边境小额贸易依然发挥着联通周边国家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机电设备类产品在出口商品结构中贡献突出,其增长率高于整体出口增幅,显示区域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增强。以番茄制品、坚果为代表的特色农林产品跨境贸易呈现勃勃生机。 三、开放平台效能不断释放 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新疆地区着力提升口岸通关便利化水平。2023年一季度对外投资合作规模明显扩大,边境地区创新实施的互市贸易模式呈现快速增长,成为带动沿边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跨境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在乌鲁木齐、喀什等综合保税区内呈现加速发展态势,数字赋能正助力传统贸易转型升级。 四、多措并举激发外贸发展动能 区域主管部门持续完善企业服务保障体系,精准落实税费支持政策,有效降低外贸企业合规成本。瞄准中亚及欧盟市场,积极推动装备制造、新能源产品、绿色农产品等优势产能跨境合作。2023年将持续完善国际物流网络,保障中欧班列西通道高效运行,通过培育自主品牌、建设海外仓网络等方式,全面提升本土企业参与全球贸易的能力。立足区位禀赋,新疆正打造成为亚欧黄金通道和向西开放门户。
2025-07-23
-
【新疆招商】特高压工程助力西电东送 绿色能源点亮中原大地
新疆哈密南-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作为能源输送大动脉,在实现招商引资超千亿元的同时,累计外送电量突破2000亿千瓦时,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工程。该项目通过将西部清洁能源高效输送至中部负荷中心,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了示范样本。 一、工程概况与技术突破 该工程于2014年正式投运,是我国首批±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项目,起点位于新疆哈密市,终点为河南省郑州市,输电距离长达2210公里。工程采用双极对称结构设计,额定输送功率800万千瓦,相当于同时点亮8000万盏100瓦灯泡。其核心设备国产化率超过90%,攻克了高海拔、大温差环境下设备绝缘等世界级技术难题。 二、综合效益多维显现 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输送电量中风电、光电等新能源占比达29.5%,相当于减少华中地区标煤消耗6400万吨。生态效益表现为减排二氧化碳1.7亿吨,相当于种植1.2亿公顷森林。经济效益层面,直接带动新疆煤炭、风电、光伏及相关装备制造业形成完整产业链,哈密市电力装机容量突破2100万千瓦,新能源占比超60%,构建了"能源开发-转化利用-装备制造"三位一体发展格局。 三、区域协同发展效应 工程创新实施"风火打捆"外送模式,实现哈密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与配套煤电的协同运行。通过跨省电力交易机制,河南省2019年全社会用电量的3.5倍被清洁能源替代,有效缓解了中东部地区能源供需矛盾。配套建设的准东—皖南±1100千伏特高压工程进一步形成能源输送"双通道",使新疆年外送电量能力提升至千亿千瓦时级。 四、未来发展规划 按照国家"十四五"能源规划,新疆正推进第三条特高压通道前期工作,计划新增可再生能源外送比例至50%以上。配套建设大规模储能设施,探索"新能源+储能+特高压"的系统解决方案。预计到规划期末,新疆将建成国际领先的清洁能源输送枢纽,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重要支撑。
2025-07-23
-
新疆加速5G网络布局赋能数字经济与招商引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近期启动大规模5G网络建设,通过23.49亿元专项投资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升级,为招商引资创造优质营商环境。计划新建4140个5G基站,重点覆盖乌鲁木齐等核心区域,同步拓展工业、医疗、能源等领域的融合应用,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政策保障加速5G全域覆盖 新疆将5G建设纳入立法规划,《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G网络建设发展规定》正加快推进,从制度层面明确基站布局标准。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联合通信管理机构出台建筑物通信基础设施规范,要求新建项目同步设计、施工和验收5G设施,老旧小区改造亦增设相关配套。此外,专项电价优惠政策有效降低基站运营成本,为规模化部署提供支撑。 二、乌鲁木齐市引领建设示范 作为核心试点城市,乌鲁木齐市2023年计划建成1773个基站,占全区总量四成以上。目前主城区已实现铁路局、中山路等八大商圈及交通枢纽连续覆盖,5G用户规模突破16万户。在行业应用方面,当地率先落地远程医疗诊断、电力巡检VR直播、智慧矿山无人作业等场景,其中某三甲医院通过5G完成跨区域超声会诊,国家电网实现高压线路沉浸式监测。 三、多领域融合应用初显成效 新疆重点推进“5G+工业互联网”示范项目,某能源企业利用5G网络实现煤矿巡检机器人精准识别故障,无人驾驶矿卡运输效率提升30%。在公共服务领域,乌鲁木齐市部分商圈试点AR导航、无感支付等智慧消费场景。喀什地区、伊犁州等地的农业产区正探索5G物联网监测系统,为棉花、林果等特色产业提供精准数据支持。 四、城乡协同推进深度覆盖 按规划,2023年底前新疆将实现所有地州市主城区5G连续覆盖,并逐步向县域延伸。部分乡镇团场已启动基站建设,重点保障旅游景区、交通干线网络质量。未来两年,新疆计划建成西北地区领先的5G应用创新高地,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东数西算”工程提供网络支撑。
