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濉溪县工业经济稳中提质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今年以来,濉溪县围绕“稳存量、促增量、提质量”目标,通过强化招商引资、优化产业布局、培育新兴动能等举措,推动工业经济呈现稳定恢复、平稳运行、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新增企业数量、工业总产值、技改投资等关键指标均实现显著增长,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一、规模工业主体持续扩容 濉溪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突破300家,新增18家企业纳入统计范畴。重点行业支撑作用明显,煤化工及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等领域增加值同比增幅均超两位数,其中煤化工产业增速达129.5%。骨干企业引领效应突出,40家重点企业贡献近六成工业增长,产值占比超六成。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速 战略性新兴产业表现亮眼,产值增速较规模工业平均水平高出50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8%。铝基新材料、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协同发展,五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县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技改投资同比激增89.5%,显示企业转型升级意愿强烈。 三、企业活力与市场韧性增强 超百家规模工业企业产值增速跑赢全县平均水平,其中72家企业增速突破50%。产销衔接效率提升,工业产品产销率同比提高6.8个百分点至97.3%。近两年新增的46家企业合计贡献26.6亿元产值,对工业增长拉动作用达5.4个百分点。 四、发展动能培育成效显现 通过“拓存创增”策略,濉溪县在稳定传统产业的同时,积极布局新兴领域。工业投资保持正向增长,企业订单充裕度与生产稳定性同步提升,为后续发展蓄积势能。当前经济运行质量持续改善,呈现出增量崛起与存量变革并举的良性发展格局。
2025-07-20
-
泰安市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动能强劲 招商引资成效助力开放型经济提质增效
今年以来,泰安市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外贸新动能、拓展国际合作空间等举措,推动对外贸易实现量质齐升。数据显示,当地外贸主体活力持续释放,贸易结构显著优化,对"一带一路"市场开拓成效尤为突出,为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外贸主体规模扩容提质显现活力 泰安市实施"外贸主体培育行动计划",通过简化行政审批、强化政策辅导等措施激发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积极性。截至第三季度末,全市新增获得进出口经营资格企业近200家,其中96家企业实现进出口业务"破零",新增出口额超1亿元。目前全市具有实际进出口业绩的企业总数已突破650家,形成大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的梯队格局。值得注意的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企业占比提升至28%,反映出当地产业转型升级的积极成效。 二、民营经济成为外贸增长核心引擎 在"稳外贸"政策支持下,泰安市民营企业展现出强劲韧性。前三个季度民营企业出口规模接近67亿元,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在出口总额中的占比提升至74%。机电设备、化工新材料等附加值较高产品出口增幅明显,其中汽车零配件出口同比增长19%,显示出民营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持续增强。当地通过举办"外贸实务培训班"、"银企对接会"等专项活动,帮助民营企业破解融资、物流等发展瓶颈。 三、国际市场布局呈现多元化特征 泰安市积极把握共建"一带一路"机遇,组织企业参加亚欧博览会、中非经贸博览会等国际展会。截至三季度,贸易伙伴覆盖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对东盟成员国出口额同比增长11%,对RCEP其他成员国出口占比提升至34%。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对中亚、东欧等新兴市场出口增速达8.2%,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对中东欧国家交易额实现翻番。 四、贸易方式优化凸显高质量发展 全市一般贸易进出口占比持续提升至92%以上,其中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贡献率超过六成。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保税维修、再制造等新模式有序发展。值得关注的是,通过"鲁贸贷"等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企业自主品牌出口占比提高3个百分点,服务贸易中的技术出口合同金额同比增长27%,显示出贸易价值链的持续上移。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泰安市通过建立"商务+海关+税务"联动机制,实施重点企业"一企一策"精准服务,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随着跨境电商综试区、保税物流中心等开放平台加快建设,当地对外贸易转型升级正迈向更深层次。
2025-07-20
-
【泰山区招商】泰山区创业担保贷款新政助力小微企业成长
