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西县招商】临西轴承工业园区以低碳技改引领产业升级 招商引资精准发力推动绿色转型
临西轴承工业园区在招商引资中坚持绿色导向,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技术赋能,推动企业掀起低碳技术改造热潮。园区围绕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和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严控高耗能项目准入,重点引进轻资产、低能耗的强链补链项目,同时支持现有企业通过技改实现节能减排和产品升级。以水循环系统改造为突破口,园区构建起覆盖全部规上企业的资源高效利用体系,超半数企业已完成生产线低碳化改造,预计明年上半年实现全域技改目标。 一、政策与资金双轮驱动技改升级 园区出台专项扶持政策,设立技术改造引导基金,对企业购置环保设备、实施清洁生产给予最高30%的补贴。建立"绿色信贷"快速通道,协调金融机构为技改项目提供低息贷款,累计发放环保技改专项贷款超2亿元。成立由高校专家和行业工程师组成的技术服务队,免费为企业提供节能诊断和改造方案,已帮助47家企业完成能源审计。 二、三大产业全链条低碳化改造 在装备制造领域,重点推广轴承热处理余热回收、数控机床能量反馈等技术,某龙头企业通过改造年减排二氧化碳达1.2万吨。绿色食品产业建成生物质能集中供热系统,替代原有燃煤锅炉,综合能耗下降18%。生物医药企业全部安装VOCs治理设施,实现有机溶剂回收率超95%。园区还建成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年提供清洁电力1600万千瓦时。 三、水资源闭环管理树立行业标杆 聘请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团队设计水循环系统,采用"分类收集-多级处理-梯级利用"模式。电镀废水经膜分离技术处理后,重金属回收率达99%,中水回用比例提升至75%。某食品企业通过冷凝水回收系统,实现年节水12万吨。目前园区万元产值水耗较改造前下降34%,获评河北省工业节水型园区。 四、智能化赋能绿色制造体系 搭建园区能源管控平台,实时监测企业能耗数据,自动生成优化建议。20家企业建成数字孪生车间,通过模拟仿真降低试产能耗。引进智能仓储系统,减少物流环节能源浪费30%以上。某医药企业应用AI算法优化发酵工艺,单位产品能耗降低22%。 五、严格准入与存量提升并举 建立项目准入负面清单,否决高耗能项目15个,包括某拟投资5亿元的铸造项目。重点引进新能源汽车轴承、植物基蛋白等28个低碳项目,形成超50亿元的绿色产业集群。对存量企业实施"一企一策"改造方案,某传统铸造企业转型生产风电轴承,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六、构建绿色低碳创新生态 与燕山大学共建轴承绿色制造实验室,研发低温热处理等12项节能技术。举办国际绿色制造峰会,引进德国低碳轴承涂层技术。设立2000万元绿色发展基金,支持企业参与碳交易。园区企业累计获绿色专利83项,参与制定行业节能标准5项。 当前,园区规上企业清洁生产审核通过率达100%,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基准年下降28%,提前完成河北省下达的"十四五"节能目标。通过持续深化技术改造,临西轴承工业园区正从传统产业集聚区向国家级绿色制造示范基地转型,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低碳转型样本。
2025-07-14
-
【莆田招商】莆田精准招商政策赋能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莆田市通过精准招商引资政策,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工业增长动能转换。通过优化顶层设计、强化要素保障、实施“一业一策”等措施,莆田市在电子信息、纺织化纤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新兴产业呈现链式发展态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优化顶层设计明确发展路径 莆田市邀请国家级智库机构开展产业调研,系统梳理电子信息、纺织化纤新材料、高端装备三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通过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招商办法》,建立龙头企业培育名单,形成“链长制”推进机制。在深圳设立电子信息产业招商联络处,加强与国家部委、央企对接合作,全年新筛选重点项目32个,计划总投资规模显著提升。 二、强化要素保障推动产业集聚 莆田市实施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精准导入,对三大新兴产业实行差异化扶持。建立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池,提高设备补助和贷款贴息标准,对重大技术攻关项目给予“一事一议”支持。通过建设专业化园区,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三大新兴产业第一季度均实现两位数增速,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三、创新政策工具破解发展瓶颈 莆田市针对新兴产业不同发展阶段需求,推出“一业一策”精准扶持方案。在项目落地环节提供全流程代办服务,对市场拓展、产品配套等环节提高补助标准。重点解决企业面临的研发投入大、周期长等难题,通过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的信贷支持。 四、深化区域协同扩大招商成效 莆田市主动融入闽东北协同发展区,与福州、宁德等地共建新兴产业合作园区。通过举办专题招商推介会,重点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资源。建立项目评估机制,严把环保、能耗等准入关,确保招商引资质量与效益并重,推动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