2025-07-23
-
【新疆招商】新疆医保跨省互通助力民生服务升级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近期通过国家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全面接入全国医保网络,标志着区域医疗资源整合与民生服务数字化迈出关键一步。该举措不仅优化了异地就医结算流程,还为招商引资营造了更优质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企业关注新疆医疗健康产业发展。 一、国家平台全域覆盖提速 2023年5月,吐鲁番市成为新疆首个成功对接国家医保信息平台的试点城市。9月初,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及自治区本级单位同步完成系统切换,预计11月末实现全疆所有统筹区平台接入。该平台采用分布式架构设计,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税务、银行与医保系统的数据实时交互,将传统3天的保费同步周期压缩至秒级。 二、多渠道服务矩阵建成 新平台整合了移动端多元入口,除政务大厅PC端外,同步开通微信、支付宝小程序等第三方服务端口。参保群众可在线办理异地就医备案、医保关系转移等42项高频业务,慢性病特殊门诊结算范围已覆盖全疆所有三甲医院。跨省住院和普通门诊直接结算功能运行稳定,门诊特殊慢性病跨省结算技术测试已于8月完成。 三、实时结算重塑服务体验 系统升级后,新疆参保人员在定点医药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均可实现“一单式”即时结算。乌鲁木齐某三甲医院数据显示,新平台上线首日即完成住院结算超800例,慢性病门诊结算效率提升60%。药房购药场景的扫码支付功能,使平均结算时长从原来的6分钟缩短至20秒。 四、区域协同效应显现 截至9月上旬,新疆接入国家平台的地区累计服务人次突破13万,其中线上业务占比达31%。昌吉州医保局监测表明,跨省就医备案审批时效从48小时缩短至2小时,医保基金智能审核系统同步将差错率控制在0.3%以下。该平台还嵌入了药品耗材招采子系统,为下一步推进全疆药品价格联动机制奠定基础。 此次系统升级是新疆落实国家医保信息化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实践,通过打破数据孤岛,既解决了群众“跑腿垫资”痛点,也为全国医保联网提供了边疆省份的典型样本。后续将重点完善跨境医疗合作、大病保险即时结算等深度应用场景。
2025-07-23
-
天津航空开通乌鲁木齐至喀纳斯航线助力新疆旅游招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近期在航空运输领域持续发力,通过新增航线网络进一步优化区域交通布局,为当地旅游资源开发和招商引资创造有利条件。天津航空宣布将于近期正式开通乌鲁木齐至喀纳斯往返航线,同时南方航空也已恢复该航线运营,标志着新疆北部旅游黄金通道进入双航线运营时代。 一、天津航空新航线分阶段加密航班频次 天津航空计划分两个阶段执行乌鲁木齐-喀纳斯航线。首阶段自五月底开始,每日安排早班往返航班,乌鲁木齐国际机场计划上午起飞,飞行时间约1小时抵达喀纳斯机场;返程航班于上午从喀纳斯出发,中午前返回乌鲁木齐。第二阶段自六月初实施,新增午间往返航班,使该航线日航班量提升至两班,采用载客量近百人的E190型客机执飞。 二、南方航空率先重启同航线运营 作为新疆航空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南方航空已于五月中旬率先恢复乌鲁木齐至喀纳斯航线。该航线历史运营数据显示,夏季旅游旺季期间客座率常保持高位,此次复航为旅客提供了更多时刻选择。两家航司的协同运营,既完善了北疆旅游环线航空网络,也增强了区域交通应急保障能力。 三、航线开通带动北疆旅游经济升级 喀纳斯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每年吸引大量海内外游客。新航线的开通显著缩短了首府乌鲁木齐与景区间的时空距离,使原需10小时以上的陆路行程压缩至1小时航程。交通条件的改善将直接促进景区接待能力提升,带动周边县市酒店、餐饮、文创等配套产业发展,为阿勒泰地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注入新动能。 四、航空网络完善助推区域协调发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近年来持续优化"支支通、干支通"航空网络布局。乌鲁木齐至喀纳斯航线的加密运营,不仅便利游客出行,更强化了首府城市对北疆地区的经济辐射作用。通过构建高效便捷的立体交通体系,有效促进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流动,为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供重要支撑。 五、暑期旅游市场迎来航空运输利好 随着暑运旺季临近,新疆航空市场已进入备战状态。民航管理部门表示,将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调整运力投放,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提升航线网络覆盖密度。旅游业内人士指出,双航线运营模式既能满足团队游客集中出行需求,又可兼顾散客灵活安排行程,对激活暑期旅游消费市场具有积极意义。
2025-07-23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