今年以来,泰山区将创业担保贷款作为招商引资和稳就业的重要抓手,通过优化审批流程、扩大金融机构合作范围等措施,上半年累计发放贷款超5000万元,惠及300余名创业者及多家劳动密集型企业,有效激活市场主体活力。 一、政策体系持续完善 2023年,泰山区劳动就业部门牵头修订创业担保贷款实施细则,重点降低反担保要求,新增房产、车辆等抵押方式。同步将经办银行扩充至6家,其中齐鲁商业银行的加入进一步延伸了服务网络。政策调整后,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申请通过率同比提升约20%。 二、服务效能显著提升 通过简化居住证明、实地核查等环节,贷款审批周期压缩至5个工作日内。就业办公室组织专项培训,提升窗口人员业务能力,建立"线上预审+线下快办"服务机制。数据显示,上半年发放的贷款中,40%流向批发零售、餐饮服务等民生行业,精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三、资金撬动效应显现 在5160万元贷款支持下,受助创业项目预计可新增就业岗位800余个。劳动密集型企业获得的低息贷款主要用于设备升级,其中某食品加工企业通过贷款引进自动化生产线后,产能提升30%。117万元财政贴息直接降低创业者融资成本,形成"放贷-增收-还款"良性循环。 四、多维宣传扩大覆盖 采用新媒体矩阵开展政策解读,制作短视频、长图文等通俗化内容,通过政务公众号推送典型案例。近期开展的"政策进园区"活动中,现场受理咨询超200人次,30家企业达成贷款意向。下一步将重点对接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群体,强化创业全链条扶持。 当前,泰山区已形成"政策扶持+金融助力+服务保障"的创业生态,相关经验获省级部门调研肯定。随着第二批贷款额度即将投放,预计全年扶持规模将突破1亿元,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7-20
-
天津高新区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重点项目引领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天津高新区紧抓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机遇,通过政策引导与精准服务,招商引资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1月至5月,该区域共完成33个重点签约项目,涵盖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政策红利释放助推项目集聚 天津高新区依托世界智能大会的举办契机,积极落实智能科技产业支持政策,吸引了一批高成长性企业落户。区域内重点签约项目中,超5000万元投资规模的达14个,显示出龙头项目对产业链的带动作用。在6月召开的工作会议上,相关部门明确表示,将围绕智能科技、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持续优化“政策包”与服务机制,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 二、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投资吸引力 为满足高端项目需求,天津高新区加速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引入国际化管理服务团队,打造“一站式”企业服务平台。通过简化审批流程、强化人才公寓建设等措施,解决企业落户后的研发、办公、人才安居等核心诉求。同时,建立重点项目专班跟进机制,确保签约项目早开工、早投产。 三、精准招商构建产业生态新格局 在项目引进过程中,天津高新区注重“增量”与“存量”双轮驱动:一方面瞄准前沿领域开展产业链招商,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创新型企业集聚;另一方面支持现有企业增资扩产,形成“以商引商”的良性循环。通过专业化招商团队建设,实现从“广撒网”向“靶向发力”转变。 四、深化改革激发市场化活力 天津高新区正推进招商服务体系改革,探索“市场化运作+政府引导”新模式。通过建立绩效评估机制,提升招商资源配置效率;同时强化与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的联动,构建覆盖项目融资、技术转化等环节的服务网络,推动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下一步,天津高新区将聚焦重点项目落地转化率,通过强化要素保障、深化产学研合作等措施,持续提升区域经济密度与创新浓度,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新引擎。
2025-07-20
-
天津高新区首季经济增速强劲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今年以来,天津高新区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产业链招商等举措,推动区域经济实现快速跃升。最新数据显示,首季度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40亿元,多项核心指标呈现两位数增长,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超66亿元,为全年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运行质量持续提升 天津高新区在年初召开专题会议,系统分析区域经济态势。统计显示,首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速接近20%,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反映出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的强劲动能。固定资产投资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协同增长,税收贡献率稳步提升,表明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二、招商引资实现量质齐升 通过实施精准招商策略,天津高新区引入多个重点产业项目。内资利用规模达66亿元,外资利用同比增长12%,主要集中在集成电路、新能源等战略性领域。配套出台的产业扶持政策,有效吸引了创新型企业集聚,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批”的良性循环。 三、重点工程支撑发展动能 区域内重大项目建设进度提速,智能科技产业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载体加速落地。外贸投资规模扩大带动进出口贸易额增长,与“双万双服”活动形成的服务合力,进一步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 四、创新生态赋能产业升级 天津高新区强化科技金融支持,设立专项基金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首季度高新技术企业新增专利申请量同比提升,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明显,创新驱动特征更加突出。下一步将重点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当前,天津高新区正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化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分析认为,其经济快速增长既得益于前期政策红利的释放,也源于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持续投入,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2025-07-20