2025-07-14
-
【湛江招商】湛江GDP突破3000亿元大关 招商引资助力建设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
湛江市在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12亿元,同比增长6%,标志着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这一成就得益于招商引资的持续发力与产业结构优化,为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奠定基础。 一、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跨越 2018年湛江市经济总量首次突破3000亿元,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港口、外贸等关键领域协同发展,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稳步提升,港口吞吐量接近3亿吨,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湛江市依托深水良港和区位优势,推动钢铁、石化、造纸等临港产业集群发展。宝钢湛江基地、中科炼化等龙头项目投产释放产能,带动上下游产业链集聚。同时,现代农业和滨海旅游业提质增效,形成多元产业支撑格局。 三、开放合作平台加速构建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发展区,湛江市积极参与"一通道、一港区、一示范"建设。琼州海峡经济带和广东自贸区联动发展区政策红利显现,外贸进出口总额企稳回升,实际利用外资规模持续扩大。 四、民生保障水平同步提升 在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湛江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投入加大,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良性互动。 五、高质量发展目标明确 2019年湛江市设定GDP增长7%的预期目标,将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有效投资、优化营商环境等举措,推动经济向更高质量迈进。12%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目标凸显对基础设施和产业升级的持续投入。
2025-07-14
-
【广东招商】广东成立全国首个智慧杆产业联盟 推动5G基建与城市智能化升级
广东省通过成立全国首个智慧杆产业联盟,整合多方资源推动城市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为5G网络布局提供重要支撑。这一举措不仅加速了智慧城市进程,还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华为、中兴等30家龙头企业参与,形成产业化布局。联盟在政府部门指导下,将制定智慧杆建设标准与运营模式,为全省数字化发展奠定基础。 一、智慧杆产业联盟的成立背景与意义 广东省作为全国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前沿地区,率先探索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路径。智慧杆作为集成通信基站、环境监测、智能照明等多功能的新型基础设施,是5G网络部署的关键载体。成立智慧杆产业联盟旨在解决传统杆塔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等问题,通过集约化模式降低运维成本,提升公共资源利用效率。联盟由广东铁塔牵头,联合华为、中兴等30家产业链核心企业,在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部门指导下,推动技术标准统一与规模化应用。 二、政府统筹推进智慧杆与5G协同发展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通信管理局等部门,制定《广东省加快5G发展实施方案(2019—2022年)》,明确将智慧杆作为5G基站部署的重要载体。政策要求各地市开放道路、绿地等公共设施资源,支持智慧杆建设,并在用电用地、规划审批等方面提供配套扶持。广州、深圳、韶关、惠州等试点城市已率先完成智慧灯杆项目验证,未来将进一步推广至全省,形成可复制的建设运营模式。 三、智慧杆试点成效与产业化应用前景 广州在珠江新城、琶洲等区域部署的智慧杆,整合了5G微基站、交通监控、信息发布等功能,减少道路杆体数量超30%。深圳通过智慧杆管理平台实现设备远程调控,运维效率提升50%以上。联盟计划在试点基础上,2022年前完成全省智慧杆规模部署,并推动相关技术输出至其他省份。华为、中兴等企业提供的边缘计算、物联网技术,为智慧杆在车路协同、应急管理等场景的扩展应用提供支撑。 四、联盟的全国示范效应与长效发展机制 广东省智慧杆产业联盟是全国首个省级官方指导的产业化协作平台,其“统一规划、共建共享”模式被纳入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典型案例。联盟通过制定《智慧杆技术规范》地方标准,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未来还将探索市场化运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形成“建设-运营-服务”闭环,为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2025-07-14
-
【河源招商】河源生态农业再添国字号龙头企业 聪明人集团入选国家重点名单
在河源市持续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招商引资的背景下,广东聪明人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入选第六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此次认定标志着河源市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增至4家,进一步凸显了当地在生态农业与健康产业领域的集群优势。该企业通过全产业链布局与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动能。 一、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扩容助力区域产业升级 第六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评选由农业农村部牵头组织,全国共299家企业获评。广东省以68家的总数位居全国前列,其中河源市占4席,包括新晋的广东聪明人集团有限公司及原有的东瑞食品集团、中兴绿丰发展有限公司、霸王花食品有限公司。这类企业需满足年营收规模超亿元、辐射带动农户数逾千户等硬性指标,凸显其市场竞争力与社会效益。 二、聪明人集团全产业链模式成行业标杆 广东聪明人集团有限公司以生态农业为核心,构建了涵盖种植研发、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的健康产业体系。公开资料显示,该企业已获得20余项国家专利,开发出有机果蔬、功能性食品等系列产品,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联动超3000户农户。其建设的智慧农业示范基地被列为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典型案例,年加工农产品能力达5万吨。 三、河源农业产业化集群效应持续显现 河源市4家国家级龙头企业覆盖畜禽养殖、特色果蔬、食品加工等细分领域。东瑞食品集团是供港澳活猪主力企业,中兴绿丰专注柑橘产业链开发,霸王花食品的米面制品占据粤东北市场主要份额。据河源市农业农村局数据,这些企业年总产值突破50亿元,带动就业近2万人,形成“龙头引领、链条延伸、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四、政策赋能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速 近年来,河源市出台《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通过土地流转补贴、技改资金扶持等举措培育龙头企业。农业农村部官网信息显示,新认定企业将优先获得中央财政贴息贷款及农产品初加工项目支持。河源市正以此为契机,规划建设农产品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进一步拓展大湾区市场。 此次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不仅强化了河源市作为粤北生态农业高地的地位,也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提供了产业支撑。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科技驱动型农业企业将成为激活县域经济的关键变量。
2025-07-14
-
【厦门招商】厦门海关优化通关服务助力漳州名小吃香飘海外
厦门海关持续优化通关流程,通过快验快放、政策帮扶等举措显著缩短企业出口时间,为漳州特色食品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有力支撑。以龙海白水贡糖出口香港为例,从生产到海外消费者手中仅需4天,高效服务不仅保障了产品新鲜度,更增强了企业出口信心,成为福建省招商引资的亮点案例。 一、高效通关机制保障食品出口新鲜度 厦门海关针对漳州糕点类食品易腐、保质期短的特点,对申报出口货物实施“快验快放”绿色通道。通过提前申报、预约查验、优先检测等举措,将传统通关流程压缩至24小时内完成。以龙海市金旺旺食品有限公司的白水贡糖为例,产品从漳州工厂出厂到香港机场上架仅需4天,较传统模式节省约30%时间。海关还联合物流企业建立“冷链快速通关”协作机制,确保运输全程温控达标。 二、政策靠前服务化解企业出口壁垒 厦门海关主动梳理全球23个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对食品的临时限制措施,建立动态预警数据库,通过关企联络平台定向推送至漳州出口企业。针对部分国家新增的微生物检测要求,海关技术中心提前介入,指导企业调整生产工艺并完成合规性验证。在“证照分离”改革框架下,厦门海关将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由审批改为备案制,企业提交材料后1个工作日内即可完成备案,备案时效提升80%。 三、智慧监管体系提升口岸通关效能 厦门海关全面推广“提前申报”“两步申报”模式,企业可通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一次性提交电子数据。海关运用智能审图、风险布控等科技手段,对低风险货物实施自动放行,整体通关效率较改革前提升40%。漳州市出口食品的查验比例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但抽查合格率保持98%以上,实现“管得住”与“通得快”双目标。 四、区域协作机制延伸惠企服务链条 厦门海关与漳州市商务局共建“关地协同服务中心”,联合开展RCEP原产地规则培训,帮助漳州企业获取关税优惠。通过“属地申报、口岸验放”一体化通关模式,漳州企业在本地海关即可办理厦门港、汕头港等口岸的出口手续,平均减少物流成本20%。海关还联合漳州市食品工业协会制定《出口糕点操作规范》,推动16家传统食品企业完成HACCP国际认证。 厦门海关通过制度创新与科技赋能,将通关便利转化为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据统计,改革后漳州食品出口平均通关成本下降28%,带动漳州传统糕点出口额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这一实践为全国海关优化跨境贸易营商环境提供了可复制的“厦门样本”。