-
【天津招商】天津口岸外贸稳中提质 民企成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
今年以来,天津口岸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招商引资,推动外贸实现量质齐升。前三季度进出口规模突破万亿元,民营企业贡献率超四成,在稳规模、优结构中发挥关键作用,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 一、一般贸易主导地位巩固结构升级特征显著 天津口岸前三季度一般贸易进出口占比提升至75.5%,增速高于整体水平5.7个百分点,反映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增强。民生消费与高技术产品进口双增长,其中集成电路进口翻倍,汽车零配件增长超50%,同时水海产品、医药等消费品需求激增,凸显国内消费升级与产业转型协同推进。 二、共建"一带一路"成效深化新兴市场拓展提速 天津口岸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速达4.3%,显著高于整体水平。与阿联酋、越南等国的贸易往来增幅均超10%,中欧班列、跨境物流通道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机电产品、农产品等优势品类开辟了新增长极。 三、民营企业活力持续释放综合竞争力提升 在减税降费、通关便利等政策支持下,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速高出整体3.9个百分点,出口占比达55.3%。其业务范围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向智能制造、绿色技术等领域延伸,部分企业通过跨境电商新模式开拓国际市场。 四、政策协同效应显现开放平台能级跃升 天津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加速转化,叠加港口智慧化改造,推动口岸通关效率进入全国第一梯队。近期出台的稳外贸专项措施,进一步强化信保、融资等支持,助力企业应对国际经贸环境变化。当前,天津正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定位,打造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支撑。
2025-07-20
-
天津口岸外贸稳中提质 招商引资助力进出口双增长
今年以来,天津口岸以高水平开放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招商引资等举措,实现进出口规模稳步提升。海关统计显示,前7个月天津口岸外贸进出口总值突破7500亿元,同比增长5.2%,其中出口与进口均保持5%以上的均衡增长,7月单月增速更是接近两位数。钢材、汽车等传统优势产品与航空器材等高附加值商品共同支撑贸易结构优化,展现出区域经济韧性。 一、进出口总量与增速呈现稳健态势 天津口岸前7个月外贸数据中,进出口总值达7536.6亿元,较去年同期提升5.2%。值得关注的是,出口与进口分别实现3730亿元和3806.6亿元,增速分别为5.2%和5.1%,贸易结构趋于平衡。7月单月表现尤为亮眼,进出口规模达1193.3亿元,同比增幅9.9%,创下阶段性新高。这一趋势表明,天津在稳定传统贸易渠道的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的跨境产业链项目正逐步释放效能。 二、重点商品贸易体现产业升级特征 出口方面,钢材以611亿元居首,反映天津作为北方重要工业基地的产能优势;农产品出口141.1亿元,凸显区域农业现代化成果;汽车零配件出口130.3亿元,则与京津冀汽车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密切相关。进口商品中,汽车以682.7亿元位列第一,航空器材进口351.3亿元,表明高端装备制造需求持续扩大。农产品进口439.8亿元,既保障了民生需求,也为食品加工产业提供原料支持。 三、政策协同激发口岸开放活力 天津海关推行的“船边直提”“抵港直装”等便利化措施,将整体通关时间压缩20%以上,显著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同时,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与综合保税区功能叠加,吸引了一批跨境电商、保税维修等新业态项目落地。国际航运枢纽建设方面,新增多条外贸航线,推动海运空运联运能力提升,为进出口增长奠定物流基础。 四、区域合作拓展外贸发展空间 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天津口岸对RCEP成员国进出口占比超三成,其中对东盟出口增速达8.7%。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行带动汽车、机械设备等商品对欧贸易规模扩大。此外,京津冀三地联合打造的港口联盟,促进天津与河北、北京等地产业链深度对接,形成“出口—加工—再进口”的循环模式,进一步强化区域竞争优势。 当前,天津正通过深化制度型开放、培育数字贸易等新增长点,持续巩固外贸向好势头。随着招商引资项目陆续投产和智慧口岸建设加速,预计全年进出口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支撑。
2025-07-20
-
【山东招商】山东省出口退税增速显著 营商环境优化助力外贸稳增长
今年以来,山东省通过持续优化出口退税服务机制,推动招商引资与外贸稳增长协同发力,前三季度全省出口退(免)税规模实现两位数增长,退税效率与审核通过率均保持高位运行,为外贸企业注入资金活水。 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带动退税规模攀升 2023年1-9月,山东省累计办理出口退(免)税总额较去年同期增长显著,反映出稳外贸政策效应逐步显现。税务部门通过简化申报流程、压缩审核时限等措施,使得退税办理周期较往年平均缩短30%以上。重点行业中,机电产品、化工制品等优势产业成为退税主力,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单笔退税额同比增幅超40%。 二、全链条服务提升企业申报效率 海关数据显示,山东省出口企业申报覆盖率较上年同期提升2.3个百分点,表明"无纸化申报""智能核验"等数字化手段有效降低了企业操作成本。税务系统与海关、人民银行建立的跨部门协作机制,实现了出口数据实时共享,企业单次申报材料精简比例达60%。 三、动态监管保障资金精准直达 国库退付率连续三年维持在99%以上高位,得益于风险防控体系的完善。山东省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异常申报行为,2023年累计拦截高风险申请涉及金额约3.2亿元,既防范了骗税风险,又确保合规企业退税款及时到账。部分地市试点"退税资金预拨"制度,对信用评级优良企业实现48小时内到账。 四、区域协同发展显现差异化特征 青岛、烟台等沿海城市退税额占全省总量的53%,其中跨境电商退税规模同比增长37%。内陆城市如临沂、潍坊通过"跨区域退税协作"机制,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异地报关导致的退税难题。鲁西南地区依托农产品出口特色,享受绿色通道服务的企业退税额增速达28%。 五、前瞻性布局应对国际形势变化 面对全球贸易环境波动,山东省提前启动2024年度退税政策研究,重点规划对RCEP成员国市场的支持措施。部分试点城市已开展"退税信用贷"创新,企业可凭退税记录获得金融机构授信,首批试点企业获得融资规模突破50亿元。