2025-07-14
-
【万全区招商】家家悦集团河北物流综合产业园落户万全 助力精准扶贫与区域经济发展
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区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入家家悦集团河北物流综合产业园项目,该项目总投资5.7亿元,占地面积200亩,将进一步完善张家口市城乡物流网络体系,推动消费扶贫与区域经济发展。项目启用后,预计年农产品配送量达20万吨,带动就业1500余人,并通过"企业+基地+贫困户"模式实现精准扶贫,为当地脱贫攻坚注入新动能。 一、项目背景与规划 家家悦集团河北物流综合产业园选址张家口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是集仓储、加工、配送于一体的现代化物流园区。项目规划立足服务张家口及周边地区连锁网络拓展,同时辐射京津冀市场。园区建设符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方向,通过整合农产品供应链资源,提升区域商品流通效率。 二、精准扶贫模式创新 该项目创新采用"企业+基地+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与当地农户建立订单农业合作关系,通过保护价收购机制保障农民收益。目前已与张家口市19个区县的农业农村局签订消费扶贫协议,覆盖马铃薯、杂粮等特色农产品。加工板块年产能5万吨,可有效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扶贫方式转变。 三、区域经济带动效应 物流产业园的运营将显著提升张家口市商业配套功能,形成以万全区为核心的区域性物流枢纽。项目直接促进当地运输、包装、餐饮等关联产业发展,间接带动农业生产标准化升级。通过与16家农产品生产企业和36家品牌厂商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构建起完整的产销一体化体系。 四、可持续发展展望 家家悦集团将依托成熟的供应链管理体系,持续优化张家口市农产品流通环节。未来计划扩大冷链物流覆盖范围,提升生鲜商品周转效率。该项目作为河北省重点产业扶贫工程,其经验模式有望在环首都贫困带推广复制,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2025-07-14
-
【嘉兴招商】嘉兴秀洲以金融活水赋能人才企业 打造长三角创新创业高地
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背景下,嘉兴市秀洲区通过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创新招商引资模式,持续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秀洲区整合金融机构、科研平台及海外引才网络资源,通过科技金融授信、云路演等多元化举措,有效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吸引海内外高端人才落户,构建起"金融+科技+人才"的立体化支持体系,为打造长三角核心区创新高地提供持续动能。 一、科技金融精准对接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秀洲区联合上海交大(嘉兴)科技园与嘉兴银行科技支行举办专项对接会,浙江博卡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等4家高新技术企业获得300万元银行授信,嘉兴速迪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通过路演展示技术成果。此类活动依托嘉兴银行"科技贷"等特色产品,将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转化为融资资本,弥补了轻资产科技型企业抵押物不足的短板。公开资料显示,嘉兴市已累计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专项贷款超50亿元,秀洲区作为省级科技金融改革试验区,率先建立"人才贷"风险池机制。 二、云端引才矩阵打通国际资源通道 面对全球疫情对人才流动的影响,秀洲区创新推出"浙里嘉YOU"云路演等10场线上对接活动,与瀚海国际等机构合作搭建跨境引才平台。通过"亨嘉之会·智聚慧谷"海外人才云路演等载体,成功促成26个高科技项目对接,为福莱特玻璃等本土龙头企业引进16名硕士以上海外专家。浙江省人才服务平台数据显示,秀洲区已建成覆盖北美、欧洲、亚洲的8个海外创新孵化中心,形成"项目筛选-落地孵化-产业化"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三、政策组合拳构建最优营商环境 秀洲区在"智聚秀湖畔"政策发布会上推出升级版人才新政,涵盖创业资助、场地补贴、税收减免等28条措施。根据嘉兴市人社局披露,当地对入选"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的团队最高给予1000万元资助,秀洲区配套提供3年免租研发场地。这种"财政+金融+服务"的多维支持模式,使区域人才企业数量年均增长3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62%。 四、产学研协同激活创新内生动力 上海交大(嘉兴)科技园作为重要载体,已孵化科技型企业87家,其中12家入选秀洲区"领军人才计划"。该园区联合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等创新平台,促成19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嘉兴市科技局公开信息表明,秀洲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连续5年保持3.8%以上,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技术合同交易额年增速超40%,形成"平台聚才-技术转化-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通过系统性制度创新,秀洲区构建起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支持体系。从初期的科技金融"输血",到中期的产学研"造血",再到全球化资源配置的"强血",这种阶梯式赋能模式已推动区域GDP增速连续三年领跑嘉兴全市,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小区域打造大创新"的典型样本。