2025-07-20
-
【潍坊招商】山东外贸开局强劲:原油进口拉动增长 出口结构持续优化
今年以来,山东省通过深化招商引资政策,推动外贸实现高质量开局。前两个月,全省进出口总值突破2600亿元,其中原油进口量价齐升,成为拉动增长的核心动能。与此同时,出口商品结构明显改善,高新技术产品占比提升,显示出区域产业升级的积极成效。 一、能源进口驱动外贸规模扩张 海关数据显示,山东省前两个月原油进口同比增速超过45%,创下历史同期新高。以潍坊市重点炼化企业为例,其原油进口量已达240万吨,提前完成年度配额40%以上。这一现象与国内炼化产能政策调整直接相关:获得进口配额的企业需同步淘汰落后产能,目前相关企业已完成330万吨常减压装置淘汰任务,其中100万吨为自有产能关停,230万吨通过兼并重组实现产能置换。 二、政策红利释放激发市场活力 原油进口配额管理制度的优化,为地方炼化企业带来显著发展机遇。潍坊海关相关人士指出,"双权放开"政策有效发挥了市场调节作用,促使企业通过技术升级提升竞争力。多家炼厂投入新型催化裂化装置,油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标准,部分高端产品已打入东南亚及欧洲市场。 三、出口结构呈现高附加值趋势 在进口大幅增长的同时,山东省出口商品结构持续优化。机电产品出口占比提升至43%,其中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光伏组件等绿色产品增速显著。青岛港集装箱吞吐量监测显示,发往RCEP成员国的精密仪器同比增长28%,反映出区域产业链协同度增强。 四、产业链升级培育新竞争优势 原油进口增长倒逼炼化产业技术革新,山东省已建成12个省级石化技术创新中心。部分企业采用分子炼油技术,将原油综合利用率提升至98%以上。这种产业升级效应正在向上下游延伸,带动高端化工新材料出口增长19%,形成"进口-加工-出口"的良性循环。 当前,山东省正通过"链长制"强化重点产业集聚效应,预计全年外贸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随着港口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和自贸试验区政策深化,该省在亚太能源贸易枢纽中的地位有望进一步提升。
2025-07-20
-
山东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外资企业数量突破千家
今年以来,山东省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产业链招商等措施,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前10个月,全省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量超过千家,实际使用外资规模持续扩大,制造业成为吸引外资的主力领域,青岛、烟台、济南等城市表现突出,多家世界500强企业首次落户山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外资规模实现双增长 山东省在吸引外资方面呈现合同外资与实际使用外资同步上升的态势。数据显示,前10个月全省合同外资规模突破15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幅接近四成;实际使用外资接近950亿元人民币,保持稳定增长。这一趋势反映出国际资本对山东经济发展前景的持续看好,也体现了山东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制造业成为外资主要流向 从产业结构分析,制造业领域吸引外资占比超过五成,实际使用外资规模超过520亿元人民币。这一现象与山东省近年来重点打造先进制造业强省的战略方向高度契合,外资主要集中在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了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三、区域分布呈现集聚效应 青岛、烟台、济南三市在外资利用规模上位居全省前列,形成了明显的区域集聚效应。这些城市依托港口优势、产业基础和创新资源,吸引了大量外资项目落地。特别是青岛,凭借上合示范区和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平台,成为外资进入山东的重要门户。 四、世界500强投资活跃 值得关注的是,包括美国科技巨头、欧洲能源企业和亚洲跨国公司在内的27家世界500强企业,今年在山东投资了50个项目。其中6家国际知名企业为首次在山东布局,涉及数字经济、现代农业、新材料等领域。这些项目的落地不仅带来了资金和技术,还将助力山东产业转型升级。 五、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山东省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外商投资服务体系等措施,不断提升投资便利化水平。建立重点外资项目专班推进机制,实施外资企业定期走访制度,及时解决企业遇到的困难。同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增强了外资企业在山东长期发展的信心。 六、产业链招商成效显现 山东省围绕重点产业开展精准招商,聚焦产业链薄弱环节补链强链。通过举办国际经贸合作峰会、跨国公司领导人峰会等高端活动,搭建了与国际企业对接的有效平台。这种以产业链为核心的招商模式,吸引了更多配套企业集聚,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 当前,山东省正抓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实施机遇,深化与日韩、东盟等地区的经贸合作。随着更多惠企政策的落地和开放平台的完善,山东有望吸引更多高质量外资项目,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2025-07-20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