2025-07-14
-
【广西招商】广西跨境物流新标杆:上汽运多多中国—东盟基地启动
在广西凭祥市举办的中越边关旅游节暨商品交易会期间,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崇左片区成功启动上汽运多多中国—东盟跨境物流基地项目,标志着广西在深化跨境合作、优化招商引资环境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项目由广西运多多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与上汽集团联合投资,以智能化物流为核心,旨在构建高效跨境供应链体系,推动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互联互通。 一、项目背景与战略意义 广西作为中国面向东盟的开放门户,依托凭祥市毗邻越南的区位优势,持续强化跨境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上汽运多多中国—东盟跨境物流基地的启动,是落实广西“五跨”战略(跨境贸易、跨境物流、跨境金融、跨境旅游、跨境劳务)的关键举措。项目通过整合上汽集团的重卡制造技术与运多多的物流网络资源,打造覆盖运输、仓储、通关等环节的一站式服务平台,进一步缩短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物流时效,降低贸易成本。 二、智能化技术赋能跨境物流 基地首批投入运营的百台上汽红岩智能重卡,搭载实时监控系统,可精准追踪车辆位置、货物状态及能耗数据。其中50台车辆直接服务越南市场,其余用于中越跨境电子产品和服装运输。这一技术应用不仅提升了物流透明度,也为东南亚地区智能交通发展提供了示范案例。 三、区域经济与产业链协同效应 崇左片区通过该项目深化与东盟国家的产能合作,吸引更多制造业企业落户广西。物流基地的建成将带动周边仓储、包装、金融等配套产业发展,形成以凭祥市为枢纽的跨境产业链集群。此外,项目采用的“物流云平台”模式,可动态匹配货源与运力,优化区域资源配置。 四、政策支持与未来规划 广西自贸试验区崇左片区围绕项目落地,推出通关便利化、税收优惠等配套政策。下一步,基地计划拓展至老挝、泰国等东盟国家,构建覆盖中南半岛的智能物流网络,助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框架下的贸易一体化进程。
2025-07-14
-
【湖北招商】武黄同城投资推介会签约175亿元 黄石打造低成本高效益产业新高地
在黄石市举办的武黄同城暨黄石(光谷)产业投资推介会上,招商引资成果显著,现场签约项目33个,总金额达175亿元,涵盖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现代服务等领域。黄石市通过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政策支持,吸引200余名企业家参与,凸显“研发在武汉、制造在黄石”的协同发展路径,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注入新动能。 一、区位与成本优势成招商核心亮点 黄石市在推介会上重点强调其综合要素成本低的竞争优势。黄石拥有湖北省最大的单体港口,可实现通江达海;距离鄂州花湖机场仅10公里,具备低成本全球物流配送能力。此外,黄石作为全国转型升级优秀示范区,连续11年入选中国外贸百强城市,产业配套成熟,土地、人力等资源成本显著低于周边城市,为企业降本增效提供现实条件。 二、产业集群签约项目凸显协同效应 签约项目分四批落地黄石城区、大冶市和阳新县,聚焦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主导产业。例如,阳新县引进居然之家商业综合体、站成鞋业等服务业和制造业项目;大冶市签约华彩显示屏支撑膜、电子用锡材等高新技术项目;黄石城区则布局传神创新中心、沃隆云网等数字经济项目。这些项目计划两年内建成投产,进一步补强武汉都市圈产业链短板,形成“头部在武汉、链条在黄石”的分工格局。 三、武黄同城化战略加速资源互通 武汉市委相关负责人指出,两地正推进“研发—制造”“融资—投资”双向赋能。黄石承接武汉光谷科创大走廊外溢产能,同时利用武汉金融资源扩大投资规模。例如,灿光光电等企业将研发端留在武汉,生产端落户黄石,实现技术转化与规模扩张的有机结合。这种模式有效降低企业综合运营成本,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 四、政策与服务保障强化投资信心 黄石市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一事一议”专项支持,吸引企业快速落地。当地设立产业基金,对重点领域项目给予用地、税收等优惠,并建立项目跟踪服务机制,确保审批、建设、投产全流程高效推进。推介会现场多家企业表示,黄石的物流效率与政策透明度是选择投资的关键因素。 此次签约标志着武汉与黄石同城化发展进入实质阶段,175亿元投资将推动黄石由传统工业基地向高端制造和数字经济的复合型城市转型,为湖北省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示范样本。
2025-07-14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